一、26例ICP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惜雨[1](2021)在《血液制品对于改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是一种罕见却致命的产科急症,可同时并发多种不良围产期结局。针对这一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及时终止妊娠并提供多学科支持治疗在AFLP患者预后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输注血液制品是多学科支持治疗中不容忽视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的使用可谓极为广泛。但迄今为止,血液制品对于改善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尚未得到临床数据证实,且输血带来的副作用繁多、血栓风险激增、费用高昂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与此同时,由于该疾病具有罕见低发、诊断困难、进展迅速等特点,并受限于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患者常缺乏系统完善的产前筛查方法及产后随访系统。这不仅造成了患者在妊娠期间具有极高的不良结局发生风险,也对胎儿的预后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说,这类患者及其胎儿在整个围产期的临床诊治为产科、新生儿科以及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正是基于这种临床现状,本研究旨在探讨输注血液制品对于不良围产期结局改善的有效性,并进一步筛选不良围产期结局的高危因素,以期为AFLP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改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涉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2007.01.01-2019.12.31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为AFLP的146例患者及其胎儿。研究之初,通过病例采集系统收集患者及胎儿的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在血液制品有效性分析方面,首先根据患者是否在产前接受血液制品输注,将其分为产前输血组与产前未输血组。采用卡方检验及非参数秩和检验的方法,初步分析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进一步,使用卡方检验详细分析血液制品对改善母儿不良围产期结局改善的有效性。在高危因素分析方面,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逻辑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筛选母亲及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高危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初步评价母儿高危因素的区分度。同时,采用支持向量机、k近邻、朴素贝叶斯、决策树、随机森林这5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母儿高危因素分别进行内部验证,进一步说明其预测能力。结果:1.本研究中,母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共有41例(28.1%,41/146)患者发生了≥1种的不良围产期结局,其中,26例(17.8%,26/146)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6例(17.8%,26/146)患者出现产后出血,8例(5.5%,8/146)患者死亡。本研究共纳入124例单胎,19例双胎,2例三胎及1例四胎,共172名胎儿。其中91例(52.9%,91/172)胎儿发生了≥1种的不良围产期结局,包括:70例(40.7%,70/172)胎儿为低出生体重儿,40例(19.3%,40/172)胎儿发生宫内窘迫,25例(14.5%,25/172)胎儿合并低Apgar评分,3例(1.7%,3/172)胎儿出现生长发育受限,8例(4.7%,8/172)胎儿宫内死亡及9例(5.2%,9/172)新生儿死亡;2.本研究中有大量患者在产前和/或产时接受了血液制品输注。包括:26(17.8%,26/146)患者在产前接受了血液制品输注,91例(62.3%,91/146)患者在产时接受了血液制品输注;3.产前接受血液制品输注的患者具有更严重的症状体征。与产前未输血组的120例患者相比,产前输血组的26例患者分娩孕周较短(P=0.039)且症状体征,如:黄疸(P=0.025)、眩晕(P=0.013)更为严重;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41)及纤维蛋白原降低(P=0.011)更为明显;4.输注血液制品不能明显改善母儿不良围产期结局。血液制品在改善母亲不良围产期结局中的作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38),同时血液制品的使用甚至可能升高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发生风险(P<0.001);5.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了 7个患者独立预测因素。分别为:阴道流血流液(P=0.005),产前输注血浆≤100ml(P=0.044),肌酐≥130.5μmol/L(P=0.026),纤维蛋白原≤1.165g/L(P=0.00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25s(P=0.022),血小板计数≤100×109/L(P=0.020)和谷丙转氨酶≥150.5U/L(P=0.001)。患者高危预测因素的AUC=0.9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9 to 0.98)。6.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了 6个胎儿独立预测因素。分别为:黄疸(P=0.014),孕周≤36.1周(P<0.001),尿素氮≥6.65mmol/L(P=0.004),谷草转氨酶≥91U/L(P<0.001),凝血酶原时间≥19.10s(P=0.045),和血清白蛋白≤27.55g/L(P=0.037)。胎儿高危预测因素的AUC=0.89(95%CI:0.84 to 0.94);7.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内部验证证明,患者及胎儿高危因素均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患者高危因素的最佳准确率为88%,胎儿为78%。结论:1.本研究得出AFLP患者及其胎儿在围产期具有较高的不良结局发生风险。2.本研究得出血液制品对于改善AFLP患者及其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通过分析AFLP患者的临床信息,本研究得出血液制品对于改善AFLP患者及其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欠佳,并得出血液制品的使用需相当谨慎。3.本研究得出AFLP患者及其胎儿的不良围产期结局高危因素,并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在高危因素的筛选和验证过程中,本研究以逻辑回归分析为基础,辅以机器学习算法对其结果进行验证。成功筛选出患者及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高危因素,并得出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李馨[2](2021)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sIUFD)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生原因、对母体及存活胎儿的影响、临床处理、终止妊娠的时机与方式,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16年09月至2021年0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90例双胎妊娠合并sIUFD(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随机抽取同期本院产科收治的90例双胎妊娠不合并sIUFD(且相同MC与DC比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组间母体一般情况、母体及存活胎儿的妊娠结局。(2)研究组按发生sIUFD双胎的绒毛膜性分单绒毛膜(monochorionic,MC)双胎3.1例及双绒毛膜(dichorionic,DC)双胎59例;按发生sIUFD孕周分早孕期30例,中孕期35例及晚孕期25例;按发生sIUFD原因分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5例及其他原因85例;医源性减胎18例及其他原因72例;按sIUFD死胎位置分靠近宫颈口 14例及远离宫颈口 26例,分析各组间存活胎儿的妊娠结局。(3)分析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sIUFD终止妊娠的时间及方式。[结果](1)一般情况:sIUFD组平均产次小于对照组(P<0.05);sIUFD组辅助生殖受孕率、不规律产检率、不良孕产史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平均年龄、平均孕次、孕前体质指数、肥胖率、高龄率、分娩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IUFD发生原因:死因不明占60.0%(54例)、医源性减胎占20.0%(18例)、胎盘因素占11.2%(10例)、胎儿先天异常占3.3%(3例)、母体因素占3.3%(3例)、脐带因素占2.2%(2例)。(3)sIUFD母体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sIUFD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流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sIUFD存活胎儿妊娠结局:①sIUFD组妊娠丢失率、早产率高于对照组,活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发生sIUFD存活胎儿妊娠结局比较:MC双胎组存活胎儿胎死宫内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均高于DC双胎组(P<0.05);两组间存活胎儿活产、新生儿窒息、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孕周发生sIUFD存活胎儿结局比较:中孕期发生sIUFD存活胎儿活产率低于晚孕期发生sIUFD存活胎儿活产率(P<0.05)。早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组、早孕期发生sIUFD与晚孕期发生sIUFD组间存活胎儿活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晚孕期发生sIUFD的早产、新生儿转NICU发生率高于早孕期发生sIUFD的早产、转NICU率(P<0.05);晚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中孕期发生sIUFD与早孕期发生sIUFD组间早产、转NICU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④因TTTS发生sIUFD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高于因其他原因发生sIUFD(P<0.05)。⑤减胎组与非减胎组间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活产、早产、新生儿出生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死胎靠近宫颈内口较死胎远离宫颈内口早产率高(P<0.05)。两组间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23.5%(4例)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58.8%(10例)表现为出血性脑损伤,17.6%(3例)表现为颅内囊性结构(不能明确是否为出血灶)。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组因TTTS发生sIUFD占17.6%、sIUFD发生孕周≥28周占52.9%、分娩孕周<37周占100.0%均高于非脑损伤组(0.0%、2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组因TTTS减胎发生sIUFD、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sIUFD、MC双胎率、阴道分娩率与非脑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终止妊娠的时间与方式:MC双胎发生sIUFD的平均孕周大于DC双胎发生sIUFD的平均孕周(P<0.05)。MC双胎发生sIUFD分娩孕周均小于DC双胎发生sIUFD分娩孕周(P<0.05)。晚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小于早孕期发生sIUFD的分娩孕周,晚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小于中孕期发生sIUFD的分娩孕周(P<0.05);早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无明显差异(P>0.05)。MC双胎发生sIUFD的孕周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661,p=0.010),DC双胎发生sIUFD的孕周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383,p=0.007)。sIUFD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不良孕产史、不规律产检、MC双胎、辅助生殖受孕双胎是发生sIUFD的相关因素。(2)本研究sIUFD发生原因不明占最多,产科医师应明确发生原因、明确存活胎儿染色体及结构是否异常,对后续治疗及下次妊娠意义重大。(3)sIUFD母体不良妊娠结局主要表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应关注整个孕期血压情况。(4)sIUFD存活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增加,主要表现为存活胎儿妊娠丢失、早产的发生率增加,活产率下降。MC双胎发生sIUFD、中晚孕期发生sIUFD、因TTTS发生sIUFD、死胎靠近宫颈内口存活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增加,以上人群应加强产检,进行早产预测与评估。(5)本研究结果表明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主要与早产有关,产前应完善存活胎儿头颅核磁检查,产后应关注其远期预后。(6)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MCMA)双胎发生sIUFD、TTTS发生sIUFD存活胎儿妊娠丢失率高,若胎儿已具备存活能力,应考虑终止妊娠。早中孕期发生sIUFD严密监测下可选择继续妊娠;晚孕期发生sIUFD应结合发生原因,适时终止妊娠。严密监测下MC双胎发生sIUFD可期待至34周,DC双胎发生sIUFD可期待至36周以上。(7)sIUFD不是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指征,阴道分娩并不增加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赵卫平,邢栋,孙鹏,杨文博,苏宁,王忠,张瑞剑[3](2020)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技术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技术在重型颅脑创伤(sTBI)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7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8分。其中21例采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技术,26例采用常规大骨瓣减压技术。术后评估患者的GCS、手术时长、入住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时长、颞肌厚度、甘露醇使用情况及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结果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组与常规大骨瓣减压组术后24 h GCS分别为(6.7±1.8)分、(5.6±1.5)分;术后24 h CT显示蝶鞍层面颞肌厚度分别为(1.19±0.33) cm 、(1.43±0.41) cm,其与术前的差值分别为(0.12±0.07)cm、(0.38±0.14)cm;甘露醇应用时间分别为(4.7±1.4)d、(9.4±2.0)d,应用剂量分别为(500±137)ml/d、(1 250±283)ml/d;入住NICU时间分别为(10.7±2.3)d、(17.9±2.0)d。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20.0±12.3)min和(115.0±13.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GOS Ⅰ~Ⅲ级(预后不良)者分别占34.4%(7/21)、65.4%(17/26),Ⅳ~Ⅴ级(预后良好)者分别占65.6%(14/21)、34.6%(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技术在sTBI患者手术救治中,可更好地控制术中脑膨出、急性脑肿胀的发生,缓解颅内高压,缩短NICU入住时间,减少脱水剂用量和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孟华星[4](2020)在《铝厂工人认知功能调查及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磁共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我国北方某大型铝厂所有在岗工人的认知功能,了解他们的认知功能状态情况及异常检出率。2.建立我国铝暴露研究大样本队列人群,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索影响铝厂工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评估各种影响因素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剂量反应关系及各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3.运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脑结构及功能差异情况,刻画受试者脑结构和功能变化特征,分析血浆铝、认知功能评分及脑结构与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慢性铝暴露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旨在找到早期关注的关键脑区,为预防和延缓慢性铝暴露诱发的脑功能损伤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调查中国北方某大型铝厂,电解车间与非电解车间所有在岗工人1741人,采集他们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吸烟、饮酒、工作简历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画钟试验(Clock drawing test,CDT)、数字记忆广度试验(Digital span,DS)、物体记忆试验(Fuld objective memory evaluation,FOM)、词语流畅性试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及简单反应时评估认知功能,采集血样,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的方法进行血浆铝的测定,建立铝工人研究队列。比较电解车间组与非电解车间组工人的认知功能情况以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情况。随后,对基线人群进行追踪3年,随访内容包括随访期间的患病情况、用药情况、是否有重大事件发生等一般情况及认知功能再次评价,剔除新发脑血管病、脑外伤及家属新发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受试者量表中有一种得分降低值大于总人群一个标准差以上者,定义为病例。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的方法,筛出病例106人,根据年龄?2岁的原则,以1:2的比例从队列里匹配相应的对照,多因素分析铝致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剂量反应关系及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后,继续对人群随访2年,在第二部分的人群基础上,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Beijing Version,MoCA),再次评估受试者的整体认知功能,选取病例和对照各30人,然后进行颅脑磁共振扫描,包括高分辨结构磁共振3D-T1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排除不合格的影像学数据,病例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纳入结构磁共振数据分析,利用体素的方法进行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脑结构的变化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脑灰质体积差异,以教育程度、吸烟、饮酒等为协变量。在病例组中将全脑灰质体积与MoCA量表、铝工龄及血浆铝浓度做相关性分析。排除不合格的影像学数据,病例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纳入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采用(REST)V1.8工具包进行分析,以静息态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DC)作为研究指标,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的脑区,此外,分析MoCA量表、铝工龄及血浆铝与上述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找到早期需关注的脑区。结果:1.横断面研究(1)一般人口学特征:根据铝暴露的职业分类进行分组,分为电解车间组和非电解车间组。两组人群年龄(Z=-14.193,P<0.001)、教育年限(Z=-9.996,P<0.001)和铝工龄(Z=-39.424,P<0.0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电解车间组相比,电解车间组在人均月收入(?2=24.909,P<0.001)和婚姻状态(?2=44.505,P<0.001)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2=2.857,P=0.091)和饮酒(?2=3.081,P=0.079)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调整了年龄、教育年限、婚否、收入、吸烟和饮酒后,电解车间组工人MMSE、CDT、DS、FOM、VFT量表平均评分分别为:27.66?0.13、2.57?0.07、11.25?0.16、24.24?0.23、36.15?0.65。非电解车间组工人上述量表平均评分分别为:28.36?0.12、3.02?0.07、12.08?0.15、24.72?0.26、38.38?0.59。两组之间比较,电解车间组上述量表的评分均低于非电解车间组(P<0.05)。(3)MMSE多维度评分结果显示,电解车间组在定向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认知域均数低于非电解车间组(P<0.05)。CDT细化后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指针位置错误(47.5%)是主要的错误类型,接下来依次是数字位置错误(8.1%)、指针多余(7.6%)、数字缺失(6.7%)、数字多余(3.9%)、指针缺失(3.1%)和圆盘绘制错误(2.2%),少量工人发生了直接写时间(0.5%)、数字反转(0.4%)和指针反转错误(0.2%)。圆盘绘制错误、数字位置错误、指针位置错误和指针多余这4种错误类型的错误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解车间组的错误率高于非电解车间组(P<0.05)。DS顺序和倒序得分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M量表细化后,除重复提取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外,总储存、总提取得分,电解车间组得分低于非电解车间组,而无效提醒,电解车间组高于非电解车间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反应时最快反应时间、最慢反应时间和平均反应时间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铝厂工人,MMSE、CDT、DS、FOM和VFT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2.0%、26.6%、14.5%、14.0%和14.9%。各量表电解车间组异常率均高于非电解车间组,异常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巢式病例对照研究(1)队列人群中,血浆铝浓度呈正偏态分布,中位数为23.02?g/L。其中电解车间组血浆铝浓度中位数为29.30?g/L,非电解车间组中位数为20.10?g/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89,P<0.001),电解车间组血浆铝浓度高于非电解车间组,非电解车间组人群的血浆铝浓度也高于普通人群。(2)一般人口学资料,病例组与对照组教育年限(Z=-0.939,P=0.3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血浆铝浓度(Z=-2.998,P=0.0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血浆铝浓度中位数高于对照组,病例组高血浆铝浓度(Q4)比例(?2=15.171,P=0.002)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在教育程度(?2=0.933,P=0.817)、人均月收入(?2=0.000,P=1.000)、婚否(?2=0.033,P=0.856)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饮酒率(41.5%)与对照组(32.1%)相比(?2=2.757,P=0.09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分布(?2=8.591,P=0.003)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吸烟率(72.6%)高于对照组(55.7%)。(3)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铝厂工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因素有:吸烟和血浆铝水平。吸烟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14倍(OR=2.14,95%CI:1.22,3.78)。血浆铝第四分位数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比血浆铝第一分位数者增加2.29倍(OR=3.29,95%CI:1.59,6.84)。血浆铝浓度与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呈正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01)。(4)调整了变量婚否、收入、教育程度、饮酒、血浆铝后,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吸烟包年数、吸烟指数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可增加。(吸烟支数:Ptrend=0.009,吸烟年数:Ptrend=0.012,吸烟包年数:Ptrend=0.043,吸烟指数:Ptrend=0.037)。3.多模态磁共振研究(1)一般人口资料,病例组平均年龄46.88?5.3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8.56?4.31岁,病例组平均受教育年限11.50?1.94年,对照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40?1.99年,两组在年龄(Z=-0.123,P=0.902)、教育程度(Z=-1.264,P=0.206)、吸烟(?2=0.278,P=0.598)及饮酒(?2=0.075,P=0.785)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衡可比。病例组平均铝工龄为11.79?7.03年,病例组血浆铝浓度为42.35(16.37,65.22)?g/L,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的平均MoCA得分为18.83?2.4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Z=-6.681,P<0.001)。(2)结构磁共振结果:病例组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及左侧尾状核灰质体积缩小。当脑区活动水平在体素水平满足阈限P<0.001且k>568体素时,满足簇水平上的Alphasim校正P<0.05,组间有显着差异。在病例组内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左侧额上回、左侧楔前叶区域的相对灰质体积与MoCA认知评估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763,P<0.001;r=0.381,P<0.05),负相关未发现显着效果。我们未发现病例组灰质体积与铝工龄及血浆铝浓度有相关关系。(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当脑区活动水平在体素水平满足阈限P<0.001且k>10个体素时,我们未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ReHo差异的脑区。在病例组中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右侧缘上回、左侧额上回、双侧顶上小叶、右侧额中回的ReHo值与MoCA总分呈正相关(r=0.443,P<0.05;r=0.649,P<0.001;r=0.664,P<0.001;r=0.460,P<0.05;r=0.491,P<0.05);右侧丘脑、左侧额下回的ReHo值与MoCA总分呈负相关(r=-0.414,P<0.05;r=-0.504,P=0.01)。双侧颞上回、顶上小叶、中央后回的ReHo值与铝工龄呈正相关(r=0.735,P<0.001;r=0.720,P<0.001;r=0.614,P=0.001;r=0.680,P<0.001)。左侧颞上回、右侧海马的ReHo值与血浆铝呈正相关(r=0.418,P<0.05;r=0.630,P=0.001)。两组之间部分脑区DC值存在差异(P<0.001且k?10)。病例组左侧额上回、颞中回、罗兰迪克岛盖及脑岛的DC值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左侧前扣带回、楔叶的DC值较对照组升高。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左侧颞极、左侧前扣带回的DC值与MoCA量表呈负相关(r=-0.608,P=0.001;r=-0.477,P=0.016)。我们未发现病例组DC值与铝工龄有显着性效果。左侧后扣带皮层与血浆铝浓度呈负相关(r=-0.638,P=0.001)。结论:1.电解车间铝工人的认知功能较非电解车间工人下降,表现为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及视空间执行能力多认知域的下降,其中视空间执行能力损害明显,不容忽视。铝厂工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较高,电解车间工人尤甚。2.铝厂工人血浆铝水平高于一般人群,电解车间工人升高更为明显。长期铝暴露,可导致工人认知功能下降。吸烟是铝工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另一危险因素。应该在该人群中积极倡导戒烟。3.认知功能下降铝工人脑灰质体积及静息态功能连接均存在异常。提示该种疾病早期可能处于一种失连接状态,为整体属性的改变。左侧扣带回的度中心性异常,且与认知功能量表及血浆铝浓度相关,可能在铝暴露致工人认知功能下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今后的关注点之一。4.磁共振成像有望成为早期发现铝作业工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有力工具。
周保纯[5](2019)在《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和脑多模态监测对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昏迷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09年01月至2018年01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ROSC后昏迷患者。按Utstein标准制定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相关数据表,收集患者性别、年龄、CA前因素、复苏相关因素、复苏后相关因素、临床评分、血液化验检查结果、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研究终点为患者出ICU时神经功能状态,以格拉斯哥一匹兹堡脑功能分级(Glasgow-Pittsburgh 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ies,CPC)来评估,CPC1-2 确定为脑功能良好,CPC3-5脑功能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05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男性137例(66.8%),女性68例(33.2%)平均年龄59.38±17.65岁,出ICU病房时脑功能良好32例(17%),脑功能不良173例(83%)。脑功能良好组和不良组间年龄、CA发生地点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性别、基础疾病、吸烟、嗜酒等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脑功能良好组患者的住院日20.39±7.82天明显长于脑功能不良组的8.97±4.92天(P<0.05),良好组住院费用为133831.81±113.68元高于不良组的68556.63±590.34元,有显着性差异(P=0.000)。患者出 ICU 时 CPC1-5 分别占:10.73%(22 例),4.88%(10 例),16.10%(33 例),37.56%(77例),30.73%(63例)。死亡64%(132例),主要死亡原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49.24%(65例)。循环系统衰竭31.06%(4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9.70%(26例),其中70%的患者是因患者意识状态没有改善,家属要求撤除生命支持治疗。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CA地点、初始心律、旁观者CPR、CA-CPR时间、CPR-ROSC时间、CA至低温治疗开始时间、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癫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APACHE-II)、全面无反应量表评分(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ore,FOUR)、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乳酸(Lactic acid,La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A 地点、CA-CPR 时间、CPR-ROSC 时间、APACHE II、FOUR、Lac 和 NSE 水平是与患者脑功能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CA患者年龄,心脏停搏时间,临床评分,血标志物与患者脑功能预后相关。CA后患者的治疗产生较大的医疗负担。CPR后昏迷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中枢神经损伤、循环系统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患者意识状态没有改善是家属要求撤除生命支持治疗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 脑多模态监测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目的 探讨脑多模态监测(Multimodality monitoring,MMM)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2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主要研究结局为出ICU病房时神经功能状态,定义CPC1-2为脑功能良好组,CPC3-5为脑功能不良组。应用MMM方法:①FOUR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运动反应评分(Glasgow coma scale-motor response,GCS-M),②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脑氧饱和度仪器监测脑组织局部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cSO2),③逆行颈内静脉置管监测颈内静脉球氧饱和度(Jugular bulb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jvO2),④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收缩期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⑤血 NSE,⑥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⑦CT 检查脑基底节区灰质/白质比例(Gray White Matter Ratio,GWR),评估神经功能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比较脑功能监测各项指标评估患者神经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患者81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6例。脑功能良好组(CPC1-2)18例,脑功能不良组(CPC3-5)63例。患者平均年龄67.5±8.9岁,脑功能良好组为59.30±17.65岁,脑功能不良组62.09±17.03岁,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基础疾病数、入ICU体温、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红蛋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院外心脏骤停(Out 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院内心脏骤停(In 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可电击心律(%)、旁观者 CPR(%)、CA-CPR时间、CPR-ROSC时间、瞳孔反射(%)、角膜反射(%)、GSC-M≤2(%)、FOUR、Lac、ICU住院日、住院费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rcSO2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功能良好组rcSO2高于脑功能不良组(P<0.05)。脑功能良好组ROSC后各时间点SjvO2结果低于不良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平均SjvO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右两侧TCD检查结果:Vs、Vd、Vm、PI、R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功能不良组患者血NSE水平高于脑功能良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4)。共有21名患者接受aEEG检查,其中: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9例,Ⅳ级6例。脑功能良好组5例,脑功能不良组16例。两组患者CT检查基底节GWR结果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7)(3)应用 FOUR、GCS-M、rcSO2、SjvO2、aEEG、NSE 和 GWR 等多模态监测指标评估CA后昏迷患者脑功能预后的ROC曲线面积分别是(0.706,0.684,0.665,0.568、0.826、0.747、0.714),其中 SjvCO2不能评估预后(P=0.052)。将 MMM 各指标联合预测神经功能预后曲线下面积为0.947,(P=0.000)。结论 联合MMM各指标预测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预后较单一指标精确性更高,心肺复苏后昏迷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应尽可能联合多种方式。
刘伟臣[6](2019)在《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长期口服抗栓药物(anticoagulant and antiplateletmedications,ACAP)合并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的临床进程和影像学特征,探讨ACAP对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收治的年龄≥50岁的单纯性中重型TBI患者1211例,排除不符合标准的病例,共纳入346例TBI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伤前是否长期服用ACAP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服药组包括抗血小板组和抗凝组。其中抗血小板组又分为3个亚组:单纯阿司匹林(aspirinonly,AO)组,单纯氯吡格雷(clopidogrel only,CO)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spirin and clopidogrel,AC)组:抗凝组又分为2个亚组:单纯华法林(warfarinonly,WO)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NOAC)组。浏览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头部CT扫描图像,评估出血量、损伤类型及中线结构移位,基底池受压或消失,并动态观察患者住院期间血肿扩大情况。出血量计算采用ABC/2法。血肿扩大定义为入院后首次CT扫描和72 h内CT复查的血肿体积相对增加>33%或/和绝对增加>6 ml。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①GCS评分下降≥2分;②一侧瞳孔对光反应消失;③瞳孔直径不规则≥2 mm;④出现局灶性运动功能障碍;⑤脑疝形成。急性影像学恶化定义为:①血肿扩大;②Rotterdam CT评分增加≥1分。使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并进一步比较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进程(包括血肿扩大、急性影像学恶化、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神经外科干预、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30天死亡率),最后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CAP对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纳入了年龄≥50岁的单纯性中重型TBI患者346例,其中服药组84例(24.3%),包括抗血小板组58例(16.8%)和抗凝组26例(7.5%);各亚组中,AO组32例、CO组15例、AC组11例、WO组18例、NOAC组8例;未服药组262例。(2)受伤机制中,与未服药组比较,服药组交通事故的比例明显下降(28.6%vs 49.2%,P<0.001),地面跌倒的比例明显上升(27.4%vs 15.3%,P=0.015);抗凝组地面跌倒(38.5%)上升为首要原因。(3)损伤类型中,服药组混合血肿和脑室内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服药组(29.8%vs 16.8%,P=0.012和19.0%vs 7.6%,P=0.006),而硬膜外血肿则明显低于未服药组(13.1%vs 28.2%,P=0.005)。(4)本组总体30天死亡率为21.1%,服药组明显高于未服药组(33.3%vs 17.2%,P=0.003)。(5)与未服药组比较,服药组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的发生率更高(38.1%vs24.4%,P=0.018 和 35.7%vs22.5%,P=0.021),需要神经外科干预的比例更大(52.4%vs37.4%,P=0.004),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更长(P=0.033和P=0.035)。(6)AO、C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P均>0.05),而WO组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是未服药组的3.02倍,华法林是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95%CI 1.10-8.32,P=0.032)。年龄、高血压、初始出血量≤10 ml及入院时头部AIS评分均是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7)A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P均>0.05),而CO组和WO组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分别是未服药组的3.42倍和3.16倍,氯吡格雷和华法林是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42,95%CI 1.03-11.36,P=0.045 和 OR3.16,95%CI 1.11-8.99,P=0.031)。年龄、高血压、硬膜下血肿、混合血肿、初始出血量≤10 ml及入院时头部AIS均是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8)AO、C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30天死亡的风险(P均>0.05),而WO组30天死亡的风险是未服药组的3.57倍,华法林是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57,95%CI 1.11-11.55,P=0.033)。高血压、入院时头部AIS、混合血肿、急性神经功能恶化以及急性影像学恶化均是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9)本研究中关于急性神经功能恶化、急性影像学恶化和30天死亡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分别为0.6919、0.7424和0.8112,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结论:(1)50岁以上伤前服用ACAP的中重型TBI患者交通事故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地面跌倒的比例明显上升;(2)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NOAC不明显增加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30天死亡的风险;(3)伤前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或NOAC均不明显增加TBI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但单纯服用氯吡格雷是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伤前服用华法林是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高血压、入院时头部AIS、混合血肿、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都是TBI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含芝[7](2019)在《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基于MR分型的颅内结核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颅内结核是严重的中枢系统感染,现行常规影像学手段不能即时评估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本研究通过分析颅内结核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探究颅内结核不同MR(magnetic resonance)亚型的不同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探讨TCD脑血流动力学在颅内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52例颅内结核患者,入院后在相关治疗前即行MR扫描并根据其影像表现进行分组,同日行TCD检测获得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本次研究主要探测大脑前循环(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及后循环(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双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及双侧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主要动脉的收缩期流速峰值(spectral atlas systolic peak velocity,Vs)、血流速度均值(mean velocity,Vm)、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V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等指标数据。同时收集3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获取其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次日对颅内结核组行腰穿术测定颅内压水平,期间未对其进行任何降颅压治疗。对获得的所有脑血流动力学数据及颅内压数值采用SPSS20.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2例患者共行MR常规及增强扫描52次,根据文献分为脑膜结核型26例,脑实质结核型20例,混合型6例。脑膜结核型26例中,脑膜的增厚17例,分别位于室管膜、四叠体池、环池、脉络丛、外侧裂池等,与脑膜融合结节9例,分布在基底池脑膜和软脑膜。脑实质结核型共发现结核瘤57个,直径>5mm,最大者12mm,强化后特征明显。混合型结核6例,多侧重于脑膜病灶,多伴水肿。大脑前循环中,三个亚型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流速均低于对照组,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除外脑膜型Vs)流速均高于对照组。脑膜型和结核瘤型的双侧大脑中动脉的PI值均高于对照组,混合型则低于对照组。三个亚型的双侧大脑前动脉的PI值均高于对照组。右侧大脑中动脉各参数中,混合型流速最低,峰值为79.70±19.00cm/s,结核瘤型PI值最高,为1.0760±0.2857。左侧大脑中动脉各参数中,结核瘤型流速和PI值最高,峰值为94.58±33.26cm/s,PI值为1.0890±0.3137。右侧大脑前动脉各参数中,脑膜型流速最低,峰值为66.58±36.93cm/s,结核瘤型PI值最高,为1.1350±0.3499。左侧大脑前动脉各参数中,脑膜型流速最高,峰值为83.00±30.42cm/s,结核瘤型PI值最高,为1.0590±0.2201。颅内结核组右侧大脑前动脉的Vd和PI值有相关性(p=0.018,p=0.011),尤其是脑膜型与结核瘤型;左侧大脑前动脉的Vd和PI值有相关性(p=0.035,p=0.008)。大脑后循环中,三个亚型的所有血管流速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I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各参数中,均为脑膜型流速最低,PI值最高,峰值分别为44.36±19.02cm/s(基底动脉)、40.64±13.00cm/s(右侧椎动脉)、45.85±12.23cm/s(左侧椎动脉),PI值分别为1.0038进2640(基底动脉)、1.038±0.2712(右侧椎动脉)、0.9946±0.2697(左侧椎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各参数中,混合型流速最低,峰值为36.60±17.24cm/s,脑膜型PI值最高,为0.9392±0.2778。左侧大脑后动脉各参数中,混合型流速最低,峰值为40.97±14.83cm/s,脑膜型PI值最高,为0.9931±0.2196。颅内结核组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的所有流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大脑后动脉的所有流速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颅内结核各MR亚型之间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颅内结核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搏动指数PI值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相关性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MR扫描三个亚型的MR表现各自有特征性改变,颅内结核患者的准确分型依赖于MR成像。颅内结核颅内血管异常改变波及大脑前循环与后循环系统。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是诊断颅内结核的有效补充手段。本次研究颅内结核组所有所测动脉的PI值与颅内压相关性分析未见明显差异性。因此颅内结核患者颅内压水平的准确判断依然有赖于传统手段。
王连双,张瑶,白莉,单涛,伊诺,胡玉红,何怡华[8](2018)在《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胎儿局部心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寻找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胎儿局部心功能异常的影像学指标,为ICP孕妇胎儿围产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于我院超声科检查发现的ICP孕妇胎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母体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将ICP孕妇分为两组,TBA≥10~40μmol/L为ICP轻度组,入组26例;TBA≥40μmol/L为ICP重度组,入组26例;选择同孕周正常孕妇胎儿为健康对照组,入组52例。对胎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留存动态四腔心声像图,并将图像导入VVI软件脱机分析,获得双心室VVI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期峰值速度(Vd)、收缩期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期峰值应变率(SRd),并计算三组胎儿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分析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 (1)三组胎儿EF、FS均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无差异(P均>0.05);(2)ICP重度组胎儿右室各节段SRs、SRd、S及Vd较ICP轻度组、对照组减低(P均<0.01)。结论 SRs、SRd、S及Vd可以作为早期提示重度ICP孕妇胎儿右心局部功能异常的影像学指标。
顾玮,周晔,周雷平,林婧[9](2015)在《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子宫动脉血流值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产科建卡登记的1 917例孕妇,于孕1114周及孕2224周时使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其双侧子宫动脉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ystolic to diastolic velocity ratio;S/D)、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血流频谱中的舒张早期切迹等4项指标,并随访至产后,按照妊娠结局分为对照组(1 482例)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组(26例)。应用双变量相关法找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有效预测指标,并分析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再应用ROC曲线及约登指数评判各指标的预测价值并确定子宫动脉血流阻力的预测界值。结果 1 917例孕妇中诊断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者共26例,ICP的发生率为1.36%。分别将S/D值、PI值、RI值及舒张早期切迹作为ICP的预测方法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预测界值分别为2.12、0.82及0.58。另外,孕中期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大小与新生儿体质量呈负相关,舒张早期V形切迹的出现与出生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均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子宫动脉血流指标(包括PI值、RI值、S/D值和舒张早期V形切迹)用于预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秦淑琴[10](2014)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56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监测组对3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情况,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应用;对照组对26例脑出血术后患者根据医师临床经验进行调整引流量及应用脱水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监测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有效率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术后持续颅内监测有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估计预后,降低病死率。
二、26例ICP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6例ICP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血液制品对于改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血液制品对于改善AFLP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分析及不良围产期高危因素筛选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 |
2.研究诊断标准的确立 |
3.研究资料的收集 |
4.研究结局的设置 |
5.研究资料的分组 |
6.统计学方法 |
6.1 血液制品有效性评估及高危因素筛选 |
6.2 高危因素区分度评估 |
7.文献检索并分析 |
结果 |
1.患者及胎儿的临床特征 |
1.1 患者及胎儿的基本特征 |
1.2 患者及胎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
1.3 患者及胎儿的临床结局 |
2.血液制品对于改善母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分析 |
2.1 患者血液制品输注情况 |
2.2 患者临床特征差异 |
2.3 血液制品对于母儿结局改善的有效性分析 |
3.患者及胎儿围产期不良结局产前高危因素的筛选 |
3.1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
3.2 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
4.患者及胎儿高危预测因素的区分度 |
讨论 |
1.AFLP的研究现状 |
2.AFLP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现状分析 |
3.血液制品对于AFLP患者治疗的影响 |
4.母亲不良围产期结局的高危因素 |
5.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高危因素 |
6.输注血液制品有效性及不良围产期结局产前高危因素的综合评估 |
结论 |
第二章:AFLP相关研究进展的综述 |
1.高危因素 |
2.发病机制 |
2.1 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障碍 |
2.2 激素影响 |
2.3 其他因素 |
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4.诊断方法 |
5.治疗方法 |
6.鉴别诊断 |
6.1 HELLP综合征 |
6.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
6.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 |
6.4 妊娠剧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 HG) |
7.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铝厂工人认知功能调查及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铝厂工人认知状态调查的横断面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设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基本情况调查 |
1.2.2 认知功能的评估 |
1.2.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4 实验方法 |
1.3 主要指标的定义 |
1.4 质量控制 |
1.4.1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
1.4.2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
1.4.3 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铝厂工人总体基本特征 |
2.2 电解车间组与非电解车间组工人一般情况比较 |
2.3 铝厂工人认知功能情况 |
2.4 电解车间与非电解车间工人各量表MCI检出率 |
3 讨论 |
3.1 电解车间工人的认知功能较非电解车间工人降低,铝厂工人多个认知域受损 |
3.2 铝厂工人MCI的检出率较高,电解车间工人尤甚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铝厂工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基线数据来源 |
1.1.2 队列的建立 |
1.1.3 病例与对照的确立 |
1.2 研究方法 |
1.2.1 基本情况调查及认知功能评估 |
1.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3 ICP-MS测定血浆铝含量 |
1.3 主要指标的定义 |
1.4 质量控制 |
1.4.1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
1.4.2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队列人群不同职业类别血浆铝水平比较 |
2.2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2.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2 铝厂工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 |
2.2.3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吸烟行为特征 |
2.2.4 吸烟量与铝厂工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剂量反应关系 |
3 讨论 |
3.1 铝厂工人血浆铝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
3.2 血浆铝水平和吸烟是铝工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慢性铝暴露致工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 研究方法 |
1.2.1 认知功能评估 |
1.2.2 磁共振扫描 |
1.3 磁共振数据的收集 |
1.4 磁共振数据的预处理与分析 |
1.4.1 结构磁共振数据的预处理与分析 |
1.4.2 功能磁共振数据的预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2.2 基于结构磁共振对铝致认知功能下降的研究 |
2.2.1 病例组与对照组灰质体积差异 |
2.2.2 病例组灰质体积与MoCA量表、铝工龄、血浆铝的相关性分析 |
2.3 基于功能磁共振对铝致认知功能下降的研究 |
2.3.1 病例组与对照组局部一致性(ReHo)差异 |
2.3.2 病例组ReHo与 MoCA量表的相关性分析 |
2.3.3 病例组ReHo与铝工龄的相关性分析 |
2.3.4 病例组ReHo与血浆铝的相关性分析 |
2.3.5 病例组与对照组度中心性(DC)差异 |
2.3.6 病例组DC与 MoCA量表的相关性分析 |
2.3.7 病例组DC值与铝工龄的相关性分析 |
2.3.8 病例组DC与血浆铝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结构磁共振 |
3.2 功能磁共振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和脑多模态监测对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脑多模态监测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方法 |
结果 |
一、入选TBI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
二、TBI患者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比较 |
三、TBI患者临床进程及预后比较 |
四、口服ACAP对TBI患者临床进程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口服抗栓治疗合并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7)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基于MR分型的颅内结核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MR影像检查 |
1.3 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 |
1.4 颅内压测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颅内结核MR影像学表现与分型 |
2.2 颅内结核TCD频谱图 |
2.3 颅内结核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比较 |
3 讨论 |
3.1 各型颅内结核的MR不同特点 |
3.2 基于MR分型的颅内结核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异常及意义 |
3.3 颅内结核患者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PI值与颅内压相关性探讨 |
4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颅内结核脑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胎儿局部心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仪器与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9)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 1一般资料 |
1.2研究方法 |
1.3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情况 |
2.2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在预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作用 |
2.3孕中期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2.4孕中期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预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价值 |
2.5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预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预测界值 |
3讨论 |
3.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机制 |
3.2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检测的临床意义 |
3.3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对ICP的预测作用 |
(10)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护理体会 |
3.1 脑出血患者术后持续ICP监测的意义 |
3.1.1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3.1.2 正确指导脱水剂的应用 |
3.1.3 评价预后 |
3.2 颅内因素导致ICP变化的观察和护理 |
3.2.1呼吸道阻塞 |
3.2.2 尿潴留或排便困难 |
3.2.3 引流管堵塞及脱落 |
3.3 ICP监测的并发症及预防 |
3.3.1 感染 |
3.3.2 出血 |
四、26例ICP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液制品对于改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评估[D]. 潘惜雨. 山东大学, 2021(09)
- [2]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D]. 李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技术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作用[J]. 赵卫平,邢栋,孙鹏,杨文博,苏宁,王忠,张瑞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10)
- [4]铝厂工人认知功能调查及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磁共振研究[D]. 孟华星.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5]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和脑多模态监测对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D]. 周保纯. 苏州大学, 2019(04)
- [6]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D]. 刘伟臣. 苏州大学, 2019(04)
- [7]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基于MR分型的颅内结核诊断价值研究[D]. 张含芝. 浙江大学, 2019(03)
- [8]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胎儿局部心功能的初步研究[J]. 王连双,张瑶,白莉,单涛,伊诺,胡玉红,何怡华.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8(08)
- [9]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预测价值[J]. 顾玮,周晔,周雷平,林婧.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3)
- [10]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及护理[J]. 秦淑琴. 首都医药, 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