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臧忠江[1](2020)在《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西昆仑和西南天山两个构造带的结合部,两个研究区带分列于其南北两侧,南侧的玛尔坎苏矿带呈近东西向沿着帕米尔北东缘展布,隶属于西昆仑构造带;北侧的吉根成矿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隶属于西南天山构造带。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不断发现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点),玛尔坎苏一带有奥尔托喀讷什、玛尔坎土和穆呼等锰矿床,已成为新疆最重要的锰矿带。吉根地区的博索果嫩套、铁克列克等锰矿点呈多点带状分布,找矿潜力较大。但是,由于这些矿带发现时间不长,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的研究程度较低,吉根地区研究程度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开展研究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开展研究区容矿地层的对比以及构造格架的研究,探讨锰矿的富集机制、成矿演化及成矿规律,对于新疆克州及其周边国家锰矿资源评价与富锰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锰矿体常常以层状产出,严格受一定时代的含锰地层(下泥盆统和上石炭统)控制,含锰岩系多样,有以硅质岩为主的,还有碳酸盐岩型居多的。锰矿床形成后受后期构造改造的影响,锰矿体形态、产状发生明显变化。玛尔坎苏锰矿带内火山—沉积型锰矿床(锰质内源外成)伴有块状硫化物矿化(铜锌)。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床主要产于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按其岩性分为三个岩性段:(1)生物碎屑灰岩,(2)灰绿色岩屑砂岩,(3)泥质灰岩夹薄层状灰岩,是区内最主要的沉积型锰矿赋矿层位。吉根一带锰矿床(点)产于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D1s),该组为一套浅变质复理石建造,分为四个岩性段:(1)底部粗碎屑岩段,(2)下部浅变质泥岩—硅质岩—细碎屑岩段,(3)中部碳酸盐岩段,(4)上部浅变质硅质岩—泥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段。在下部硅质岩和中部碳酸盐岩中均发现锰矿体。玛尔坎苏锰矿带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Fe/Ti比值平均为29.79;锰矿石Al/(Al+Fe+Mn)比值为0.14~0.19(平均为0.165),围岩的在0.29~0.74之间,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矿石的Y/Ho比值平均为25.69,与深海热水流体的基本一致。含锰岩系下伏的早石炭世玄武岩锰含量在1000×10-6~1500×10-6之间,锰的背景值较高,说明锰源与深部来源有关。矿石REE总量平均为99.03×10-6,明显偏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热液活动。碳酸锰矿石及其顶、底板灰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3.25。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5;围岩δCe值平均为0.83。这可能是早石炭世地质活动频繁,海底出现基性火山岩喷发等海底火山作用引起的。矿石δEu值平均为0.95,围岩δEu值平均为0.89。均呈微弱的Eu负异常。锰矿床矿体顶、底板围岩δ13C在0.26‰~-2.73‰之间,与海相碳酸盐δ13C值相近。碳酸锰矿石δ13C在-9.47‰~-21.67‰之间,变化范围较大,说明锰成矿中存在有机物降解过程,造成碳同位素分馏。δ13CPDB值偏负,推断锰矿石的形成是有机质参与造成的。锰矿石δ18O值在-5.2‰~-11.45之间。计算的围岩温度集中在68.1~78.2℃之间;锰矿石温度范围在42.7~84.1℃之间,也说明锰矿床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吉根一带锰矿床Fe/Ti值平均为24.60;Al/(Al+Fe+Mn)值平均为0.24,REE总量平均为57.99ppm。锰矿石及其顶、底板围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9.04。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7,围岩δCe值平均为1.02,说明锰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受到海底火山作用影响。矿石δEu值平均为1.09,围岩δEu值平均为0.96。显示为弱的Eu正异常,反映出岩/矿石沉淀时有海底热水作用参与。玛尔坎苏锰矿带自早石炭世起,在持续拉张的伸展环境下形成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巨厚的基性—中性火山岩。至晚石炭世火山活动基本结束,构造沉积盆地内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组合,古地理环境属于浅海沉积盆地。锰的成矿作用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成矿模式为:由火山口(火山喷溢VMS)、近源(火山口)以火山—沉积为主导,到远源(火山口两侧)以化学沉积为主的锰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演变过程。西南天山吉根周边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下部和底部对应于河口三角洲沉积环境;中部代表较深水的浅海沉积环境;而上部则是浅海沉积环境。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期、变质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三个阶段,含矿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特点,锰质来源与其关系密切,锰矿床属于热水沉积—变质成因。对研究区及其外围开展以构造要素及其对锰矿体制约(改造)为目的的野外调查研究,构建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玛尔坎苏锰矿带穆呼—玛尔坎土一带的构造轮廓整体为一个近东西向的玛尔坎苏河复背斜,它自北向南包含玛尔坎苏河背斜—玛尔坎土倒转向斜—坦迭尔倒转背斜—玛尔坎阿塔乔库倒转背斜等次级褶皱,倒转褶皱轴面均向南倾斜,反映自南向北的推覆动力。玛尔坎土向斜是研究区主要赋矿构造。在穆呼—玛尔坎土以西,厘定了12线的石炭系构造形态,确立了坦迭尔背斜核部,其南翼向东延伸,划分出南部新的含锰岩带,拓宽了找锰矿范围。在吉根锰矿远景区确定了泥盆系构成一系列NNE向—SN向的褶皱构造,中部的艾提克复式背斜向东、西两翼均有托格买提组下段碳酸盐岩的重复出现,西侧更有托格买提组上段碎屑岩的分布,反映出一个中间老两侧新的背斜构造格局。东部与上—顶志留系塔尔特库里组接触的是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偏上层位。东部一系列以托格买提组下段为核部的向斜构造,识别出两个倒转的向斜构造,对于找锰矿是最为有利的。西昆仑和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具有以下特点:(1)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锰成矿作用表现出“内源外成”特点。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发所引起的深源富锰含烃热液(水)喷流沉积。(2)都有热水溶液参与成矿的迹象,玛尔坎苏锰矿带属于近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中伴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吉根一带则属于远离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以陆源碎屑岩类为主,偶见少量火山物质,但是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热水沉积特层。(3)容矿岩石均有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富含炭质,硅质岩中出现复杂的微量元素组合。吉根锰矿远景区北部博索果嫩套是硅质岩砂页岩容矿,南部克尔克昆果依山则是碳酸盐岩容矿。玛尔坎苏锰矿带坦迭尔锰矿点产于火山岩建造顶部的凝灰岩中。(4)锰矿石类型均为富锰矿石,但是两个成矿带矿石的矿物组合有明显差别。玛尔坎苏锰矿带以原生碳酸锰矿石为主,少量次生氧化锰矿石。矿石中菱锰矿和钙菱锰矿居多,少量肾硅锰矿和硫锰矿。而吉根锰矿远景区矿石中锰的硅酸盐相占较大比例。(5)锰矿具有成群(带)分布特点,吉根锰矿远景区可能是被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沉积岩带火山弧间洼地—弧后盆地,玛尔坎苏锰矿带为主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带,属于浅海较深水洼地。两者均属于复杂的拉张构造环境中生成的海底热水沉积型锰矿床。(6)锰矿体形成后明显受后期构造运动所改造,构造改造是矿体的结构和矿物组成由简单、完整到复杂、破损的变化过程。现存的锰矿体多定位于向斜构造的核部和两翼。(7)锰矿成矿时间均属于晚古生代,玛尔坎苏锰矿带以石炭纪为主,二叠纪次之;吉根地区锰矿的成锰时代为早泥盆世。锰的聚集具有区域同时性。对比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含锰建造类型、成锰期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以及探明的富锰矿石资源和构造改造程度等成矿要素表明,前者具备形成大中型富锰矿床的良好条件,其中,长期大量的中基性岩浆喷发以及火山熔岩和凝灰岩与海水的水岩交换提供充足的Mn源,而火山岩建造之上的相对沉积凹陷区域起到很好的聚矿作用,以及充足的生物有机质对矿质的沉淀和固着等尤为重要,因此区域找矿潜力较大;而后者成矿条件较为复杂,在锰源、含锰建造和古地理环境、成矿后构造改造等方面对成锰矿及矿体定位的贡献较小,增大了找矿难度。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在玛尔坎苏锰矿带划分出3个Ⅰ级找矿靶区和1个Ⅱ级找矿靶区。在吉根锰矿远景区提出3个值得进一步找矿区段:即Ⅰ-1靶区、Ⅰ-2靶区和Ⅱ-1靶区。
张涛,陈正乐,黄宏业,张文高,张青,潘家永,周振菊,邹明亮,冯宏业,王晓虎,韩凤彬,孙岳,霍海龙,马骥,杨斌[2](2020)在《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载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沙哇义金矿床是中国新疆西南天山目前探明的第二大金矿,是中亚造山带南缘"亚洲金腰带"的重要组成部位。野外构造调查表明,研究区在古生代期间经历了由挤压变形发展为走滑伸展两次构造作用,成矿发生在挤压变形到走滑伸展转换时期。运用矿相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及S同位素等方法确定矿床载金矿物、金的赋存状态、成矿物质来源等,结果表明:阿沙哇义金矿载金矿物主要为含砷黄铁矿、部分毒砂。含砷黄铁矿分为沉积成岩期(Py1)、成矿早期(Py2)、成矿期(Py3); Py2、Py3富As、Te,亏S、Fe,S、As呈明显负相关; Co/Ni比值显示黄铁矿属沉积-热液成因。Au以纳米级"可见"自然金(Au0)形式存在于含砷黄铁矿中。黄铁矿、辉锑矿δ34S为9.5‰~16.3‰,显示成矿流体中硫为海相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产物,成矿物质来自赋矿地层。矿床属典型的中浅成造山型金矿,矿床埋藏较浅,矿区深部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3](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赵伟策[4](2019)在《西天山卡特巴阿苏金矿床构造—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天山造山带是全球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沿中天山南、北缘产出有众多世界级金矿床,多数金矿床产于古亚洲洋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大型断裂带或脆韧性变形带内,指示构造活动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构造与金成矿作用关系备受关注,何种性质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后矿化期构造活动又对金矿化产生何种影响?均不甚清楚。我国新疆卡特巴阿苏金矿床是在中天山北缘新发现的大型金矿床(89 t@3.84 g/t),产于那拉提北缘断裂南侧的次级构造带内,大规模金矿化发生于晚石炭世,与西天山晚古生代碰撞造山时代基本一致,因此,为我们理解矿田构造与碰撞造山过程以及大规模金成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本文在卡特巴阿苏金矿床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剖面实测和填图工作,对断层几何学与运动学性质进行了解析,根据断层滑动数据进行了应力场反演,并结合变形年代学数据,对比了区域造山过程,确定了卡特巴阿苏金矿床构造演化历史为:D1期为自南向北逆冲作用,与晚石炭世南天山洋关闭、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近N–S向缩短导致形成了那拉提北缘断裂南侧的近ENE–WSW向次级断层带;D2期为二叠纪右行走滑活动,表现为近WNW–ESE向应力场下形成的近ENE–WSW向右行走滑断层与共轭的近NNW–SSE向左行走滑断层,与西天山二叠纪右行平移活动相对应;D3期构造以近NE–SW向应力场下形成的近NW–SE向逆断层与近NNE–SSW向右行走滑断层为特征,可能是对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响应。基于本文热年代学数据与前人地质年代学数据的热史模拟揭示了卡特巴阿苏金矿床的后矿化期构造剥露作用:第一期为与区域碰撞造山相关的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快速剥露;第二、三期剥露与地表侵蚀有关,分别在290.2–114.4 Ma、114.4 Ma至今接受长期的缓慢剥露。卡特巴阿苏金矿床的矿田构造模式可概括为:晚石炭世南天山洋的最终关闭与区域碰撞造山导致近N–S向缩短,发生了D1期自南向北逆冲作用,使那拉提北缘断裂复活,成为金矿化的一级(导矿)构造;在其南侧(上盘),发育近ENE–WSW向断层–裂隙系统,成为二级(容矿)构造。大规模逆冲活动为成矿流体的上升、运移提供了动力来源,近ENE–WSW向断层–裂隙构造系统提供了成矿物质富集、沉淀的空间,控制了卡特巴阿苏大规模金矿化的发生。
崔新杰[5](2019)在《西天山卡特巴阿苏矿床金与铜成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卡特巴阿苏是西天山“亚洲金腰带”在我国新疆新发现的大型铜金矿床。已探明金储量89吨(平均品位4.84g/t)、铜储量8万吨(品位0.65%),但金与铜成生关系尚不清楚。本文以野外和室内镜下观测为基础,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和Cu-S-Os同位素示踪技术,从空间-时间-物质系统认识金与铜成生关系,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空间上,金矿体主要赋存在矿区东部,铜矿体主要赋存在中西部,从西到东呈现铜-铜金-金铜-金的变化趋势。铜以矽卡岩铜矿石为主,矽卡岩化发生的位置为花岗岩与灰岩地层接触带,铜主要以黄铜矿的形式赋存在石榴子石、绿泥石、绿帘石等矽卡岩矿物中,含少量金,分布不均;金以赋存在碎裂岩化二长花岗岩中的黄铁矿化矿石为主,金主要以晶间金、裂隙金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及石英、方解石、斜长石等脉石矿物颗粒之间。(2)在时间上,西段较深部矽卡岩铜矿石中黄铜矿Re-Os测年得到的等时线年龄为355±10Ma(MSWD=5.3,n=5),加权平均年龄为355.3±4.0Ma,与花岗岩侵入时间一致。与前人所得金成矿年龄310322Ma相比,不属于同一期成矿。(3)在物质上,矿区西段铜矿石中黄铜矿δ65Cu为0.25‰0.49‰,分馏特征与I型花岗岩较为一致,结合二者空间及时间上均相近,指示矿区二长花岗岩可能提供铜的成矿物质,东段金矿石中黄铜矿δ65Cu为-0.12‰0.08‰,结合主要赋金矿物黄铁矿含高放射成因的187Os,(187Os/188Os)i加权平均值为1.449±0.052,结果指示金成矿期的成矿金属可能来自地层。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铜成矿期δ34SV-CDT值为9.111.2‰,晚一期金矿化期的δ34S相对小一些,为6.88.8‰。很可能是来自地层的硫源参与了成矿,早晚分别由岩浆和构造热液带来,因此分别混染了岩浆硫并发生不同程度的分馏。(4)综合上述分析,卡特巴阿苏矿床早期伴随岩浆入侵发生铜矿化,岩浆带来了成矿物质铜,从地层中萃取了硫,在西部发生矽卡岩化的部位产生了独立的铜矿体,晚期造山活动形成的变质热液从地层中萃取了成矿物质沿构造形成的破裂系统带到矿床东段浅部富集成矿。卡特巴阿苏经历早石炭世的矽卡岩型铜矿化和晚石炭世与热液蚀变有关的金矿化,属于矽卡岩型铜-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代俊峰[6](2019)在《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文中指出全球铅锌资源主要来自沉积岩容矿的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铅锌矿床;但天山地区却发现有许多大型-超大型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显示出巨大的矽卡岩型铅锌成矿潜力,这是天山铅锌成矿的重要特色。这些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形成于何种地质环境?矿化样式和成矿方式如何?都是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以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相学研究为基础,选取新疆西天山阿尔恰勒和东天山阿奇山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成矿环境和成矿过程的研究,并建立新疆天山远矽卡岩型和近矽卡岩型两种不同的铅锌矿化模式。同最后,从时空分布、构造活动、容矿地层、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等几个方面着手,揭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系统物质组成和成矿演化,旨在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找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的成果和进展:(1)阿尔恰勒矿床成矿时代为340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大哈拉军山组。成矿和区域岩浆活动的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岛弧环境,与南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在伊犁板块南缘引起的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阿尔恰勒矿床属于远矽卡岩矿床,是深部来源的岩浆热液沿地层层间薄弱带进行渗滤交代的结果。(2)阿奇山矿床的成矿时代为306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雅满苏组。成矿与区域岩浆活动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南天山洋俯冲的岛弧环境。阿奇山矿床属于渗滤交代矽卡岩矿床,是岩浆流体与雅满苏组中的钙质砂岩、灰岩透镜体进行水岩反应的产物。(3)天山地区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化主要发在在晚古生代,受大洋俯冲岛弧环境、钙碱性岩浆活动、古生代海相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有利含矿热液供给通道以及成矿后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4)通过系统归纳成矿时代、构造环境、容矿地层、岩浆活动以及矿化蚀变等多个控矿要素,认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找矿潜力巨大。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和南缘、乌兹别克斯坦中天山南缘以及新疆东天山之中天山地块是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有利的成矿远景区。
杨轩[7](2019)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阿拉善右旗地壳演化与金矿成因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聚焦于内蒙古西部的白云鄂博——阿拉善右旗地区,在梳理、总结该地区从中元古代至今的构造环境的演变过程基础上,以浩尧尔忽洞金矿、特拜金矿等典型与黑色岩系有关的金矿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分析、构造产状统计、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手段,对上述两金矿的成因进行较为细致的剖析。并在对比两金矿之间、以及二者与其它内蒙古西部典型金矿的异同性的基础上,初步概括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与黑色岩系有关的金矿的找矿标志。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特拜石英闪长岩形成时间为281.7±1.1Ma,形成于霍尔森——查干楚鲁弧后盆地向阿拉善台隆北侧俯冲的环境,可以代表该弧后盆地闭合的时间下限。管材陶鲁盖花岗斑岩形成时间为272.6±0.8Ma,形成于霍尔森——查干楚鲁弧后盆地闭合后的有限伸展环境,可以代表该弧后盆地闭合的时间上限。霍尔森——查干楚鲁弧后盆地西侧的闭合时限为282-272Ma,与其东侧一致。说明阿拉善台隆在古生代的主体构造格架呈近EW向,并与同时期贺兰山以东的华北地台北缘可以对比。2、浩尧尔忽洞金矿中的金元素主要发生了两次的富集过程。第一次富集发生在白云鄂博群地层的成岩阶段,第二次富集过程发生在海西期的岩浆活动之后。黑色岩系作为矿体的围岩,不仅是金元素的提供者,同时作为含矿热液发生水岩交代作用的界面对金元素的富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元素来源包括了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黑色岩系和基性岩脉、酸性岩脉。3、在浩尧尔忽洞矿区内,加里东期形成的浩尧尔忽洞向斜控制了浅变质岩型矿体的展布,并制约了后来形成的含金石英脉的控矿构造的展布规模。海西期的高勒图弧形断裂带为成矿流体提供了运移的通道,其东侧韧性剪切带派生的构造破碎带是含金石英脉的容矿构造,构造破碎带的产状利用了浩尧尔忽洞向斜中在加里东期形成的张节理的产状,仅发生小角度的改变。4、在浩尧尔忽洞矿区内,基性岩脉是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于区域应力场由挤压状态转变为相对伸展的转换环境。酸性岩脉属于后碰撞大地构造环境下的岩浆活动的产物。伟晶岩脉是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辉绿玢岩和黑云母煌斑岩可能为浅变质岩型矿石提供了金,花岗细晶岩和黑云母花岗斑岩可能为石英脉型矿石提供了金,而且加里东期岩脉提供的金可能在海西期岩浆活动中再次活化并发生了重新的分配。5、岩浆期后热液从浩尧尔忽洞地区的深部运移而来,并经过浩尧尔忽洞地区向其东西两侧沿浩尧尔忽洞向斜南翼运移,但主要是向西侧的向斜核部地区运移。豪牙金矿、那日图金矿、扎木呼都格金矿点和乌花朝鲁金矿点的成矿流体以地层提供的流体为主,只有浩尧尔忽洞金矿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浩尧尔忽洞地区最主要的成矿流体是岩浆期后热液而非变质热液。6、特拜金矿的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50-350℃)、低盐度(1-6%NaCleqv)、低密度(0.7-0.9 g/cm3)的特征,且具有高Zr/Hf、低Rb/Sr、低Nb、低Ta的地球化学特点。流体和岩浆期后热液的性质十分相似。当流体处于地下较深位置时,流体具有还原、低温的特点,此时金主要以Au(HS)2-络合物形式迁移,同时流体中的CO2确保了Au(HS)2-络合物的稳定性。随着逐渐降温和向浅部运移,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导致了CO2从流体中的逸出并破坏了Au(HS)2-络合物的稳定性。随着大气降水的混合进一步加剧了金的沉淀,并最终造成了矿体的定位。7、浩尧尔忽洞金矿和特拜金矿的主要成矿控制因素包括:黑色岩系的地层(岩性)控制;蚀变作用控制;褶皱与断裂构造的叠加控制与改造;海西期后碰撞碱性花岗岩体(脉)与成矿密切相关。两金矿在大地构造位置、赋矿特征、矿石组构、围岩蚀变类型和成矿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可比性,暗示两金矿的多阶段成矿模式相类似,并支持两地地壳演化过程的可对比性。8、内蒙古白云鄂博——阿拉善右旗地区与黑色岩系的金矿的找矿标志为:矿体呈似层状赋存在黑色岩系中,矿体展布受到黑色岩系的控制作用;矿体与不含矿黑色岩系的界线模糊;黑色岩系本身具有较高的金丰度值,并且受到紧闭褶皱构造的强烈改造;含金石英脉常叠加在含金黑色岩系上;矿体定位在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叠加的位置,且褶皱构造形成更早、规模更大,断裂构造的产状受褶皱构造制约;后碰撞构造环境下的海西期碱性花岗岩体(脉)与成矿密切相关;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矿石的矿物组合主要为金、黄铁矿、磁黄铁矿、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等。
张涛[8](2018)在《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端,发育在内的Au-Sb-Sn-Hg成矿带是全球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目前已探明十几个大型、超大型金矿床,被誉为“亚洲金腰带”。阿沙哇义金矿床位于我国新疆西南天山造山带的中部,布隆-麦丹-托云金-铜成矿带,是近年来我国在西南天山地区发现的第二大金矿床,目前探明金资源已达大型规模,是布隆-麦丹-托云金-铜成矿带内最大金矿床,在西南天山造山带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但矿床基础地质和矿床成因研究不够深入,严重制约下一步找矿突破。本文对矿床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系统样品采集,室内对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相学、矿相学、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研究分析,结合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C-H-O-S同位素测试技术方法,对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系统解剖。取得以下认识:1、矿床定位受区域上沿NE发育的麦丹-他乌复向斜、喀勒铁别克和喀勒铁克大断裂及上石炭统喀拉治尔加组下段地层控制,矿体规模、形态受次一级的逆冲断层规模、产状控制。2、矿床载金矿物主要为五角十二面体或五角十二面与立方体聚形黄铁矿及少量毒砂,金以不可见金赋存于载金矿物中,黄铁矿具亏Fe亏S、富As特征,具卡林型和沉积-变质双重特征。3、矿床中硅化、黄铁矿化与金成矿密切相关,可作为金矿化找矿标志。4、成矿流体包裹体中发育水溶液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及纯CO2包裹体三种类型,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富CO2、含少量CH4和N2的变质流体特征;成矿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压力介于140180MPa;成矿中阶段流体包裹体压力介于80150MPa,推算得到成矿早阶段静岩压力深度为5.57.1km,成矿中阶段静岩压力深度为3.15.9km。5、C-H-O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来自变质作用,成矿晚阶段可能有大气降水参与;S同位素指示Au可能来自赋矿地层。6、矿床定义为“天山式”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为变质脱流体成矿模式。找矿方向应侧重矿区深部,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刘得磊[9](2018)在《新疆乌恰县萨热克巴依盆地基底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萨热克巴依盆地基底金矿床位于塔里木地块的北部边缘,西南天山造山带南部,东阿赖金矿亚带内,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通过对研究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遥感信息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圈定找矿远景区。研究区主要位于石炭统巴什索贡组和长城系阿克苏群第五岩性阶断层接触带,构造作用强烈,有多条北东向的断裂构造以及脆-韧性剪切带,这些断裂的次级构造剪切带为主要的容矿控矿构造。总结金矿(化)体的地质特征,并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探讨矿床成因。利用岩(矿)石野外及镜下特征分析金元素的赋存特征及状态。利用研究区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结果与野外矿化蚀变较为吻合,且造解译区内断层接触带附近的脆-韧性剪切带与解译结果重合性较好的结论,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遥感解译结果可作为远景区圈定的重要依据。此外通过一条磁法的数据反演和激电综合物探剖面解译,显示矿点附近发育有一条与硅化、浸染状硫化物有关的隐伏陡倾断裂,该构造也为未来深部找矿提供了有利依据。结合矿化体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以及物化探遥感解译结果等数据,对矿区进行综合信息分析,圈定成矿远景区。结合前人科研成果和现有条件认为,萨热克巴依盆地基底金矿床具有一定的金矿找矿潜力。
丁辉,葛文胜,董连慧,邓刚,贾红旭,张佳儒,陈疆,元强[10](2018)在《新疆东准噶尔绿源金矿床地质特征与金成矿物质来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绿源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位于野马泉-琼河坝古生代岛弧带东段的琼河坝矿集区。赋矿地层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矿体呈似层状、条带状、透镜状,多受断裂构造控制。其热液成矿作用可分为4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S1)、石英(玉髓)-金-黄铁矿阶段(S2)、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3)、石英-碳酸盐阶段(S4)。金主要赋存于S2和S3阶段。本文对该矿床开展S、Pb同位素及硫化物稀土元素研究,拟揭示其成矿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绿源金矿床金属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δ34S集中于+0.2‰+2.8‰,均值为+1.35‰,显示出岩浆硫的组成特征。矿石与围岩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值一致,表明硫可能来源于矿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地层。S2和S3阶段硫化物的铅同位素206Pb/204Pb=16.45718.084、207Pb/204Pb=15.26715.635、208Pb/204Pb=36.47238.379,另一件长石的Pb铅同位素206Pb/204Pb=18.546、207Pb/204Pb=15.509、208Pb/204Pb=38.183,μ值介于9.119.58之间,ω值介于33.9738.61之间。上述各铅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远远大于正常铅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结合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特征参数法认为绿源金矿床矿石Pb为异常Pb,铅源为混合来源,一部分来源于上地壳物质,一部分来源于地幔物质。硫化物稀土元素特征与火山岩类似,暗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火山岩地层。H、O同位素特征显示,绿源金矿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有少量岩浆水的加入。综合S、Pb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分析,本文认为绿源矿区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成矿物质具深源特征,主要直接来自赋矿火山岩。
二、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锰矿研究现状 |
1.2.1 全球锰矿资源概况 |
1.2.2 锰矿床成因类型 |
1.2.3 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
1.2.4 我国锰矿研究与勘查历史 |
1.2.5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1 区域重力特征 |
2.3.2 区域航磁特征 |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锰矿床地质特征 |
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
3.1.1 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 |
3.1.2 穆呼—玛尔坎土锰矿床 |
3.2 西南天山吉根锰矿远景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玛尔坎苏锰矿带 |
4.1.1 主量元素特征 |
4.1.2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 |
4.1.3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
4.2 吉根锰矿远景区 |
4.2.1 主量元素 |
4.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锰期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1 石炭系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1.1 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 |
5.1.2 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C1w) |
5.2 下泥盆统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2.1 沉积相 |
5.2.2 沉积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
6.1 锰的物质来源 |
6.2 锰沉积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
6.3 锰的成矿作用 |
6.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
6.3.2 西南天山吉根地区锰的成矿作用 |
6.4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床富锰矿石形成机制 |
6.4.1 锰质供给具有多来源特点 |
6.4.2 Mn与Fe分离与富集 |
6.4.3 含炭质含锰岩系具热水沉积特征 |
6.4.4 沉积成岩—成矿过程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 |
6.4.5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7.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
7.2 锰矿床保存的构造因素——构造改造 |
7.3 锰矿床成矿规律 |
7.4 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对比 |
7.5 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 |
7.5.1 玛尔坎苏锰矿带喀拉苏勘查区 |
7.5.2 吉根远景区 |
7.6 成矿预测 |
7.6.1 预测准则 |
7.6.2 主要找矿标志 |
7.6.3 锰矿床找矿靶区预测 |
7.7 沉积型锰矿床有效的找矿方法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载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体特征 |
2.2 矿石特征 |
3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4 测试结果 |
5 讨论 |
5.1 黄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 金的赋存状态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4 构造变形与金成矿关系 |
6 结论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
2.3 21世纪初至今 |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
3.1 岩浆矿床 |
3.2 斑岩型矿床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4 玢岩型铁矿床 |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
3.8 造山型金矿床 |
3.9 卡林型金矿床 |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3.1 1 沉积矿床 |
3.1 2 铀矿床 |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
3.16超大型矿床 |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
4.2 若干成矿理论 |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
5.1 元素地球化学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 成矿年代学 |
5.5 矿田构造 |
5.6 成矿实验 |
6 找矿重大发现 |
7 结束语 |
(4)西天山卡特巴阿苏金矿床构造—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造山型金成矿与构造过程研究 |
1.2.2 西天山造山型金矿床构造地质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3 卡特巴阿苏金矿床及其矿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拟解决科学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西天山构造格局 |
2.1.1 构造单元与地质概况 |
2.1.2 中天山地质特征 |
2.2 大地构造演化 |
2.2.1 前寒武纪基底 |
2.2.2 早古生代Terskey洋演化 |
2.2.3 晚古生代南天山洋演化 |
2.2.4 二叠纪陆内走滑 |
2.2.5 中–新生代演化 |
2.3 区域造山型金矿床概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质概况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侵入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四章 构造变形解析 |
4.1 构造变形期次划分 |
4.2 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
4.2.1 D_1期构造 |
4.2.2 D_2期构造 |
4.2.3 D_3期构造 |
4.3 构造应力场解析 |
4.3.1 利用断层滑动数据反演构造应力场的方法 |
4.3.2 应力场反演结果 |
4.4 变形年代学 |
4.4.1 Ar–Ar年代学 |
4.4.2 样品与实验方法 |
4.4.3 Ar–Ar测年结果 |
第五章 构造–热历史 |
5.1 (U–Th)/He低温热年代学 |
5.2 样品与实验方法 |
5.2.1 Ar–Ar测年 |
5.2.2 (U–Th)/He测年 |
5.2.3 HeFTy热史模拟 |
5.3 测年结果 |
5.3.1 绢云母Ar–Ar年龄 |
5.3.2 锆石与磷灰石(U–Th)/He年龄 |
5.3.3 热史反演模拟结果 |
5.4 (U–Th)/He年龄影响因素 |
第六章 构造演化与金成矿作用 |
6.1 矿田构造演化 |
6.1.1 构造变形过程 |
6.1.2 矿田构造与区域造山过程的关联 |
6.2 构造–热历史 |
6.2.1 岩浆–热液与热演化史 |
6.2.2 构造隆升与剥露作用 |
6.3 构造–金成矿作用 |
6.3.1 时间、空间与成因联系 |
6.3.2 构造–金成矿模式 |
6.3.3 与Muruntau金矿床的对比 |
6.4 对我国西天山金矿勘探的意义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西天山卡特巴阿苏矿床金与铜成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西天山金矿床勘查和研究现状 |
1.2.2 卡特巴阿苏金(铜)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任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任务 |
1.4 研究内容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岩浆岩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四章 金/铜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学与矿物学特征 |
4.2.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 |
4.2.2 矿石结构及构造 |
4.2.3 金、铜赋存状态 |
4.2.4 不同期次金属硫化物组分对比 |
4.3 热液蚀变与成矿期次 |
4.3.1 蚀变分带及特征 |
4.3.2 成矿期次及阶段划分 |
第五章 成矿年代学与Cu-S同位素示踪 |
5.1 成矿年代学 |
5.1.1 样品采集 |
5.1.2 测试方法 |
5.1.3 测试结果 |
5.2 矿石铜同位素 |
5.2.1 样品采集 |
5.2.2 测试方法 |
5.2.3 测试结果及讨论 |
5.3 矿石硫同位素 |
5.3.1 样品采集 |
5.3.2 测试方法 |
5.3.3 测试结果及讨论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分析 |
6.1 控矿条件 |
6.1.1 岩浆活动 |
6.1.2 地层控制因素 |
6.1.3 断裂构造 |
6.2 成矿时代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6.3.1 成矿金属Cu来源 |
6.3.2 成矿元素S来源 |
6.3.3 成矿金属Au来源推测 |
6.4 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 |
6.5 矿床成因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铅锌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
1.1.2 天山地区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
1.2.2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3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
第二章 天山区域构造与铅锌矿产 |
2.1 基本构造单元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
2.2.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
2.3 重要成矿环境与铅锌矿床类型 |
第三章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 |
3.1 乌孙山成矿带构造背景 |
3.2 阿尔恰勒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岩浆岩 |
3.2.3 构造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
3.2.6 矿物共生关系 |
3.3 成岩成矿年代学和矿床地球化学 |
3.3.1 闪锌矿Rb-Sr测年 |
3.3.2 阳起石Sm-Nd测年 |
3.3.3 辉长-闪长岩锆石U-Pb测年 |
3.3.4 辉长-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3.4 同位素研究 |
3.4.1 C-O同位素 |
3.4.2 H-O同位素 |
3.4.3 S同位素 |
3.4.4 Pb同位素 |
3.5 阿尔恰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
3.5.1 远矽卡岩矿床 |
3.5.2 成矿时代 |
3.5.3 成矿物质来源 |
3.5.4 矿床成因 |
3.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四章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 |
4.1 区域地质背景 |
4.2 矿床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岩浆岩 |
4.2.3 构造 |
4.2.4 矿体特征 |
4.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
4.2.6 矿物共生关系 |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及矿床地球化学 |
4.3.1 黄铁矿Re-Os测年 |
4.3.2 花岗斑岩锆石U-Pb测年及Lu-Hf同位素组成 |
4.3.3 花岗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4.4 成矿物质来源 |
4.4.1 硫同位素 |
4.4.2 碳、氧同位素 |
4.4.3 铅同位素 |
4.5 阿奇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
4.5.1 接触交代矽卡岩矿床 |
4.5.2 成岩成矿时代 |
4.5.3 成矿物质来源 |
4.5.4 矿床成因 |
4.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五章 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规律 |
5.1 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5.2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关键控矿要素 |
5.2.1 晚古生代岛弧环境 |
5.2.2 地层 |
5.2.3 岩浆岩 |
5.2.4 构造 |
5.2.5 热液蚀变 |
5.2.6 金属矿物组合 |
5.2.7 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
5.3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找矿潜力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实验方法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内蒙古白云鄂博—阿拉善右旗地壳演化与金矿成因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
第四节 论文完成情况及工作量统计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一节 白云鄂博地区 |
第二节 阿拉善右旗地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地壳演化 |
第一节 中元古代裂谷阶段 |
第二节 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
第三节 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阶段 |
第四节 中生代以来陆内演化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浩尧尔忽洞金矿成因 |
第一节 矿区地质特征 |
第二节 金物质来源 |
第三节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第四节 脉岩与成矿的关系 |
第五节 成矿流体活动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拜金矿成因 |
第一节 矿区地质特征 |
第二节 成矿流体性质 |
第三节 流体物质来源 |
第四节 金物质来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床成因与地壳演化的关系 |
第一节 异同性对比研究 |
第二节 与其它类型金矿对比 |
第三节 与黑色岩系有关的金矿找矿标志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主要认识与结论 |
二、今后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造山型金矿研究进展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阿沙哇义金矿区地理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断裂 |
2.5 区域化探特征 |
2.6 西南天山大地构造特征 |
2.7 西南天山大地构造演化 |
2.8 区域矿产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岩浆岩 |
3.3 变质岩 |
3.4 构造地质特征 |
3.5 矿体地质特征 |
3.6 矿石特征 |
3.7 蚀变特征 |
3.8 成矿阶段划分 |
4 金的赋存状态及黄铁矿标型特征 |
4.1 金的赋存状态 |
4.2 黄铁矿标型特征 |
5 成矿流体特征 |
5.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5.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5.5 成矿压力和深度估算 |
6 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6.2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6.3 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6.4 硫同位素 |
7 元素迁移规律分析 |
7.1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方法 |
7.2 标准化Isocon分析 |
7.3 样品岩石学、岩相学及主微稀元素特征 |
7.4 主量元素标准化Isocon分析 |
7.5 微量元素标准化Isocon分析 |
8 矿床成因讨论 |
8.1 成矿物质来源 |
8.2 成矿流体特征 |
8.3 金的富集沉淀机制 |
8.4 矿床类型及矿床成因模式 |
8.5 控矿构造模型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新疆乌恰县萨热克巴依盆地基底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2 典型矿床方面 |
1.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区交通、地理概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特征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2.2.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
2.2.2 区域主要断裂构造特征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特征 |
3.2 矿区构造特征 |
3.3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第四章 金矿(化)体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
4.1 金矿(化)体地质特征 |
4.2 岩(矿)石地球化学 |
4.3 含金黄铁矿标型特征 |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5 流体包裹体 |
4.6 矿床成因对比探讨 |
第五章 金矿地质找矿模型及找矿潜力分析 |
5.1 金矿地质找矿模型 |
5.2 遥感地质解译信息 |
5.2.1 构造解译成果 |
5.2.2 遥感蚀变信息 |
5.3 地球化学剖面信息 |
5.4 地球物理信息 |
5.5 综合成矿信息分析 |
5.5.1 找矿标志 |
5.5.2 成矿预测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新疆东准噶尔绿源金矿床地质特征与金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 |
2矿床地质 |
2.1矿区地层 |
2.2矿区构造特征 |
2.3矿区侵入岩特征 |
2.4矿体特征 |
2.5围岩蚀变 |
2.6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
3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3.1硫同位素 |
3.2铅同位素 |
3.3稀土元素 |
4分析结果 |
4.1硫同位素 |
4.2铅同位素 |
4.3稀土元素 |
5讨论 |
5.1硫的来源 |
5.2铅的来源 |
5.3硫化物稀土元素特征 |
5.4成矿流体特征 |
6结论 |
四、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臧忠江.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2]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载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张涛,陈正乐,黄宏业,张文高,张青,潘家永,周振菊,邹明亮,冯宏业,王晓虎,韩凤彬,孙岳,霍海龙,马骥,杨斌.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3)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4]西天山卡特巴阿苏金矿床构造—成矿作用研究[D]. 赵伟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5]西天山卡特巴阿苏矿床金与铜成生关系研究[D]. 崔新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6]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D]. 代俊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内蒙古白云鄂博—阿拉善右旗地壳演化与金矿成因对比研究[D]. 杨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 [8]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D]. 张涛.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9]新疆乌恰县萨热克巴依盆地基底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D]. 刘得磊. 新疆大学, 2018(12)
- [10]新疆东准噶尔绿源金矿床地质特征与金成矿物质来源分析[J]. 丁辉,葛文胜,董连慧,邓刚,贾红旭,张佳儒,陈疆,元强. 地质学报,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