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浓度氧对早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宋亚楠[1](2021)在《咖啡因对早产鼠高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p38MAPK信号途径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咖啡因(Caffeine,CA)干预对Wistar早产仔鼠高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oti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信号途径关系的研究。方法:将60只Wistar早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5):空气+生理盐水组(A+N组)、空气+咖啡因组(A+C组)、高氧+生理盐水组(H+N组)、高氧+咖啡因组(H+C组),其中H+N组和H+C组持续暴露于高氧中(氧浓度为60%自制氧箱),A+C组和H+C组早产鼠出生后每日于腹腔注射咖啡因29mg/kg,自剖产后第一天始,每日固定时间注射至3天、7天、14天止。A+N、H+N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相同时间停止注射。各组分别于生后第3天、7天、14天时随机对5只早产鼠进行肺组织取材: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辐射状肺泡计数(Radial alveolar count,RAC)、肺组织胶原含量、肺湿/干重比值(Wet/Drg ratio,W/D)、免疫组化法检测磷酸化p38MAPK在肺组织中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磷酸化p38MAPK及p38MAPK蛋白含量变化。结果:与A+N、A+C组相比,H+N、H+C各组早产鼠在第3天、7天、14天肺组织均可见不同程度炎症改变,主要出现少量红细胞、液体渗出及肺水肿等病理变化,且随高氧暴露时间延长肺部炎症改变逐渐明显,第14天时肺组织炎性渗出减少,肺间质增厚并伴随轻度纤维化。高氧暴露下咖啡因干预后肺组织炎症较前明显减轻。H+N、H+C组早产鼠肺组织RAC值较A+N、A+C组显着降低(P<0.05),W/D比值及肺组织胶原含量显着升高(P<0.05),咖啡因干预后RAC值、W/D比值及肺组织胶原含量较前明显改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N、H+C组早产鼠肺组织磷酸化p38MAPK阳性细胞数量表达增多,分布广泛,尤其高表达于大量浸润炎性细胞,咖啡因干预后磷酸化p38MAPK阳性细胞数量较前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N、H+C组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时早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蛋白含量明显高于A+N、A+C组(P<0.05),咖啡因干预后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含量降低(P<0.05)。结论:高氧可能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导致肺部炎症反应进而形成肺纤维化,而咖啡因可能通过下调p38MAPK表达,减轻高氧暴露下肺部炎性反应发生,进一步对肺组织起保护作用。
周游[2](2019)在《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反作应用反及应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大气细颗粒物(PM2.5)已被证实可通过引起机体促炎/抗炎反应失衡而诱导肺损伤的发生,同时研究表明,PM2.5中的主要成份可被Toll样受体4(TLR4)识别,并触发信号转导,近年来,TLR4/NF-κB信号通路被公认为与肺损伤的发病及其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同时也已证实该信号通路在PM2.5诱导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雾霾属邪毒,其性轻扬易袭肺脏,其性湿浊易酿痰瘀,其可致虚,入体易从热化,并将雾霾性肺损伤的病机归为毒、热、痰、瘀四大病理产物相互搏结于肺而发病,因此确立治法为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并在其百岁之际献方邓氏清霾汤。该方在前期临床研究中已证实可减轻痰热郁肺型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炎症反应。本研究在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No.20193005)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基金项目(No.2016030101)资助下,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雾霾性肺损伤学术理论思想的指导及前期邓氏清霾汤治疗痰热郁肺型急性肺损伤临床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假设: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功效的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具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炎症介质释放所实现。为验证假设,我们在对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后开展体内、体外实验研究,对邓氏清霾汤防治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为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奠定研究基础。目的:明确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PM2.5诱导肺损伤大鼠模型的优化建立选用72只SPF级4~6月龄SD大鼠(体质量200~240g)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ontrol)、PM2.5低浓度组(0.25mg/m L)、PM2.5中浓度组(0.5mg/m L)、PM2.5高浓度组(1mg/m L)。采用单侧鼻腔滴注法进行动物模型建立,分别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各滴鼻1次(体积100μL/只),并且于第3次、第4次、第5次滴鼻之后24h,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采用麻醉后腹主动脉放血处死。每次取材后,记录大鼠的行为活动、体重变化等一般情况;取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取左侧完整肺组织,进行肺组织W/D比值计算;取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Brandford法测定肺通透指数;采用血氧分析仪测定腹主动脉血氧合指数,评价模型建立是否成功。2.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将邓氏清霾汤熬制成低(0.72g/m L)、中(1.45g/m L)、高(2.90g/m L)三种不同浓度剂量的药液。将72只SPF级4~6月龄SD大鼠(体质量200~240g)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地塞米松组(DXM)、邓氏清霾汤低(Low dose)、中(Medium dose)、高(High dose)剂量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浓度为0.5mg/m L的PM2.5混悬液进行单侧鼻腔滴注法建立肺损伤大鼠模型,于造模当天算起,分别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各滴鼻1次(体积100μL/只),同时从造模当日起,各中药组大鼠进行中药灌胃(体积3m L/只),每日1次,地塞米松组大鼠每日灌胃相同体积的地塞米松溶液(浓度0.02mg/m L),对照组大鼠每日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连续灌胃4周。在第5次滴鼻(即造模第28天)之后24h,对各组大鼠进行麻醉后腹主动脉放血处死。记录大鼠的行为活动、体重变化等一般情况;取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取左侧完整肺组织,进行肺组织W/D比值计算;取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Brandford法测定肺通透指数;取BALF进行吉姆萨染色(Giemsa),进行细胞分类及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BALF中IL-1β、IL-6、IL-10和TNF-α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采用血氧分析仪测定腹主动脉血氧合指数。3.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含药血清制备:选用24只SPF级4~6月龄SD大鼠(体质量200~240g)随即分为2组,即给药组(12只)、空白组(12只)。给药组采用邓氏清霾汤中剂量(1.45g/m L)灌胃(体积3m L/只),每日1次,连续1周。空白组采用相同方式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给药后2h,用2%戊巴比妥钠(2m L/kg)腹腔注射麻醉后进行腹主动脉取血,血液经离心、过滤、灭活补体后保存备用。细胞实验:选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细胞)进行离体实验,细胞复苏后进行常规培养与传代,选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实验。将细胞分为6组,即空白组(Blank)、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中药组(Drug)、抑制剂组(PDTC)。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用浓度为0.5mg/m L的PM2.5混悬液刺激细胞,空白组、对照组不做PM2.5染毒处理。空白组、模型组、抑制剂组采用20%空白组大鼠血清培养细胞,对照组、中药组采用20%大鼠含药血清培养细胞,各组干预细胞24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液进行检测。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TLR4、My D88、IKKα/β、IκB-α、NF-κB p65(胞浆及胞核)的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免疫染色(IFS)法检测细胞中NF-κB移位变化及入核情况;采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检测入核后NF-κB与DNA启动子结合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检测NF-κB激活i NOS和COX-2基因启动子转录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转录后i NOS和COX-2 m RNA的表达水平,以及生成i 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NF-κB诱导释放的炎症介质NO、PGE2的表达水平及炎性因子IL-10、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情况。结果:1.动物模型优化建立成功(1)大鼠一般情况: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大鼠未见死亡,高浓度大鼠于第1次滴鼻后死亡4只,于第3次滴鼻前死亡3只,第4次滴鼻前因麻醉死亡1只,滴鼻后随即死亡4只。对照组:实验全过程中所有大鼠精神反应灵敏,活泼好动,毛色白有光泽,进食及排便未见异常,体重均速增长,未问及异常呼吸音。低浓度组:实验全过程中所有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毛发有光泽,进食正常,后期部分大鼠体重稍有下降;多数大鼠于第4次滴鼻后出现喉间痰鸣音。中浓度组:多数大鼠于第4次滴鼻后出现精神萎靡,皮毛渐黄无光泽,进食量逐渐减少,体重增加缓慢,偶出现轻度气喘症状,重者可闻及喉间痰鸣音。高浓度组:部分大鼠于第2次滴鼻前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反应迟钝,爪甲、口唇发绀;多数大鼠于第3次滴鼻后出现喘息急促、口唇青紫、无进食现象,死亡率高。(2)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病理评分: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对照组:肺组织进行3次取材结果观察,无明显差异:视野内极少出现炎症细胞及血液渗出;肺泡结构完整,肺泡腔无塌陷,极少数肺泡腔略微增大;肺泡壁无断裂、融合,仅有少部分水肿;肺间质内少量血性渗出及炎症浸润;支气管管壁无增厚及充血。低浓度组:3次取材肺组织病理结果差异较小:视野范围内见肺组织少量炎症细胞及渗出;肺泡壁少量断裂,轻度水肿;肺泡腔少许增宽;肺间质出现少量炎症细胞;支气管管壁无明显增厚及充血。中浓度组:第2次取材(22d)发现较第1次取材(15d)肺组织病理损害略有增加,具体观察为:视野内肺组织损害轻微,多数肺泡结构完整,肺泡腔无塌陷,但部分肺泡腔略增大,肺泡壁部分断裂及水肿;支气管管壁无明显增厚。第3次取材(29d)发现肺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严重,表现为:满肺野充血水肿,多数肺泡结构不可见;肺间质及支气管管壁增厚,且支气管管壁周围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高浓度组:第1次取材观察肺组织病理损害明显,表现为肺泡结构绝大多数被破坏,肺间质可见充血、大量炎症细胞及红细胞渗出;第2次取材观察结果,肺组织结构不可见,被大量炎症细胞及红细胞包裹。肺组织病理学评分:第1次取材后,高浓度组较对照组比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低浓度组与中浓度组较对照组,评分无明显差异。第2次取材后,高浓度组较对照组比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低浓度组与中浓度组较对照组,评分无明显差异。第3次取材后,中浓度组较对照组比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低浓度组较对照组,评分无明显差异。(3)实验室指标:第1次取材后:低浓度组、中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和氧合指数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显着升高,氧合指数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次取材后: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较对照组相比,氧合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浓度组较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升高,氧合指数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次取材后: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氧合指数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显着升高,氧合指数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浓度组大鼠在第3次取材前均死亡,影响本次检测。2.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具有防治作用(1)大鼠一般情况:各组大鼠均未见死亡。取材前观察各组大鼠情况如下:对照组:所有大鼠反应敏捷,精神可,活泼喜动,毛发色白有光泽,进食及大便未见异常,未闻及异常呼吸音及喉间痰鸣音。模型组:绝大多数大鼠活动迟缓,喜静恶动,精神萎靡,皮毛发黄,进食量减少,出现气喘症状,重者可闻及喉间痰鸣音。地塞米松组:大多数大鼠喜静恶动,精神疲惫,行动迟缓,毛色黄白相间,多数大鼠进食量明显减少,少部分大鼠出现气促症状,部分可闻及喉间痰鸣音。各中药治疗组:绝大多数大鼠活泼好动,精神可,反应灵活,食量适中,毛发有光泽,均未闻及喉间痰鸣音;其中低剂量组多数大鼠表现咳嗽、气促等症状;中、高剂量组少数大鼠出现咳嗽、气促且症状较轻。大鼠体重情况:第1d体重:各组间大鼠体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第7d体重: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值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d体重:地塞米松组、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d体重: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塞米松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增加(P<0.01);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8d体重: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肺组织形态及病理学:肺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照组:肺组织表面光滑,肺体呈均匀淡粉色,未见肿胀、充血、渗出以及明显梗死灶。模型组:双侧肺组织呈肿胀伴有凹凸细砂粒状,色暗红,肺包膜下出现较多处出血灶,甚则连成片状。地塞米松组:肺组织表面较光滑,肺整体呈淡粉色,中间夹杂点状出血点及少量渗出液。低剂量组:双肺体积明显增大,肺组织中央呈暗红色充血状,周边呈淡粉色。中、高剂量组:双肺体积无明显增大,整体呈淡粉色,未见明显充血点及渗出液。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对照组:肺泡结构正常,分布均匀,肺泡腔饱满光滑无异常增大,肺泡壁无充血水肿、融合及断裂,肺泡间隔无增厚、增宽;肺间质内出现极少量渗血及炎症细胞;支气管管壁无充血、狭窄;模型组:整个肺组织损害严重,视野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渗出、充血和水肿,无完整肺泡结构;支气管管壁充血、增厚;地塞米松组:视野内肺组织少量炎症细胞及出血、水肿;可见较完整肺泡结构,少部分肺泡腔塌陷,少量肺泡出现融合、断裂;部分肺间质充血及炎性渗出;支气管管壁轻度增厚;低剂量组:视野内肺组织较多炎症渗出和充血;多数肺泡结构不完整,肺泡腔塌陷,肺泡间隔融合、增厚;肺间质充血伴炎症细胞增多;支气管管壁增厚、充血;中、高剂量组:视野内肺组织结构相对完整,极少量肺泡腔塌陷或增大,肺泡壁少许水肿、断裂和增厚;肺间质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支气管管壁未见明显充血、狭窄。(3)实验室指标: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后,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BALF中炎性因子IL-1β、IL-10、TNF-α、IL-6的表达、肺组织W/D比值、肺通透指数及炎症细胞数量均明显升高,氧合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BALF中炎性因子IL-1β、IL-10、TNF-α、IL-6的表达,肺组织W/D比值,肺通透指数及炎症细胞数量有一定程度下降,氧合指数有一定程度上升;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BALF中炎性因子IL-1β、IL-10、TNF-α、IL-6的表达,肺组织W/D比值,肺通透指数及炎症细胞数量均有下降,氧合指数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相比,治疗效果在减少肺组织病理损害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减轻肺损伤产生的症状方面中药效果明显优于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在控制炎性因子释放与提高氧合指数方面效果优于中药。3.邓氏清霾汤可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转导及其下游炎症介质释放,以减轻PM2.5诱导肺损伤的炎症反应(1)不同浓度PM2.5对NR838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与PM2.50.5mg/m L组相比,PM2.52mg/m L组细胞存活率在12h、24h、48h、72h显着下降;与PM2.50.5mg/m L组相比,PM2.54mg/m L组细胞存活率在12h、24h、48h、72h显着下降;与PM2.50.5mg/m L组24h相比,72h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对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影响: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TLR4、My D88、IKKα/β、IκB-α、核内NF-κB p65、胞内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TLR4、My D88、IKKα/β、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增多,IκB-α、胞内NF-κB p65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TLR4、My D88、IKKα/β、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少,IκB-α、胞内NF-κB p65蛋白表达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PDTC组比较,TLR4、My D88、IKKα/β、IκB-α、核内NF-κB p65、胞内NF-κB p65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对NF-κB移位及入核的影响: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两者视野内可见少量高强度红色荧光,胞核内红色荧光极少,NF-κB p65蛋白与胞核共定位区域荧光强度值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整体视野内荧光强度增加,红色荧光主要聚集于胞核内,NF-κB p65蛋白与胞核共定位区域荧光强度值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视野内整体荧光强度降低,胞核内红色荧光聚集明显偏少,NF-κB p65蛋白与胞核共定位区域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PDTC组比较,NF-κB p65蛋白与胞核共定位区域荧光强度值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对NF-κB与DNA结合活性影响: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NF-κB与探针的结合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NF-κB与探针的结合能力增强,其灰度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NF-κB与探针的结合能力较弱,其灰度值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PDTC组比较,NF-κB与探针的结合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M2.5对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共转染组(D组)较其余三组(A组、B组、C组),细胞中相对荧光强度值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各组对NF-κB转录后激活炎症介质的影响: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i NOS和COX-2 m 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与NO、PGE2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i NOS和COX-2 m 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与NO、PGE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i NOS和COX-2 m 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与NO、PGE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PDTC组比较,NO和PGE2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对NF-κB转录后促进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IL-1β、IL-6、IL-10和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IL-1β、IL-6、IL-10和TNF-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IL-1β、IL-10和TNF-α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PDTC组比较,IL-1β、IL-6、IL-10和TNF-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用浓度为0.5mg/m L,体积为100μL的PM2.5混悬液通过鼻腔滴注法在滴鼻5次(即造模28天)后可成功优化建立PM2.5诱导肺损伤大鼠模型,该动物模型符合肺损伤的主要特征,且合乎人类肺损伤的发生机制。2.PM2.5染毒肺组织后,可造成大鼠出现肺损伤症状,发生肺组织病理损害,引发炎症反应。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表现在缓解肺损伤症状,降低肺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减轻炎症反应等方面,且存在量-效关系。3.PM2.5刺激细胞后,可通过干预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活化NF-κB使其移位、入核,促进与靶DNA结合,并引发转录,促使大量炎症介质生成及炎性因子释放,发生炎症反应;邓氏清霾汤可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减少活化的NF-κB移位、入核,降低与靶DNA结合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生成及炎性因子释放,进而减轻炎症反应。
姬晓彤[3](2019)在《PM2.5吸入暴露诱导肺损伤及其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加剧,发达国家所经历的不同工业发展阶段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以压缩的方式同时集中显现。污染情况最为突出的便是近年来频发的雾霾事件,其强度高、持续时间长且涉及区域广。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与成因十分复杂,其毒性组分和毒理学机制尚不清楚,国外的研究模式与结果解析不能很好的适用于我国PM2.5的污染情况。因此,结合我国大气雾霾的特点,开展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与分子机制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我国雾霾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从而推动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的发展。为此本课题拟首先基于表观遗传调控探讨PM2.5与气态污染物SO2、NO2复合暴露对肺损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PM2.5研究不同生命阶段小鼠对PM2.5的易感性,并针对易感性最强的小鼠探究PM2.5暴露后的恢复效应,最后,建立PM2.5孕期暴露模型,探讨PM2.5孕期暴露对子代小鼠肺发育的影响,综合评估大气污染诱发肺损伤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1、大气污染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肺动脉高压(PH)是COPD常见的临床表征。然而,大量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污染物的健康危害效应而忽视了其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在本研究中,我们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隔天吸入生理盐水,每天吸入洁净空气),低浓度组(隔天吸入1 mg/kg体重PM2.5,每天动力学吸入0.5 mg/m3 SO2和0.2 mg/m3 NO2(6 h/d))和高浓度组(隔天吸入3 mg/kg体重PM2.5,每天动力学吸入3.5 mg/m3 SO2和2 mg/m3NO2(6 h/d))。4周暴露结束后,采用Anires2005系统检测子鼠肺功能(第0.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0.1)/用力肺活量(FVC)),并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肺组织病理学以及超微改变。在此基础上,利用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肺动脉高压标志因子(内皮素-1(ET-1)和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随后,利用microRNAs(miRNAs)芯片筛查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考察miRNA表达谱的变化,同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考察差异miRNA对靶基因的调控。结果表明,PM2.5与SO2、NO2复合暴露能够引起小鼠呼吸道气流受限,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且能够改变ET-1和eNOS的表达,表明复合暴露能够引起小鼠肺动脉高压样损伤。miRNA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有三个人源的MicroRNA(miR-338-5p、miR-450b-3p和miR-142-5p)发生显着变化,且功能,增加了BALF中总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目,且增加了巨噬细胞中颗粒物负载。另外,这些变化在暴露结束1周后逐渐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然而,肺泡中的颗粒物负载在恢复2周后仍然存在。PM2.5暴露4周显着改变了H3K27ac以及调控其表达的相关酶(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水平。同时,ChIP-seq结果表明PM2.5暴露诱导的与H3K27ac结合发生改变的基因主要参与了免疫系统过程、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其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2(Stat2)和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药基因(Bcar1)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基因。另外,PM2.5暴露4周显着影响了促炎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的表达,而这些改变在暴露2周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表明PM2.5暴露4周后引起的肺功能下降和由组蛋白修饰介导的炎性因子上升可以在2周内恢复。然而,肺泡中持续性颗粒负载可能是肺部疾病的长期潜在风险。4、前期建立的多种颗粒物暴露模型已经证实了颗粒物本体暴露与呼吸系统损伤的相关性。然而,颗粒物污染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起始于胎儿期,孕期PM2.5暴露能够增加子代后期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且关于孕期PM2.5暴露与子代肺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的目的为考察孕期PM2.5暴露是否会引起子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症状,如果是,这些不良影响能否随着后期的发育逐渐恢复。本研究建立了PM2.5孕期暴露模型,即将妊娠期小鼠从妊娠期第一天开始隔天通过鼻腔闭气经口法吸入PM2.5(3 mg/kg体重)直到妊娠结束。在胚胎期18.5天(E18.5),取母鼠胎盘和肺组织,分析胎盘重金属含量以及母鼠肺组织和胎盘组织中的炎性因子表达。在子代小鼠出生后,分别在1、7、14、21天处死子鼠,取肺组织通过HE染色分析其肺泡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以及RT-PCR分析肺血管发育,通过免疫组化、TEM以及RT-PCR考察分泌功能发育,同时通过RT-PCR考察肺组织炎性的表达。最后,通过Anires2005系统检测子鼠肺功能(FEV0.1、FVC)。结果表明,孕期PM2.5暴露能够造成胎盘中Pb和Mn的含量升高,并引起母鼠肺组织和胎盘组织炎性反应。另外,孕期PM2.5暴露引起子代小鼠典型的BPD症状,包括低肺泡化,血管生成减少,分泌蛋白和表面活性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以及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且雄性子鼠比雌性子鼠更为敏感。然而,这些改变随着子鼠发育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本论文首先基于miRNA表观调控,探讨了PM2.5与气态污染物复合暴露诱导肺损伤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PM2.5建立不同生命阶段暴露模型,阐明不同生命阶段肺损伤易感性;随后,针对易感性最明显的中老年小鼠建立PM2.5暴露与恢复模型,从组蛋白修饰角度研究PM2.5暴露诱导中老年小鼠肺损伤的恢复效应与机制;最后,基于成人疾病胎源说,建立PM2.5孕期暴露模型,阐明其对子代小鼠肺发育的影响,从根源上明确成年后期疾病易感性增加的原因。本研究建立了多种暴露模型,利用了多种表观遗传机制,多角度多维度地研究了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损伤效应及分子机制,为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潇月[4](2019)在《SiRNA抑制高氧暴露A549细胞Nrf2后miRNA-125b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高氧暴露早产鼠肺组织细胞中Nrf2与miR-125b表达变化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与微小RNA-125b(microRNA-125b,miR-125b)在高氧暴露早产新生SD大鼠肺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研究miR-125b与Nrf2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中的关系。方法以胎龄21天SD(Sprague-Dawley)早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80只早产鼠随机分为两组:空气组和高氧组,每组40只。空气组早产鼠置于常压室内喂养(吸入氧浓度FiO2=21%),高氧组早产鼠置于同一室内常压自制有机玻璃氧箱(大小90×60×50cm,FiO2>80%,湿度60-70%,二氧化碳浓度<0.5%)。分别于暴露时间点第1、4、7、10和14天取早产鼠肺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两组早产鼠肺组织中Nrf2及miR-125b表达变化。结果(1)与空气组相比,高氧组早产新生大鼠Nrf2表达在1、7天两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第7天显着升高,在第4、10、14天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气组相比,miR-125b在高氧暴露后表达趋势与Nrf2类似,在第1、4、7天显着升高,第10、14天显着降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暴露导致早产新生大鼠肺组织Nrf2与miR-125b表达变化,提示Nrf2和miR-125b均参与高氧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第二部分si RNA抑制A549细胞Nrf2后miR-125b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目的研究小分子干扰RNA(smallinterferernce DNA,si RNA)干扰高氧暴露下A549细胞中Nrf2后miR-125b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miR-125b、Nrf2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技术阻断A549细胞中Nrf2表达,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未干扰空气组、未干扰高氧组、干扰后空气组、干扰后高氧组。高氧组暴露于高浓度氧气中(92%O2,5%CO2),空气组置于5%CO2培养箱中。4组分别在高氧或空气暴露48小时提取细胞总RNA,采用RT-q PCR检测miR-125b表达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Nrf2基因后A549细胞不同高氧暴露时间点的凋亡情况。结果(1)与未干扰空气组相比,高氧暴露后48小时,未干扰高氧组Nrf2、miR-125b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干扰后空气组相比,高氧暴露后48小时,干扰后高氧组Nrf2表达无明显改变(t=0.070,p=0.804),miR-125b表达显着降低(t=7.891,p<0.05)。(2)Si RNA沉默Nrf2后,于24、48、72h干扰后高氧组A549细胞凋亡百分数明显升高(p<0.05),分别为(28.20±1.13)%,(31.95±0.21)%,(38.45±0.21)%。结论高氧暴露后si RNA干扰A549细胞Nrf2导致细胞凋亡显着增加,引起机体氧化损伤,miR-125b作为Nrf2下游靶点,共同参与BPD的保护作用。小结1.本研究成功建立高氧暴露早产新生SD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物模型和A549细胞高氧暴露模型,从动物水平及细胞水平阐明Nrf2与mi R-125b在高氧暴露时对细胞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2.高氧暴露导致细胞内Nrf2与mi R-125b表达发生改变,且表达趋势相似;应用si RNA干扰Nrf2基因表达,mi R-125b表达异常改变,A549细胞凋亡百分数显着增加,提示mi R-125b可能为Nrf2下游靶点,共同参与BPD保护机制。
李立华[5](2012)在《“肺与大肠相表里”关系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大鼠肺、肠组织相关性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肺与大肠表里相合关系的理论历经2000多年的临床实践检验,迄今为止仍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现代,人们运用现代科技方法来对这一理论的发生机制及内涵进行探讨,已经得到一些认识:认为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古代人们所发现的经络之间的相互络属关系,还得出了它们之间的胚胎同源性、神经物质相关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指导我们把这一经典理论用之于临床,所以,我们将深入对肺与大肠的生物学发生机制进行探讨。1研究目的本课题围绕“肺合大肠”这一经典理论,概括总结“肺合大肠”的理论内涵,在该理论指导下,对胎鼠和成鼠的肺、肠组织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物质表达进行探讨,通过分析肺、肠组织上的物质表达,以期从微观上得到肺与大肠相关的新的物质支持,进一步丰富“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内涵,为以后中医藏象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研究内容2.1研究SD大鼠在胚胎时期肺、肠组织的组织发生学相关性。2.2研究SD大鼠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肺、肠组织的生理机能相关性。3研究方法3.1大鼠肺、肠组织在组织发生学相关性的研究:分别选取囊状期、肺泡期、性成熟期这三个时期的胎鼠,每期胎鼠都以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为研究对象,以α-actin. 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PAR-2为检测指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这些研究对象上的物质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胚胎时期各个器官上的这三种物质的阳性细胞表达以及表达的差异,探讨胚胎期肺与大肠在组织发生学上的相关性。3.2大鼠肺、肠组织在生理机能相关性的研究:制备五组大鼠模型:分别为高氧组、低氧组、限食组、限水组、正常组,分别取这五组大鼠的肺、空肠、回肠、结肠组织为研究对象,用放射免疫法检测VIP、CCK、P物质这三个肺、肠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物质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N0、NOS,分别分析各模型组各个组织上这些物质的表达,探讨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肺与大肠的相关关系的稳定性、肺与大肠的生理机能相关性。4研究结果4.1肺与大肠的组织发生学相关性研究结果4.1.1 a-actin的表达情况4.1.1.1在囊状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以及膀胱上均有a-actin的阳性细胞表达,且a-actin在肺与空肠、回肠、结肠上的表达在一个范围内,没有显着差别;而肺与气管、膀胱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4.1.1.2在肺泡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以及膀胱上均有a-actin的阳性细胞表达,且a-actin在肺与回肠、结肠上的表达在一个范围内,没有显着差别;而肺与气管、空肠、膀胱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4.1.1.3在性成熟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以及膀胱上均有a-actin的阳性细胞表达,且a-actin在肺与空肠、回肠、结肠上的表达在一个范围内,没有显着差别;而肺与气管、膀胱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4.1.2 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4.1.2.1在囊状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CD3+阳性细胞表达,并且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的CD3+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与回肠、结肠的CD3+表达没有差异。4.1.2.2在肺泡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CD3+阳性细胞表达,并且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的CD3+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与回肠、结肠的CD3+表达没有差异。4.1.2.3在性成熟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CD3+阳性细胞表达,并且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的CD3+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与回肠、结肠的CD3+表达没有差异。4.1.2.4在囊状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CD4+阳性细胞表达,并且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的CD4+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与回肠、结肠的CD4+表达没有差异。4.1.2.5在肺泡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CD4+阳性细胞表达,并且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的CD4+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肺与回肠、结肠的CD4+表达没有差异。4.1.2.6在性成熟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CD4+阳性细胞表达,并且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的CD4+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与回肠、结肠的CD4+表达没有差异。4.1.2.7在囊状期,在囊状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CD8+阳性细胞表达,并且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的CD8+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与回肠、结肠的CD8+表达没有差异。4.1.2.8在肺泡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CD8+阳性细胞表达,并且与肺相比,气管、膀胱的CD8+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与回肠、结肠、空肠的CD8+表达没有差异。4.1.2.9在性成熟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CD8+阳性细胞表达,并且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的CD8+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与回肠、结肠的CD8+表达没有差异。4.1.3 PAR-2表达情况4.1.3.1在胎鼠的囊状期、肺泡期、性成熟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均有par-2的阳性细胞表达。4.1.3.2在囊状期,尽管检测的6个组织上都有par-2的阳性表达,但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的表达明显低于肺组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回肠、结肠与肺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4.1.3.3在肺泡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par-2阳性细胞表达,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明显低于肺组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回肠、结肠没有显着差异。4.1.3.4在性成熟期,肺、气管、空肠、回肠、结肠、膀胱上都有par-2阳性细胞表达,与肺相比,气管、空肠、膀胱明显低于肺组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回肠、结肠没有显着差异。4.2肺与大肠的生理机能相关性研究结果4.2.1低氧组: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发现,大鼠体重逐渐减轻,行动不稳,嗜睡,反应迟钝。造模后第4天,粪便减少,粪质较硬。取材时发现低氧模型大鼠肺部有损伤,出现瘀血,肺组织颜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明显变暗。结肠部有少量硬质粪便聚集。指标检测结果发现:与肺相比,空肠上的VIP、CCK表达有显着差异,P<0.05,而回肠、结肠没有明显差别;与肺相比,空肠、回肠上的SP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而结肠上的SP表达没有明显区别;与肺相比,空肠组织上的NO、NOS有显着差异,P<0.05,回肠、结肠没有明显差别。4.2.2高氧组:大鼠在造模及取材过程中发现,大鼠状态良好,没有显着变化。指标检测发现:与肺相比,空肠上的VIP、SP表达具有明显差异,P<0.05,回肠、结肠没有明显差别;肺、空肠、回肠、结肠上的CCK表达都没有明显差别;与肺相比,空肠上的N0、NOS表达具有明显差异,P<0.05,回肠、结肠没有明显差别。4.2.3限食组:大鼠身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在取材前两日发现:毛发直立,弓背,易激惹。取材时发现肺组织没有明显变化,而结肠中粪便较硬。指标检测发现:与肺相比,空肠上的VIP、SP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回肠、结肠没有显着区别;与肺相比,回肠上的CCK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空肠、结肠没有明显区别。与肺相比,空肠上的NO、NOS表达具有明显差异,P<0.05,回肠、结肠没有明显差别。4.2.4限水组:大鼠体重没有明显变化,状态与正常组相比没有什么区别。取材时发现肺组织没有明显变化,结肠中粪便较多,便质坚硬。与肺相比,空肠上的VIP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回肠、结肠没有显着区别;肺、空肠、回肠、结肠上的CCK表达没有明显区别;与肺相比,空肠、回肠上的SP相比有明显差别,P<0.05,而与结肠没有。与肺相比,空肠上的NO、NOS表达具有明显差异,P<0.05,回肠、结肠没有明显差别。4.2.5正常组:整天状态良好。与肺相比,空肠上的VIP、CCK、SP有明显差别,P<0.05,回肠、结肠上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别。与肺相比,空肠、结肠上的NO有明显差异,P<0.05,回肠没有明显差别;肺、空肠、回肠、结肠上的NOS表达都没有明显差异。5结论5.1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肺与大肠(回肠、结肠)具有同源相关性,即组织发生学相关性。肺与大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具有粘膜免疫相关性的物质基础。5.2肺与大肠(回肠、结肠)具有生理机能相关性。
陈扬[6](2008)在《急性肺损伤大鼠PAI-1的表达与一氧化氮吸入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急性肺损伤大鼠PAI-1与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背景: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研究表明炎症是ALI发病的中心环节,炎症和肺组织重塑及胶原的沉积是同时进行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的抑制物,其基因表达水平与肺中胶原沉积密切相关。PAI-1还通过作用于基质金属酶、肝细胞生长因子、细胞迁移等影响肺损伤修复。目的:探索急性肺损伤大鼠PAI-1表达的变化规律,以便寻找合适的干预手段和时机;初步探讨PAI-1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及其在急性肺损伤中的意义。方法:4~5周清洁级SD雄性大鼠(180~200g)随机分7组:生理盐水组作为基线(B-A),内毒素(LPS)组分别于造模2h、4h、8h、16h、24h、48h处死,即为LPS-A 2h、LPS-A 4h、LPS-A 8h、LPS-A 16h、LPS-A 24h、LPS-A 48h组,每组大鼠8~10只。采用腹腔注射LPS 0.1mg/kg 16h后气管滴入LPS 1mg/kg的二次打击方法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生理盐水组相应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测定各时点的血气分析、肺组织病理评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WBC)计数和总蛋白(TP)、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肺湿干重比(B-A、LPS-A 4h、LPS-A 24h组另取6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和BALF中PAI-1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肺组织PAI-1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PAI-1及uPA、MMP-9、HGF蛋白表达水平,改良的MSB染色法进行肺纤维素染色。结果:1.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LPS二次打击2h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4h、8h达谷底,直至48h均低于基线水平。肺部病理显示二次打击2h即出现急性肺损伤表现,4h病变加重弥漫,高峰持续至24~48h,表现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内和间质出血,肺水肿、肺实变不张等。BALF WBC计数和肺组织MPO活性,BALF TP均在2h上升高于基线水平,渐达高峰持续至24~48h,与病理评分变化一致。肺组织MDA含量在4h上升,渐达高峰持续至24~48h(P<0.05)。肺湿干重比4h有上升趋势,24h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2.肺组织PAI-1的表达情况:LPS二次打击后2h血浆PAI-1浓度有上升趋势,8h~16h高于基线水平;而BALF PAI-1水平和肺组织PAI-1蛋白表达水平在二次打击2h直至48h均高于基线水平(P<0.05),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PAI-1mRNA表达在二次打击2h时开始增高,高峰持续于2~16h(P<0.05),48h恢复至基线水平。血浆与BALF PAI-1浓度、肺组织PAI-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相互呈正相关,其中血浆、BALF PAI-1水平、肺组织PAI-1蛋白的表达与肺病理评分呈正相关(P<0.05)。3.肺组织PAI-1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①LPS二次打击后uPA mRNA表达水平很快增高,2h达高峰(P<0.05),但4h即降至基线水平;uPA蛋白表达水平有2h上升、4h下降的趋势(P>0.05),8h后uPA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2h,24h时最低,低于基线水平(P<0.05)。②PAI-1/uPAmRNA在LPS二次打击2h时较基线水平增高,8h~16h达高峰,直至48h仍高于基线水平(P<0.05),肺组织PAI-1/uPA蛋白比值在LPS二次打击后4h时后高于基线水平,8h及之后各时点高于4h(P<0.05)。纤维素染色显示肺纤维蛋白沉积的变化趋势与肺组织PAI-1蛋白和PAI-1/uPA蛋白比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AI-1 mRNA/uPA mRNA和PAI-1/uPA蛋白比值与肺病理评分呈正相关(P<0.01)。③MMP-9 mRNA在LPS二次打击2h有升高趋势,之后维持在较高水平,48h有下降趋势(P>0.05);LPS二次打击后4h时MMP-9蛋白表达水平较基线水平增高,持续至24h(P<0.05),48h降至基线水平。④HGF mRNA在LPS二次打击后2h、4h有进行性上升趋势,8h时较基线水平增高(P<0.05),24h下降至基线水平;LPS二次打击后4h时HGF蛋白较基线水平增高,持续至24h(P<0.05),48h降至基线水平(P>0.05)。结论:1.PAI-1在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早期即表达增高,且持续时间相对长,与uPA之间比例失调导致纤溶失衡;PAI-1高表达和纤溶失衡与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及异常修复密切相关;BALF PAI-1浓度能较好地反映肺组织PAI-1蛋白的表达,预示急性肺损伤的严重性。2.MMP-9和HGF在急性肺损伤中表达先增高后降低,下降时间早于PAI-1,可能影响急性肺损伤的细胞外基质清除和肺修复过程。第二部分一氧化氮和高氧吸入对大鼠急性肺损伤PAI-1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背景:急性肺损伤时由炎症促发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是肺泡和肺微血管纤维蛋白沉积的主要原因。纤溶和凝血紊乱影响ALI/ARD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成为治疗ALI/ARDS的新目标。PAI-1增高与ALI/ARDS肺局部纤维蛋白沉积密切相关,因此抑制PAI-1基因的表达可作为急性肺损伤的新的干预点。吸入一氧化氮(iNO)在临床上作为严重ARDS的急救手段,往往在ARDS的晚期机械通气等方法难以控制时使用。有研究表明早期iNO可以预防内毒素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也有资料显示一氧化氮(NO)可抑制PAI-1的表达。我们将采用早期iNO,探讨治疗剂量NO干预对急性肺损伤PAI-1表达的影响。严重ARDS的病人往往高浓度氧疗。研究表明长时间高氧暴露的小鼠过度表达PAI-1。有动物实验提示iNO可降低长期高氧暴露下新生大鼠的病死率。iNO对高氧治疗下急性肺损伤的PAI-1表达的影响尚不明了。体内内皮细胞、上皮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神经组织在一定刺激下由NOS合成酶(NOS)合成NO。外源性的NO势必对内源性NO系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对急性肺损伤PAI-1的表达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和高氧对内毒素(LPS)二次打击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PAI-1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初步探讨吸入一氧化氮和高氧对急性肺损伤大鼠PAI-1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吸入一氧化氮和高氧后急性肺损伤大鼠内源性NO系统的变化及其与PAI-1表达的关系。方法:4~5周清洁级SD雄性大鼠(180~200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简称C,内毒素造模组简称LPS。采用腹腔注射LPS 0.1mg/kg 16h后气管滴入LPS 1mg/kg的二次打击方法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生理盐水组相应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造模后C组和LPS组分别随机给予吸入空气(A)、20ppmNO(NO)、95%氧气(O)、20ppmNO加95%氧气(ONO)4种气体,不同气体干预4h、24h及干预24h观察至造模48h。C组每个时点6~8只大鼠,LPS组每个时点8~10只。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肺组织PAI-1及uPA、MMP-9、HGF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PAI-1及uPA、MMP-9、HGF蛋白表达水平;改良MSB染色法进行肺纤维素染色,HE染色肺病理评分;测定肺组织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构成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以及NO含量。结果:1.一氧化氮吸入与高氧对急性肺损伤PAI-1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①肺组织PAI-1 mRNA表达在造模4h、24h时,LPS-A组和LPS-O组较相应C组增高,iNO干预的LPS-NO组和LPS-ONO组较LPS-A和LPS-O组降低;造模48h时,LPS-A组表达降至正常对照水平,而高氧干预的LPS-O组表达仍持续增高,高于C-O组,iNO干预的LPS-ONO组较LPS-O组降低(P<0.05)。肺组织PAI-1蛋白在造模4h时,iNO干预的LPS-NO组表达低,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并低于其他气体干预的LPS组(P<0.05);造模24h时,所有LPS组较相应C组表达增高(P<0.05),iNO干预的LPS-NO组和LPS-ONO组较LPS-A组和LPS-O组有下降趋势(P>0.05);造模48h时,iNO干预的LPS-NO组和LPS-ONO组降至正常对照水平(P>0.05),LPS-NO组较其他气体干预的LPS组降低,LPS-ONO组较LPS-O组降低(P<0.05)。②肺组织uPA mRNA表达在造模4h、24h、48h各时点,所有LPS组与相应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uPA蛋白表达在造模24h时LPS-A组和LPS-O组分别低于相应C组(P<0.05);LPS-NO组和LPS-ONO组较LPS-A组和LPS-O组升高(P<0.05)。③肺组织PAI-1 mRNA/uPA mRNA在造模4h时,所有LPS组大鼠较相应C组增高;造模24h、48h时,仅LPS-A组和LPS-O组高于相应C组(P<0.05),iNO干预的LPS-NO组和LPS-ONO组已降至正常对照水平,其中造模48h时LPS-NO组和LPS-ONO组较LPS-A组和LPS-O组降低(P<0.05)。肺组织PAI-1/uPA蛋白比值在造模4h时,iNO干预的LPS-NO组比值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其他气体干预的LPS组则高于相应C组(P<0.05),LPS-NO组较LPS-A组,LPS-ONO组较LPS-O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4h时,所有LPS组均高于相应C组(P<0.05),造模48h时,只有LPS-NO组降至正常对照水平;在造模24h和48h时iNO干预的LPS-NO组和LPS-ONO组较LPS-A组和LPS-O组降低(P<0.05)。④肺组织MMP-9mRNA在造模24h时,所有LPS组高于相应C组(P<0.05);不同气体干预的LPS组肺组织PAI-1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MMP-9蛋白在造模4h和24h时,所有LPS组较相应C组有增高趋势;造模48h时,LPS-O组高于C-O组(P<0.05),其他LPS组均在正常对照水平。⑤肺组织HGFmRNA表达在造模4h和24h时,所有LPS组较相应C组有增高趋势(P>0.05),其中LPS-NO组高于C-NO组(P<0.05);造模48h时,所有LPS组HGF mRNA表达下降至正常对照水平。肺组织HGF蛋白表达在造模4h和24h时,所有LPS组较相应C组增高(P<0.05),造模48h时,LPS组大鼠HGF蛋白表达均降至正常对照水平。2.iNO与高氧对急性肺损伤内源性NO系统的影响及与PAI-1表达的关系:①肺组织iNOS活性在造模4h、24h和48h,所有LPS组较相应C组均有增高趋势,其中在4h、24h时LPS-A组和LPS-O组以及48h时LPS-A组较相应C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氧化氮干预后iNOS活性有下降趋势,在造模24h时LPS-NO和LPS-ONO组低于LPS-A组(P<0.05)。②肺组织cNOS活性在造模4h和24h时,LPS-A组和LPS-O组大鼠较相应C组有下降趋势;其中造模24h时,LPS-A组较C-A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A组较其他气体干预下的LPS组肺组织cNOS活性降低(P<0.05);造模48h时,LPS-NO组肺组织cNOS活性高于LPS-A组(P<0.05)。③肺组织tNOS活性在造模4h时LPS组与相应C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造模24h和48h时LPS组肺组织tNOS活性较相应C组有增高趋势(P>0.05)。④肺组织NO含量以NO2-和NO3-之和表示。NO含量在造模4h、48h时所有LPS组高于相应C组(P<0.05);在造模24h时LPS-NO组NO含量下降至正常对照水平,并较其LPS-A组下降(P<0.05)。其他气体干预的LPS组仍高于相应C组(P<0.05)。⑤在造模4h、24h、48h时,iNOS活性与PAI-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而cNOS活性与PAI-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在各时点,肺组织NO含量与PAI-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3.一氧化氮吸入与高氧对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肺病理评分在造模4h、24h、48h各时点,所有LPS组均大于相应C组(P<0.05)。LPS-NO组、LPS-ONO较LPS-A和LPS-O组肺病理评分有下降趋势(P>0.05),其中24h时,LPS-NO组较LPS-A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纤维素染色C组肺组织未见明显纤维蛋白沉着,LPS组可见肺泡腔,小血管腔及间质有纤维蛋白沉积,LPS-NO组和LPS-ONO组较LPS-A组和LPS-O组有所减轻。结论:1.早期20ppmNO吸入可抑制内毒素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PAI-1的高表达,纠正高氧暴露后PAI-1高表达延长,缓解纤溶失衡,减轻肺损伤,同时也为临床急性肺损伤早期iNO干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2.iNO降低急性肺损伤肺组织iNOS活性和NO产量,这种作用与PAI-1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密切相关。
刘雪雁,吴捷,张慧,薛辛东[7](2005)在《持续高氧对新生鼠肺组织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及病理学的动态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持续吸入高氧后新生大鼠肺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动态变化及病理学改变。方法足月新生鼠生后12h内分别持续吸入90%±5%的高氧和空气,于1、3、7、14、21d,分别检测肺组织NO含量、NOS活性以及动态观察病理改变。结果(1)NO含量:在7、14和21d,高氧组水平高于空气组,数值分别为(99.38±7.80)vs(88.78±8.00),P<0.05;(128.18±33.78)vs(93.30±16.73),P<0.05;(170.66±34.00)vs(106.37±25.11),P<0.01。(2)NOS活力:在高氧暴露3d时高于空气组,(20.56±2.56)vs(18.25±0.71),P<0.05;并持续至21d,数值分别为(24.09±2.48)vs(21.10±2.38),P<0.05;(25.07±2.06)vs(20.27±4.15),P<0.05;(27.06±4.79)vs(20.45±2.53),P<0.01。(3)病理学:吸高氧3d时炎症反应为主,7d时炎症反应更明显,开始出现肺间隔增宽,肺泡发育受阻,14d和21d间质增生、肺泡化降低越来越明显。结论持续吸入高氧可致新生鼠发生与人类BPD有类似的病理改变;肺组织病理损伤逐渐加重时,肺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增加,提示NO可能在BPD中有重要作用。
孙中厚[8](2005)在《吸入一氧化氮联合不同浓度氧对克雷伯杆菌肺炎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 内源性产生的一氧化氮(NO)在血管张力调节、神经传递、急性和慢性炎症及宿主防御机制中是一种重要的效应分子。研究表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炎症和感染后广泛表达,而且,被认为是宿主对有毒刺激和致病病原适应性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源性NO对感染微生物产生宿主防御功能,特别是细胞内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虫。内源性NO在炎症情况下具有重要作用,可表现为抗炎症和促炎症作用,例如,NO作为一种旁分泌介质,可抑制白细胞功能,但也对上皮细胞产生损害。 研究表明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吸入一氧化氮(iNO)通过减轻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可以改善氧合,然而,尽管iNO有改善氧合作用,但ARDS死亡率并没有因iNO下降。在急性肺损伤(ALI)动物模型,iNO降低白细胞与内细胞粘附并减轻相关的肺损伤。另一方面,因为中性粒细胞是细菌清除的主要因素,所以局部防御功能可能受到损害。最近研究表明iNO有助于肺部细菌的清除,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也无相关的临床资料。 在实验性ALl动物模型中,iNO减轻肺实质损害、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功能以及活化中性粒细胞的跨内皮转移。相反,在炎症期间,NO和亚硝酸与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反应可激发氧化反应。而且,在分离兔肺油酸诱导ALI模型中,NO预处理加重了肺损伤。在细菌性肺炎和内毒素诱导ALI模型中,iNO加高氧(临床上往往与一定浓度氧合用)增加了肺部中性粒细胞的渗出。在肺部,过多的内源性和外源性过氧化亚硝酸具有潜在副作用,包括表面活性物质改变、大分子结构改变、代谢损伤和诱导调亡。这些结果提示NO可能产生有益和有害作用。参与NO致肺损伤不同的机制尚不清楚,这些不同作用可能与iNO时间和浓度不同、吸入氧浓度或模型不同有关。研究提示在肺损伤建立前iNO通过减少氧自由基产生和调节血管内皮和炎症细胞相互作用可减轻肺损伤。最近资料表明降低iNO浓度可以减轻其副作用。在人和动物模型,吸入10~20 ppm NO可减轻肺损伤而不产生任何毒性作用。
富建华[9](2004)在《高氧致CLD早产鼠肺细胞凋亡、增殖和间质纤维化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前言 低氧血症是合并心肺疾病早产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医生对早产儿低氧血症均能给予高度警惕和足够重视。然而恰恰忽视了氧毕竟属于气体药物,若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肺组织损伤,重者可发生早产儿慢性肺疾病(chronic lung disease,CLD)。虽高吸气压力的机械通气及感染也可导致早产儿CLD,但目前高浓度氧仍被认为是CLD发生的最危险因素及最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极低体重儿抢救存活率的提高,其发病率国外已达30%~40%,而我国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故目前仍无有效的监控手段及防治措施。以往一直认为肺间质纤维化是CLD的主要病理变化,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注意到肺发育障碍已成为影响CLD预后及早产儿日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故提出肺发育停滞是CLD的新特征。因此,研究高氧致早产儿CLD发生中肺形态学动态演变规律,探索其发病机制已成为当今新生儿领域亟待解决并最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 目前有关CLD发生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1)因早产儿体内抗氧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吸入高浓度氧后,大量的氧自由基及活性氧生成,使肺内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氧化应激性肺损伤;2)病程初期大量炎性细胞(主要是肺泡巨噬细胞)在肺内潴留,激活并持续释放IL-6、IL-8及TNF-α等前炎症因子,使中性粒细胞从血管腔迁移、聚集到肺组织,通过释放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等而引发肺部的炎症反应。上述研究侧重阐明了高氧诱导肺损伤的发生机制,而有关细胞凋亡是否参与CLD的发生过程?高氧是抑制还是诱导肺细胞的增殖效应?目前结论各异。而关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type Ⅱ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AEC-Ⅱ)在CLD肺上皮重塑中作用如何?肺组织纤维增生的机制等诸多问题,目前研究甚少。 本研究以高氧致早产鼠CLD模型为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技术,观察肺形态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肺细胞的凋亡及其发生机制;探索肺细胞增殖的动态效应及其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并试图阐明CLD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从而为完善早产儿CLD的发生机制及寻求有效的防治途径奠定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 一、动物模型 实验组将早产的SD大鼠(连同代母鼠)生后即置于氧箱中,持续输人氧气,维持Fio:为0.90(美国oM一SME型测氧仪监测),用钠石灰吸收CO:,使其浓度<0.5%(Dapex气体分析仪),温度22℃一25℃,湿度50%-70%,每天定时开箱0.sh,添加水、饲料及更换垫料,并与对照组交换母鼠以避免因氧中毒而致喂养能力下降。对照组FIO:为0.21(即空气),具体方法及实验控制因素同实验组。 二、实验标本采集及处理 分别于实验后的ld、3d、7d、14d和21d随机处死后分离肺组织。用于肺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脱氧核糖核昔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检测的标本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用于超微结构观察的标本置于2.5%戊二醛中固定;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adsothent,ELISA)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eription polymerase ehain reaetion,RT一PCR)检测的标本置于Eppendorf管中,于一0℃冰箱中冻存。 三、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 1.肺形态的研究 l)光镜下观察:①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②放射状肺泡计数(radic公滋vealar counts,RAC);③肺泡面积/肺间隔面积(灯s)(美国Universal Ima-gingPo印oration图像分析系统)④观察肺组织内的胶原沉积(vG染色)。 2)透射电镜下:观察AEC一11表面微绒毛(Mv)、细胞质内线粒体(Mi)及板层小体(LB)变化。 2.肺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1) TUNEL技术:观察肺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 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测定肺组织Bax及Bcl一基因蛋白表达。 3)RT一PCR技术:测定肺组织Caspase一mRNA表达。 3.肺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 l)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观察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eell nuelear anu罗n,pCNA)指数。 2)原位杂交技术:测定肺组织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一(cyclin depend-entk访ase,CDKZ)CDKZ InRNA表达。 3)RT·PCR技术:一测定肺组织肺表面活性蛋白A、B( plumon田叹SUlfactantprotein,SP一A、SP‘B)及水通道蛋白一(Aquapo血,AQP-5)基因表达。 4.肺间质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 1) EllSA方法:测定肺组织I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及透明质酸(场公uronicac记,HA)含量。 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测定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p,(trans-fo耐nggro袖faetor一p:,TGF一p:)蛋白表达。 3)RT一PCR技术:测定肺组织TGF一p:、基质金属蛋白酶名(matrix met沮-loproteinases,MMp名)及其组织抑制因子一l(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nMp一l)基因表达。 四、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ro.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又士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相关?
许峰,霍泰辉,翁颂铭,杨默,殷爱珍[10](2002)在《高浓度氧对早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二、高浓度氧对早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浓度氧对早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咖啡因对早产鼠高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p38MAPK信号途径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反作应用反及应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PM2.5与雾霾 |
一、PM2.5 |
1 PM2.5定义 |
2 PM2.5来源和组成 |
3 PM2.5时空分布特征 |
4 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5 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二、雾霾 |
1 古籍对雾霾的记载 |
2 古籍对雾霾致病的认识 |
3 雾霾的发病及致病特征 |
4 雾霾病的辨证论治 |
5 雾霾与肺脏疾病 |
第二节 PM2.5诱导肺损伤 |
一、PM2.5诱导肺损伤的现代医学研究 |
1 病理机制 |
2 治疗进展 |
3 展望 |
二、中医药防治雾霾性肺损伤的研究概况 |
1 诊断依据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进展 |
4 展望 |
第三节 NF-κB信号通路 |
1 NF-κB的概述 |
2 NF-κB上游信号转导途径 |
3 TLR4/NF-κB信号通路 |
4 NF-κB与肺损伤 |
5 以NF-κB为靶点的药物治疗 |
第四节 邓铁涛教授治疗雾霾性肺损伤经验总结 |
1 邓老对雾霾致病特点的探究 |
2 邓老对雾霾性肺损伤的诊疗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PM2.5诱导肺损伤大鼠模型的优化建立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PM2.5混悬液制备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处理方式及模型制备 |
2.3 标本取材与检测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病理评分 |
3.3 肺组织干湿重比值 |
3.4 肺通透指数 |
3.5 氧合指数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PM2.5混悬液制备 |
1.6 药物制备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处理方式 |
2.3 动物模型制备 |
2.4 标本取材与检测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肺组织形态、病理学观察 |
3.3 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种类及数量 |
3.4 肺组织炎症标志物的表达 |
3.5 氧合指数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节 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1.6 含药血清制备 |
1.7 中药药液和PM2.5混悬液制备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
2.3 标本取材与检测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PM2.5对NR838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 各组对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各组对NF-κB入核、与DNA结合的影响 |
3.4 PM2.5对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
3.5 各组对NF-κB转录后激活炎症介质的影响 |
3.6 各组对NF-κB转录后促进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PM2.5吸入暴露诱导肺损伤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健康危害 |
1.1.1 大气污染的现状 |
1.1.2 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 |
1.2 PM_(2.5) 的污染现状以及呼吸系统健康效应 |
1.2.1 PM_(2.5) 污染现状以及健康危害 |
1.2.2 PM_(2.5)对COPD的影响 |
1.2.3 PM_(2.5) 对哮喘的影响 |
1.2.4 PM_(2.5) 对肺癌的影响 |
1.3 PM_(2.5) 诱导呼吸系统疾病的分子机制 |
1.3.1 炎性机制 |
1.3.2 氧化应激 |
1.3.3 表观遗传机制 |
1.3.3.1 DNA甲基化修饰 |
1.3.3.2 非编码RNA调控 |
1.3.3.3 组蛋白修饰 |
1.4 孕期PM_(2.5) 暴露对子代呼吸系统的影响 |
1.4.1 PM_(2.5) 的跨胎盘效应 |
1.4.2 孕期PM_(2.5) 暴露与胎儿发育 |
1.4.3 PM_(2.5) 孕期暴露与子代呼吸系统发育 |
1.5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科学意义 |
第二章 PM_(2.5)与SO_2、NO_2 复合暴露诱导小鼠肺动脉高压样损伤的分子机制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2 PM_(2.5) 样品的收集 |
2.2.3 实验动物的处理方法 |
2.2.4 miRNA芯片分析 |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RT-PCR) |
2.2.7 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
2.2.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 |
2.2.9 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透射电镜(TEM)观察 |
2.2.10 肺功能检测 |
2.2.11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PM_(2.5)和SO_2、NO_2 复合暴露引起气道气流受限 |
2.3.2 PM_(2.5)和SO_2、NO_2 复合暴露导致肺动脉高压样损伤 |
2.3.3 PM_(2.5)和SO_2、NO_2 复合暴露对小鼠肺组织miRNAs表达的影响.. |
2.3.4 miR-338-5p在 PM_(2.5)和SO_2、NO_2 复合暴露诱导肺动脉高压的调控机制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PM_(2.5) 暴露对不同生命阶段小鼠肺损伤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2 PM_(2.5) 样品收集 |
3.2.3 动物处理方法 |
3.2.4 肺功能检测 |
3.2.5 HE染色 |
3.2.6 ROS水平检测 |
3.2.7 抗氧化酶SOD和 GSH-Px活力检测 |
3.2.8 RT-PCR分析 |
3.2.9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PM_(2.5) 的特征 |
3.3.2 PM_(2.5) 暴露对不同生命阶段小鼠肺功能的影响 |
3.3.3 PM_(2.5) 暴露对不同生命阶段小鼠肺组织病理学结构的影响 |
3.3.4 PM_(2.5) 暴露对不同生命阶段小鼠肺部氧化应激效应的影响 |
3.3.5 PM_(2.5) 暴露对不同生命阶段小鼠肺部炎性反应的影响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组蛋白修饰在PM_(2.5) 暴露诱导肺损伤及恢复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2 PM_(2.5) 样品收集 |
4.2.3 动物处理 |
4.2.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ChIP) |
4.2.5 ChIP-测序(ChIP-seq)分析 |
4.2.6 肺功能检测 |
4.2.7 ELISA分析 |
4.2.8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细胞分类计数 |
4.2.9 RT-PCR分析 |
4.2.10 核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分析 |
4.2.11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PM_(2.5) 暴露对小鼠肺功能的不良影响及恢复效应 |
4.3.2 PM_(2.5) 暴露对BALF细胞学的不良影响及恢复效应 |
4.3.3 PM_(2.5) 暴露对组蛋白修饰的不良影响及恢复效应 |
4.3.4 PM_(2.5) 暴露对H3K27ac相关肺部炎症的不良影响以及恢复作用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孕期PM_(2.5) 暴露与子代小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2 PM_(2.5) 样品的收集 |
5.2.3 实验动物 |
5.2.4 PM_(2.5) 暴露 |
5.2.5 HE染色 |
5.2.6 肺组织形态学测量 |
5.2.7 免疫组化(IHC)和免疫荧光(IF) |
5.2.8 TEM观察 |
5.2.9 Western blot分析 |
5.2.10 RT-PCR分析 |
5.2.11 肺功能检测 |
5.2.12 组织中重金属含量测定 |
5.2.13 数据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PM_(2.5) 暴露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发育 |
5.3.2 孕期PM_(2.5) 暴露和子鼠出生体重 |
5.3.3 孕期PM_(2.5) 暴露和子鼠肺泡化 |
5.3.4 孕期PM_(2.5) 暴露和子鼠肺组织血管生成 |
5.3.5 孕期PM_(2.5) 暴露和子鼠气道分泌功能 |
5.3.6 孕期PM_(2.5) 暴露和子鼠气道炎性 |
5.3.7 孕期PM_(2.5) 暴露和子鼠肺功能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缩略词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SiRNA抑制高氧暴露A549细胞Nrf2后miRNA-125b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英汉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高氧暴露早产鼠肺组织细胞中Nrf2与miR-125b表达变化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iRNA抑制A549 细胞Nrf2后miR-125b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5)“肺与大肠相表里”关系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大鼠肺、肠组织相关性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相关物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1 藏府相合的发生学依据 |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医学内涵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大鼠肺与大肠的组织发生学相关性研究 |
实验1 大鼠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肺、肠组织上的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的比较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2 大鼠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肺、肠组织上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较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3 大鼠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肺、肠组织的蛋白酶激活受体(PAR-2)比较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实验二 肺、肠组织的生理机能相关性实验研究 |
实验1 大鼠肺、肠组织的神经-内分泌物质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2 大鼠肺、肠组织的气体信号分子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6)急性肺损伤大鼠PAI-1的表达与一氧化氮吸入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展望 |
综述 |
发表与待发表文章 |
致谢 |
(7)持续高氧对新生鼠肺组织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及病理学的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 |
1.2 动物模型的制备 |
1.3 标本采集 |
1.4 病理学检查 |
1.5 肺组织NO含量、NOS活力的检测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高氧对新生鼠一般状态和体重的影响 |
2.2 肺组织NO含量 |
2.3 肺组织NOS活力 |
2.4 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
3 讨论 |
(8)吸入一氧化氮联合不同浓度氧对克雷伯杆菌肺炎大鼠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吸入一氧化氮联合不同浓度氧对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吸入一氧化氮联合不同浓度氧对肺部细菌清除和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吸入一氧化氮联合不同浓度氧对内源性NO系统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和展望 |
综述一 吸入一氧化氮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活性氧和活性氮在急性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9)高氧致CLD早产鼠肺细胞凋亡、增殖和间质纤维化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英文缩略语 |
四、 前言 |
五、 论文主体 |
第一部分 高氧致慢性肺疾病早产鼠肺形态学的动态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附表附图)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高氧致CLD早产鼠肺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附表附图)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高氧致CID早产鼠肺细胞增殖的动态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附表附图)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高氧致CLD早产鼠肺内细胞外基质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附表附图)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六、 本研究创新点 |
七、 致谢 |
八、 综述 |
九、 个人简介 |
十、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获奖等题目 |
(10)高浓度氧对早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及方法 |
一、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二、NOS基因表达分析 |
三、NOS蛋白表达的分析 |
四、NOS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五、BAL分析 |
六、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一、高氧致肺损伤 |
二、NOS基因表达的改变 |
三、NOS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讨 论 |
四、高浓度氧对早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咖啡因对早产鼠高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p38MAPK信号途径关系的研究[D]. 宋亚楠.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反作应用反及应其机制研究[D]. 周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3]PM2.5吸入暴露诱导肺损伤及其分子机制[D]. 姬晓彤. 山西大学, 2019
- [4]SiRNA抑制高氧暴露A549细胞Nrf2后miRNA-125b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D]. 张潇月.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肺与大肠相表里”关系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大鼠肺、肠组织相关性的生理机制研究[D]. 李立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6]急性肺损伤大鼠PAI-1的表达与一氧化氮吸入干预的实验研究[D]. 陈扬. 复旦大学, 2008(03)
- [7]持续高氧对新生鼠肺组织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及病理学的动态影响[J]. 刘雪雁,吴捷,张慧,薛辛东. 小儿急救医学, 2005(03)
- [8]吸入一氧化氮联合不同浓度氧对克雷伯杆菌肺炎大鼠的作用及机制[D]. 孙中厚. 复旦大学, 2005(07)
- [9]高氧致CLD早产鼠肺细胞凋亡、增殖和间质纤维化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研究[D]. 富建华. 中国医科大学, 2004(03)
- [10]高浓度氧对早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 许峰,霍泰辉,翁颂铭,杨默,殷爱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