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好税政科长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迟连翔[1](2012)在《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是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和实务工作部门非常关注问题。本研究对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准确分析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理论来源基础上,结合目前各地区、部门开展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践,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吸取古今中外历史上预防腐败的经验教训,借鉴全面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等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准确地界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构成框架及其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运行轨迹,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构成内容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和提炼出系统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和推进我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由导论、六章内容和结语三个部分内容组成。导论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框架体系结构等方面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第一章是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和介绍。主要界定了廉政风险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相关概念;介绍了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相关的预防腐败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对马克思、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关于预防腐败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理论的来源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归纳,提炼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理论概念,并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合理界定,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古今中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践探索的回顾和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回顾了中国历史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一些经验做法,介绍了瑞典、芬兰、俄罗斯、新家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预防廉政风险的基本做法。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分析,对当前我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工作具有学习借鉴和启示作用。第三章是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基本思路和框架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对当前我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成就和问题的梳理,明确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工具,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整体框架界定为八个组成部分,即廉政风险防控目标确定、廉政风险防控环境塑造、廉政风险识别、廉政风险评估、廉政风险应对、廉政风险控制活动、廉政风险防控中的信息沟通、廉政风险防控中的监督,并对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详细阐述。第四章是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运行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是通过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践,查找“五类”廉政风险,明确廉政风险防控的对象和目标;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针对“五类”风险,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设立“三道防线,”进行“事前、事中、事后”防范并控制廉政风险行为的发生;每一项具体的防控措施都要经过计划、执行、检查、修正“四个环节”,通过“四个环节”在闭合状态下的循环运行,不断提高和完善防控措施的质量和水平。这些方法和措施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构成了廉政风险防控的运行机制。第五章是对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践过程进行实证分析。选取税务系统六个单位,通过对其建立和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过程、方法、措施、效果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第六章是对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任务及对策的展望。通过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理论与实践的回顾和总结,进一步明确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方向目标,完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进程。预防是治本之策,全面系统地研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从理论上对我们党提出的政策主张进行全面的阐述,并结合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反腐倡廉工作实际,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研究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的战略目标、具体措施和廉政风险防控的工作机制,对于当前指导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孙辉[2](2006)在《上海社区矫正中的第三部门参与研究 ——基于公共物品供给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传统的罪犯矫正模式存在着公共财政的投入-产出的低效、罪犯矫正的效果不佳等弊端。本文在分析公共物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政府和市场营利组织合作提供几种模式的基础上,以上海市的社区矫正为例,研究了政府与第三部门结成伙伴关系,提供公共性程度比较高的公共物品的制度安排,分析了政府与第三部门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边界划分,揭示了社区矫正实践中的实然状态与理论上的应然状态之间的差距及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缩小这种差距的对策。本文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上海市罪犯矫正模式的变迁以及监狱矫正和社区矫正两种罪犯矫正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本文在理论上分析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变迁的基础上,提出对于公共性程度比较高的公共物品,政府也可以把其生产的某些环节委托给第三部门承担,丰富了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一种模式,为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公共经济学理论上的支撑。(2)本文将绩效评估机制体制引入罪犯矫正工作中,对不同的罪犯矫正模式进行了成本——收益的定量、定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与社区矫正相关的公共决策的科学性问题。(3)结合上海市罪犯矫正模式变迁的实践,分析了上海市监狱矫正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社区矫正的实践,从工作主体、经费投入主体、公共财政投入产出以及罪犯矫正的效果等方面,对两种罪犯矫正模式进行了对比,总结了社区矫正的成功经验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构建政府与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的关系,进一步改进工作绩效,缩小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提出了对策建议,并指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1)本文主要从公共物品供给的视角,对上海市传统的政府主导的罪犯矫正模式和第三部门参与的罪犯矫正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政府与第三部门的结成伙伴关系,提供公共性程度比较高的公共物品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不仅实现了研究视野上的创新,而且在公私伙伴关系之外,为解决城市公共事务治理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提供了第三条道路。(2)通过对政府与专业司法社工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伙伴关系的研究,拓展了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政府与第三部门伙伴关系的领域,对于上海市及其他一些省市在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中,真正建立起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伙伴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成效,从而实现社区矫正和监狱矫正的有效互补,具有重要作用。(3)本文从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和刑罚执行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上海市罪犯矫正模式的变迁,对上海市的社区矫正工作成效、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对策指向进行了分析。上述研究成果和结论,不仅有助于社区矫正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提高公共安全服务的供给效率,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增进社会福利,对于政府与第三部门在基础研究、义务教育、卫生防疫等领域的合作,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尚庆芳[3](2003)在《当好税政科长之我见》文中提出 作为市局的税政科长,不象基层的一把手,带着一个领导班子和一支较大的队伍,机关的税政科长实际上是一个大办事员,从我多年的税政工作实践得出,当好市局的税政科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和素质: 一、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带领自己的下属学习理论,从而提高本科室人员整体理论水平,以使科室人员在工作中不偏离方向。
二、当好税政科长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好税政科长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框架体系 |
(三) 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工作实施步骤 |
第一章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廉政风险相关概念界定 |
(二) 廉政风险与相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三) 机制的概念及其构成、特征和功能 |
二、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相关理论 |
(一) 预防腐败理论 |
(二) 内部控制理论 |
(三)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三、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理论的来源和内涵 |
(一)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与探索 |
(二)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 |
(三)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理论的提出 |
(四)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理论的实践 |
(五)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六)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理论的重要作用及发展趋势 |
第二章 中、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探索与启示 |
一、 中国历史上关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
(一) 中国历史上关于廉政思想的探索 |
(二) 中国历史上关于廉政制度建设的尝试 |
(三) 对中国历史上廉政实践活动的评价 |
二、 国(境)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实践经验 |
(一) 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 |
(二) 俄罗斯 |
(三) 新加坡 |
(四)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三、 中、外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
(一) 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是关键 |
(二) 制定国家总体规划 |
(三) 提供法律保障 |
(四) 建立健全专业反腐工作机构 |
(五) 加强廉政教育 |
(六) 制定适合国情的防控措施 |
(七) 整合监督资源 |
(八) 探索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基本思路及框架分析 |
一、 当前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现状及问题 |
(一) 当前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现状 |
(二) 当前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二、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
(一)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理论来源 |
(二)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思路 |
(三)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
(四)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主要任务 |
三、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基本框架 |
(一)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内部环境塑造 |
(二)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目标的确定 |
(三) 廉政风险事项的识别 |
(四) 廉政风险评估 |
(五) 廉政风险应对 |
(六) 廉政风险控制活动 |
(七) 廉政风险防控中的信息与沟通 |
(八) 廉政风险防控中的监督 |
第四章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运行过程分析 |
一、 查找和评估廉政风险 |
(一) 查找和区分五类风险 |
(二) 评估和确定风险等级 |
二、 设置风险防控管理“三道防线” |
(一) 事前预防——第一道防线 |
(二) 事中监控——第二道防线 |
(三) 事后处置——第三道防线 |
三、 实施廉政风险防控 PDCA 工作流程管理 |
(一) 计划环节(Plan) |
(二) 执行环节(Do) |
(三) 检查考核环节(Check) |
(四) 修正环节(Action) |
第五章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长春市绿园区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夯实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基础 |
(二) 增强部门控制内在动力 |
(三) 开展税收廉政文化建设 |
二、 吉林市昌邑区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构建新型管理模式 |
(二) 创新工作手段 |
三、 前郭县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明确防控重点 |
(二) 明晰工作职责 |
(三) 强化流程控管 |
(四) 严肃责任追究 |
四、 集安市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优化流程 |
(二) 发挥优势 |
(三) 完善制度 |
(四) 加强监督 |
五、 东辽县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拓宽廉政建设途径 |
(二) 推进内控机制建设 |
(三) 推动税收工作顺利开展 |
六、 延吉市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整合稽查资源 |
(二) 排除各种困难 |
(三) 抓好源头防控 |
(四) 加大监督力度 |
第六章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对策 |
一、 完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
(一) 明确防控管理机制建设目标 |
(二) 遵循防控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三) 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
二、 创新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方法 |
(一) 做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基础性工作 |
(二)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
(三) 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
(四) 推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
(五) 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系统 |
三、 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配套措施 |
(一)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
(二) 强化行政管理流程再造 |
(三) 制定检查考核标准 |
(四)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有机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上海社区矫正中的第三部门参与研究 ——基于公共物品供给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从一个案例说开去 |
1.1.2 罪犯矫正政府垄断经营的不适应 |
1.1.3 持续增长的犯罪率的挑战 |
1.1.4 社区矫正的实践探索 |
1.1.5 第三部门的迅猛发展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1 社区矫正 |
1.2.2 第三部门 |
1.3 研究方法、论文架构及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3.2 论文架构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社区矫正第三部门参与的有关文献研究 |
2.1 公共物品理论及公共物品提供模式的研究综述 |
2.1.1 公共物品理论研究述评 |
2.1.2 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式研究 |
2.2 关于社区矫正理论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学者关于社区矫正研究的综述 |
2.2.2 国外学者关于社区矫正研究的综述 |
2.3 关于第三部门理论研究综述 |
2.3.1 国内学者关于第三部门理论研究综述 |
2.3.2 国外学者关于第三部门理论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第三部门参与社区矫正的理论和逻辑分析 |
3.1 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范式迁移 |
3.1.1 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3.1.2 市场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3.1.3 政府与市场公私合作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3.1.4 政府与第三部门伙伴关系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3.2 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的区分理论 |
3.3 志愿失灵理论 |
3.4 犯罪经济学理论与人们对预防犯罪认识的深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海市监狱矫正:政府一元主体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4.1 上海市传统监狱矫正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
4.1.1 上海市传统监狱矫正模式的形成 |
4.1.2 上海市传统监狱矫正模式的特点 |
4.2 上海市监狱矫正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
4.2.1 罪犯矫正政府安排和政府生产的合一性 |
4.2.2 工作主体方面的单一性 |
4.2.3 目标指向方面的一元控制性 |
4.3 上海市监狱矫正刑罚执行的低效率 |
4.3.1 刑罚执行中的效率 |
4.3.2 公共财政投入产出的低效 |
4.3.3 监狱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困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海市社区矫正: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5.1 行刑理论和实践的演变与社区矫正的提出 |
5.1.1 行刑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
5.1.2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
5.1.3 社会结构从一元到二元的转型 |
5.2 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的探索与发展 |
5.2.1 上海社区矫正的历史 |
5.2.2 上海市正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探索 |
5.3 上海市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模式的比较 |
5.3.1 罪犯矫正政府安排和政府生产的适度分离 |
5.3.2 工作主体和经费投入主体一元向多元的转变 |
5.3.3 公共财政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 |
5.3.4 刑罚执行效果的有效改进 |
5.4 上海市社区矫正的制度设计分析 |
5.4.1 重建了有关各方的相互信任 |
5.4.2 实现了罪犯矫正经费投入的平衡 |
5.4.3 发展了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上海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实然与应然的背离 |
6.1 志愿失灵问题 |
6.1.1 需要层次理论 |
6.1.2 司法社工有效激励不足 |
6.1.3 司法社工专业性不足 |
6.1.4 社会扶助力量不足 |
6.2 竞争不足问题 |
6.2.1 有关立法阻碍第三部门竞争机制的建立 |
6.2.2 竞争不足影响社区矫正工作效率和政府部门的选择 |
6.3 社工组织独立性缺失问题 |
6.3.1 组织的承诺及使命感的模糊 |
6.3.2 财政来源的单一性 |
6.3.3 良好的公众基础的相对缺失 |
6.3.4 能力的不足 |
6.4 社团管理行政化问题 |
6.4.1 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四种基本模式 |
6.4.2 现实中的“合作的卖者” |
6.4.3 社工组织管理行政化分析 |
6.5 伙伴关系中政府的“缺位”和“不到位” |
6.6 效益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的缺失 |
6.7 本章小结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第7章 改进上海社区矫正工作绩效的对策选择 |
7.1 改善社区矫正的法律环境 |
7.1.1 中国有关第三部门立法的基本状况 |
7.1.2 制约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法律瓶颈 |
7.1.3 改善社区矫正的法律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
7.2 厘清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 |
7.2.1 明确政府与社工组织之间的职能关系 |
7.2.2 界定政府与社工组织之间的责任边界 |
7.3 建立第三部门参与社区矫正的竞争机制 |
7.3.1 社工组织也需要竞争 |
7.3.2 修改限制第三部门竞争的法律条款 |
7.3.3 培养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竞争主体 |
7.3.4 畅通司法社工组织的进口和出口 |
7.4 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
7.4.1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
7.4.2 转变保守的重刑观念 |
7.4.3 发展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 |
7.5 建立社工组织的有效激励 |
7.5.1 激励机制与第三部门的激励所在 |
7.5.2 增强社工的内外激强度,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统一 |
7.6 扩大社区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束语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8.2 本文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
8.2.1 本文研究的实践价值 |
8.2.2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8.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当好税政科长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研究[D]. 迟连翔.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2]上海社区矫正中的第三部门参与研究 ——基于公共物品供给的视角[D]. 孙辉. 同济大学, 2006(04)
- [3]当好税政科长之我见[J]. 尚庆芳. 河南税务, 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