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

PVC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

一、聚氯乙烯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远平[1](2019)在《高碱煤中碱性金属赋存及热解气化过程演变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典型新疆高碱煤为原料,通过化学溶剂萃取的方式定量分析了高碱煤中碱性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同时采用先进的X射线和核磁共振原位分析技术,全面深入揭示煤中碱性金属元素的原始物化特性。此外运用实验室规模的加压固定床高温热解/气化反应装置来模拟工业鲁奇炉运行过程煤转热转化特性,着重分析了原煤热解及煤焦气化过程中腐蚀性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迁移、释放和界面沉积行为,从而揭示碱性金属元素的高温热演变特性;同时还考察了准东高碱煤热解气化过程中底灰的矿物学特性,分析了煤灰结渣机制。最后,结合实际气化企业采用新疆高碱煤为原料的水煤浆气化炉产生的结渣,阐明了灰渣特性和结渣机制。综合上述实验论文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对两种典型新疆高碱煤溶剂萃取、高分辨率固体核磁共振(SSNMR)及高温原位XRD分析表明,准东高碱煤中可溶性Na主要以水溶态或以化学键的形式与煤大分子结构结合;K以硅铝酸盐形式为主;有机键合或方解石形态是Ca的主要存在方式。Na和Cl元素的SSNMR分析表明,在离子力的作用下,均匀分布的Na离子可以在无机和有机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在热解过程中,Na逐渐转化为无机形式并在800℃以上大量释放。此外,煤孔隙中的水分对C1元素存在形态影响不大,表明C1可能主要以有机形式与煤基质结合。含有C1的有机官能团在高于500℃的热解温度下逐渐分解成挥发性C1,随后与无机矿物质元素结合形成更稳定的形态。高碱煤灰热转化过程中,含Na活性矿物物(K0.2Na0.8Cl)在高于700℃后能够分解并释放出Na,释放的无机C1能够和含Ca矿物质分解产生的亚稳态的Ca结合形成Ca2ClP。此外,酸性矿物质(如石英,黏土)的存在能够显着改变碱性矿物质的转化行为。2)论文第三章深入研究了准东高碱煤加压热解过程中活性碱金属元素的释放和初始沉积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热解过程中AAEMs的释放与其在煤中的赋存形态密切相关。在1000℃以下Na仍然以固相或液相形式存在,因此能够被煤焦的多孔结构吸附并保留在固相中,升高热解压力可以增强Na在半焦中的残留率;在600-1200℃和0.1-3MPa的热解条件下,Na的平均重量损失在16.0-29.1wt%范围内;而 K、Ca 和 Mg 的质量损失分别为 6.8-17.3 wt%、16.4-29.7 wt%和 10.7-21.2 wt%;同时其质量损失量受矿物质的分解和挥发物的扩散力的影响。在热解和沉积温度较低(<423℃)时沉积物主要由细小的含碳物质、固有矿物质和痕量的含钙物质组成。当热解温度升高至1000℃时,在探针上沉积了大量的NaCl晶体;而在更高的热解(1200℃)和沉积温度下(932-1117℃)释放的元素倾向于形成共晶物,例如NaSi03、Na-Si-Al-O、Na-S-O和NaCl等。此外,含有高比例碱性化合物的焦炭中剩余的矿物质明显与焦炭分离,这些矿物质呈现烧结和团聚形态,而且对焦炭的后续利用构成潜在威胁。3)第四章考察了腐蚀性元素化学形态及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富钠煤热解过程Na元素迁移沉积特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洗煤热解过程中采样基板上几乎检测不到NaCl的沉积,表明酸洗可以有效地洗脱煤中挥发性的Na、C1和S元素。Na负载煤热解时,由于气相中阴离子的缺失,导致采样探针上仅观察到很少的细小白色颗粒(主要是NaCl和Na-S/Na-S-O的共晶物)的沉积。然而,当含有C1和S的化合物添加到负载Na的煤中时,在探针上沉积了大量的NaCl和Na-S-O晶体,并且与S相比,C1在增强含Na化合物沉积方面更显着。准东煤热解过程中,随着煤样预热解温度的升高,结晶态NaCl的沉积数量显着减少。此外,在煤或焦炭中加入CaO可有效捕获挥发性C1原子或HC1而生成CaC12,导致释放的Na元素无法沉积。在煤或焦中添加CaO还可以增强活性Na元素与煤基质或酸性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煤或焦中Na的残留量显着增加。4)实验对高碱煤焦高温加压气化过程中矿物质的释放和沉积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准东煤热解过程中煤中可溶于水和乙酸铵溶液中的钠和钾倾向于转化为盐酸可溶形式。升高热解温度能够增强CaCO3和有机结合钙的分解从而增加水溶性钙的含量。在准东煤焦气化过程中,随气流释放的无机物质,尤其是Na、Ca、C1和S,可以在气相中凝结团聚成粘性细微颗粒,并随着气体温度的降低而沉积在设备的表面而形成结垢和结渣。准东煤焦800℃气化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硅酸盐或硅铝酸盐松散地粘附在探针上。在1000℃煤焦气化过程中,在1号探针(514℃)上形成了约2μm厚的Na-S-O和Na-S混合物沉积层,此外2号探针(771℃)表面积累了大量的Ca-Mg-Si-0和少量的Na2S04晶体。准东煤焦1200℃气化时,低温沉积区(599℃)沉积的矿物主要由烧结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物质(主要是NaCl,KC1和Ca-Mg-Si-O)组成。而在沉积温度高于924℃的探针上仅观察到很少的单个颗粒。底灰中残留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易与酸性矿物质反应形成低熔点共晶,如NaAlSi04和Ca2Al2Si07。5)论文第六章分析了富Na煤焦气化过程中超细颗粒物(PM)的释放和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富Na煤焦气化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细小的NaCl颗粒。不同的气化温度和压力可以改变气相中Na和C1元素的浓度,导致PM形成的数量和形貌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在1000和1050℃下获得的PM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2-0.4μm的范围内;当W-char在1100和1150℃气化时,大部分PM颗粒的尺寸分布在0.6-1.2μm之间。随着气化压力从0.1 MPa增加到3MPa,PM颗粒的尺寸显着减小。由于W-char在1100℃下CO2气氛中气化时煤焦气化速率低,使释放到气相中的Na元素的浓度低从而形成粒径较小的颗粒,超于75%的PM颗粒的粒径分布在0.2-0.6μm之间。负载高岭土的W-char气化时产生了大量的球形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铝硅酸盐PM颗粒。当硅藻土负载的W-char气化时,过滤膜的表面仅检测到少量硅铝酸盐球形颗粒,表明硅藻土在抑制PM释放方面具有良好性能。同时,硅藻土的加入可以降低灰熔点温度,底灰中熔融的矿物质能够粘附PM颗粒从而抑制了 PM释放。然而,增加煤焦中CaO的含量将消耗矿物质中的粘土和石英,从而导致更多含Na和Ca的PM释放。6)论文第七章分析了高碱煤气化过程中结渣形成特性及过程。结果表明由于煤中高含量碱金属的挥发及矿物质的不均一性和复杂性,导致高温热转化过程矿物相复杂多样而形成不同形态和组成的灰渣。具体而言,S1和S2灰渣中Na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S1灰渣为组成均一的Ca、Mg和Fe的硅铝酸盐玻璃态灰渣;而S2灰渣存在明显的灰渣组分分离,XRD和SEM-EDX分析结果表明S2灰渣为高熔点的Ca和Mg的硅铝酸盐和NaAlSi04的晶相矿物混合体系。此外,由于Na的高挥发性导致灰渣中钠含量存在差异,导致熔渣中易产生熔点差别较大的固-液矿物相体系,从而使矿物质灰渣的高温熔融特性、粘温特性及固化温度不一而可能引起结渣。

石果[2](2019)在《镍基合金熔覆层的制备及其高温氯腐蚀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垃圾焚烧发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废弃物处理手段,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垃圾作为一种混合废弃物富含较高含量的碱金属元素及其氯化物,在高温焚烧过程中对锅炉内的水冷壁管及过热器管造成严重的高温氯腐蚀。为进一步探究材料的高温腐蚀机理及激光熔覆层的高温耐蚀性能,本课题首先对垃圾发电厂的实际腐蚀失效管材进行分析,并通过激光熔覆技术在传统20G调质钢上分别制备C22哈氏合金熔覆层及Inconel 625合金熔覆层,最后对三种材料进行高温熔融氯盐腐蚀试验。分别选取纯NaCl和纯KCl作为腐蚀试剂来模拟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高温熔盐腐蚀环境,并在450℃、550℃、650℃及750℃下进行10个周期(共计120小时)的等温腐蚀实验。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腐蚀产物的显微形貌、组织结构及物相组成,采用腐蚀失重曲线对三种材料的高温耐蚀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显示,在模拟环境中20G钢的腐蚀现象与垃圾发电厂中实际失效管材相一致,表明在两种腐试剂中对三种材料进行高温耐氯腐蚀性能评估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比,C22哈氏合金熔覆层及Inconel 625合金熔覆层的耐蚀性优于20G钢,这主要归因于材料表面NiO、Cr2O3及MoO2的氧化层的形成,相较20G钢的含铁氧化物FexOy(Fe2O3、Fe3O4)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在高于650℃的温度下,Inconel 625合金熔覆层表现出了优于C22合金熔覆层耐蚀性能,这可能是由于在高温下生成了稳定性更高的NbO,它的存在使得Cr2O3和NiO在腐蚀循环中可以保留更长的时间。

杨宇彬[3](2018)在《球型正钛酸锂吸附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锂作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材料,在汽车、风电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国际市场对锂产品的需求量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导致锂产品市场价格成倍暴涨。盐湖中蕴藏有全球70%以上的锂资源,从盐湖卤水中提锂已经成为国内外生产锂盐的主要途径。我国锂资源丰富,在世界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中居第二位,其中液态矿锂资源占我国锂资源的80%左右,但是大部分盐湖卤水存在高镁低锂的特点,少量锂离子与大量镁离子共存,且镁离子和锂离子的性质相似,这使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提锂成为公认的技术难题,严重制约了锂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盐湖提锂的技术中,吸附法是全球公认的最理想的技术途径之一。该法研究的吸附剂主要有锰系和钛系吸附剂:锰系吸附剂由于性质不稳定、循环可利用率低而未投入工业应用;钛系吸附剂具有性质稳定,循环利用率高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但目前钛系吸附剂(Li2TiO3)存在吸附容量较低(锂吸附容量小于30mgLi/g)、吸附推动力小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目前钛系吸附剂的缺点,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球型正钛酸锂吸附剂,较深入的研究了吸附剂的合成条件,吸附-解吸条件等,并用XRD、SEM等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该正钛酸锂吸附剂合成优化条件为:以偏钛酸和氢氧化锂作为原料,锂钛比(摩尔比)为0.83,研磨混合均匀后,放入马弗炉焙烧,优化煅烧温度和时间为:500℃,保温2h;升至700℃,保温8h,之后自然冷却备用。首次使用正钛酸锂吸附剂需进行酸洗转型,优化条件为:固液比1:150,在温度65℃下用1mol/L的硫酸酸洗3h。采用该吸附剂对高镁锂比卤水进行提锂实验,吸附优化条件为:调节pH=9,固液比1:20,常温下搅拌时间2h,在该条件下,吸附容量达39.98mgLi/g;解吸条件为:稀硫酸浓度为1mol/L,固液比1:150,搅拌时间3h,在该条件下,Li+的脱附率为92%。本吸附剂对卤水中的锂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其对卤水中主要离子的分离能力排序为K+>Na+>Mg2+>Ca2+。对不同状态下的吸附剂进行XRD分析,结果表明在吸附操作前后,吸附剂的尖晶石结构未发生变化,这说明本吸附剂对Li+吸附和解吸具有良好的可逆性。通过五次吸附-解吸循环实验,Li+的吸附容量、解析率变化小,表明本吸附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球型正钛酸锂吸附剂合成方法,本吸附剂对Li+具有良好选择性且吸附容量高,结构稳定,适合于我国高镁锂比盐湖卤水和地下卤水提锂应用。

陶胜杰[4](2018)在《利用机械化学反应制备碳化钙基多孔碳材料》文中研究说明多孔炭材料是指以碳作为基本骨架,并具有不同孔结构的材料。因其发达的孔结构,高比表面积以及良好的电子传导性广泛用于吸附、催化、电化学等领域。碳化钙作为含碳量较高的无机物,具有价格低廉,反应活性高等特点,适合作为碳材料原料。目前,CaC2工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下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因此,开发CaC2的新应用对于电石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前期研究工作表明,球磨可以破坏CaC2的晶格结构,提高其反应活性,通过其与多卤代物反应可以制得高比表面积的碳材料。为了进一步研究CaC2的反应活性,探索高应用价值碳材料制备的新方法,本文研究了 CaC2与17种化合物的球磨反应,并对产物进行了 SEM、XRD、Raman、XPS、BET、TEM等表征。结果表明,在球磨条件下电石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能够与各种阴离子以及一些氧化性较强的金属阳离子(甚至Mg2+)反应生成碳材料。所得碳材料的碳含量为55%-80%。其中,碳化钙与N、P、S等杂原子化合物反应得到的碳材料中含有少量的杂原子,形成了掺杂碳材料。所得碳材料以无序化结构为主,但也有一定的石墨化结构。碳材料均含有一定量的微孔和介孔,根据反应物的不同,碳材料的比表面积也有差异,其中C-16的比表面积最高,为591.3 m2·g-1。通过循环伏安和恒电流充放电法研究了所得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计算了其比电容。结果表明,部分碳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其中C-16的比电容最高,为69.9 F.g-1,而大部分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差,低于1F·g-1。分析了碳材料电化学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碳材料中石墨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提高其电化学性能。考察了所得碳材料对模型油中二苯并噻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部分碳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脱硫性能,其中C-1的吸附性能最好,其吸附量可达19.1 mg.g-1,而大部分碳材料的吸附性能较差。研究结果表明,碳材料的吸附脱硫性能与其比表面积有关,比表面积越高,吸附性能越好。通过探究电石与不同新物质的反应,本文进一步确认了球磨条件下电石的反应活性及其产物组成和结构的差异,为电石化学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为多孔碳材料以及掺杂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天[5](2018)在《环保型气相防锈纸及防锈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无毒、环保是气相防锈剂的发展趋势,为了对国内以亚硝酸钠为主要成分的气相防锈剂进行更新换代,制备环保型气相防锈系列产品。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单组分及多组分复配进行静态防锈甄别实验,研究了苯甲酸钠、乌洛托品、苯丙三氮唑、碳酸环己胺、植酸胺在5%NaCl氛围中对Q235型钢片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苯甲酸钠、乌洛托品、苯丙三氮唑缓蚀能力一般,不能单独作为气相防锈剂使用,碳酸环己胺单组份虽然有不错的气相缓蚀能力,但是不能通过三天静态气相防锈实验;在双组份气相防锈方面,苯并三氮唑和乌洛托品具有协同作用,苯并三氮唑和碳酸环己胺具有拮抗作用;植酸胺化调节pH=10时,具有最佳的缓蚀性能,Q235钢铁表面光亮无锈;优选配方为m(苯甲酸钠):m(乌洛托品):m(苯并三氮唑):m(植酸胺)=5:2:2:1,较优用量为1L体积使用2g。2.通过对不同涂布量下气相防锈纸的静态防锈性能的研究发现:当防锈液质量分数为35%,有效涂布面积为12.6g/m2时为最佳用量;最佳条件下,中性盐雾实验15d,试片光亮无锈。3.进行气相防锈膜中试试验,并通过中性盐雾试验、气相防锈剂缓蚀能力实验对气相防锈膜防锈效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中性盐雾试验15 d后,工厂试片仍保持光亮无锈;缓蚀能力实验中三组平行实验缓蚀能力为0级,钢铁表面光亮无锈蚀。4.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分析,结合气相防锈甄别实验,进行防锈剂缓蚀机理的研究。研究表明:苯甲酸钠、乌洛托品、苯丙三氮唑、碳酸环己胺、植酸胺主要是抑制阳极为主的缓蚀剂;在双组份气相防锈方面,苯并三氮唑和碳酸环己胺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产生拮抗效应,苯并三氮唑和乌洛托品有着挥发性和吸附类型协同效应;苯并三氮唑、乌洛托品、植酸胺中电负性较大的O、N、P与Fe的d空轨道进行杂化,形成配位键吸附于金属表面,以C、H原子为骨架的非极性基团远离金属表面,自组装形成了一层致密的单分子薄膜。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制备的气相防锈纸与未涂布中性牛皮纸相比,其纤维形状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单根纸张纤维表面上的细小纹理被完全遮挡,但纤维间的间隙仍清晰可见;制备的气相防锈膜与PE膜相比,有明显的区别,PE膜表面平滑均一,无明显的突出和轮廓;气相防锈膜有明显的凸凹不平,其表面的孔隙清晰可见,有的地方甚至存在细小的颗粒依存于表面。6.通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Q235钢铁中的Fe原子主要吸附在苯甲酸钠COO-附近,乌洛托品C—N附近、苯丙三氮唑N—N附近和植酸胺P—O附近。7.制备的盐酸萘乙二胺法显色剂比传统的淀粉碘化钾显色剂拥有更佳的灵敏性,并能在气相防锈膜中给出清晰的亚硝酸钠分布状态,制备的亚硝酸钠显色卡可以快速的对防锈制品中亚硝酸钠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李永玲[6](2017)在《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混合燃烧处理中因生物质原料未经预处理而存在的能量密度低、含水率高,直接燃烧会降低焚烧炉内燃烧温度、湿烟气排放量增大等问题,本文采用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未经预处理的生物质,与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混合燃烧并对其燃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究了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在N2/02与CO2/O2两种气氛下的混合燃烧特性与反应动力学;阐析了棉秆成型燃料中碱金属/碱土金属(AAEMs)在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共热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揭示了混合物燃烧过程中污染物CO、NO的释放规律和重金属的迁移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热重分析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掺混比的城市生活垃圾(MSW)和棉秆成型燃料(CSB)在N2/02和CO2/02两种气氛下的燃烧特性和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掺混后两者混合物的着火和燃尽特性得到改善;C02替代N2可提高混合物燃尽温度、增加燃烧后残余质量,混合物高温阶段的反应受气氛影响较大。证实了 MSW和CSB混燃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并且均在CSB掺混比为40%和50%时表现显着。n阶反应模型能较好地模拟MSW、CSB及两者混合物的燃烧过程,其燃烧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反应阶段:第一反应阶段活化能随CSB掺混比增加逐渐降低,这与混合物着火温度变化趋势相吻合;第二和第三反应阶段的活化能因MSW和CSB组分多样性及共燃过程中协同作用而无明显规律。(2)考察了不同粒径混合物(MSW和CSB)的燃烧特性和反应动力学,及其受升温速率和气氛(N2/02和C02/02)的影响变化。研究发现:混合物粒径在270μm范围内时,其失重量随粒径增大逐渐增加,在粒径为150~180μm时表现出最活跃燃烧特性。不同粒径混合物的热重曲线均随升温速率增加向高温区转移。CO2替代N2会降低混合物燃烧最大失重速率及峰值温度、总失重量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当粒径小于106μm时,气氛对混合物燃烧影响更显着。不同影响因素下反应动力学模型表明:三种升温速率下,不同粒径混合物的活化能均在转化率为0.6时达到最大值,并随粒径增加呈递增趋势,在粒径为150~180μm时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两种气氛下,不同粒径混合物在第一和第二反应阶段的活化能值相接近,但第三反应阶段差值最大为114.79 kJ/mol。(3)采用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分析方法,研究棉秆成型燃料中的AAEMs及外加AAEMs(KCl、NaCl、CaCl2、MgCl2)分别对混合物共热解特性和产物分布的影响,并探索了 AAEMs在协同效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棉秆成型燃料中的AAEMs与添加的AAEMs盐均有助于降低混合物热解起始温度和促进焦炭生成。CO2替代N2抑制了混合物低温区挥发分释放,促进了高温区(700℃以上)气体的生成,AAEMs盐的添加分别增强了该抑制和促进作用,C02气氛下所有样品的焦炭生成量均低于N2气氛下生成量。FTIR分析结果表明:N2气氛下,棉秆成型燃料中AAEMs促进了混合物热解过程中C02、CO和羰基化合物的释放,添加的AAEMs盐均可提高混合物热解过程C02释放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分别强化了混合物在低温区和高温区CO析出;C02气氛下,混合物热解过程中700℃以上CO释放峰均远高于N2气氛下释放峰。两种气氛下AAEMs盐的存在均抑制了混合物热解过程中烷基化合物的生成。(4)利用管式炉实验平台研究掺混比、燃烧温度、燃料粒径、生物质种类等因素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烧过程中CO、NO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CO排放量随棉秆成型燃料掺混量增加而降低,当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掺混比为5:5时NO生成量最低。燃烧温度为850℃时混合物CO生成量最低,NO排放量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着混合物粒径减小,CO峰值浓度降低,存在一个粒径临界值(60~80目),当粒径小于临界值时,NO生成量随粒径减小而减小,大于临界值时,NO生成量随粒径增大而减小。城市生活垃圾混烧生物质成型燃料其CO峰值浓度显着降低,混烧玉米秆或棉花秆成型燃料NO生成量高于垃圾单独燃烧,而混烧同质量稻秆或玉米芯可降低NO排放量,混合燃料中生物质成型燃料含氮量越高,NO生成量越大。(5)探讨了掺混比、燃烧温度、C02/02气氛、棉秆成型燃料中AAEMs及外加的AAEMs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中掺混不同比例的棉秆成型燃料,能使重金属元素镍、铬、铜、锌、镉和铅固化在灰渣中。燃烧温度升高能够促进重金属镍、铬、锌、镉和铅的挥发,抑制铜的挥发。在C02/02气氛下,增加02含量,可提高铜、铬、锌和镍的挥发率,抑制了镉和铅的挥发;对比N2和80N2/2002气氛下的重金属迁移特性,发现镉和铅的挥发率略有降低,镍、铬、铜、锌的挥发率均显着增加。棉秆成型燃料中的AAEMs促进重金属镉、镍和锌向烟气和飞灰中转移,但抑制了铬、铜、铅的挥发;添加的AAEMs盐均能提高混合物燃烧过程中重金属镉、镍、锌和铜的挥发,而降低了铬的挥发率。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了解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的混合燃烧特性、燃烧炉的设计改进及燃烧过程中CO、NO和重金属排放的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柳杰[7](2017)在《聚氯乙烯生产的设备管理和维护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良好的设备状态是确保聚氯乙烯生产安全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要确保设备稳定可靠运行,必须加强管理与维护。本文主要研究了聚氯乙烯生产的设备管理和维护方法与措施,主要包括设备管理规范化,维护重点,设备技术改造,人员培训等方面。

杨英伟[8](2016)在《天然气废水汞等重金属脱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汞污染具有挥发性、全球迁移性、生物富集性的特点,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水俣病事件等多次汞污染中毒事件为人类敲响警钟,解决水体汞污染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攻克的难题。目前国内气田污水含有一定量的汞离子,,有些甚至高达1000mg/L以上,给处理后回用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处理高含汞污水一般采用硫化物沉淀法进行处理,但存在着药剂加量难判断、絮凝沉降困难、汞残留量大等问题。本文结合蒙脱土自身吸附性强的优点及硫化物沉淀法的优势,应用分散—吸附技术,制备用于污水除汞的粘土基吸附剂,对硫离子最大吸附量达35mg/g。以处理后水残留汞离子浓度为考察指标,对制备的吸附剂除汞能力进行了测定,考察了含汞污水中含油量、含杂量、其他重金属离子等因素对除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中含油量、悬浮物含量对除汞能力影响很小,重金属离子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除汞能力,制备的吸附剂当存在其他重金属离子时,能够处理900mg/L以下的含汞废水。同时在优化的操作参数下,可将新疆克拉2气田含汞为600mg/L的废水处理到0.05mg/L以下,形成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天然气含汞废水处理工艺。

李俊涛[9](2015)在《浅析聚氯乙烯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宝钢集团公司多年使用聚氯乙烯来酸洗设备的经验,进行聚氯乙烯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这一问题的探讨。并且针对不锈钢酸洗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改造,用聚氯乙烯替换聚丙烯,实验证明聚氯乙烯替换聚丙烯这一方法完全正确。

周英[10](2015)在《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中铁磁性物质提取及去除三氯乙烯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产生量大于1156.8万吨/年,焚烧炉渣中铁的含量约达5%。铁作为常见的变价金属元素,广泛地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作为一般固体废物,用于制造水泥、填料,修筑道路、堤坝以及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材料等。铁元素各价态在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中的含量分布不甚明确,制约着焚烧炉渣资源化利用途径的发展以及对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的评估。本研究选用重庆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典型含氯有机物三氯乙烯(TCE)作为目标物质,探讨了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的提取方法以及铁磁性物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去除TCE反应的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多分布在大粒径范围,5目以上的焚烧炉渣含量达35.83%。焚烧炉渣p H值为12.78,在600℃和950℃的烧失量分别为2.23%和3.76%,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钙长石、方解石、钙铝黄长石以及磁铁矿等。2)在分别采用一步提取、两步提取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中,一步提取、两步提取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含铁量分别约为焚烧炉渣含铁量的23倍、45倍。两步提取可使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得到更大程度地富集,两步提取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中含铁量可达375.66g/kg,主要矿物成分为磁铁矿、赤铁矿、单质铁、石英以及钙铝黄长石等。在两步提取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中,除Fe之外,Ni、Mn和Cr等金属的含量较多,K、Na、S、Cu、Zn、Pb和Cl等元素的含量较少。3)在两步提取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的过程中,分别选用纯水、无水乙醇以及丙酮等三种不同提取介质,对焚烧炉渣中铁磁性物质的提取效率为:乙醇>丙酮>纯水。乙醇作为提取介质时的提取效率可达72.53%,高于纯水作为提取介质时的提取效率63.57%;乙醇作为提取介质时的两步提取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中铁元素各价态分布比例约为:Fe0:Fe2+:Fe3+=12:43:45,能更好地反映焚烧炉渣中铁元素各价态分布情况。4)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具有去除反应溶液中TCE的作用,与TCE反应的主要产物有乙烯、以及化学式为C8H27O2的物质。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去除反应溶液中TCE的反应由Fe0以及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中存在的其他含铁物质共同作用引起,对反应溶液中TCE的去除率可达40%。5)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可以较稳定地分析反应溶液中TCE的含量,探究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与TCE反应的影响因素,初步研究结果为: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在未受到稀硫酸清洗之前对反应溶液中TCE的去除效果较好,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溶液中TCE挥发增强,使得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去除反应溶液中TCE的效果更好;碱性条件有利于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快速去除反应溶液中的TCE;总体上,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投加量越多对反应溶液中TCE的去除率越高,在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充足的情况下,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可以较完全地去除反应溶液中的TCE。

二、聚氯乙烯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氯乙烯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碱煤中碱性金属赋存及热解气化过程演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高碱煤中碱性矿物赋存形态及热演变行为
        1.2.1 高煤中活性AAEMs赋存形态
        1.2.2 热解过程碱性矿物质释放演变特性
        1.2.3 气化/燃烧过程碱性矿物质演变行为
        1.2.4 PM颗粒形成机理及释放特性
    1.3 高碱煤灰沉积、沾污和结渣特性及机理
        1.3.1 高碱煤灰沉积及沾污特性
        1.3.2 高碱煤灰结渣特性
        1.3.3 高碱煤结渣倾向预测
    1.4 碱性金属释放结渣抑制及调控研究
        1.4.1 高碱煤转化前处理
        1.4.2 高碱煤转化过程调控
    1.5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2 总体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准东高碱煤中AAEMs化学形态及矿物学特性
    2.1 实验
        2.2.1 原料
        2.2.2 实验过程及装置
        2.2.3 样品分析及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高碱煤中AAEMs赋存形态分析
        2.2.2 煤中Na和Cl的NMR原位分析
        2.2.3 碱金属元素高温热演变规律
        2.2.4 高碱煤灰热转化过程矿物学特性
    2.3. 本章小结
3 准东煤高温加压热解过程碱性矿物初始沉积特性
    3.1 实验
        3.1.1 原料
        3.1.2 实验装置和过程
        3.1.3 样品分析与表征
        3.1.4 Factsage热力学计算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加压热解过程AAEMs的释放及扩散特性
        3.2.2 热解温度对碱性矿物沉积行为的影响
        3.2.3 热解压力的变化对沉积特性影响
        3.2.4 半焦中碱性矿物的物化特性
        3.2.5 高碱煤热解过程初始沉积层形成机理
    3.3 本章小结
4 Na、Cl和S化学形态及煤预处理方式对热解过程钠迁移沉积特性影响
    4.1 实验
        4.1.1 实验样品制备及分析
        4.1.2 实验装置和过程
        4.1.3 样品分析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煤热解过程中不同形态的Na,Cl和S的相互作用
        4.2.2 热解过程中Na迁移和扩散特性
        4.2.3 预处理方式对高钠煤热解过程中腐蚀性物质的释放抑制特性
        4.2.4 热解过程中Na元素演变机制
    4.3 本章小结
5 准东煤焦加压气化过程含碱矿物质沉积及演变特性
    5.1 实验
        5.1.1 实验原料与过程
        5.1.2 样品表征
        5.1.3 Factsage热力学模拟计算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半焦中AAEMs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性
        5.2.2 不同气化温度下矿物质层状沉积特性
        5.2.3 准东煤焦加压气化过程中底灰矿物学特性
        5.2.4 气化过程中矿物沉积和结垢演化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高碱煤焦加压气化过程PM颗粒形成特性和释放规律
    6.1 实验
        6.1.1 实验原料
        6.1.2 气化实验和PM捕集
        6.1.3 样品表征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热转化条件对PM形成特征的影响
        6.2.2 外加矿物对煤焦气化过程中PM释放特性影响
        6.2.3 外加矿物对气化底灰形态特征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新疆高碱煤气化结渣分析
    7.1 实验
        7.1.1 实验原料
        7.1.2 实验装置及过程
        7.1.3 样品表征
    7.2 结果与讨论
        7.2.1 高碱煤气化灰渣组成及矿物相分析
        7.2.2 灰渣高温熔融及粘温特性
        7.2.3 矿物质高温演变特性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镍基合金熔覆层的制备及其高温氯腐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金属材料在垃圾焚烧环境中的腐蚀
        1.2.1 垃圾处理概述
        1.2.2 垃圾发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垃圾发电厂运行中存在的腐蚀问题
    1.3 垃圾焚烧炉中的高温氯腐蚀
        1.3.1 水冷壁的高温腐蚀
        1.3.2 水冷壁高温腐蚀的特点
        1.3.3 垃圾发电厂水冷壁腐蚀失效实例
    1.4 常见耐Cl腐蚀材料及其防护机理
        1.4.1 镍基合金的分类
        1.4.2 涂层材料的腐蚀机制及应用
    1.5 激光熔覆工艺
        1.5.1 激光熔覆的特点
        1.5.2 激光熔覆原料送粉方式
        1.5.3 激光熔覆技术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垃圾发电厂高温失效管材
        2.1.2 激光熔覆样品材料
    2.2 Ni基合金熔覆层的制备
        2.2.1 激光熔覆系统
        2.2.2 激光熔覆工艺参数
        2.2.3 激光熔覆样品制备及处理
    2.3 高温碱金属氯化物熔盐腐蚀实验
        2.3.1 实验样品
        2.3.2 腐蚀试剂
        2.3.3 高温腐蚀实验过程
    2.4 样品表征方法
        2.4.1 失重法
        2.4.2 XRD物相测试
        2.4.3 腐蚀样品SEM及EDS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腐蚀失效管材的分析
    3.1 腐蚀失效管材
    3.2 腐蚀管材形貌表征
        3.2.1 样品表面形貌
        3.2.2 样品截面形貌
    3.3 腐蚀产物XRD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熔融氯化物腐蚀实验结果
    4.1 20G钢的腐蚀
    4.2 C22合金熔覆层的腐蚀
    4.3 Inconel 625合金熔覆层的腐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氯腐蚀的分析与讨论
    5.1 高温氯腐蚀机理
    5.2 电厂实际失效管材的高温氯腐蚀(调质20G钢)
    5.3 20G钢、C22合金及Inconel 625合金熔覆层的高温氯腐蚀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球型正钛酸锂吸附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锂元素的特点
        1.1.2 锂及其化合物的用途
    1.2 锂资源需求预测
        1.2.1 电池领域对锂的需求预测
        1.2.2 其他领域领域对锂的需求预测
        1.2.3 全球锂需求的预测
    1.3 全球锂资源概况
        1.3.1 锂资源概况
        1.3.2 国内锂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
        1.3.3 国外锂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
    1.4 盐湖卤水提锂技术研究现状
        1.4.1 沉淀法
        1.4.2 煅烧浸取法
        1.4.3 溶剂萃取法
        1.4.4 电渗析法
        1.4.5 吸附法
    1.5 锂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1.5.1 锰系吸附剂
        1.5.2 钛系吸附剂
        1.5.3 吸附剂存在的问题
    1.6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1.6.1 本研究的意义
        1.6.2 本研究的目的
        1.6.3 本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流程
    2.4 分析方法
        2.4.1 锂的测定方法
        2.4.2 吸附剂性能测试及计算
        2.4.3 Mg~(2+)的测定
    2.5 表征方法
        2.5.1 热重分析
        2.5.2 物相分析
        2.5.3 表面形貌分析
        2.5.4 粒度分析
第3章 Li_4Ti_5O_(12)吸附剂前躯体的合成
    3.1 钛源与锂源的选择
    3.2 前驱体合成中锂钛比(摩尔比)的研究
    3.3 前驱体合成煅烧温度的研究
        3.3.1 热重差热分析
        3.3.2 煅烧温度的研究
    3.4 前驱体合成煅烧时间的研究
    3.5 吸附剂前驱体Li_4Ti_5O_(12)的XRD图
    3.6 形貌和粒度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吸附剂前驱体Li_4Ti_5O_(12)的酸洗转型
    4.1 酸洗转型温度的研究
    4.2 酸浓度的研究
    4.3 酸洗转型时间的研究
    4.4 酸洗转型固液比的研究
    4.5 酸洗转型前后吸附剂的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H_4Ti_5O_(12)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5.1 吸附过程中固液比的研究
    5.2 吸附时间与饱和吸附容量的研究
    5.3 吸附过程中pH值的研究
    5.4 吸附剂的循环性能
        5.4.1 吸附剂的解析条件研究
        5.4.2 Li_4Ti_5O_(12)吸附剂的多次循环性能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H_4Ti_5O_(12)吸附剂在卤水中的吸附性能
    6.1 吸附选择性
    6.2 卤水中吸附剂的吸附循环性能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利用机械化学反应制备碳化钙基多孔碳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孔材料概述
    1.2 原子掺杂多孔材料研究现状
        1.2.1 N-掺杂碳材料
        1.2.2 B-掺杂碳材料
        1.2.3 S-掺杂碳材料
        1.2.4 P-掺杂碳材料
        1.2.5 多原子共掺杂碳材料
    1.3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1.3.1 硬模板法
        1.3.2 软模板法
        1.3.3 活化法
        1.3.4 多孔碳材料的掺杂
    1.4 多孔碳材料的应用
        1.4.1 超级电容器领域
        1.4.2 氧气还原反应(ORR)
        1.4.3 吸附领域
        1.4.4 锂离子电池领域
    1.5 碳化钙制备碳材料研究现状
        1.5.1 我国电石行业现状
        1.5.2 碳化钙的主要性质
        1.5.3 碳化钙制备碳材料的研究成果
        1.5.4 球磨法制备碳材料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主要分析方法
    2.1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2.2 分析测试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X射线衍射
        2.2.3 拉曼光谱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5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2.2.6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2.2.7 电化学性能测试
        2.2.8 吸附脱硫性能测试
第三章 通过电石与无机钠盐反应制备多孔碳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杂原子掺杂的多孔碳材料的球磨法合成
    3.3 碳材料的结构与组成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3.3.2 X射线衍射
        3.3.3 拉曼光谱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3.5 N_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
        3.3.6 透射电子显微镜
    3.4 反应机理推测
    3.5 电化学性能测试
    3.6 吸附脱硫性能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过电石与金属阳离子反应制备多孔碳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4.3 碳材料结构与组成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4.3.2 X射线衍射
        4.3.3 拉曼光谱
        4.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3.5 N_2吸附-脱附测试
        4.3.6 透射电子显微镜
    4.4 电化学性能测试
    4.5 碳材料的吸附脱硫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过电石的机械化学反应制备掺杂多孔碳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5.3 碳材料结构与组成
        5.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5.3.2 X射线衍射
        5.3.3 拉曼光谱
        5.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衍射
        5.3.5 N_2吸附-脱附测试
        5.3.6 透射电子显微镜
    5.4 电化学性能测试
    5.5 吸附脱硫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5)环保型气相防锈纸及防锈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相防锈剂简介
        1.2.1 气相防锈剂定义
        1.2.2 气相防锈剂的分类
    1.3 气相防锈剂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1.3.1 开发环保高效的气相防锈剂
        1.3.2 研究通用的新型气相防锈剂
        1.3.3 进行气相防锈剂的复配研发
    1.4 气相防锈纸的简介
        1.4.1 气相防锈纸的定义
        1.4.2 气相防锈纸的研究进展
        1.4.3 气相防锈纸的特点
        1.4.4 气相防锈纸在各领域的应用
    1.5 五种常用防锈剂组分的研究进展
        1.5.1 苯甲酸钠(C_6H_5CO_2Na)
        1.5.2 六亚甲基四胺(C_6H_(12)N_4)
        1.5.3 苯并三氮唑(C_6H_5N_3)
        1.5.4 碳酸环己胺((C_6H_(11)NH_2)_2·H_2CO3)
        1.5.5 植酸(C_6H_(18)O_(24)P_6)
    1.6 亚硝酸钠的防锈机理和检测方法
        1.6.1 亚硝酸钠的防锈机理
        1.6.2 食品及水质中亚硝酸钠的检测方法
    1.7 论文的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气相防锈剂的静态防锈甄别实验
        2.2.2 植酸p H的调节及其静态防锈甄别实验
        2.2.3 植酸胺的制备和提纯
        2.2.4 气相防锈纸的静态防锈甄别实验
    2.3 腐蚀性能评级
第三章 环保型气相防锈剂的研究
    3.1 引言
    3.2 单组分和多组分气相防锈剂实验方案设计
    3.3 结果分析
        3.3.1 单一组分防锈实验结果分析
        3.3.2 双组分复配防锈实验结果分析
        3.3.3 三组分及四组分复配防锈实验结果分析
    3.4 影响气相防锈剂防锈效果的主要因素
        3.4.1 四组分配比对防锈性能的影响
        3.4.2 防锈剂用量对防锈效果的影响
    3.5 植酸的气相防锈剂甄别实验
        3.5.1 植酸胺化在不同p H下对Q235钢防锈性能的影响
        3.5.2 植酸胺化在不同p H下的实验结果分析
    3.6 植酸胺的制备和提纯
    3.7 植酸多组分复配与碳酸环己胺多组分复配的防锈效果对比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保型气相防锈纸的制备
    4.1 引言
    4.2 涂布液的制备
    4.3 涂布量对气相防锈纸防锈性能的影响
    4.4 气相防锈纸的中性盐雾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相防锈膜中试实验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3 造粒
    5.4 制备气相防锈膜
    5.5 气相防锈膜防锈实验方法
        5.5.1 气相防锈剂的中性盐雾试验
        5.5.2 气相防锈剂缓蚀能力试验
    5.6 复配气相防锈剂的中性盐雾试验
    5.7 复配气相防锈剂缓蚀能力实验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相防锈缓蚀机理的研究
    6.1 引言
    6.2 电化学测量简介
    6.3 电化学测量方法
        6.3.1 测Q235钢的开路电势
        6.3.2 测极化曲线
        6.3.3 气相防锈纸膜SEM表征
        6.3.4 拉曼光谱分析
    6.4 电化学法实验方案设计
    6.5 电化学法测试结果分析
        6.5.1 测量Q235钢在 5%Na Cl溶液中的开路电势
        6.5.2 单组份与5221配方极化曲线的测量与分析
        6.5.3 BTA与CHC单组份及复配极化曲线的测量与分析
        6.5.4 BTA与HMTA单组份及复配极化曲线的测量与分析
    6.6 气相防锈纸和膜的微观形貌
        6.6.1 气相防锈纸微观形貌
        6.6.2 气相防锈膜微观形貌
    6.7 拉曼光谱分析
        6.7.1 苯甲酸钠拉曼光谱分析
        6.7.2 乌洛托品拉曼光谱分析
        6.7.3 苯并三氮唑和植酸胺拉曼光谱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防锈纸和防锈膜防锈性能的快速检测方法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显色机理
    7.4 试剂的准备
    7.5 亚硝酸钠标准曲线的绘制
    7.6 亚硝酸钠比色卡的制备
    7.7 气相防锈纸中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
        7.7.1 亚硝酸钠气相防锈纸的制备
        7.7.2 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亚硝酸钠含量测定
    7.8 盐酸奈乙二胺法检测亚硝酸钠的优点
    7.9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实验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现状
        1.2.2 国内外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现状
    1.3 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混合燃烧趋势
    1.4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燃烧研究现状
        1.4.1 燃烧特性和反应动力学研究
        1.4.2 污染物CO和NOx排放特性研究
        1.4.3 重金属迁移转化特性研究
        1.4.4 碱金属/碱土金属影响机制研究
    1.5 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混合燃烧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掺混比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烧影响及燃烧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2.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3 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特性分析
        2.3.1 城市生活垃圾的热失重特性
        2.3.2 棉秆成型燃料的热失重特性
        2.3.3 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特性
    2.4 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动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粒径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烧特性影响及燃烧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3.2.3 动力学分析方法
    3.3 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燃特性分析
        3.3.1 混合物的燃烧特性
        3.3.2 粒径对混合物燃烧特性的影响
        3.3.3 升温速率对混合物燃烧特性的影响
        3.3.4 气氛对混合物燃烧特性的影响
    3.4 燃烧动力学分析
        3.4.1 不同粒径下混合物燃烧动力学分析
        3.4.2 不同气氛下混合物燃烧动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碱土金属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热解特性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样品制备
        4.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4.3 碱/碱土金属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共热解特性影响
        4.3.1 酸洗处理对混合物热解特性影响
        4.3.2 N_2气氛下碱/碱土金属对混合物热解特性影响
        4.3.3 CO_2气氛下碱/碱土金属对混合物热解特性影响
    4.4 碱/碱土金属对混合物热解主要气相产物析出特性影响
        4.4.1 酸洗处理对混合物热解析出气体产物影响
        4.4.2 添加碱/碱土金属对混合物热解析出气体产物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生活垃圾混烧棉秆成型燃料CO和NO排放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装置及方案
        5.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5.3 城市生活垃圾混烧棉秆成型燃料CO和NO排放特性分析
        5.3.1 掺混比对混合物燃烧CO和NO排放特性影响
        5.3.2 燃烧温度对混合物燃烧CO和NO排放特性影响
        5.3.3 粒径对混合物燃烧CO和NO排放特性影响
        5.3.4 生物质种类对混合物燃烧CO和NO排放特性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生活垃圾混烧棉秆成型燃料重金属迁移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装置及方案
        6.2.3 重金属检测设备及方法
        6.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6.3 城市生活垃圾混烧棉秆成型燃料重金属迁移特性分析
        6.3.1 掺混比对重金属迁移特性影响
        6.3.2 气氛对重金属迁移特性影响
        6.3.3 燃烧温度对重金属迁移特性影响
        6.3.4 碱金属/碱土金属对重金属迁移特性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聚氯乙烯生产的设备管理和维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管理规范化
2 维护保养及维修工作是重点
    2.1 专业培训
    2.2 定人、定岗
    2.3 认真巡检
    2.4 严格交接
    2.5 加强管理
3 重要重大设备的特殊管理
4 切实加强设备技术改造
5 倡导节能减排,不断减少理维护成本
6 切实强化对人员的培训,设备管理维护并行
    6.1 以设备安全管理为核心,公司现状为辅
    6.2 强化设备相关人员的培训
    6.3 生产过程中针对设备需注意的事项
    6.4 主要部件的日常维护
7 切实加强生产设备的现场管理
8 结语

(8)天然气废水汞等重金属脱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2.1 汞的基本性质
        1.2.2 汞污染的来源
        1.2.3 汞污染的危害
    1.3 天然气中的汞及天然气含汞废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我国汞污染现状
        1.4.2 含汞废水处理的基本技术
    1.5 蒙脱土的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蒙脱土对硫化钠吸附规律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吸附曲线测定
        2.2.2 吸附硫化钠前后d001测定结果
        2.2.3 吸附前后蒙脱土电镜观察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吸附剂脱汞效果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影响粘土基吸附剂吸附效果因素分析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含油对脱汞的影响
        4.2.2 悬浮杂质对除汞能力的影响
        4.2.3 含汞溶液中其他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絮凝沉降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及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模拟水中汞离子脱除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及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浅析聚氯乙烯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设备的缺点以及改造突破口
    1.1 原设备的缺点
    1.2 改造突破口
    1.3 改造的依据
2 设计方法、施工检验、施工效果
    2.1 设计方法
    2.2 施工检验
    2.3 施工后的效果

(10)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中铁磁性物质提取及去除三氯乙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处置技术
    1.2 国内外焚烧炉渣研究现状
        1.2.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性质
        1.2.2 焚烧炉渣资源化研究现状
        1.2.3 焚烧炉渣在生活垃圾填埋场中的研究现状
    1.3 三氯乙烯的处理研究现状
        1.3.1 三氯乙烯基本特性
        1.3.2 环境中三氯乙烯污染及处理现状
        1.3.3 焚烧炉渣与生活垃圾共填埋场体系下三氯乙烯变化情况
    1.4 课题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4.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4.4 课题创新之处
2 重庆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理化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重庆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处置简介
    2.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3.1 采样点选择
        2.3.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3.3 样品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4 理化性质测定测定结果分析
        2.4.1 物理性质分析
        2.4.2 化学性质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提取方法及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提取材料及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改进的铁磁性物质提取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提取方法比较与分析
        3.3.1 提取方法对比分析
        3.3.2 提取效率分析
    3.4 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基本特性分析
        3.4.1 矿物组成分析
        3.4.2 主要化学组成分析
        3.4.3 重金属总量分析
        3.4.4 重金属浸出特性分析
        3.4.5 铁价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去除三氯乙烯(TCE)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三氯乙烯测定方法确定
        4.2.1 正己烷萃取-气相色谱法
        4.2.2 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
        4.2.3 三氯乙烯测定方法选择
    4.3 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去除三氯乙烯的效果实验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2 TCE去除效果分析
        4.3.3 TCE反应产物分析
    4.4 焚烧炉渣铁磁性物质去除三氯乙烯的影响因素
        4.4.1 溶液初始pH
        4.4.2 温度
        4.4.3 溶液初始浓度
        4.4.4 铁磁性物质投加量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聚氯乙烯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碱煤中碱性金属赋存及热解气化过程演变行为研究[D]. 杨远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2]镍基合金熔覆层的制备及其高温氯腐蚀特性研究[D]. 石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3]球型正钛酸锂吸附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杨宇彬.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4]利用机械化学反应制备碳化钙基多孔碳材料[D]. 陶胜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5]环保型气相防锈纸及防锈机理的研究[D]. 张天.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6]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特性研究[D]. 李永玲.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7)
  • [7]聚氯乙烯生产的设备管理和维护分析[J]. 柳杰. 石河子科技, 2017(01)
  • [8]天然气废水汞等重金属脱除技术研究[D]. 杨英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5)
  • [9]浅析聚氯乙烯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J]. 李俊涛. 中国包装工业, 2015(16)
  • [10]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中铁磁性物质提取及去除三氯乙烯的初步研究[D]. 周英. 重庆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PVC在酸洗设备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