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飞行员冠心病防治

民航飞行员冠心病防治

一、民航飞行人员冠心病的预防与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1](2019)在《空管运行健康指数研究 ——以T空管分局为例》文中指出虽然通过长期建设,我国空管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行业发展,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但空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空管的建设发展在规模上还跟不上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质量效益上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航班量的持续快速增长,行业发展需求旺盛与空管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运行安全、航班正常、运行效率面临严峻挑战。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是一切效益、效率的基础,是空管健康运行的核心思想。保持空管系统健康运行需要全方面、立体化考虑问题,因地制宜实施方案,改善内因与外因,去除潜在安全隐患。本文首先详细讲述论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等,深挖空管系统运行特点,创造性地引入空管运行健康指数的概念,并阐释了其设计理念。随后,以“人机环管”系统模型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空管运行健康指数评价模型,并结合T空管分局现状进行实例应用,分析其运行健康水平。最后,结合国内其他民航单位的先进经验,为T空管分局健康指数的提升提出改进建议。空管运行健康指数概念和模型的提出,为空中交通管理部门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简单、有效的评估方式,对空中交通管理部门提升保障能力有着深远影响。

熊建辉[2](2018)在《民航飞行人员检查同型半胱氨酸的意义》文中认为民航飞行人员在招飞时经过严格的体检检查,其健康状况一般优于同年龄组普通人员。但是飞行人员群体中,仍然有许多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比如年龄、体重指数、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血尿酸均是民航飞行人员的常规体检项目或日常健康管理干预项目。但是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查并没有纳入到民航飞行人员的常规体检项目当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均证实Hcy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障飞行人员健康的责任重大,而责任的重点就在于提早发现和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特别是容易导致空中失能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导致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在众多高血压、颈动脉斑块、脑卒中、冠心病的病人的各项检查统计中,常常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掌握飞行人员的Hcy状况,密切关注高Hcy群体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尽早干预由于Hcy增高所导致的各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对于保障飞行人员身体健康和延长飞行人员飞行寿命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陈曦[3](2017)在《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国面对的形势更为严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细颗粒物(PM2.5)暴露增加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是引起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原因,老年人群更加敏感。PM2.5可以被人体吸入沉降到肺部,并通过气血平衡进入血液循环,而且随着粒径减小,健康危害增加。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报道了颗粒物健康危害及其生理和病理机制取得的进展,其中,国内很多研究关注不同区域或不同城市颗粒物浓度改变对CVD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等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的纵向研究多是基于较低的颗粒物暴露水平对心血管健康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开始重视颗粒物组分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和毒理学研究发现,PM2.5内含的过渡金属等化学组分,可以通过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体内离子平衡等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但国内有关PM2.5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尚鲜有报道。传统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多集中血脂、血糖、炎性因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等生理指标,目前心率变异性在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研究中仍然重视不足。心率变异性(HRV)是指心率节奏快慢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反映的是自主神经系统活性,HRV可用于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从而判断其对CVD的病情及预后。HRV通过测量连续正常R-R间期变化的变异性来反映心率变化程度、规律,从而用以判断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通常而言,在迷走神经活性增高或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时HRV增高,反之HRV降低。HRV升高表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提高室颤阈,属保护因素;HRV降低表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可降低室颤阈,属不利因素。HRV是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有望用于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评价。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受损,主要危险因素和环境与遗传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关。在种族和人口学因素固定的条件下,气象因素尤其是极端气温(热浪或寒潮)与CVD事件密切相关,会引起入院和死亡人数的增加。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研究都已经证实,热浪或寒潮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个体服药情况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显着。中老年人群身体机能出现退行性改变,心脏、血管等组织脏器健康状况下降,服用降压、降脂等药物对调节和稳定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评价颗粒物污染等环境因素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时,需要考虑气温等气象因素以及服药等行为的效应修饰作用。目的通过固定群组设计,对中老年冠心病人群心血管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PM2.5及化学组分个体暴露水平进行重复测量,识别雾霾PM2.5及组分暴露心血管健康影响的敏感指标,探索个体化PM2.5及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内容及方法本次研究基于对北京市2014-2016年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选择位于北京东部城区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作为研究区域。2016年在社区建立监测点采集PM2.5样品,监测其质量浓度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在社区招募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固定群组重复测量研究。研究结合室外PM2.5质量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室内外关系系数,估算受试人群的室内PM2.5质量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受试人群时间-活动模式,利用微环境模型估算个体的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通过采集空腹静脉血测试受试人群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代谢水平等;通过动态心电图仪监测受试人群的心率变异性。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个体水平上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识别PM2.5及化学组分暴露对CVD影响的敏感指标,为CVD的早期干预、控制,以及我国制定相应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一.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通过收集2014-2016年北京市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每日环境监测数据及不同站点数据,比较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差异,阐释大气PM2.5污染状况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为研究区域的选择提供依据。收集2014-2016年北京市气象信息,考虑到体感温度与气温和湿度有关,结合每日气温和露点温度等数据计算表观气温值,阐述北京市表观气温随季节变化趋势。二.北京市东部城区大气PM2.5粒径和主要化学组分分布特征。根据2014-2016年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选择北京东部城区的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作为研究区域,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开展为期一年的PM2.5连续监测,采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连续采集24h空气PM2.5样品,并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样品中金属(类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等主要化学组分进行分析,识别北京市东部城区PM2.5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监测点采用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PM2.5及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三.基于社区的固定群组追踪调查研究。在北京东部城区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招募50-75岁患有冠心病(CHD)的中老年居民志愿者,根据单组重复测量样本估算,确定样本量,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2名(男女各半)调查对象入组。2016年1月至4月期间,开展连续4次追踪随访调查,每次随访调查期间同时进行个体暴露量估算和健康测量。(一)问卷调查。在第一次随访期间通过问卷调查详细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药物服用、居住环境和出行模式等信息,并作为基线资料;每次随访期间询问受试人群近一周的服药情况和出行模式等信息。(二)个体暴露量估算。通过连续采集获得空气PM2.5样品,分析样品中金属(类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等主要化学组分的浓度,引用前述报道的北京市PM2.5室内外关系系数,计算受试人群室内环境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时间-行为模式量表,收集受试人群出行模式资料,根据受试人群室内外活动时间分布,结合室内外浓度,采用微环境模型评估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的暴露水平。(三)健康测量。通过采集受试人群的空腹静脉血,测试其心血管炎性指标(hsCRP)水平,以及CVD危险因素—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IB)等生化指标;采用动态心电图仪监测24h个体心率变异性,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等时域指标,以及HF、LF、VLF、LF/HF等频域指标。本次研究已经获得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并通过知情同意书,充分告知受试人群本次研究的目的、可获得利益及可能的损失。四.PM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急性健康影响研究。(一)首先对研究中重复测量获得的观察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学处理,包括基于微环境模型和个体时间-活动模式获得的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受试人群的心率变异性、心血管炎性指标、凝血指标等。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选择恰当的描述性表述(算数均值或四分位数间距),偏态分布的观察值根据需要进行对数转换,对受试人群的暴露和健康效应指标进行描述。(二)对暴露和健康效应指标进行恰当转换后,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比较4次测量数据间的差异,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两两比较。(三)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按不同滞后、累计暴露情况对个体暴露水平和气象因素进行处理,分析调查期间,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和表观气温数据的滞后、累计暴露水平对心率变异性、CVD危险因素等的影响。筛选敏感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四)对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量进行共线性诊断,依次构建单污染变量模型、双污染变量模型和多污染变量模型,所有模型都包括随机效应项和固定效应项,分析不同变量对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的作用。综合考虑服药情况、气象因素的效应修饰作用,进行分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统计分析均采用SAS 9.3的程序运行。未加特殊说明时,p<0.05视为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结果一.本次研究观察期间,北京市PM2.5依然是首要空气污染物,污染水平较高,变化范围较宽,随季节和区域变化较大。2014、2015和2016年北京市PM2.5质量浓度年中位值分别为 66.5 μg/m3(5.2 μg/m3~392.6 μg/m3)、56.6 μg/m3(7.1μg/m3~477.5 μg/m3)和 55.5 μg/m3(7.4 μg/m3~394.5 μg/m3),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较小,环比下降分别为14.9和1.9%。北京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集中分布冬季,即当年11月至次年1月期间,北京市PM2.5的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是呈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的梯度特征,北京市PM2.5浓度年均值持续呈现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区域特性。二.在北京东部城区的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自监测点开展环境空气PM2.5的连续采样,应用高灵敏度的环境化学分析仪器平台对样品中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多环芳烃等化学组分进行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采集的PM2.5样品中化学组分检测结果显示,Zn、Se、Cu、Ti、Fe、B、Al、Pb、Mn、As、Sb、Na、K、Ca、Si、Mg、Ba、稀土元素、SO42-、NO3-等是北京市东部城区PM2.5主要化学组分。其中2015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PM2.5样品中As含量中位值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参考限值的1.3倍,PM2.5样品中Pb的24 h浓度极大值是参考限值0.6倍,Cd的24 h浓度极大值是参考限值2.2倍。2016年1月至4月期间雾霾天气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中位值均高于非雾霾天气,雾霾天气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中位值是非雾霾天气的1.4~7.3倍,PM2.5、碱金属、∑PAHs、硫酸盐、硝酸盐等均存在显着差异。主因子分析将PM2.5主要化学组分经正交矩阵变换提取出3个主因子,以Zn、Cd、Cu为代表的的过渡金属元素、SO42-、NO3-等为代表的二次粒子,Se元素等在第1个因子载荷均大于0.8,因子1对PM2.5的方差贡献率为57.2%;主因子2中载荷绝对值较大的组分是稀土元素,Ca、Mg为代表的碱土金属元素和以Ti、Fe为代表的过渡金属元素等,其载荷均大于0.85,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0.8%;铂族在主因子3中载荷较大,其载荷为0.84,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5.7%。2015年11月-2016年1月,采用高通量质谱分析技术监测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2.5μm以下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集中在0.3μm-1.0μm粒径段,以0.4μm-0.5μm段含量最高,小于0.2μm和大于1.9μm粒径段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数浓度分布主要集中在0.3μm-1.3μm粒径段,分布最密集的是 0.4μm-0.6μm粒径段,OC、EC、Al、Ca、Cd、Cr、Cu、Fe、Hg、Mg、Mn、Pb、Sb、Si、Ti、Tl、Zn、氯离子、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PAHs等化学组分的数浓度主要集中在0.3 μm-1.3μm粒径段,分布最密集的是0.4μm-0.6μm粒径段。尽管质量浓度在0.3μm以下较低,但Sb、Si、As、Cu、Hg、Pb、Mg、Zn、Ti、氯离子等的数浓度在0.3 μm以下的粒径段仍占有一定比例。研究结果提示,PM2.5中这些特征化学组分的心血管系统等健康危害效应更值得关注。三.在追踪随访调查中,22名调查对象完成了 4次随访调查的个体暴露评价和健康测量。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60.1岁,女性患者11人(50%),12人空腹血糖值超过 6.10 mmol/L(54.5%),1人 TC ≥ 6.22 mmol/L 且 TG ≥ 2.26 mmol/L(4.5%)。4次重复测量的心血管效应指标进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rMSSD和TC主体间效应的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采用混合模型对重复测量资料进行分析,筛选了 pNN50和rMSSD等特征指标,发现PM2.5及PM25-Pb等组分暴露的滞后效应明显。多种模型比较分析,PM2.5及组分暴露的效应估计值在滞后3-6天(lag6-lag3)具有显着性意义。气温被认为是CVD独立的危险因素,高温热浪或低温寒潮气象因素都能够引起CVD死亡。本次研究比较了表观温度单变量和表观温度-PM2.5暴露双变量模型的结果,结果提示,对于更加敏感的HRV效应指标而言,PM2.5暴露对于气温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有协同作用。服用降压/降脂药物会使冠心病患者HRV升高,本次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服用β-blocker的效应修饰明显,在控制PM2.5或PM2.5-Pb暴露情况下,都观察到β-blocker对心血管健康的保护作用;多变量的混合模型结果显示PM2.5-Pb等组分暴露对于单独PM2.5的健康危害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且提前1天的组分暴露协同作用会更加显着。结论2016年1月至4月期间,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雾霾天气均高于非雾霾天气。2.5μm以下的颗粒物及组分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均呈现单峰分布,且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集中于0.3μm-1.0μm粒径段。PM2.5的有毒有害成分主要分布在小于1.0μm的粒径段,该粒径段PM2.5及化学组分的心血管系统健康危害效应更值得关注。研究中发展、改进或应用的方法及分析数据极大的丰富了我国PM2.5及化学组分粒径分析的监测方法,并积累了北京市中度污染区域细颗粒物及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数据。利用基于时间-活动模式的微环境模型,评估受试人群的个体PM2.5暴露水平,比直接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2.5浓度更精确。短期PM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会对中老年人群的pNN50和rMSSD等心率变异性指标和hs-CRP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强度随着不同的PM2.5化学组分及暴露滞后时间而显着不同。PM2.5、PM2.5-Pb等暴露滞后3-5天,观察到pNN50和rMSSD显着降低,提示PM2.5及特征化学组分急性暴露对受试人群的心脏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产生损伤。pNN50和rMSSD是HRV中较为敏感和有价值的效应指标,为利用HRV评价PM2.5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次研究关注PM2.5及化学组分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控制了气象因素、药物使用等潜在效应修饰或混杂作用。在同样的PM2.5及特定化学组分暴露情况下,均观察到服用β-blocker对心血管健康的潜在保护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指导CVD高危人群的健康防护和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空气污染防治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金清清,姚永杰[4](2016)在《民航飞行员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支架植入术后特许飞行三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患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民航飞行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特许飞行的航空医学鉴定和原则。方法选取3例诊断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特许飞行的病例,对飞行员的病史、冠心病危险因素、飞行情况和复查结果等进行分析,明确患有冠心病的民航飞行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特许飞行的原则。结果病例特点如下:1总飞行时间长,工作经验丰富;2年龄均>50岁;3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80%,适宜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4手术均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活动时无影响;5术后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积极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6术后血管桥畅通,未发生旁路移植血管或支架内阻塞,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放飞后飞行均正常。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飞行员的一般状况和飞行耐力良好,无后遗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理想。在无明显缺血症状和缺血客观证据,严格控制飞行员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专科随访、定期复查,且航空医师严密观察的前提下,可考虑批准特许飞行。

洪博[5](2016)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飞行人员心脑血管疾病筛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视觉通路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飞行操作主要是在视觉控制下完成的,因此视觉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视觉功能维护和医学鉴定是日常航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眼底检查为飞行人员常规体检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发现眼部自身的问题,眼底的异常改变与某些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作为体内可在无创条件下观察到的微血管,视网膜血管的可视性也为活体无创检查提供了可能,被认为是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直接检眼镜法仍然为广泛使用的眼底检查方法,但是此方法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的影响,客观性上有所欠缺,容易发生漏诊。多光谱分层成像系统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对视网膜全层及脉络膜不同层成像,以发现异常。检查过程快速、无创,克服了直接检眼镜存在的不足,是眼科检查领域的一项新技术。为探索便捷、有效的眼底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飞行人员眼底病变及全身系统性疾病,提高医学鉴定水平,本研究探索了该技术在飞行人员体检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观察对象为2014和2015年度参加体检的军事飞行员(213人)、民航空勤人员(465人)和非飞行职业的中老年人(506人),共计1184人。受检对象按照常规体检模式进行,直接检眼镜检查由眼科专业人员进行,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由专人操作,并由专业眼科医师阅片。为减少偏倚,同时采用多人综合评定法进行分析并做出最终诊断。进行检查时,直接检眼镜按常规方法进行,必要时可进行散瞳。采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进行检查时,双眼分别进行照相,图像通过计算机可以即刻观察检查结果。每只眼睛拍摄10张照片,每张代表视网膜及脉络膜不同层的结构,并对所拍摄眼底照片建档。采用配对设计方法研究军事飞行人员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升高和血脂正常的飞行人员,及歼强机种(高+Gz载荷)组和其他机种(非载荷)组飞行员分别进行1:1配对设计。回顾性收集受检者血脂、血压、血糖值,统计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不同分组之间眼底异常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pa评价方法对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和直接检眼镜法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代谢综合征眼底改变早期筛查诊断的应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和直接检眼镜相比,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检出率为12.16%和8.11%,两种眼底检查方法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1级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1.73%和5.56%,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2级中的检出率为11.11%和6.17%。无论是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还是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1级和2级中,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均有表现出更高的眼底异常检出率。2.军事飞行人员眼底异常情况及规律参与研究调查的213例军事飞行人员中,眼底异常的总检出率为13.15%,主要眼底异常改变主要为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局限性色素紊乱和黄斑区色素紊乱,其异常率分别为5.16%、3.29%和2.35%。另外还发现疑似微血管瘤、陈旧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等病例。3.军事飞行人员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飞行人员高血脂组和血脂正常组的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有显着差异,即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因血脂升高而增加,OR值为8。飞行员歼强机种(高+Gz载荷)组和其他机种(非载荷)组的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无显着差异。4.民航飞行人员眼底异常情况及规律参与调查研究的465例民航空勤人员中,眼底出现异常的总患病率为21.51%,其中以黄斑病变的患病率最高,约为9.89%,其次分别为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和微血管瘤,患病率分别为6.23%和1.07%。另外,还发现了视网膜色素紊乱,黄斑前膜,疑似血管襻,脉络膜缺失等病例。不同职业空勤人员眼底异常检出率略有差异。乘务员眼底异常检出率为9.38%,驾驶员眼底异常检出率为23.19%。驾驶员中,眼底异常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及飞行时间的增长呈上升趋势。5.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与直接检眼镜一致性比较同时采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和直接检眼镜法对401例驾驶员进行眼底检查,两种方法的眼底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3.19%和15.71%,和直接检眼镜法相比,采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4%和90.8%,Kappa值为0.75,Youden指数为89.2%。按照α=0.05的检验水平,参照评价原则,两种检验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眼底检查是眼科常规检查项目,通过眼底窗口还能够对全身性疾病状况进行了解,因此眼底检查是飞行人员医学鉴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检查项目。与直接检眼镜检查方法相比,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能够利用波长不同的特点,客观记录视网膜各层和脉络膜的形态结构,发现其他眼底成像难以发现的眼底疾病细节变化,其病变检出率、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远高于传统的直接检验镜方法。利用该技术发现军事和民航飞行人员中眼底异常分别为13.15%和21.51%。其中,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和黄斑部病变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现了多种在直接检眼镜下未能发现的病变。随着飞行人员年龄和飞行时间的增加,眼底异常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视网膜血管性病变的患病率更高。高血脂是飞行员视网膜血管性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目前的数据尚不能说明高+Gz载荷与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具有联系。因此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检查能够敏感地发现和客观记录飞行人员眼底病变,且在疾病的早期筛查方面有更高的应用价值,这对于通过医学鉴定质量,监测飞行人员全身性疾病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王芳,史峰,阮亚,金清清[6](2016)在《民航飞行员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述民航飞行员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害,以期对航空医学工作者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宣教健康生活方式和缓解职业紧张有所启示。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相关文献。资料引用引用相关文献31篇。资料综合综述国内外民航飞行员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包括相关疾病、生活方式和职业紧张。同时比较国内外民航飞行员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与其他职业人群的区别。结论我国民航飞行员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血糖异常和肥胖患病率较高。民航飞行员职业紧张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芳芳,那美晶,代传芬,罗惠兰[7](2015)在《飞行员血清内脂素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飞行人员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军事飞行人员477例、冠心病患者44例、对照组2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受试者内脂素水平,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CR-测序法)检测内脂素-1535C>T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并采集记录相应生化数据:总胆固醇(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尿酸(uric acid,UA),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及飞行员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2130岁、3140岁组中,飞行员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41岁组中,飞行员内脂素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飞行员不同年龄及不同飞行时间组间血清内脂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内脂素-1535C>T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行人员血清内脂素水平显着高于普通人群,可能是冠心病的风险因素。

孟祥兰,刘淑丽[8](2013)在《民航飞行员特许飞行2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航飞行员特许飞行是指再次申请I级体检合格证的申请人,在体检结论不合格时,如果有充分理由证明能够安全履行责任,并且不会因为履行职责加重病情或者使健康状况恶化时,可以申请并接受特许颁证体检鉴定。自2009年以来公司有2位飞行人员申请特许鉴定,经航空医学中心航空人员医学鉴定所集体讨论,特许合格。在积极

陈红艳,李谦[9](2013)在《民航飞行员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飞行员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2011年在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进行健康检查鉴定的飞行员40人。均为男性,年龄在38~60岁,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30人确诊为冠心病,10人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结果①将40名飞行员分为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冠脉硬化组较冠心病组年轻(P<0.05),体重指数(BMI)冠脉硬化组和冠心病组均>24,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脂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以及危险因素数目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30名冠心病飞行员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1支病变组(17人),2支病变组(9人)和3支病变组(4人),LDL-C水平在3支病变组明显升高(P<0.05),BMI、收缩压、舒张压、HDL-C、TG、空腹血糖以及危险因素数目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飞行员冠心病严重程度与年龄、BMI、LDL-C有关,与危险因素数目无关。

费翔,徐占民,李谦,曹善云[10](2012)在《民航飞行员血脂现状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中国民航飞行员的血脂现状,为做好血脂异常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度中国民航11 817名飞行员的血脂数据,分析和评价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国籍飞行员的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结果中国民航飞行员的血脂平均水平及其异常率分别为:TC:(4.65±0.94)。mmol/L和25.7%;TG:(1.35±0.91)mmol/L和23.0%;HDL-C:(1.31±0.38)mmol/L和21.2%;LDL-C:(2.73±0.90)mmol/L和21.4%。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51.4%,男、女性飞行员分别为52.2%、29.5%,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增加的趋势。此外,男性飞行员血脂TC、TG、HDL-C及LDL-C的异常率高于女性飞行员(X2=6.31、61.48、59.29、14.20,P<0.05或0.01)。与中国籍飞行员相比,外籍飞行员的TC和LDL-C的水平较高(Z=13.29、14.92,P<0.01)、异常率较高(X2=154.14、240.24,P<0.01)。结论中国民航飞行员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高,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医学干预。

二、民航飞行人员冠心病的预防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航飞行人员冠心病的预防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空管运行健康指数研究 ——以T空管分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特色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空中交通管理
        2.1.2 空管运行健康指数
        2.1.3 “人机环管”系统模型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事故致因理论
第3章 空管运行健康指数评价模型构建
    3.1 层次分析法
        3.1.1 层次分析法原理和基本思路
        3.1.2 层次分析法结构模型
        3.1.3 指标的量化
        3.1.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空管运行健康评价模型
        3.2.1 系统结构与指标确定
        3.2.2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第4章 T空管分局管制运行健康水平评价与分析
    4.1 T空管分局概况及日常运行情况
        4.1.1 T空管分局概况
        4.1.2 分局各部门划设情况及职责概述
        4.1.3 管制运行现状
    4.2 空管运行健康水平评价
        4.2.1 问卷调查的设计
        4.2.2 问卷调查发放与回收
        4.2.3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4.2.4 信度与效度检验
        4.2.5 评价计算
    4.3 亚健康运行水平分析
        4.3.1 管制员工作负荷过大
        4.3.2 管制员工作水平一般
        4.3.3 管制员培养与退出机制不健全
        4.3.4 设备保障技术落后
        4.3.5 进离港程序不满足需求
        4.3.6 空域环境亟待改善
        4.3.7 安全管理不到位
        4.3.8 天气原因导致航班指挥困难
第5章 国内先进经验借鉴
    5.1 健康运行在国内的成功实践
        5.1.1 西南空管局“微光”项目
        5.1.2 长沙终端区RNAV技术的实施
        5.1.3 ATOM在海南空管分局的应用
        5.1.4 深圳地区无人机管理试点
        5.1.5 春秋航空的安全管理先进经验
    5.2 国内先进经验对T分局的启示
第6章 T空管分局健康指数提升建议
    6.1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6.1.1 合理安排执勤时间
        6.1.2 关注管制员生理健康
        6.1.3 加强管制员心理干预
        6.1.4 提升管制员岗位胜任力
        6.1.5 构建健康的管制员成长体系
    6.2 优化程序降低管制员负荷
        6.2.1 程序设计初衷
        6.2.2 程序设计原则
        6.2.3 程序设计方案
        6.2.4 设计方案评估结果
    6.3 提高技术保障水平
        6.3.1 提升设备运行能力
        6.3.2 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破解流量管理难题
    6.4 改善空域环境
        6.4.1 加强军民融合
        6.4.2 积极参与低空空域改革
    6.5 细化安全管理措施
        6.5.1 加强现场管理
        6.5.2 做好风险管控
        6.5.3 健全安全绩效管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指标合理性打分表
附录 B:空管运行健康指数权重专家打分表
附录 C:空管运行健康指数评价问卷
附录 D:问卷调查数据汇总
致谢

(2)民航飞行人员检查同型半胱氨酸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Hcy与飞行人员
2 Hcy与高血压
3 Hcy与缺血性脑卒中
4 Hcy与冠心病
5 Hcy与叶酸
6 小结

(3)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北京市大气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1 引言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环境空气质量、气象资料收集
        1.2.2 表观温度
    1.3 研究结果
        1.3.1 北京市大气污染、气象因素3年变化趋势
        1.3.2 2016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气象因素季节变化趋势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北京东部城区PM_(2.5)粒径分布及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材料和设备
        2.2.2 社区室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2.2.3 PM_(2.5)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2.2.4 PM_(2.5)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分析
        2.2.5 雾霾和非雾霾天气PM_(2.5)化学组分比较分析
        2.2.6 PM_(2.5)化学组分分析的质量控制
    2.3 研究结果
        2.3.1 社区PM_(2.5)日均质量浓度监测结果
        2.3.2 PM_(2.5)化学组分的测量结果和污染特征分析
        2.3.3 PM_(2.5)金属和类金属元素组分的形态分析
        2.3.4 雾霾和非雾霾天气PM_(2.5)及化学组分的差异
        2.3.5 北京东部城区细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2.3.6 不同粒径颗粒物主要化学组分分布特征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区监测点的个体水平PM_(2.5)暴露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1 室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3.2.2 受试人群暴露评估
        3.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人群室内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3.3.2 基于出行模式和微环境模型评估个体水平暴露量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固定群组设计和混合效应模型评价PM_(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研究设计: 固定群组追踪调查
        4.2.2 材料与设备
        4.2.3 研究人群
        4.2.4 个体暴露水平评估
        4.2.5 HRV监测
        4.2.6 血生化指标测量
        4.2.7 共线性诊断和变量筛选
        4.2.8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受试人群的一般情况
        4.3.2 随访追踪调查情况
        4.3.3 PM_(2.5)暴露对受试人群的心血管的健康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的创新
    5.2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查批准书
    附录2: 志愿者招募公告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调查问卷
    附录5: 仪器工作条件
    附录6: SAS程序语句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文章1: Source specific PM_(2.5) associated with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the elderly withcoronary heart disease:a community-based panel study
    文章2: ICP-MS和ICP-AES用于北京雾霾天气PM_(2.5)来源解析研究
    文章3: 离子色谱法研究亚微米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含量水平和污染评价
个人简历
致谢

(4)民航飞行员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支架植入术后特许飞行三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5)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飞行人员心脑血管疾病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军事飞行人员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军事飞行人员眼底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民航飞行人员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飞行员血清内脂素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方法
    1.1研究对象
    1.2实验方法
    1.3统计分析
2结果
    2.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比较
    2.2飞行员组与对照组血清内脂素及临床资料比较
    2.3飞行员与对照组不同年龄血清内脂素比较
    2.4飞行员不同飞行时间血清内脂素水平比较
    2.5三组内脂素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3讨论与结论

(9)民航飞行员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危险因素确定
        1.2.2 CAG检查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冠状动脉病变数目与危险因素水平分析
    2.2 冠状动脉病变数目与危险因素数目分析
    2.3 冠脉硬化组与冠心病组间危险因素水平分析
    2.4 冠脉硬化组与冠心病组间危险因素数目分析
3 讨 论

四、民航飞行人员冠心病的预防与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空管运行健康指数研究 ——以T空管分局为例[D]. 刘瑞. 天津大学, 2019(06)
  • [2]民航飞行人员检查同型半胱氨酸的意义[J]. 熊建辉.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12)
  • [3]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D]. 陈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 [4]民航飞行员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支架植入术后特许飞行三例[J]. 金清清,姚永杰. 上海医学, 2016(09)
  • [5]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飞行人员心脑血管疾病筛查中的应用研究[D]. 洪博.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6]民航飞行员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王芳,史峰,阮亚,金清清.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01)
  • [7]飞行员血清内脂素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J]. 刘芳芳,那美晶,代传芬,罗惠兰.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5(04)
  • [8]民航飞行员特许飞行2例分析[J]. 孟祥兰,刘淑丽.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07)
  • [9]民航飞行员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 陈红艳,李谦. 职业与健康, 2013(14)
  • [10]民航飞行员血脂现状调查分析[J]. 费翔,徐占民,李谦,曹善云.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04)

标签:;  ;  ;  ;  

民航飞行员冠心病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