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富特:打造民族软件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龙[1](2020)在《WH有限公司厨卫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厨卫市场需求面临升级,竞争日趋激烈,厨卫制造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战略。系统完备的战略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清醒认识行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及战略规划,更好地整合企业资源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WH有限公司厨卫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EST方法对公司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外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因素;通过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借助SWOT分析工具确定企业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并匹配相关竞争战略,提出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研究认为,在外部环境方面,WH有限公司厨卫产业的机会在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居民消费需求转移升级、技术创新等因素助推厨卫行业的增长,威胁在于价格竞争乏力、技术快速更迭;在内部环境方面,该公司的优势在于组织体系完善、有良好的财务能力以及重视规模化制造,劣势在于信息化程度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完整等。通过SWOT方法进行策略匹配,WH有限公司应该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综合实施的竞争战略。为保障战略实施,建议采用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完善组织保障、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品牌支撑基础等措施,促进WH有限公司在厨卫市场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倜[2](2019)在《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也不断显现,对城市建设与管理提出挑战。智慧城市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城市容易被感知,可以快速整合城市资源,使城市得到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智慧城市已逐渐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从智慧城市和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着手,研究智慧城市的作用和特点以及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在“智慧淮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剖析“智慧淮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问题主要表现为:项目覆盖面广,建设重点不突出;以市场换产业,政府主导权弱化;优化整合困难,信息资源利用低;缺乏互动渠道,市民参与度不高。在深入了解“智慧淮安”的建设背景和现状后,借鉴国内外建设智慧城市取得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淮安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应该选定发展目标,明确政府的建设重点;建立制度保障,发挥政府的整体性作用;优化建设环境,政府做好政策支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市民参与度。
毕建新[3](2016)在《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电子文件是信息化时代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是新时期国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确保国家信息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广泛使用,尤其是政府部门,海量的政务电子文件在政府业务中被使用。但是,我国对电子文件资源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在一批学者的推动下,国家将电子文件管理列入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云计算的概念被提出,其应用也逐步由商业领域向政务领域拓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一直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问题—方法—贡献为主线,以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为研究对象,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与政府管理实践相结合,探讨云计算环境下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的模型与实施。本文通过对政务电子文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协同理论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经历了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模型到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了解文件的背景及现状,认为文件的利用才是重点。文件连续体理论还特别强调跨机构的合作。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为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了一体化管理的思想。通过协同理论和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指导,电子文件管理各要素、各系统之间能够协同地工作,从而获得电子文件管理的整体放大效应。本文比较了云计算环境与传统网络环境下的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从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组织制度等三个层面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论文研究了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问题。分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互动关系,揭示了区域性政务云构建的六大动因。论文认为政务电子文件具有大数据的特征,政务大数据与云计算之间将长期保持密切关系。通过对私有云、公有云与混合云三种云计算部署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模式和体系架构。论文从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入手,分析其概念及动因,并运用(ISO/TR26122:2008信息与文献—文件过程分析》为工具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分析和序列分析。论文分析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模型,并分析了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最后,通过对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理论与模型。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对传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进行修正和扩充,引入协同理论,丰富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2)政务电子文件的一体化管理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中动态实施;(3)提出了一种能与政府职能转变动态匹配的政务云构建方法,使得政务电子文件管理所依赖的技术环境能够灵活应对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政府业务流程的变化;(4)构建了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实现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协同化、集成化、一体化。
杨明[4](2015)在《SEC公司智能养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但养老服务资源和供给的相对不足、养老服务手段的传统和相对低效,还是为我国发展老龄事业添加了不少困难。如今,以智能科技为推动力的智能养老模式,将智能信息技术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手段,以其科技化和专业化水平,提升了养老服务对象的体验水平,正已成为老龄产业的热点,为推动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产业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由于智能养老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和经济价值,很多相关企业已在智能养老领域纷纷布局。论文以我国老牌软件企业SEC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其发展的经历和陷入的困境,探究其发展智能养老业务的原由和思路方法。论文从一个软件公司业务开拓的视角入手,以企业的业务现状和智能养老行业情况展开,使用战略的理论和方法对SEC公司及智能养老行业进行深入挖掘和细致分析,最终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市场定位和战略布局。研究了一个软件企业该如何抓住这次技术跃变引领的软件与养老行业融合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厚的技术实力,克服市场经验不足的短板,力争在市场机会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并最终得出其在智能养老业务发展的思路上应该采取的切实合理的战略方法。论文对战略理论及智能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对SEC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采用PEST方法对养老产业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对智能养老行业的竞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为SEC智能养老业务发展战略进行了规划和安排,并为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保障举措。
王小锋[5](2014)在《基于M-SCP范式的物联网产业组织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文中认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国外看,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将物联网作为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从国内看,我国物联网产业处于初步快速发展阶段。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起源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此背景下,如何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明确物联网产业组织的驱动力,优化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绩效,已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组织快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拓展的SCP范式为分析框架,结合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知识,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对产业组织驱动力、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及其一般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原则及优化对策,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启示。首先,对物联网产业组织进行界定,回顾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对SCP范式原理进行分析并对其在我国物联网产业组织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说明与修正,构建出“M-SCP”分析框架;其次,对世界物联网产业、我国物联网产业和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概况分别进行具体分析;第三,运用具体的衡量指标对长三角区域的物联网产业组织驱动力、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四者之间的一般关系进行分析;最后,依据优化原则,从多个角度提出优化对策,并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启示进行升华。本文的创新之处和意义在于运用拓展的“M-SCP”范式对发展初期的物联网产业组织进行系统分析,不仅丰富了物联网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物联网产业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国家层面、产业或行业层面、企业层面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环渤海、珠三角、海西等区域提供经验借鉴。
董明媚[6](2014)在《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文中指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提升江苏省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虽然有不少国内外学者重视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但很少有针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并且相关文献主要是关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涵、成长机制和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而对其竞争力评价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量分析模型。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并着重对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发展和深化,将该理论应用于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中。以产业集群的概念、成长机制和竞争力影响因素等理论为基础,本文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发展状况和竞争力水平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希望能够为该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分析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即从总体上看发展状况良好但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和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且通过对印度班加罗尔地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成功发展经验进行分析,为江苏省解决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相关政策和建议;然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单指标评价,初步分析该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水平;接着,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将上文的统计性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起来,构建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紧接着,构建出综合竞争力模糊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处于一般的水平,其中集群资源转化能力、品牌化能力、集群政策环境、集群生活环境和集群技术支持环境的竞争力处于较强的水平,而集群市场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协作能力的竞争力处于一般的水平;最后,结合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的结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单项指标评价的结果,提出提升该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如营造集群的创新环境、优化集群的产业结构和加快集群国际化步伐等。
王晓晨[7](2013)在《南京大学产学研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识资源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我国的一流高校必须担负起国家知识创新中心和科学技术创新研发生力军的使命。近几年,南京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上进行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在思想观念方面、内部机制方面、外部条件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南京大学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于探析南京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为什么要进行产学研合作,进而分析了一流高校的特征及发展环境,指出一流高校更需要进行产学研合作;接着介绍了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的成功产学研经验;在描绘了南京大学的产学研合作现状后,运用目前国内成功的产学研模式对南京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何科方[8](2010)在《企业加速器运营研究》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企业加速器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加速器是一种专门支持高成长企业加快发展的新型服务组织,是企业孵化器的高级形态。企业加速器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发展速度或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企业,服务功能扩展,服务范围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孵化器的功能缺陷。企业加速器运营研究揭示企业加速器的组织形态与内部结构,抽象出企业加速器的成功经验与运作流程,强化企业加速器的组织文化与制度建设,为企业加速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目标模式与评价标准,对培养创新型企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加速器运营研究涉及企业成长理论、评价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等。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有多种。从不同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国企业加速器体现为企业类型多样化、空间分布多层次、服务设施多功能等特点,欧盟企业加速器致力于打造高技术企业价值链、助推创意产业发展,且生态型企业加速器方兴未艾,我国深圳、无锡、清华园的加速器模式也在日趋完善;从投资主体来看,在发展初级阶段的企业加速器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通常以财政拨款方式,委托其所属部门对企业加速器进行投资。随后,大学、科技园、企业也会投资兴办企业加速器,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就组织结构而言,企业加速器有直线职能制、区域部制、顾客部制等形式。信息时代,企业加速器的组织机构正在向网络化发展。企业加速器与孵化器的有机耦合,为不同成长阶段高技术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服务,实现创新型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与蜕变。企业加速器与孵化器相关依赖,协同发展。一方面,企业孵化器为加速器提供优质的入驻企业,提供一部分固定设施和关系网络,还提供运营和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加速器为孵化器提供入驻企业的退出渠道,促进企业孵化器的良性运营。企业“孵化-加速”耦合形态有包含式耦合、交融式耦合与并列式耦合三种类型。企业孵化器与加速器的耦合是一种博弈过程,双方只有耦合才是强纳什均衡。若要实现二者的耦合,必须选择区位因子、改善政策环境、加强沟通合作、兼顾其他因素。企业加速器运营是一种开放式的资源外取过程。企业加速器要与其外部的各种专业服务商保持紧密联系,提供多样化、及时性、高质量的服务。企业加速器服务具有信息不对称、商品难衡量、产品定制化、价值测度难等特点,其定价方式除由企业加速器直接定价外,还有一种由专业服务商与入驻企业协商的间接定价方式。定价时除考虑服务成本,还要兼顾目标利润、客户忠诚度、顾客的价值感知等因素。加速企业经过一段时期专业化的服务,将从企业加速器顺利毕业或中途撤出。根据退出函数的原理,入驻企业退出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即退出时间与企业成长性。根据企业加速器退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超出企业成长性指数平均值的企业,可以选择公开上市、股权转让、进入科技园等积极退出方式,对于超过加速期限、达不到企业成长性指数平均值,将进入再次孵化或清算退出等消极退出渠道。随着企业加速器的兴起,评价企业加速器的运营绩效对于入驻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企业加速器自身都显必要。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企业加速器运营绩效分为4个层面、20个关键指标。针对我国企业加速器运营的现状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以提高企业加速器运营能力。建议实行市场化、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加速企业“进入-退出”机制,营造优良的外部发展环境,打造各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等。
王金龙[9](2009)在《苏富特公司智能公交业务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公交系统是充分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CDMA、GPRS全球移动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讯、GIS电子地图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并与公交业务流程管理及运营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对公交车辆进行无纸化的实时动态调度管理、公交各项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管理,并为管理者提供企业运营数据分析决策,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本文立足于中国国内IPTS智能公交系统产业与市场现状,客观分析了其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以IPTS供应商苏富特公司为案例进行综合分析,试图解决苏富特在智能公交市场上碰到产品定位不明确、销售额下降、市场推广不顺利、品牌与关系在营销中扮演角色不清晰等现存问题。作者从关系营销的角度,详细分析苏富特的营销战略,如何通过4R营销组合策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客户采购过程中,找到客户的需求点,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结合,这是苏富特对市场反应有效定位;同时着重阐述苏富特如何与客户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苏富特如何实现客户的需求,苏富特如何快速反应,获得市场的利益回报。苏富特应当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以竞争为导向,在不断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冷静地分析企业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更是服务的竞争,建立良好的营销关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史炜[10](2008)在《中国信息化发展中的软件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以中国通信产业发展的软件产业支撑体系研究为背景》文中研究说明
二、苏富特:打造民族软件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富特:打造民族软件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WH有限公司厨卫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理论 |
2.1 战略管理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1.2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2 竞争战略 |
2.2.1 竞争战略的定义 |
2.2.2 基本竞争战略 |
2.3 竞争战略分析模型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P) |
3.1.2 经济环境分析(E)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S) |
3.1.4 技术分析(T) |
3.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
3.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2 现有竞争的抗衡 |
3.2.3 替代品的威胁 |
3.2.4 购买者的侃价能力 |
3.2.5 供应商的侃价能力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公司发展现状 |
4.2 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2.1 组织关系资源分析 |
4.2.2 人力资源分析 |
4.2.3 财务资源分析 |
4.2.4 营销资源分析 |
4.2.5 服务资源分析 |
4.2.6 技术资源分析 |
4.2.7 企业文化资源分析 |
4.2.8 生产制造能力分析 |
第5章 竞争战略选择与制定 |
5.1 WH有限公司SWOT分析 |
5.2 竞争战略的目标与选择 |
5.2.1 WH有限公司的战略目标 |
5.2.2 WH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分析 |
5.2.3 WH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6章 WH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建立实施和保障措施 |
6.1 WH有限公司竞争战略选择和实施 |
6.1.1 成本领先战略实施 |
6.1.2 差异化战略实施 |
6.2 WH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增强企业文化建设 |
6.2.2 强化人力资源支撑、信息化建设 |
6.2.3 注重财务基础支撑 |
6.2.4 合理配置资源 |
6.2.5 增强品牌支撑基础 |
6.2.6 完善组织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智慧城市 |
2.1.1 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推广 |
2.1.2 智慧城市的概念 |
2.1.3 智慧城市的特征 |
2.2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
2.2.1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必要性分析 |
2.2.2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阐述 |
2.3 基本理论 |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2 政府职能理论 |
2.3.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3.4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3.1 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
3.1.1 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
3.1.2 淮安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路 |
3.1.3 淮安市建设智慧城市的进展 |
3.1.4 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
3.2 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存在的问题 |
3.2.1 项目覆盖面广,建设重点不突出 |
3.2.2 以市场换产业,政府主导权弱化 |
3.2.3 优化整合困难,信息资源利用低 |
3.2.4 缺乏互动渠道,市民参与度不高 |
3.3 淮安市智慧城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传统的政绩观影响了建设 |
3.3.2 三大创新增加了不确定性 |
3.3.3 政府部门间协调合作困难 |
3.3.4 对智慧城市建设认识不足 |
第四章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1 荷兰阿姆斯特丹 |
4.1.2 西班牙巴塞罗那 |
4.1.3 美国迪比克 |
4.1.4 新加坡 |
4.2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
4.2.1 杭州市 |
4.2.2 南京市 |
4.2.3 无锡市 |
4.2.4 青岛市 |
4.3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启示 |
4.3.1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选择 |
4.3.2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
4.3.3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长期性的 |
第五章 对淮安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5.1 选定发展目标,明确建设重点 |
5.1.1 明确智慧城市的建设领域 |
5.1.2 立足于当前的基础 |
5.1.3 可行性方案的选择 |
5.2 建立制度保障,发挥政府的整体性作用 |
5.2.1 政府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 |
5.2.2 政府需要明确职责分工 |
5.2.3 政府应建立评价反馈制度 |
5.3 优化建设环境,政府做好政策支持 |
5.3.1 建立信息开放机制 |
5.3.2 发挥市场作用 |
5.3.3 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
5.4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市民参与度 |
5.4.1 加大智慧城市宣传 |
5.4.2 推广和共享智慧应用 |
5.4.3 建立拓展与民众的交流渠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电子文件管理 |
2.1.1 电子文件管理理论 |
2.1.2 电子文件管理流程 |
2.1.3 电子文件标准规范与管理制度 |
2.1.4 电子文件管理技术 |
2.2 电子政务 |
2.2.1 电子政务概念及其发展 |
2.2.2 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服务 |
2.2.3 政务云 |
2.3 政府职能转变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架构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电子政务与政务云 |
3.1.2 政务电子文件及其一体化管理 |
3.1.3 云计算环境下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 |
3.2 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理论体系 |
3.2.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全程管理思想与前端控制思想 |
3.2.2 协同理论 |
3.2.3 政府职能转变 |
3.3 云计算环境与传统网络环境下政务电子文件管理比较 |
3.3.1 管理思想层面 |
3.3.2 管理技术层面 |
3.3.3 组织制度层面 |
第四章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研究 |
4.1 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互动关系 |
4.2 区域性政务云构建动因 |
4.2.1 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与云计算服务理念的契合 |
4.2.2 政府积极推动云计算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
4.2.3 政务云可以克服传统政府职能行使中的弊端 |
4.2.4 云计算需自下而上的在政府管理中运用 |
4.2.5 有助于推动国内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 |
4.2.6 有助于政府部门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节能降耗 |
4.3 政务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 |
4.3.1 政务电子文件的大数据特征 |
4.3.2 政务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 |
4.4 区域性政务云构建 |
4.4.1 云计算三大部署模式 |
4.4.2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政务云构建 |
4.4.3 区域性政务云实现架构 |
第五章 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 |
5.1 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分析 |
5.1.1 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概念 |
5.1.2 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动因 |
5.2 政府业务流程的职能分析与序列分析 |
5.2.1 政府业务流程的职能分析 |
5.2.2 政府业务流程的序列分析 |
5.3 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可靠性分析 |
5.3.1 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对可靠性的要求 |
5.3.2 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可靠性影响因素 |
5.4 基于政务云的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 |
5.4.1 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与服务模型 |
5.4.2 模型要素分析 |
5.5 基于政务云的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 |
5.5.1 创新管理机制体制 |
5.5.2 完善法规制度及标准规范 |
5.5.3 强化全过程的集成共享 |
5.5.4 实施文件管理的前端控制 |
5.5.5 推动云计算技术运用 |
5.5.6 开展全面的业务协同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南京市电子政务发展 |
6.1.1 阶段一:改革审批制度,建设电子政务,提升服务效率(2000-2006) |
6.1.2 阶段二:缩减审批事项,整合政务系统,共享政务信息(2006-2011) |
6.1.3 阶段三:成立政务中心,发展智慧政务,协同信息服务(2011-2015) |
6.1.4 验证:电子政务发展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 |
6.2 南京市政务云及其综合政务软件平台 |
6.2.1 南京市政务云 |
6.2.2 综合政务软件平台 |
6.2.3 验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带来服务模式的变革 |
6.3 典型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案例 |
6.3.1 G2C(政府-公众) |
6.3.2 G2B(政府-企业) |
6.3.3 G2G(政府-政府) |
6.3.4 验证:一体化、协同式服务可以大幅提升电子政务效率 |
6.4 相关修正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 |
7.2 研究贡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课题支持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4)SEC公司智能养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战略理论的研究 |
1.2.2 智能养老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章 SEC公司智能养老业务现状分析 |
2.1 公司情况介绍 |
2.1.1 SEC公司概况 |
2.1.2 智能养老领域技术研究情况 |
2.1.3 智能养老业务及产品现状 |
2.3 业务发展的问题与机遇 |
2.3.1 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3.3 企业发展智能养老的机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EC公司智能养老战略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技术研发能力分析 |
3.2.2 财务状况分析 |
3.2.3 人才队伍状况 |
3.2.4 组织管理能力 |
3.3 战略环境SWOT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EC公司智能养老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
4.1 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
4.1.1 企业愿景和目标 |
4.1.2 采用密集型发展战略 |
4.1.3 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 |
4.2 目标市场定位 |
4.2.1 智能居家养老关爱系统 |
4.2.2 老年人健康手机 |
4.2.3 老年人健康服务平台 |
4.3 业务体系构建 |
4.3.1 市场区域布局 |
4.3.2 生态环境构建 |
4.3.3 培养产业上下游的推动和牵引能力 |
4.4 发展路径与阶段目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SEC公司智能养老业务战略的实施 |
5.1 组织结构调整 |
5.2 加强市场合作 |
5.3 信息化业务管理规划 |
5.4 实行人才强企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M-SCP范式的物联网产业组织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物联网、物联网产业及物联网产业链的概念界定 |
1.2.2 物联网产业组织驱动力研究 |
1.2.3 物联网产业组织形态研究 |
1.2.4 物联网产业效益研究 |
1.2.5 SCP 范式及其拓展范式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方法、框架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 M-SCP 范式构建 |
2.1 物联网产业组织 |
2.2 产业组织理论演进 |
2.3 SCP 范式原理及评价 |
2.3.1 SCP 范式原理 |
2.3.2 SCP 范式评价 |
2.4 物联网产业组织的“M-SCP”范式 |
2.4.1 “M-SCP”范式的来源 |
2.4.2 物联网产业组织“M-SCP”范式的构建 |
第3章 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
3.1 世界物联网产业的演进历程及现状 |
3.1.1 世界物联网产业的演进历程 |
3.1.2 世界物联网产业现状 |
3.2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
3.3 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现状 |
第4章 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组织的 M-SCP 分析 |
4.1 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组织驱动力分析 |
4.1.1 产业组织驱动力的概念 |
4.1.2 产业组织驱动力的指标分析 |
4.1.3 分析结果 |
4.2 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分析 |
4.2.1 市场结构的概念 |
4.2.2 市场结构的指标分析 |
4.2.3 分析结果 |
4.3 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组织市场行为分析 |
4.3.1 市场行为的概念 |
4.3.2 市场行为的指标分析 |
4.3.3 分析结果 |
4.4 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组织市场绩效分析 |
4.4.1 市场绩效的概念 |
4.4.2 市场绩效的指标分析 |
4.4.3 分析结果 |
4.5 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组织与市场绩效之间的一般关系 |
第5章 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组织的优化原则、对策及启示 |
5.1 优化原则 |
5.1.1 政府引导扶持原则 |
5.1.2 市场主导原则 |
5.1.3 产学研结合原则 |
5.1.4 持续创新原则 |
5.1.5 协调发展原则 |
5.2 优化对策 |
5.2.1 强化产业组织驱动力 |
5.2.2 合理构建市场结构 |
5.2.3 合理引导市场行为 |
5.2.4 树立区域联动意识 |
5.3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3.1 研究结论 |
5.3.2 研究启示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综述 |
1.2.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成长机制及文献评述 |
1.2.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及文献评述 |
1.3 论文的篇章结构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1 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 |
1.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1.5.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2.1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情况 |
2.1.1 规模不断扩大 |
2.1.2 结构逐步优化 |
2.1.3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
2.2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1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
2.2.2 产业同构现象分析 |
2.2.3 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章 国外典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启示——以印度班加罗尔地区为例 |
3.1 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的成功因素分析 |
3.1.1 合理的政策支持 |
3.1.2 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
3.1.3 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3.2 对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启示 |
3.2.1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
3.2.2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国际化进程 |
第四章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
4.1 内生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4.1.1 资源转化能力及其单项指标评价 |
4.1.2 市场化能力及其单项指标评价 |
4.1.3 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单项评价指标 |
4.2 外生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4.2.1 集群政策环境及其单项指标评价 |
4.2.2 集群生活环境及其单项指标评价 |
4.2.3 集群技术支持环境及其单项指标评价 |
第五章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 |
5.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1.3 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2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5.2.1 应用 AHP 法得出权重 |
5.2.2 模糊综合评价 |
5.2.3 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六章 提升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营造集群的创新环境 |
6.1.1 政府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
6.1.2 企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
6.1.3 科研机构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
6.2 优化集群的产业结构 |
6.2.1 政府制定合理、完善的产业政策 |
6.2.2 企业之间积极推进相互协作 |
6.3 加快集群的国际化步伐 |
6.3.1 重视技术国际化的趋势 |
6.3.2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 |
6.4 培育集群品牌 |
6.4.1 强化集群品牌意识 |
6.4.2 积极推动优强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创建自主品牌 |
6.4.3 大力推进集群品牌的宣传和维护工作 |
6.5 加强集群服务平台建设 |
6.5.1 社会服务 |
6.5.2 技术服务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7)南京大学产学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 产学研的界定 |
1.4 一流大学需要产学研 |
第二章 国内外高校产学研的成功经验 |
2.1 国外产学研模式 |
2.2 北京大学产学研模式 |
2.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产学研模式 |
2.4 浙江大学产学研模式 |
第三章 南京大学的产学研现状及问题 |
3.1 南京大学产学研的优势 |
3.2 南京大学的产学研合作现有平台 |
3.3 南京大学产学研存在的问题 |
3.4 导致南京大学产学研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对策及建议 |
4.1 产学研的主要模式 |
4.2 南京大学产学研问题解决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8)企业加速器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
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2 企业加速器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述评 |
2.2 国内研究述评 |
3 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 |
3.1 美国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 |
3.2 欧盟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 |
3.3 中国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 |
3.4 企业加速器运营模式比较 |
4 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的耦合 |
4.1 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耦合的特征与意义 |
4.2 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耦合的机理分析 |
4.3 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耦合的博弈决策 |
5 企业加速器的专业服务 |
5.1 高技术企业的成长环境与发展战略 |
5.2 企业加速器的专业服务平台 |
5.3 企业加速器专业服务的定价 |
6 企业加速器的退出机制 |
6.1 企业退出的原因分析 |
6.2 企业退出的评价标准 |
6.3 企业退出方式 |
7 企业加速器运营绩效的评估 |
7.1 平衡计分卡与企业加速器运营绩效评估 |
7.2 企业加速器运营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
7.3 企业加速器运营绩效评估的实例 |
8 我国企业加速器的运营分析 |
8.1 我国企业加速器的运营现状 |
8.2 我国企业加速器运营存在的突出问题 |
8.3 提升我国企业加速器运营能力的对策建议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苏富特公司智能公交业务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ITS智能交通及智能公交的发展历程 |
1.1.2 中国IPTS市场及苏富特公司经营现状 |
1.1.3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本研究相关理论:4R关系营销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IPTS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 |
2.1 政治法律环境 |
2.1.1 突发事件对公交快速响应能力要求提高 |
2.1.2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推行 |
2.1.3 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 |
2.2 经济环境 |
2.2.1 中国的经济增长 |
2.2.2 城市化进程加快 |
2.2.3 公共投资的增加 |
2.3 社会文化环境 |
2.3.1 人口多,素质不高 |
2.3.2 旅游生活、休闲生活的兴起 |
2.3.3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
2.4 技术环境 |
2.4.1 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 |
2.4.2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 |
2.4.3 知识产权影响越来越大 |
第三章 我国IPTS产业竞争分析 |
3.1 IPTS行业总体产业环境 |
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2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3.2.3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
3.3 IPTS的价值链分析 |
3.4 IPTS的产业机会和战略定位 |
3.4.1 IPTS经营战略定位 |
3.4.2 IPTS合作战略定位 |
第四章 苏富特IPTS产品及市场需求分析 |
4.1 IPTS项目功能阐述 |
4.2 IPTS的市场容量及结构分析 |
4.3 苏富特IPTS产品的客户描述 |
4.4 客户需求行为分析 |
4.4.1 新上项目流程图 |
4.4.2 老项目技术更新流程图 |
第五章 IPTS关系导向的4R营销战略 |
5.1 客户关联策略 |
5.1.1 提供符合客户中长期战略计划的产品和方案 |
5.1.2 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
5.1.3 与项目需求关联 |
5.1.4 提高客户的退出成本 |
5.2 快速反应市场策略 |
5.2.1 快速收集市场信息 |
5.2.2 提高决策速度 |
5.2.3 提高服务响应速度 |
5.3 关系营销策略 |
5.3.1 关系营销的目标 |
5.3.2 顾客关系的建立 |
5.3.3 顾客关系的保持 |
5.3.4 管理顾客终身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 |
5.4 设计有效的顾客回报机制 |
5.4.1 实现企业和客户的互赢 |
5.4.2 品牌和利润回报 |
5.4.3 在满意中收获价值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苏富特:打造民族软件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WH有限公司厨卫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王子龙. 青岛大学, 2020(02)
- [2]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研究[D]. 张倜. 东南大学, 2019(01)
- [3]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D]. 毕建新. 南京大学, 2016(08)
- [4]SEC公司智能养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杨明.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4)
- [5]基于M-SCP范式的物联网产业组织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D]. 王小锋. 华侨大学, 2014(02)
- [6]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D]. 董明媚. 天津商业大学, 2014(03)
- [7]南京大学产学研模式研究[D]. 王晓晨. 南京大学, 2013(08)
- [8]企业加速器运营研究[D]. 何科方.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9]苏富特公司智能公交业务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王金龙. 复旦大学, 2009(S1)
- [10]中国信息化发展中的软件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以中国通信产业发展的软件产业支撑体系研究为背景[J]. 史炜. 经济研究参考,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