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禽无臭饲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强[1](2020)在《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环境参数研究》文中提出肉鸭生产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密闭式叠层笼养是当前肉鸭养殖的一种新方式,通过监测同一叠层笼养鸭舍不同季节环境参数变化,为优化肉鸭叠层笼养环境参数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为养殖生产的环境关键控制点和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本研究以新泰市天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一栋鸭舍为试验对象,监测了舍内环境参数(温度、湿度、风速、NH3、CO2、粉尘、光照强度)变化,并进行不同季节、笼层、纵向、横向之间的比较,对环境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测定了鸭粪中含水率变化规律。鸭舍内纵向等距离设5个测定面,每个测定面选择3列笼架,垂直方向分为4层,分别测定舍内温度,舍外设点一个记录舍外温度;鸭舍内按对角线等距离设4个测定点,每个测定点在走道第2、3笼层之间测定,舍外设点一个记录舍外湿度;鸭舍内纵向等距离设5个测定面,垂直方向分为4层,分别测定风速,测定点为笼内鸭背高度,纵向测定;鸭舍内纵向等距离设3个测定面,横向选择一侧的3列笼架,垂直方向在第1和第3层笼架处通道测定NH3、CO2及粉尘颗粒;鸭舍内纵向等距离设5个测定面,横向选择一侧的3列笼架,垂直方向分为4层,分别测定光照强度,测定点为笼内鸭背高度。在夏季选择舍内中部两列笼具,在每列笼具的末端采样,每列笼具在第1、2、3层分别取样。根据时间间隔,分别在清粪0.5h、2h、3.5h、5h、6.5h后在采样点取粪样,每个时间点取3份粪样,65℃烘干,测定鸭粪中含水率。结果发现,舍内温度由进风口处向出风口处逐渐增大,横向没有显着差异,垂直方向第3、4笼层温度高,第1、2笼层温度低;舍内风速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大,由进风口处向出风口处逐渐增大,垂直方向第4笼层风速最大,第3笼层风速最小;舍内NH3、CO2浓度纵向和垂直方向差异不显着,季节性差异显着,冬季NH3浓度较高,夏季CO2浓度较低,舍内中间位置粉尘数量最多;鸭粪含水率随清粪时间延长逐渐增大,不同笼层之间的鸭粪含水率差异不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舍内风速与温度、相对湿度、NH3浓度呈负相关,温度与相对湿度、NH3浓度呈正相关,与CO2浓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与NH3浓度呈正相关。
王忠兴[2](2019)在《食品中九种兽药残留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其中兽药残留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一项食品安全问题,长期食用残留有抗生素、抗虫类兽药的食品,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细菌、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威胁人类的生存。目前兽药的全球销售额在4000亿元左右,而我国作为兽药使用大国必须要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管。相较于仪器检测方法,免疫检测技术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高通量以及高灵敏等优点,更加适用于对大批量样本的初筛。本研究以雌酮、雌二醇、雌三醇、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地克珠利、妥曲珠利、三氯苯达唑以及抗菌增效剂类药物等为研究对象,从半抗原的设计及修饰,免疫原的合成入手,经过小鼠免疫,细胞融合,细胞培养,腹水制备以及抗体纯化等过程,制备出针对各个药物的高灵敏以及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并基于此抗体开发出相应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1)根据各个雌激素(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的化学结构式,设计合成了能够在机体内暴露其特征性基团的完全抗原,并制备出针对各个雌激素药物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所获的E1、E2和E3抗体的亚型为IgG2b,IgG2b以及IgG3,亲和力常数分别为8.23?109,6.68?109以及9.44?109,IC50分别为0.46 ng/mL,0.36 ng/mL以及0.39 ng/mL,各个抗体对其他激素类药物无交叉反应。通过优化工作点以及ic-ELISA工作液,成功建立了检测E1、E2和E3的ic-ELISA方法。Ic-ELISA对E1检测范围为0.111.96 ng/mL,牛奶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1.087.9%;对E2检测范围为0.121.07 ng/mL,牛奶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6.899.0%;对E3检测范围为0.082.03 ng/mL,牛奶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7.093.0%。通过优化金标抗体的合成,试纸条抗原及金标抗体的用量等条件,建立了E1、E2和E3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定性方法,该方法对牛奶中E1、E2和E3的消线值均为5ng/mL。(2)通过亲核取代的方法合成了DEX和HDS的半抗原,并通过活化酯法合成了两个药物的免疫原,成功制备出针对DEX和HDS的单克隆抗体。所获的DEX和HDS抗体的亚型分别为IgG2b和IgG2a,亲和力常数分别为6.34?109和5.72?109,IC50均为0.095 ng/mL,DEX抗体对倍他米松的交叉反应率为5.1%,HDS抗体对氟氢可的松的交叉反应率为4.7%,对其他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都小于2%。通过优化工作点以及ic-ELISA工作液,成功建立了检测DEX和HDS的ic-ELISA方法,对DEX检测范围为0.0340.265 ng/mL,牛奶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2.4102.8%;对HDS的检测范围为0.0290.301 ng/mL,牛奶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2.098.5%。通过优化金标抗体的合成,试纸条抗原及金标抗体的用量等条件,建立了DEX和HDS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定性检测方法,该方法对牛奶中DEX和HDS的消线值分别为0.5 ng/mL和2 ng/mL。(3)成功设计和合成了地克珠利、妥曲珠利以及三氯苯达唑三种抗寄生虫类兽药的半抗原和完全抗原,并成功制备出这几种药的抗体。所获的抗DIC、TOL以及TCD抗体的亚型分别为IgG2a,IgG1以及IgG2a,亲和力常数分别为2.24?1010,8.68?109以及5.46?109,IC50分别为0.36 ng/mL,2.19 ng/mL以及1.49 ng/mL,各个抗体只针对原药及其代谢物有交叉反应,对其他类抗寄生虫药无交叉。通过优化工作点以及ic-ELISA工作液,成功建立了检测DIC、TOL以及TCD的ic-ELISA方法,其对这三种药物的检测范围分别为0.121.07 ng/mL,0.568.57 ng/mL以及0.375.91 ng/mL。添加回收试验显示,对鸡肉中DIC的添加回收率为97.4107.8%,对鸡肉中TOL的添加回收率为94.9102.4%,对牛肉中TCD的添加回收率为99.1101.4%。通过优化金标抗体的合成,试纸条抗原及金标抗体的用量,金标抗体重悬液,孵育时间等条件,借助于手持试纸条扫描仪,建立了DIC、TOL以及TCD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方法,该方法对鸡肉中DIC的检测限为1.08μg/kg,添加回收率为96.96%110.21%;对鸡蛋和鸡肉中TOL-SO2的检测限分别为1.19和0.78μg/kg,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0.6%96.6%和87.1%89.4%;对鸡肉中TCD及其代谢物的检测限在0.11μg/kg到0.47μg/kg之间,回收率为92.0%107.3%。(4)以TMP、DVD、OMP和BQP的母核结构为基础,合成了抗菌增效剂类药物的半抗原,并通过免疫小鼠成功获得了群选性抗菌增效剂类药物抗体,该抗体的亚型为IgG2b,亲和力常数为5.46?1010,对TMP、DVD、OMP和BQP的IC50分别为0.09ng/mL,0.12 ng/mL,0.21 ng/mL以及0.25 ng/mL。通过优化工作点以及ic-ELISA工作液,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测TMP、DVD、OMP和BQP的ic-ELISA方法。Ic-ELISA对这四种抗菌增效剂类兽药的检测范围为0.0250.739 ng/mL,牛肉样品的添加回收实验显示ic-ELISA对TMP、DVD、OMP和BQP的回收率为95.7%101.8%。通过优化金标抗体的合成,试纸条抗原及金标抗体的用量等条件,建立了同时检测TMP、DVD、OMP和BQP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定性方法,该方法对牛肉中TMP、DVD、OMP和BQP的消线值分别为0.25,0.5,1和1μg/kg。(5)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的多重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该试纸条包含三条检测线,可同时检测牛奶样品中的17种激素类药物,这些激素可分为3类:NR及其类似物,DEX及其类似物以及HES及其类似物。通过优化multi-ICS方法中包被抗原的浓度、金标抗体的用量以及金标重悬液的组分及含量,在最优条件下,组装了multi-ICS。成功将multi-ICS方法应用于牛奶中多种激素的同时定性检测,对17种激素类物质最低消线值可达1 ng/mL。借助于手持试纸条扫描仪以及标准抑制曲线,可实现对17种激素的定量检测。Multi-ICS对NR及其代谢物的检测限为0.064.85 ng/mL;对DEX及其类似物的检测限为0.0052.85 ng/mL;对HES及其类似物的检测限为0.032.14ng/mL。实际样品的添加回收率在78.8%到99.4%之间,满足真实样本检测要求。
王振刚[3](2019)在《环控益生菌应用技术构建生态循环养殖业新模式》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畜牧养殖第一大国。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 431万t;猪肉产量5 340万t;牛肉产量726万t;羊肉产量468万t;禽肉产量1 897万t;禽蛋产量3 070万t;牛奶产量3 545万t;年末生猪存栏43 325万头,生猪出栏68861万头,畜牧养殖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但畜牧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与畜牧养殖业稳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本文分析了畜牧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现状,目前处理技术和措施的不足,重点介绍了使用环境控制益生菌(简称环控益生菌)对畜牧养殖业废弃物处理的先进方法,环控益生菌应用技术具有使用便捷、成本低、见效快、功能性强和可持续的特点,是构建生态循环养殖业的重要生物技术。
廖新俤,吴银宝,王燕,蓝天,王军,米见对[4](2019)在《畜禽养殖场臭气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畜禽养殖场产生的臭气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极大地影响了养殖场生存与经营。文章通过简述养殖场臭气的来源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特征,分别从源头、过程、末端三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常见的养殖臭气治理技术,为我国养殖业臭气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方案与数据支撑。
朱瑾[5](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血浆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肉品质、血浆指标和粪便菌群的影响。试验选择120头平均体重为(62.90±2.37)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公母各60头。将120头猪随机分为3个组(A组、B组、C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A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制剂;C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预饲期7 d,正试期63 d。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收集血样、肉样及新鲜粪样进行实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日增重以及料肉比均无显着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B组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分别提高了6.49%、12%,背膘厚和剪切力分别降低了7.50%、12.71%,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间滴水损失、p H、水分、蛋白质等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B、C组肥育猪背最长肌中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1.51%、22.63%,但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B组肥育猪血浆中SOD和AOC活性分别提高了11.54%、12.80%,差异不显着(P>0.05);C组肥育猪血浆中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降低了32.15%;C组血浆中CAT活性极显着提高(P<0.01),提高了97.7%。4)与对照组相比,B、C组肥育猪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B组血浆球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白蛋白含量显着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C组肥育猪血浆免疫球蛋白A含量和猪圆环病毒抗体水平较对照组极显着提高(P<0.01);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血浆和肌肉中内毒素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6)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血浆和肌肉中LPS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B组血浆及肌肉中LPS含量分别降低了7.49%、9.22%(P>0.05)。7)与对照组相比,B、C组粪便中双歧杆菌相对含量显着提高(P<0.05);B组粪便中巨大芽孢杆菌相对含量显着提高(P<0.05);C组粪便中产气荚膜梭菌相对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虽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整体的改善不显着,但对提高肌肉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以及降低背膘厚和剪切力仍有一定效果,还能显着增强肥育猪血浆抗氧化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肥育猪的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提高体内抗体水平,优化肠道菌群。
汪开英,吴捷刚,赵晓洋[6](2019)在《畜禽场空气污染物检测技术综述》文中指出随着畜禽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高密度、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引起的畜禽养殖场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畜牧业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畜禽场排放的氨气(NH3)、硫化物(H2S)、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s,PM)和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等空气污染物不仅对畜禽场人畜健康造威胁,还会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形成大气污染。科学适用的空气污染物检测方法和技术是研究和控制畜禽场空气污染的前提。文章对国内外畜禽场的NH3、H2S、温室气体、PM以及恶臭等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与技术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以NH3、H2S为代表的畜禽场有害气体检测方法主要有化学分析法、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检测法、光谱法、质谱法与气相色谱法,其中,湿化学法灵敏度高,成本低,可以准确获取气体浓度,但检测费时费力,且无法实时在线检测;气体检测管法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但误差相对较大;电化学传感器法灵敏度较高,成本适中,可以连续检测气体浓度,但存在装置易老化、使用寿命较短等缺陷;光谱法、质谱法以及气相色谱法可快速准确检测气体,但检测仪器昂贵,使用成本较高,不适合生产性畜禽场的常规检测。文章主要介绍与分析了反刍动物肠道发酵、畜禽舍、粪污贮存与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CH4、CO2、N2O的检测方法和技术。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随时间、季节和采样点等不同而不断变化,实现畜牧业温室气体的精确监测较为困难,目前仍未有国际通用的检测方法与测量标准,畜牧业温室气体检测方法与技术及其标准研究亟待开展。文章从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及生物特征三个方面对畜禽场排放的颗粒物检测方法与技术进行了综述。畜禽场PM成分复杂,其吸附的NH3、恶臭化合物、微生物的影响有待评估,因此亟待完善PM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成分的检测方法与技术,以获取畜禽场PM的全面特征信息。文章对畜禽场的主要恶臭物质成分和恶臭感官的检测方法与技术进行了综述。相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采用专业嗅辨人员对恶臭浓度进行嗅辨分析的方法成本更高,且主观性较强。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无法仅凭借气体样品确定所有气态有机化合物,同时难以确定引起恶臭的化合物种类。因此结合气相色谱与动态嗅觉仪可更全面的分析恶臭样品指标。文章还对国内外畜禽场空气污染物(包含有害气体、温室气体、颗粒物以及恶臭物质)的主要检测方法与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空气污染物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易嘉敏[7](2018)在《东莞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立及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动物防疫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应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根据国家《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的标准,生物安全处理定义为“通过用焚烧、化制、掩埋或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法将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或附属物进行处理,以彻底消灭其所携带的病原体,达到消除病害因素,保障人畜健康安全的目的”。东莞市年均交易家禽近1亿羽(只),屠宰生猪360多万头,调进冷冻肉品近20万吨。在检疫检测、运输应激和畜禽自身疫病等过程中产生的病死畜禽及其不合格产品总量也不容忽略。2011年至2016年期间,东莞市每年在屠宰环节病死生猪平均有800多头,检疫后发现不合格内脏和检测含违禁药物的阳性的生猪等不合格产品量,占屠宰量的0.05%至0.07%之间,不合格的数量还是相当大的。目前,传统的销毁处理方法是掩埋,但东莞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部分牲畜定点屠宰场已被城市所包围,要在这些牲畜定点屠宰场周围找到合适的掩埋地点已不太可能。项目组先后赴本省具体代表性的深圳、珠海、云浮和福建省龙岩、漳州等市实地考察调研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情况和处理机制。经汇总,对全市集中的医疗废弃中心处理、焚化炉、建设全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化尸池等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方式进行比较,统计出各自的优点、缺点。经反复比较,筛选出比较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实施二步走战略,第一步:起步阶段,建议在过渡的3~5年内阶段,将化尸池作为我市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生物安全处理方式。第二步:从长远考虑,全面推广由政府引导,第三方投资并建设运作的高温生物降解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目前,东莞市处于以化尸池处理为主,逐步试点推广采取高温生物降解病畜禽无害化处理模式,现已在万江中心屠宰场和长安生猪屠宰场进行试点运用。
蔡迪[8](2018)在《畜禽养殖场除臭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规模化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养殖业对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包括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据调查,在所有的养殖场污染投诉问题上,因为臭气污染而起诉的案例达到90%。所以本研究旨在从实际情况出发研制高效除臭剂,并研究饲喂型除臭剂对动物生产性能、肠道臭气减排的影响,为健康、环保型除臭剂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第一,覆盖型除臭剂的研制。采用初筛和复筛的方法筛选高效除臭微生物,并对其进行效果检验,确定最佳除臭微生物组合,设计配方、确定最佳使用剂量,制成除臭剂。第二,喷洒型除臭剂的研制。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乳酸菌、酵母菌、柠檬酸等对氨气和臭气的去除能力,选择合适原料、设计配方,确定最佳使用剂量,制成除臭剂。第三,饲喂型除臭剂。在畜禽日粮中添加饲喂型除臭剂,通过饲养试验,研究其对臭气减排的影响。首先,肉猪饲养试验,选用72头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生长猪,随机分为4组,试验期60天,试验期间,检测臭气含量、粪便中脲酶活性和氨含量;每个阶段结束,统计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肉比;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记录统计体高、体长、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度、眼肌面积等。其次,肉鸡试验选用1480羽健康黄麻鸡,随机分为4组,试验期60天,每个阶段结束,统计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结果表明:(1)覆盖型除臭剂以三个菌株为最佳组合,其对氨气和臭气的去除率分别为99.92%、94.02%。(2)乳酸菌和酵母菌对氨气、臭气的去除率效果最佳,与空白组、柠檬酸组差异显着(P<0.05)。对氨气和臭气的去除率分别为74.3%、43.2%和24%、59.8%。(3)乳酸菌/酵母菌比例为4,且溶质溶度为10%时,对氨气和臭气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3.3%、62.2%。(4)日粮中添加饲喂型除臭剂后,粪便中脲酶活性和氨含量分别降低了22.34%和49.89%。同时,肉猪料肉比下降了0.06,肉鸡料肉比最高下降了0.14;在肉猪屠宰指标中,三个实验组胴体重均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以三个菌株的最佳组合为覆盖型除臭剂,其对氨气和臭气的去除率分别为99.92%、94.02%。选择乳酸菌、酵母菌为喷洒型除臭剂原料,且其比例为4,溶质浓度为10%时,对氨气的除臭率最高,可达93.3%。以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饲喂型除臭剂,粪便中脲酶活性和氨含量分别降低了22.34%、49.89%,臭气产生减少;同时可提高肉猪生产性能。
张信宜,王燕,吴银宝,廖新俤[9](2017)在《规模化猪场臭气减排的营养和饲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规模化养猪业产生的臭气污染日趋严重,营养技术和饲养技术是控制臭气排放的重要途径。论文在综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臭气的成分、产生的原因,介绍了猪场臭气产生与发酵类型,提出了减排肠道臭气的饲料添加剂以及减少舍内及猪场臭气的饲养管理方法,并对营养技术与饲养方法配合除臭技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规模化猪场臭气减排提供理论参考。
王昕[10](2015)在《羧甲基壳聚糖硒的合成及其对小鼠和兔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硒(Selenium)具有调节机体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影响动物繁育机能和抗氧化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壳聚糖(Chitosan)是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癌和抗风湿等作用。羧甲基壳聚糖硒是硒与壳聚糖的有机化合物,能同时发挥有机硒和壳聚糖的双重功能。本试验将羧甲基壳聚糖与亚硒酸钠合成羧甲基壳聚糖硒,研究其对机体抗氧化功能的作用,为其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优化羧甲基壳聚糖硒的合成条件,本试验分别对不同添加剂量的羧甲基壳聚糖,亚硒酸钠,冰乙酸和反应时间进行单因素预试验,选出其中三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单因素预试验结果为羧甲基壳聚糖,亚硒酸钠和冰乙酸三个因素在硒的有效转化率以及硒含量方面均表现优异。正交试验的结果表示最佳合成条件为:1.25g羧甲基壳聚糖溶于50 mL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0.1 m L 1%冰乙酸,亚硒酸钠1.67g溶于10 mL的水中后加入羧甲基壳聚糖溶液中,反应2 h,缓慢加入180m L的无水乙醇,常温反应,次日抽滤并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冷冻干燥得羧甲基壳聚糖硒。合成的羧甲基壳聚糖硒为无定形的白色粉末,无臭,硒含量为109.3943mg/g,产率为39.49%。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证实了羧甲基壳聚糖硒的成功合成。2.本试验旨在研究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小鼠抗氧化功能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将1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只,雌雄各半。I组小鼠饲喂基础日粮中添加羧甲基壳聚糖硒的日粮(其含量以硒计为0.2 mg/kg),II组小鼠饲喂添加亚硒酸钠的日粮(其硒含量以计为0.2 mg/kg),III组小鼠饲喂基础日粮。28天测定血液硒含量,GSH-Px和SOD活性以及MDA含量。在试验第15天时进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血浆IL-2和IFN-γ浓度、PFC、HC50、DTH。试验结果表明:I组小鼠血液硒含量,GSH-Px活性,PFC,IL-2和IFN-γ浓度均高于II组(P<0.01或P<0.05)。I组小鼠血浆SOD活性,血清溶血素水平,Con-A诱导脾脏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DTH均高于I组(P<0.01或P<0.05)。I组小鼠血浆SOD、血清溶血素水平、DTH和IFN-γ浓度也高于II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I组小鼠血浆MDA含量低于II组和III组(P<0.01或P<0.05)。本试验结果说明:羧甲基壳聚糖硒在提高血液硒含量,抗氧化能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方面均比亚硒酸钠更好。3.本试验旨在研究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全血硒含量以及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将36只平均体重在2kg左右的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I、II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羧甲基壳聚糖硒和添加亚硒酸钠(其含量以硒计均为0.30 mg/kg)的日粮,III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含量以硒计为0.10 mg/kg),试验期30 d。10 d,20 d和30 d时空腹采血,30 d后观察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全血硒含量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硒含量相同的羧甲基壳聚糖硒和亚硒酸钠时,与亚硒酸钠组相比羧甲基壳聚糖硒组可以提高兔全血硒含量及其血清的GSH-Px、CAT活性和T-AOC,降低MDA活性;在20 d时,I组血清GSH-Px和T-AOC均显着高于II组和III组(P<0.05);在30d时,I组全血硒含量和血清T-AOC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I组过CAT活性与II组和III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提示,添加羧甲基壳聚糖硒能提高兔全血硒含量和血清抗氧化能力。4.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添加羧甲基壳聚糖硒能对兔生产性能,组织硒含量和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36只兔随机分成三组,I、II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羧甲基壳聚糖硒和添加亚硒酸钠(其含量以硒计均为0.30mg/kg)的日粮,III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含量以硒计为0.1mg/kg),每组12只,雌雄各半,试验期30d。试验开始与结束时称取兔体重。试验结束时,取兔肝脏、肾脏、肌肉、脾脏和心肌组织,观察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生产性能、组织硒含量和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兔饲料添加硒源能显着提高兔日增重(P<0.05),降低料重比;其中,添加羧甲基壳聚糖硒组的日增重高于亚硒酸钠组,前者的肉料比低于后者;添加羧甲基壳聚糖硒可以提高兔肝脏、肾脏、肌肉、脾脏和心肌组织硒含量;添加羧甲基壳聚糖硒可以提高兔肝脏、肾脏和肌肉的GSH-Px、CAT、T-SOD活性和T-AOC,降低MDA活性。结果说明,添加羧甲基壳聚糖硒能提高兔生产性能,组织硒含量和组织抗氧化能力。
二、畜禽无臭饲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畜禽无臭饲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环境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肉鸭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肉鸭养殖模式的发展 |
1.2.1 传统肉鸭养殖方式 |
1.2.2 新型肉鸭养殖方式 |
1.3 禽舍环境对家禽健康和生产的影响 |
1.3.1 温度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
1.3.2 湿度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
1.3.3 风速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
1.3.4 有害气体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
1.3.5 光照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
1.3.6 粉尘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
1.4 肉鸭养殖中的环境问题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2.2 测定鸭舍建筑结构及参数 |
2.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2.4 试验仪器 |
2.5 试验设计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温度变化规律 |
3.1.1 舍外平均温度变化 |
3.1.2 舍内平均温度变化 |
3.1.3 舍内昼夜温差变化 |
3.1.4 舍内垂直方向温度比较 |
3.1.5 舍内纵向温度比较 |
3.1.6 舍内横向温度比较 |
3.2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湿度变化规律 |
3.2.1 外界平均湿度变化 |
3.2.2 舍内平均湿度变化 |
3.2.3 舍内湿度纵向比较 |
3.3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风速变化规律 |
3.3.1 舍内风速的时间变化规律 |
3.3.2 舍内垂直方向风速变化规律 |
3.3.3 舍内风速纵向比较 |
3.4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氨气变化规律 |
3.4.1 不同季节氨气浓度比较 |
3.4.2 舍内氨气浓度纵向比较 |
3.4.3 舍内氨气浓度垂直比较 |
3.5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二氧化碳变化规律 |
3.5.1 不同季节二氧化碳浓度比较 |
3.5.2 舍内二氧化碳浓度纵向比较 |
3.5.3 舍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比较 |
3.6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内粉尘数量变化规律 |
3.6.1 不同季节粉尘数量比较 |
3.6.2 舍内粉尘数量纵向比较 |
3.7 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光照强度变化规律 |
3.7.1 垂直方向光照变化规律 |
3.7.2 舍内纵向光照变化规律 |
3.7.3 舍内横向光照变化规律 |
3.8 鸭舍环境参数相关性分析 |
3.9 肉鸭粪便含水量变化规律 |
3.9.1 肉鸭饮水量变化 |
3.9.2 不同笼层粪便含水率变化 |
3.9.3 不同时间粪便含水率变化 |
3.10 肉鸭生产性能分析 |
4 讨论 |
4.1 养殖模式对舍内环境的影响 |
4.2 笼养家禽主要环境参数与影响 |
4.3 肉鸭养殖的环境控制 |
4.4 养殖环境对肉鸭生产的影响 |
5 结论 |
6 课题创新与研究展望 |
6.1 课题创新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食品中九种兽药残留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激素类兽药概述 |
1.2.1 雌激素 |
1.2.2 糖皮质激素 |
1.3 激素类兽药残留检测 |
1.3.1 仪器检测方法 |
1.3.2 免疫检测方法 |
1.4 抗寄生虫类药物概述 |
1.4.1 理化性质 |
1.4.2 生理作用 |
1.4.3 限量标准 |
1.5 抗寄生虫类药物残留检测 |
1.5.1 仪器检测方法 |
1.5.2 免疫检测方法 |
1.6 抗菌增效剂类药物概述 |
1.6.1 理化性质 |
1.6.2 生理作用 |
1.6.3 限量要求 |
1.7 抗菌增效剂类药物残留检测 |
1.8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8.1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目的 |
1.8.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半抗原的设计、修饰及完全抗原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雌激素半抗原的合成 |
2.3.2 糖皮质激素半抗原的合成 |
2.3.3 抗寄生虫类药物半抗原的合成 |
2.3.4 抗菌增效剂药物半抗原的合成 |
2.3.5 完全抗原的合成与结果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半抗原的设计 |
2.4.2 雌激素半抗原的鉴定 |
2.4.3 糖皮质类激素半抗原的鉴定 |
2.4.4 抗寄生虫类兽药半抗原的鉴定 |
2.4.5 抗菌增效剂类兽药半抗原的鉴定 |
2.4.6 完全抗原的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试剂 |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2.3 实验溶液配制 |
3.2.4 实验动物和细胞 |
3.3 试验方法 |
3.3.1 小鼠免疫 |
3.3.2 阳性小鼠筛选 |
3.3.3 细胞融合 |
3.3.4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3.3.5 单克隆抗体纯化 |
3.3.6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小鼠的抗血清的检测 |
3.4.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3.4.3 单克隆抗体亚型的鉴定 |
3.4.4 单克隆抗体交叉反应率的测定 |
3.4.5 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试剂 |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4.3 试验方法 |
4.3.1 ic-ELISA工作点的选择 |
4.3.2 ic-ELISA工作液pH的优化 |
4.3.3 ic-ELISA工作液离子强度的优化 |
4.3.4 ic-ELISA工作液有机溶剂含量的优化 |
4.3.5 样品前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ic-ELISA工作点的确定 |
4.4.2 ic-ELISA工作液的优化 |
4.4.3 ic-ELISA标准抑制曲线的建立 |
4.4.4 实际样本添加回收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免疫层析方法用于食品中激素类兽药的定性检测 |
5.1 引言 |
5.2 仪器与试剂 |
5.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5.2.3 实验溶液配制 |
5.3 试验方法 |
5.3.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5.3.2 金标抗体的合成 |
5.3.3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
5.3.4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
5.3.5 免疫层析试纸条包被抗原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
5.3.6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使用及原理 |
5.3.7 实际样本的检测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5.4.2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
5.4.3 包被抗原浓度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
5.4.4 牛奶中激素类药物的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免疫层析方法用于食品中抗菌增效剂类兽药多残留检测 |
6.1 引言 |
6.2 仪器与试剂 |
6.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6.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6.2.3 实验溶液配制 |
6.3 试验方法 |
6.3.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6.3.2 金标抗体的合成 |
6.3.3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
6.3.4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
6.3.5 免疫层析试纸条包被抗原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
6.3.6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使用及原理 |
6.3.7 实际样本的检测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
6.4.2 包被抗原浓度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
6.4.3 鸡肉中抗菌增效剂类兽药的检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免疫层析方法用于食品中抗寄生虫类兽药的定量检测 |
7.1 引言 |
7.2 仪器与试剂 |
7.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7.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7.2.3 实验溶液配制 |
7.3 试验方法 |
7.3.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7.3.2 金标抗体的合成 |
7.3.3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
7.3.4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
7.3.5 免疫层析试纸条包被抗原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
7.3.6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优化 |
7.3.7 试纸条孵育时间的优化 |
7.3.8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使用及原理 |
7.3.9 实际样本的检测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
7.4.2 包被抗原浓度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
7.4.3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优化 |
7.4.4 试纸条孵育时间的优化 |
7.4.5 动物源性食品中抗寄生虫类兽药的定性检测 |
7.4.6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标准曲线的建立 |
7.4.7 动物源性食品中抗寄生虫类兽药的定量检测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多重定量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食品中17种激素类药物残留 |
8.1 引言 |
8.2 仪器与试剂 |
8.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8.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8.2.3 实验溶液配制 |
8.3 试验方法 |
8.3.1 包被抗原的合成 |
8.3.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8.3.3 金标抗体的合成 |
8.3.4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
8.3.5 Multi-ICS的组装 |
8.3.6 免疫层析试纸条包被抗原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
8.3.7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优化 |
8.3.8 多重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使用及原理 |
8.3.9 实际样本的检测 |
8.4 结果与讨论 |
8.4.1 包被抗原的表征 |
8.4.2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
8.4.3 Multi-ICS T线包被抗原浓度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
8.4.4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优化 |
8.4.5 牛奶中激素类药物的定性检测 |
8.4.6 Multi-ICS标准曲线的建立 |
8.4.7 Multi-ICS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
8.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环控益生菌应用技术构建生态循环养殖业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现实情况及目前处理措施分析 |
1.1 空气污染和目前的处理措施 |
1.2 养殖固液废弃物的污染和目前的处理措施 |
2 环控益生菌在养殖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
2.1 什么是环控益生菌 |
2.2 环境益生菌在畜禽养殖业上的应用及效果 |
2.2.1 在养殖场区养殖舍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及效果 |
2.2.2 在畜禽粪便发酵生产有机肥中的应用及效果 |
2.2.3 在畜禽养殖废水发酵处理中的应用及效果 |
2.2.4 益生菌在养殖场的综合应用 |
3 小结和展望 |
(4)畜禽养殖场臭气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场臭气的来源 |
2 养殖臭气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特点 |
3 养殖场臭气治理技术 |
3.1 源头减量 |
3.1.1 减少日粮蛋白质和含硫化合物 |
3.1.2 添加可发酵碳水化合物 |
3.1.3 添加微生态制剂 |
3.1.4 添加植物提取物 |
3.1.5 添加中草药添加剂 |
3.2 过程控制 |
3.2.1 改进管理 |
3.2.2 添加除臭剂 |
3.2.2. 1 物理除臭剂 |
3.2.2. 2 化学除臭剂 |
3.2.2. 3 微生物除臭剂 |
3.2.2. 4 掩蔽型除臭剂 |
3.2.3 电净化法 |
3.2.4 紫外光法 |
3.2.5 生物过滤法 |
3.3 末端控制 |
3.3.1 发酵过程臭气减排 |
3.3.1. 1 改善堆肥条件 |
3.3.1. 2 外源添加法 |
3.3.2 畜禽舍负压风机末端处理 |
4 总结与展望 |
(5)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血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益生菌 |
3 芽孢杆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
3.1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3.2 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
3.3 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 |
4 影响枯草芽孢杆菌作用的因素 |
4.1 添加的剂量及所含的活菌数 |
4.2 使用时段和环境 |
4.3 抗生素 |
5 肠道菌群 |
5.1 肠道菌群的种类 |
5.2 肠道菌群的功能 |
5.3 肠道菌群检测方法 |
6 试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3 生产性能测定 |
1.4 肉品质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肉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肉品质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血浆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2 样品采集 |
2.1 血浆 |
2.2 肌肉 |
3 指标测定 |
3.1 抗氧化指标测定 |
3.2 生化指标测定 |
3.3 免疫指标测定 |
4 数据处理 |
5 结果 |
5.1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背最长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5.2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血浆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5.3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4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血浆免疫指标的影响 |
5.5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血浆及肌肉中LPS含量的影响 |
6 讨论 |
6.1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6.2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6.3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血浆免疫指标的影响 |
6.4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血浆和肌肉中LPS含量的影响 |
7 小结 |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粪便菌群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2 样品采集及粪便菌群相对含量的测定 |
2.1 样品采集 |
2.2 菌群相对含量的测定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畜禽场空气污染物检测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NH3与H2S气体 |
1.1 化学分析法 |
1.1.1 电化学法 |
1.1.2 化学发光法和脉冲荧光法 |
1.1.3 气体探测管法 |
1.2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法 |
1.3 光谱法 |
1.4 质谱法 |
1.5 气相色谱法 |
2 温室气体 |
2.1 家畜肠道发酵温室气体 |
2.1.1 呼吸代谢箱法 |
2.1.2 六氟化硫示踪法 |
2.1.3 头罩法和面罩法 |
2.2 畜禽场温室气体 |
2.2.1 气相色谱法 |
2.2.2 开路激光法 |
2.2.3 光声光谱检测法 |
3 颗粒物 |
3.1 PM物理特征检测 |
3.1.1 PM浓度的检测 |
3.1.2 PM粒径分布检测 |
3.2 PM的化学特征检测 |
3.3 PM生物特征检测 |
4 恶臭物质 |
4.1 恶臭成分分析 |
4.2 恶臭感官分析 |
5 展望 |
(7)东莞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立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现行病死动物无害化主要处理方式 |
1.2 各种无害化处理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比较 |
1.3 我国现行病死动物无害化现状 |
1.3.1 我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概况 |
1.3.2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东莞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现状 |
2.1 东莞市畜禽消费流通情况 |
2.2 东莞市病害生猪及其产品处理量概况 |
2.3 存在主要问题 |
3 实地考察和学习借鉴 |
3.1 各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 |
3.1.1 深圳市建设卫生处理厂情况 |
3.1.2 珠海市建设焚化炉情况 |
3.1.3 高州市无害化处理升级建设 |
3.1.4 福建省龙岩市建设化尸池情况 |
3.1.5 福建漳州市推广高温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设备情况 |
3.2 各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比较 |
3.3 讨论与应用推广 |
3.3.1 起步阶段要求各镇街建设化尸池 |
3.3.2 统筹谋划建立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
3.3.3 应用推广情况 |
4 结论 |
4.1 建立东莞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
4.2 主要工作任务和意义 |
4.3 推进建立工作机制的主要步骤 |
4.4 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畜禽养殖场除臭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畜舍臭气的产生及危害 |
1.1.1 畜舍臭气的产生 |
1.1.2 主要臭气成分及其危害 |
1.1.3 畜舍臭气浓度的影响因素 |
1.2 国内外畜舍除臭研究进展 |
1.2.1 物理方法 |
1.2.2 化学方法 |
1.2.3 生物方法 |
1.3 畜舍除臭剂研究进展 |
1.3.1 喷洒型除臭剂 |
1.3.2 覆盖型除臭剂 |
1.3.3 饲喂型除臭剂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试剂配制 |
2.2 主要仪器 |
2.3 菌种来源 |
2.4 试验方法 |
2.4.1 覆盖型除臭剂试验方法 |
2.4.2 喷洒型除臭剂试验方法 |
2.4.3 饲喂型除臭剂试验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覆盖型除臭剂结果 |
3.1.1 菌种的分离试验结果 |
3.1.2 菌种的初筛试验结果 |
3.1.3 复筛实验结果 |
3.1.4 除臭微生物的效果检验 |
3.1.5 菌种的鉴定 |
3.2 喷洒型除臭剂结果 |
3.2.1 各物质对NH3和臭气去除效果的影响 |
3.2.2 乳酸菌/酵母菌不同比例对NH3和臭气去除效果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对NH3和臭气去除效果的影响 |
3.3 饲喂型除臭剂结果 |
3.3.1 饲喂型除臭剂对肉猪的影响 |
3.3.2 饲喂型除臭剂对肉鸡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覆盖型除臭剂 |
4.1.1 菌株筛选工作 |
4.1.2 不同菌株共同作用对除臭效果的影响 |
4.1.3 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
4.2 喷洒型除臭剂 |
4.3 饲喂型除臭剂 |
4.3.1 饲喂型除臭剂对肉猪的影响 |
4.3.2 饲喂型除臭剂对肉鸡的影响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规模化猪场臭气减排的营养和饲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猪场臭气的来源与组成 |
1.1 臭气的来源 |
1.2 臭气的组成 |
1.2.1 挥发性含氮化合物 |
1.2.2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
1.2.3 挥发性脂肪酸(VFAs) |
1.2.4 芳香族化合物 |
2 猪场臭气的产生与微生物发酵类型 |
2.1 碳水化合物型发酵 |
2.2 含氮化合物型发酵 |
2.3 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型发酵异同 |
3 减少猪场臭气的营养方法 |
3.1 减少蛋白质和含硫化合物 |
3.2 酸化剂 |
3.3 酶制剂 |
3.4 可发酵碳水化合物 |
3.5 微生态制剂 |
3.6 植物提取物 |
3.7 中草药添加剂 |
4 减少猪场臭气的饲养技术 |
4.1 改进管理 |
4.1.1 通风 |
4.1.2猪场绿化与卫生管理 |
4.2 除臭剂 |
4.2.1 物理除臭剂 |
4.2.2 化学除臭剂 |
4.2.3 微生物除臭剂 |
4.2.4 掩蔽型除臭剂 |
4.3 电净化法 |
4.4 紫外光法 |
4.5 生物过滤法 |
5 展望 |
(10)羧甲基壳聚糖硒的合成及其对小鼠和兔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 微量元素硒及其功能 |
1.1 硒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
1.2 硒的生物学功能与应用 |
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
2.1 壳聚糖的化学结构与分布 |
2.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学功能与应用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羧甲基壳聚糖硒的合成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试剂 |
1.2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羧甲基壳聚糖硒的合成 |
2.2 样品硒含量的测定 |
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 |
2.4 紫外可见光谱仪测定 |
2.5 硒的有效转化率的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剂量羧甲基壳聚糖对羧甲基壳聚糖硒合成的影响 |
3.2 不同剂量亚硒酸钠对羧甲基壳聚糖硒合成的影响 |
3.3 不同剂量冰乙酸对羧甲基壳聚糖硒合成的影响 |
3.4 反应时间对羧甲基壳聚糖硒合成的影响 |
3.5 正交试验设计 |
3.6 羧甲基壳聚糖硒红外光谱分析 |
3.7 羧甲基壳聚糖硒紫外分析 |
4 结论 |
第三章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小鼠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验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小鼠血液和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
2.2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小鼠血液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2.3 羧甲基壳聚糖硒诱导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
2.4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小鼠血浆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浓度的影响 |
2.5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小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溶血能力、血清溶血素和缓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小鼠血液和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
3.2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小鼠血液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3 羧甲基壳聚糖硒诱导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
3.4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小鼠血浆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浓度的影响 |
3.5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小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溶血能力、血清溶血素和缓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4 结论 |
第四章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全血硒含量以及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验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日粮 |
1.3 试验动物饲养与管理 |
1.4 血液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全血硒含量的影响 |
2.2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全血硒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硒源对兔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五章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生产性能、组织硒含量以及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验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日粮 |
1.3 试验动物饲养与管理 |
1.4 血液样品采集 |
1.5 组织取样及组织匀浆的制备 |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
2.3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日增重和肉料比重的影响 |
3.2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
3.3 羧甲基壳聚糖硒对兔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畜禽无臭饲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密闭式叠层笼养肉鸭舍环境参数研究[D]. 朱永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2]食品中九种兽药残留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王忠兴. 江南大学, 2019(05)
- [3]环控益生菌应用技术构建生态循环养殖业新模式[J]. 王振刚. 畜牧业环境, 2019(10)
- [4]畜禽养殖场臭气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 廖新俤,吴银宝,王燕,蓝天,王军,米见对. 中国家禽, 2019(17)
- [5]枯草芽孢杆菌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血浆指标的影响[D]. 朱瑾.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畜禽场空气污染物检测技术综述[J]. 汪开英,吴捷刚,赵晓洋. 中国农业科学, 2019(08)
- [7]东莞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立及运用[D]. 易嘉敏.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畜禽养殖场除臭剂的研究[D]. 蔡迪.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规模化猪场臭气减排的营养和饲养技术研究进展[J]. 张信宜,王燕,吴银宝,廖新俤. 家畜生态学报, 2017(04)
- [10]羧甲基壳聚糖硒的合成及其对小鼠和兔抗氧化功能的影响[D]. 王昕. 天津农学院,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