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婷[1](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乐孟君[2](2021)在《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海外风险资本涌入发展迅速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风险投资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也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尤其是民间资本开始涉猎风险投资业,这使国内风险投资的氛围日益浓厚。尽管国内的风险投资业已取得了不小成就,但总体而言还处于成长优化阶段,尤其对于处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而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城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自1997年直辖至今,重庆人均GDP增加近十倍,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重庆在平衡区域经济增长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步入新经济常态,重庆市持续调整产业结构,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规模逐步扩大,然而,目前重庆的产业结构仍存在产业水平较低、结构失衡等问题。诸多研究表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重庆市风险投资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突出金融环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这对推动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重庆市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究竟如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围绕重庆市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升级及两者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并进行归纳与总结,阐述了风险投资的特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探讨了相关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重庆的风险投资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重庆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与成就,通过与国内其他重点城市的情况进行对比得出目前重庆风险投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与不足。再次,针对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进行理论探讨。基于理论分析的框架,本文对重庆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实证选取重庆1998年至2019年相关数据,首先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重庆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长期与短期内风险投资均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风险投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而产业结构升级不是风险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其次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检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风险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显着中介作用,但中介效应量较小。最后,为了更好地发展重庆风险投资业,引导风险投资服务于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落实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扩宽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和创新风险投资人才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
张晨[3](2021)在《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及对结构演化的影响》文中认为作为中国金融创新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风险投资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助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创业企业发展,对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风险投资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风险投资网络化发展的作用也愈加显着。风险投资网络社群作为风险投资网络化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表现,不仅展现了风险投资机构在网络空间中的集聚现象,也展示了一种介于整体网络和自中心网络之间的、建立在风险投资机构交互偏好基础之上的中观网络结构。现有少量关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研究,大多从静态视角出发,集中在社群探测、社群的影响等方面,缺乏从动态视角出发关注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关系变动的相关研究。与风险投资行业实际的快速扩张、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广泛存在相比,相应的理论研究略显滞后,无法系统性探索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运行规律,难以为风险投资机构依靠社群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试图探索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并搭建围绕社群关系变动的整体研究框架,分别探究社群关系变动机理以及关系变动对结构演化的影响,进而为风险投资行业的网络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论文首先厘清了风险投资网络中的社群现象、并对社群类型以及社群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扎根理论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并对整体研究框架进行构建;第三,探究关系变动影响因素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构建纵向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数据集,采用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SAOM)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分析关系变动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影响,采用基于主体建模的仿真分析方法构建基于关系变动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模型,探究关系变动与不同社群结构演化的关联。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打破了现有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琐碎且零散的局限,全面且系统地提炼、归纳影响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重要因素,从机构层面、机构间关系层面和社群整体层面识别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已存在少量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涉及了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但是相关研究零碎化的散落在大量文献中且鲜见针对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显得分散且缺乏系统。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确定了多层次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属于微观主体层面的市场地位和社群地位因素,属于主体间关系层面的地理邻近和认知邻近因素,属于社群局域层面的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因素。本研究全面且系统地提炼和归纳了决定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丰富了中观层次风险投资网络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二,破解了社群关系变动中的社群关系形成过程和社群关系解散过程,厘清了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形成、关系解散的关系,揭示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内在规律和机理。跳出了关系变动研究中只关注关系形成的研究范式,将关系变动划分为关系形成过程和关系解散过程,从更完整的视角分析了网络社群关系变动。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对社群关系形成和关系解散的影响,发现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有利于促进社群关系的形成、不利于社群关系解散;认知邻近有利于社群关系的形成、不利于社群关系解散,地理邻近有利于推动社群关系的形成但对社群关系解散没有显着影响;市场地位有利于推动社群关系的形成、不利于社群关系解散,社群地位有利于推动社群关系形成且会促进社群关系解散。研究结论能够系统、深刻地揭示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机理和内在规律,丰富了组织间关系动态的研究内容。第三,构建了关系变动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揭示了不同关系变动情境中风险投资机构的社群行为偏好,辨析了关系变动过程的持续累积如何引起聚集性、地位不对称性、可达性等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强弱差异。为了突破现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视角探究网络社群结构的局限,搭建关系变动微观过程与全局网络社群结构之间的共演关联。本研究界定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形成和关系解散的社群行为,分情境探讨了关系变动过程中社群行为聚合导致社群演化过程、路径的差异,构建基于关系变动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对不同关系变动情境中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演化过程和结构变量演变过程进行了刻画。研究发现了关系变动对社群结构演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情境依赖性,破解了关系变动过程中不同社群行为选择偏好对社群结构动态演变的影响,从而深化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涌现的权变特征。
许可[4](2020)在《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以科研机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已重新崛起为大国之列。大国间的博弈和竞争越来越集中在科学技术领域,科技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问题和阻碍也随之加剧。虽然我们国家一直持续推出保障科技成果转化顺利实施的各项政策但是目前还是出现了成果转化低效和推进不畅的现状。于此同时我国出现了风险投资这一新型的金融融资方式并且发展形式强劲。鉴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运用参考国内外文献、比对各类数据、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剖析实践案例的方法来分析论证“科研机构是否能够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来帮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尝试通过建立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引入风险投资的应用模式来解释“如何在实操层面运用风险投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文章通过研究分析风险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含义、各自特性和目前发展的状况;发现风险投资的追逐投资高风险高回报性、风险投资人的综合性素质,以及风险投资专注长效性等特性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相匹配。不仅如此,本文还经过剖析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发现我国的风险投资对于大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处的种子期阶段的投资很少,并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学技术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又通过研究风险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两者关系揭示:两者特点契合、渊源颇深、联系密切。随后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发现:风险投资在科研过程中的参与可能会稀释高质量专利的比例;可能会降低企业创新能力;存在科技知识的局限性等的副作用。但是同时也发现:风险投资所产生的改善转化公司的经营和治理、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产生新的创新能力以及投融资等方面的增资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这些积极作用远胜于其产生的副作用,使得运用风险投资的利大于弊。同时研究指出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在许多天然属性上有很高的匹配度,这使得成果转化中引入风险投资存在必要性。而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资本化、风险投资的投资风格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高度匹配,风险投资和其它现有转化服务模式形成互补作用等特点也使得引入风险投资存在很高的可能性。并且还解析了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的三大节点:科研人员思想上的桎梏;科技成果转化中制度的滞后;有效的服务衔接机制的缺乏。揭示在现阶段实操层面最容易消除的转化阻碍就是“有效的服务衔接机制的缺乏”。而引入风险投资参与有效服务衔接机制的建立值得着重思考和研究。由此在理论层面论证了风险投资模式有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和落地。此外文章还总结探讨了如何在以高校为主的科研机构运用上述理论研究结果来实现利用风险投资的相关措施。另一方面文章通过分析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和数据发现:无论在投资回报、投资项目数量、项目转化效果等多个方面的表现,风险投资模式参与成果转化的优势要大于传统模式;进而证明风险投资不仅在理论上也能在实际运用对推动成果转化起到很好的作用。最后文章通过分析现实案例中所使用的引入风险投资参与转化的应用模式,从中找出其优缺点。并通过结合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结果对已有实操层面上的风险投资应用模式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模块来弥补已有模式中缺少的功能、通过优化已有模块来强化已有模式的优势,从而设计出一个继承了已有模式优点并完善了其缺点的新模式。希望能够给在科技成果转化一线的人员,提供一个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应用的操作模式。
董彦鸿[5](2020)在《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例证》文中认为世界风险投资伴随着世界各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显着增加,近年我国风险投资也逐渐活跃,在此背景下选择研究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既有文献,关于风险投资机构及其特征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学术界颇有争议;对于风险投资究竟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何种作用,研究结论还未达成一致。从理论上讲,风险投资参与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风险投资进入企业可以带来直接资本增加,也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等方式帮助被投资企业完善经营管理短板,给企业提供相关行业的优质资源和信息,风险投资参与企业也向外界传达一种企业前景良好的讯号,吸引更多投资者。同时,风险投资和被投资企业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一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采用2015年到2018年在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共328家(其中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有253家,没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有75家)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通过Poisson模型和WLS回归模型分别检验了风险投资的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直接成果(专利数量)的影响和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核心技术收入)的影响,并在分析过程中检验了风险投资对企业控制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设置虚拟变量检验了有无风险投资的差异。研究结果的对比显示,和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相比,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显着更高的表现;风险投资对企业的控制程度越高,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越积极;但风险投资这种积极的促进作用仅体现在企业直接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对于真正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并没有显着影响。因此,风险投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这一观点得到证实,但市场有关机构应当加以引导和监督,促使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真正作用于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创新方面,提升创新转化为收入的效率,增强我国的创新实力。
吴昕洋[6](2020)在《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对赌协议在国内投资市场上被广泛运用,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赌协议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也导致大量纠纷产生,这不仅对投融资企业带来了损失,作为一种新型投资工具也严重损害了国内投资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加强对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十分重要。纵观我国当前关于规制对赌协议的法律法规的立法现状,尚未对对赌协议进行专门性立法。在监管方面,仍适用2018年修订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2016年公布的国务院国资委32号令《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部门规章,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并未得到一致认可,使得对赌协议的的履行因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而问题重重。2019年1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后文简称会议纪要),围绕对赌协议的基本对赌形式和对赌协议的效力及履行方面进行指引,体现了我国在规制对赌协议方面的重视。但是与国外成熟的立法和实践情况相比较,我国对对赌协议的研究仅停留在了理论基础层面。因此,本文以对赌协议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为基础,浅析对赌协议的公司治理功能,研究我国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现状,并讨论其在实践生活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对对赌协议法律规制及相关制度的考察,提出我国对赌协议的完善路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是介绍对赌协议这一新型融资方式存在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国内外学界针对对赌协议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进行整理,为下文的叙述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是就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分析。该章内容主要包括赌协议的含义、特点、构成要素、类型分析、相关概念比较分析以及合法性分析,通过上述基础理论问题的介绍为下文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研究的具体展开奠定逻辑基础。第三章是就对赌协议的公司治理功能和法律风险进行分析。本章从目标公司、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以及风险投资公司这三个角度对对赌协议的公司治理功能进行讨论,并对对赌协议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当前我国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其困境的分析。本章通过对对赌协议的立法现状和监管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在立法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域外关于对赌协议法律规制和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和借鉴。本章主要通过对美国《风险示范合同》和典型案例Thought Works案分析,以及对英国《2006年公司法》和日本《公司法》中有关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分析,结合我国上述当前有关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经验总结。第六章是我国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的完善。主要是针对科学设置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体例提出了完善建议。一方面从立法层面,确定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制定标准的对赌协议文本合同、优化对赌协议监管环境。另一方面结合投融资双方的投资情况,建议制定合理的对赌目标、在肯定投资方的股东权利同时保障融资方的控制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以离岸公司为平台防范法律风险。
王震[7](2020)在《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需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一系列鼓励风险投资进入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带动我国风险投资出现井喷式增长。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重要的融资形式之一,有着其他融资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给予创新型企业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行业信息、管理经验以及社会网络资源等增值服务。因此,风险投资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举足轻重。但是,我国风险投资起步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市场体系不成熟,导致其在共享经济等领域出现了“短视”投资行为,这与政府鼓励风险投资进入创新领域的初衷相违背。因此,我国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出发,探究我国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甄别其影响机制,明确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促进风险投资快速发展,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意义重大。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界定风险投资、技术创新相关概念,剖析其特点,分析风险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甄别汇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从创新数量和质量双重角度检验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检验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三种机制,分别测度中介效应大小并进行对比,再进一步探究持股比例和进入时期对风投影响效应形成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显示:(1)风险投资的进入显着促进了目标企业创新数量及质量的提高。(2)风险投资在发挥资金汇集作用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的基础上,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三种中介机制影响目标企业技术创新。其中,优化资源配置的中介效应最强,解决信息不对称其次,分散风险最弱。(3)风险投资并非在任意股权投资比例都能够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而是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门槛特征,拐点约出现在股权投资比例24%的位置。(4)风险投资的不同进入时期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也不同:在扩张期进入的风险投资往往能够有效的促进被投资企业的发明专利,而在种子期进入的风险投资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产出;在其他时期进入时对企业的专利产出往往没有影响甚至出现抑制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分别从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创新企业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刘欣博[8](2020)在《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国家战略。国际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与升级,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其发展必须基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新技术的创新便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同时,鉴于湾区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依托海湾、港口形成的特殊生产地理单元,往往会产生资源、技术、文化和人才等要素充分集聚的融合效应,这就使得湾区经济具有了开放型经济体系、持续科技创新活力、合理的资源配置、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发达的交通网络等优势条件,成为最具有科技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经济,而旧金山湾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选取被誉为“世界科技湾区”的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为研究对象,在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前提下,以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从分析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征、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创新体系的运行效果和问题入手,探讨了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的成功经验,为构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提供借鉴意义。回顾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其形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期。该时期旧金山湾区的制造业逐渐形成后并得到快速发展。第二个时期是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期。该时期湾区的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进行转型。第三时期是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该时期旧金山湾区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金融业、制造业为辅的产业结构,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旧金山湾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湾区的创新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是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体系的合理有效运行将会进一步推动湾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在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下,旧金山湾区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本文通过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指出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主体包括了高科技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创新的动力则是保持创新的持续性,创新的活力来自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本文结合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将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细分成人才培养体系、科技研发体系、成果转换体系、支持保障体系以及政府调控体系等五个方面。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科技人才的保障,科技研发体系促进了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则是将科学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产品化,支持保障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政府调控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政产学研的协同发展。通过对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大学参与到实验室的运行管理中;第二,为解决更多的科学难题以及突破科研的瓶颈,高校积极地鼓励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第三,大学之间通过共同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方式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第四,高科技企业为大学提供实验室。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包括创新体系的协同机制、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激励机制、融资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每种机制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为湾区创新体系提供了资金、人才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要素,对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大幅度提高湾区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旧金山湾区的经济产出,改善了湾区的就业情况;但同时,湾区的创新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面临科研经费投入的制约等。分析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第二,充分发挥政府协会的区域协调功能,合理而有效地协调跨区域存在的问题;第三,构建专业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湾区的高科技产出提供专业的服务;第四,营造充满包容性的外部环境。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是我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庞大的经济总量、良好的金融基础、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和高度集聚的创新主体,但也存在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流动性受到制约、创新人才比重较低、缺少合理健全的金融体系、产学研协同效应低等问题与挑战,需要我们借鉴旧金山湾区的经验教训加以积极应对。
何希[9](2020)在《DX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活跃的风险投资是推动新经济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发生重大变化,对创新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风险投资通过高度分散的市场化投资活动直达实体经济,承担投资风险,支持企业创新,其投向以民营经济和早期中小企业、新技术企业及初创科技型企业为主,是改善金融质量、激发经济活的关键力量。现如今,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的迅猛,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呈现井喷式的增长。但是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势必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投资项目的失败率过高、投资项目迟迟无法退出等等。要想达成投资目标前提是必须制定出合理的投资策略,投资策略制定的是否合理,一方面可以让风投机构和基金投资人获得投资回报,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精准的投资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从源头开始就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DX风险投资公司作为国内老牌的风投机构,对其投资策略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的参考文献进行了阐述,总结出了前者的研究成果。其次,从风险投资的概况、组合投资、投资的风险与控制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确立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在对DX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运用金融投资的理论结合其实际情况,对投资策略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描述,并确定了其现有的投资策略。为了更好的证明其投资策略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20位行业专家进行了选择和打分,确定了评价指标及权重,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投资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投资策略的研究做了总结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滕怀刚[10](2020)在《我国风险投资中优先股制度的建构与完善》文中研究说明在成熟的风险投资实践中,优先股以其分红优先权、清偿优先权以及表决权限制等特性受到了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的广泛青睐,并普遍得到立法机关的确认。对风险投资家而言,通过优先股的安排,可以有效减少因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投资人不仅可以在企业经营良好时获得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还可以在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或者陷入经营危机时先于普通股获得补偿。对作为融资方的创业企业家而言,以优先股作为融资工具同样是一个绝佳的选择。通过优先股的安排,其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初期很难通过银行贷款等传统手段获取融资的困境,同时优先股中关于表决权限制的设计可以使创始人继续保持而不至于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我国风险投资实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取得了诸多进步和突破。然而,与风险投资相契合、并在成熟市场经济体系中被广泛应用于风险投资实践的优先股制度始终未在法律层面上得到确认。尽管优先股试点在我国已于2013年底正式开启,但由于试点范围将优先股发行人的范围被限定在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通常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存在的创业公司被排除在外,创业公司通过优先股融资依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随着优先股试点的不断推进,是否应将优先股的适用范围扩展至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如何构建一个不仅适用于上市和非上市公众公司、且适用于该种有限责任公司的优先股制度设计,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风险投资引入优先股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梳理我国相关立法实践及我国风险投资适用的困境与原因,结合域外国家优先股及其在风险投资领域的适用的经验与启示,为我国风险投资优先股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优先股以及将其引入风险投资的必要性。本部分梳理了优先股与风险的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从投融资需求、风险投资规范、风险资本的国际流通等方面论述了我国风险投资引入优先股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我国风险投资适用优先股融资的困境与原因。本部分在梳理我国优先股立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适用优先股融资存在的困境,并从“商事立法起步晚,对优先股认识不足”、“对有限责任公司的独特价值认识不足”、“配套制度体系不完善”三个方面分析了困境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比较法观察:来自域外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通过梳理域外两种不同的优先股立法模式的特点与优缺点,并重点分析优先股在风险投资的发源地与大本营美国的具体应用,探求风险投资视角下优先股的内含与外延,以期为我国优先股制度的完善提供相应的经验与启示。第四部分,我国优先股制度的建构与完善。本部分优先股的适用范围、立法位阶与立法模式,风险投资视角下优先股的权利设计,配套人才和制度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对探索建立一个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指导性案例等多层次的优先股法律体系提出初步建议,以期结束当前由于风险投资优先股制度的缺失而导致风险投资实践载法律边缘游走的局面。
二、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
2.5 简要评述 |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风险投资 |
3.1.2 新三板 |
3.1.3 企业价值 |
3.1.4 机制 |
3.1.5 溢出效应 |
3.2 相关基础理论 |
3.2.1 风险投资理论 |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
3.2.4 溢出效应理论 |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
4.7 本章小结 |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
5.3.1 治理作用机制 |
5.3.2 认证作用机制 |
5.3.3 支持作用机制 |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
5.4.1 资源配置机制 |
5.4.2 竞争合作机制 |
5.4.3 协作链接机制 |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
6.2.1 研究假设回顾 |
6.2.2 计量模型设定 |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4 内生性分析 |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
6.7 本章小结 |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7.1.3 研究假设回顾 |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
7.2.1 计量模型设定 |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2.3 稳健性检验 |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3.3 稳健性检验 |
7.3.4 内生性分析 |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7.4.5 稳健性检验 |
7.4.6 内生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研究 |
1.2.2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 |
1.2.3 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的影响研究 |
1.2.4 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 |
1.2.5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
1.2.6 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性研究 |
1.2.7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风险投资概论 |
2.1.1 风险投资的特点 |
2.1.2 风险投资的基本要素 |
2.1.3 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 |
2.2 产业结构升级概论 |
2.2.1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
2.2.2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
2.3 资源基础理论 |
2.4 融资缺口理论 |
2.5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章 重庆市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
3.1 重庆市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
3.1.1 重庆市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3.1.2 重庆市风险投资发展的不足 |
3.2 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
3.2.1 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
3.2.2 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
4.1 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4.1.1 建设环境支撑体系 |
4.1.2 提供资金保障 |
4.1.3 提供技术资源 |
4.1.4 参与企业管理 |
4.2 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
4.2.1 开发新兴产业 |
4.2.2 改良传统产业 |
4.2.3 刺激消费需求结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1 变量说明 |
5.2.2 数据来源 |
5.3 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分析 |
5.3.1 模型的选择 |
5.3.2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
5.3.3 协整检验 |
5.3.4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
5.3.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5.3.6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
5.4.1 中介效应模型 |
5.4.2 检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落实风险投资税收政策优惠 |
6.2.2 扩宽风险投资融资渠道 |
6.2.3 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 |
6.2.4 创新风险投资人才培养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及对结构演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风险投资与联合风险投资 |
1.3.2 风险投资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结构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相关研究 |
2.1.1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内涵特征 |
2.1.2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类型 |
2.1.3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识别算法 |
2.2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相关研究 |
2.2.1 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2 社群关系变动过程的相关研究 |
2.2.3 社群关系变动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 |
2.3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相关研究 |
2.3.1 社群特征规模演化的相关研究 |
2.3.2 社群结构指标演化的相关研究 |
2.3.3 社群结构演化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3 我国风险投资网络社群识别与特征分析 |
3.1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识别 |
3.1.1 Louvain社群识别算法 |
3.1.2 社群探测数据 |
3.1.3 社群探测结果 |
3.2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特征分析 |
3.2.1 社群类型划分 |
3.2.2 社群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探索与框架构建 |
4.1 研究方法选择与数据收集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4.1.2 数据收集 |
4.2 资料分析 |
4.2.1 开放编码 |
4.2.2 主轴编码 |
4.2.3 选择性编码 |
4.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3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确定 |
4.4 研究框架构建 |
4.5 相关概念界定 |
4.6 本章小结 |
5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机理研究 |
5.1 概念模型构建 |
5.2 研究假设提出 |
5.2.1 社群嵌入对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 |
5.2.2 多维邻近对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 |
5.2.3 机构地位对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 |
5.3 研究设计 |
5.3.1 研究方法介绍——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 |
5.3.2 变量选取与测度 |
5.3.3 数据来源 |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 |
5.4.1 假设检验 |
5.4.2 稳健性检验 |
5.5 结果讨论 |
5.5.1 社群嵌入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 |
5.5.2 多维邻近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 |
5.5.3 机构地位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 |
5.6 本章小结 |
6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对结构演化的影响 |
6.1 关系变动及其社群行为 |
6.1.1 关系形成及其社群行为 |
6.1.2 关系解散及其社群行为 |
6.2 基于关系变动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模型 |
6.2.1 社群演化的模型设置 |
6.2.2 社群演化的过程描述 |
6.2.3 基于关系变动的社群演化路径分析 |
6.2.4 基于关系变动的社群演化仿真规则 |
6.2.5 仿真分析的变量测量 |
6.3 仿真结果分析 |
6.3.1 关系变动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影响的过程分析 |
6.3.2 关系变动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影响分析 |
6.4 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实践启示 |
7.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2 原始访谈资料示例及概念编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4)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以科研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径 |
1.5 论文结构 |
1.6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的定义、特点及现状 |
2.1.1 风险投资的定义 |
2.1.2 风险投资的特点 |
2.1.3 我国风险投资现状 |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转化方式及现状 |
2.2.1 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 |
2.2.2 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 |
2.2.3 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
2.3 风险投资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 |
2.3.1 风险投资与科技成果转化两者特点契合 |
2.3.2 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的渊源 |
2.4 文献述评 |
3 理论研究 |
3.1 科技成果转化遇到的阻碍 |
3.1.1 思想上的桎梏 |
3.1.2 制度上的滞后 |
3.1.3 衔接机制的缺乏 |
3.1.4 小结 |
3.2 科技成果转化中运用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2.1 运用风险投资的必要性 |
3.2.2 运用风险投资的可行性 |
3.2.3 小结 |
3.3 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的作用 |
3.3.1 正面作用 |
3.3.2 反面作用 |
3.3.3 小结 |
3.4 运用风险投资模式的适用范围 |
3.4.1 不同转化方式适用风险投资模式的分析 |
3.4.2 不同转化阶段适用风险投资模式的分析 |
3.4.3 小结 |
3.5 总结 |
4 案例研究 |
4.1 研究对象介绍 |
4.2 两类模式的数据对比分析 |
4.2.1 两类模式的基本情况比较 |
4.2.2 两类模式的项目投资情况比较 |
4.3 两类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4.3.1 传统模式案例分析 |
4.3.2 风险投资模式案例分析 |
4.4 总结 |
5 改进的新模式 |
5.1 增加的新模块 |
5.1.1 增加“成果池”模块 |
5.1.2 增加“科研团队激励通道”模块 |
5.1.3 资金投资和科技成果投资分别设立独立模块 |
5.2 对原模式中已有模块的继承和优化 |
5.2.1 将原“风险投资型企业”模块统一为“转化基金”形式 |
5.2.2 增强外部风险投资资金的筛选 |
5.3 新模式的运行和作用 |
5.3.1 新模式的运行方式 |
5.3.2 如何保障新模式的正常运行 |
5.3.3 新模式所起到的作用 |
5.4 总结 |
6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5)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例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 |
1.1.2 美国企业技术创新获得风险投资的强力支持 |
1.1.3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待加强 |
1.1.4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不断成长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方法 |
1.4.2 理论研究方法 |
1.4.3 实证分析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风险投资含义 |
2.1.2 风险投资特点 |
2.1.3 企业技术创新含义 |
2.2 国内外文献回顾 |
2.2.1 国外文献回顾 |
2.2.2 国内文献回顾 |
2.2.3 研究评述 |
第3章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
3.1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可能性 |
3.1.1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都具有不确定的特点 |
3.1.2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都具有高收益的特点 |
3.1.3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都具有专业性的特点 |
3.1.4 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在周期上具有一致性 |
3.2 风险投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
3.2.1 理论模型 |
3.2.2 风险投资提升企业创新效率 |
3.2.3 风险投资增加企业资本总量 |
3.3 风险投资抑制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
3.3.1 风险投资中的逆向选择抑制企业技术创新 |
3.3.2 接受风险投资后的道德风险抑制企业技术创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4.3.1 变量选取 |
4.3.2 模型构建 |
4.4 描述性统计 |
4.5 回归分析 |
4.5.1 回归分析结果 |
4.5.2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
5.1.2 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没有显着的影响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对赌协议法律规制基础理论问题分析 |
2.1 对赌协议的概念界定 |
2.1.1 对赌协议的含义 |
2.1.2 对赌协议的特点 |
2.2 对赌协议的构成要素 |
2.2.1 对赌协议的主体 |
2.2.2 对赌协议的客体 |
2.2.3 对赌协议的核心条款 |
2.3 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定位 |
2.3.1 对赌协议不是射幸合同 |
2.3.2 对赌协议不是附条件合同 |
2.3.3 对赌协议不是借款协议 |
2.3.4 对赌协议属于无名合同 |
2.4 对赌协议的类型化分析 |
2.4.1 根据对赌的主体不同:股东对赌型和公司对赌型 |
2.4.2 根据对赌的双方权利义务设置不同:单向对赌型和双向对赌型 |
2.4.3 根据对赌的目标不同:业绩对赌型和上市对赌型 |
2.4.4 根据对赌的筹码不同:现金对赌与股权对赌 |
2.5 对赌协议产生的逻辑根源 |
2.5.1 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
2.5.2 企业双方信息不对称 |
2.5.3 企业估值价值难度大 |
2.6 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分析 |
2.6.1 从合同法角度分析对赌协议的有效性 |
2.6.2 从公司法角度分析对赌协议的合法性 |
第三章 对赌协议的公司治理功能及其法律风险分析 |
3.1 对赌协议的公司治理功能分析 |
3.1.1 对赌协议的激励作用 |
3.1.2 拓宽了企业融资途径 |
3.1.3 有利于投资公司发展 |
3.2 对赌协议的法律风险分析 |
3.2.1 投资方可能无法得到预期收益 |
3.2.2 中小股东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 |
3.2.3 融资方可能失去控制权的风险 |
第四章 我国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其困境 |
4.1 当前我国对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现状分析 |
4.1.1 我国《公司法》中一般条款与对赌协议的冲突 |
4.1.2 我国《合同法》中一般条款与对赌协议的冲突 |
4.1.3 国务院行政法规规制状况 |
4.1.4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对对赌协议的分析 |
4.1.5 证监会对对赌协议的监管制度分析 |
4.1.6 商务部对对赌协议的监管制度分析 |
4.1.7 国资委对对赌协议的监管制度分析 |
4.2 当前我国在对赌协议法律规制当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对赌协议性质认定存在争议 |
4.2.2 对赌协议效力认定存在分歧 |
4.2.3 对赌协议的监管有待完善 |
第五章 域外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以美国、英国以及日本为例 |
5.1 域外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 |
5.1.1 对美国《风险投资示范合同》的考察 |
5.1.2 对英国《2006 年公司法》中股权回购规制的考察 |
5.1.3 对日本《公司法》中股权回购规制的考察 |
5.2 域外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经验分析 |
5.2.1 确立科学的分期融资机制 |
5.2.2 确立宽松的资本退出机制 |
5.2.3 确立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 |
第六章 我国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完善路径 |
6.1 科学设置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体例 |
6.1.1 完善我国的优先股制度 |
6.1.2 制定标准的风险投资文本合同 |
6.1.3 放宽对对赌协议的监管限制 |
6.2 强化对赌协议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 |
6.2.1 制定适当的企业业绩目标 |
6.2.2 选择分期融资的注资方式 |
6.2.3 合理限制投资方持股比例 |
6.2.4 强化融资公司信息披露规制 |
6.2.5 引导并完善风险投资行业自律机制 |
6.2.6 以离岸公司为平台展开对赌协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述评 |
1.2.1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文献综述 |
1.2.2 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制的文献综述 |
1.2.3 前沿文献的局限性 |
1.3 研究目标、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
2.1 风险投资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风险投资的定义 |
2.1.2 风险投资的特点 |
2.1.3 风险投资的投资过程 |
2.2 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 |
2.2.2 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
2.3 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
2.3.1 汇集资金机制 |
2.3.2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
2.3.3 分散风险机制 |
2.3.4 解决信息不对称机制 |
3 我国风险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
3.1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3.1.1 我国风险投资规模 |
3.1.2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分布 |
3.1.3 我国风险投资进入时期分布 |
3.1.4 我国风险投资的地域分布 |
3.2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 |
3.2.1 我国历年专利申请状况 |
3.2.2 我国专利申请的地域分布 |
4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设计 |
4.1 数据来源说明 |
4.2 计量模型的设计 |
4.2.1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型设计 |
4.2.2 影响机制的模型设计 |
4.2.3 调节效应的模型设计 |
4.3 变量选择 |
4.3.1 企业技术创新变量 |
4.3.2 风险投资变量 |
4.3.3 优化资源配置变量 |
4.3.4 分散风险变量 |
4.3.5 解决信息不对称变量 |
4.3.6 持股比例和进入时期变量 |
4.3.7 控制变量 |
4.4 描述性统计 |
5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结果分析 |
5.1 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
5.1.1 风险投资对企业专利数量的影响 |
5.1.2 风险投资对企业专利质量的影响 |
5.2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检验 |
5.2.1 优化资源配置 |
5.2.2 分散风险 |
5.2.3 解决信息不对称 |
5.3 持股比例和进入时期的调节效应检验 |
5.3.1 持股比例的调节效应 |
5.3.2 进入时期的调节效应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PSM-DID模型检验 |
5.4.2 高新技术行业检验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政府方面 |
6.2.2 风险投资方面 |
6.2.3 创新企业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结构安排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湾区 |
2.1.2 湾区经济 |
2.1.3 高新技术产业 |
2.1.4 区域创新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创新理论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现状与特征 |
3.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
3.1.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
3.1.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3.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现状 |
3.3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构成及其特征 |
4.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 |
4.1.1 人才培养体系 |
4.1.2 科技研发体系 |
4.1.3 成果转换体系 |
4.1.4 支持保障体系 |
4.1.5 政府调控体系 |
4.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主要特征 |
4.2.1 大学参与实验室的管理 |
4.2.2 鼓励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
4.2.3 大学共建联合研究机构 |
4.2.4 高科技企业为大学提供实验室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
5.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协同机制 |
5.1.1 国家实验室与企业协同创新 |
5.1.2 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 |
5.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
5.2.1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
5.2.2 创新人才的吸收引进 |
5.3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激励机制 |
5.3.1 推行股票期权激励 |
5.3.2 创新风险投资家激励 |
5.3.3 实施企业联盟机制激励 |
5.4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融资机制 |
5.4.1 天使投资者资金 |
5.4.2 商业银行资金 |
5.4.3 风险投资资金 |
5.4.4 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投资 |
5.5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保障机制 |
5.5.1 创新法律的保障 |
5.5.2 创新政策的保障 |
5.5.3 创新环境的保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效果与问题.. |
6.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效果 |
6.1.1 提高高新技术科技创新产出水平 |
6.1.2 带动区域经济产出的增长 |
6.1.3 改善湾区的就业情况 |
6.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
6.2.1 创新体系面临科研经费投入的制约 |
6.2.2 高科技出口限制政策冲击创新体系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的经验 |
7.1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 |
7.2 发挥湾区政府协会区域协调功能 |
7.2.1 推进区域联合协作机制的建立 |
7.2.2 完善区域公共服务的供给 |
7.2.3 制定和规划湾区经济发展方案 |
7.3 构建高效专业的创新服务体系 |
7.3.1 建立专业的中介服务体系 |
7.3.2 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 |
7.3.3 形成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
7.4 营造多元化包容性的外部环境 |
7.4.1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7.4.2 形成容忍失败的湾区文化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
8.1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目标和挑战 |
8.1.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
8.1.2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及其优势 |
8.1.3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挑战 |
8.2 对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
8.2.1 加快建设基础设施,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
8.2.2 大力培育引进人才,积极鼓励自主创业 |
8.2.3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合理分配区域资源 |
8.2.4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激发湾区创新活力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DX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风险投资概述 |
2.2 层次分析法(AHP) |
2.3 组合投资理论 |
2.4 风险控制与管理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
3.1 DX公司概况 |
3.2 DX公司SWOT分析 |
3.3 DX公司过往投资概况 |
3.4 投资决策管理 |
3.5 投后风险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投资策略 |
4.1 投资目标 |
4.2 投资方法 |
4.3 投资组合 |
4.3.1 投资阶段 |
4.3.2 投资行业 |
4.3.3 投资区域 |
4.3.4 期望收益 |
4.3.5 投资比例 |
4.4 退出机制 |
4.5 投资策略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
5.1 过往投资策略执行案例介绍 |
5.2 分析步骤 |
5.3 建立标准层的评价指标 |
5.4 构建层次分析评价模型 |
5.5 两两比较打分问卷回收 |
5.6 构建判断矩阵及指标权重 |
5.7 构建组合矩阵及指标权重 |
5.8 投资策略有效性分析结果 |
5.9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10)我国风险投资中优先股制度的建构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优先股及将其引入风险投资的必要性 |
(一)优先股制度概述 |
1.优先股的内涵与特征 |
2.优先股的分类 |
(二)我国风险投资引入优先股制度的必要性 |
1.风险投资家: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 |
2.创业企业家:最佳的融资工具 |
3.生产与资本: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二、我国风险投资适用优先股的困境与原因 |
(一)我国风险投资引入优先股的困境 |
1.法律适用困境 |
2.试点期间对优先股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
(二)原因分析 |
1.商事立法起步晚,受传统公司法理论束缚 |
2.对有限责任公司的独特价值认识不足 |
3.配套制度体系不完善 |
三、比较法观察——来自域外的经验与启示 |
(一)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 |
1.以英美为代表的授权式立法模式 |
2.以法日为代表的法定式立法模式 |
3.经验与启示 |
(二)优先股在风险投资中的具体应用:以美国为例 |
1.优先股在美国风险投资领域的广泛应用 |
2.风险投资视角下优先股的内含与外延 |
3.经验与启示 |
四、我国风险投资优先股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明确风险投资优先股的法律地位 |
1.扩大适用范围,创业企业适用优先股有法可依 |
2.提高立法位阶,从法律层面确认优先股法律地位 |
3.区分公司形态,分别确立不同的立法模式 |
4.发布指导案例,构建多层次法律制度体系 |
(二)风险投资视角下的优先股权利设计 |
1.保护性优先权 |
2.控制性优先权 |
3.防御性优先权 |
(三)完善风险投资配套的人才和制度体系 |
1.培养本土化的中介机构及专业人才 |
2.构建示范合同文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2]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D]. 乐孟君.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及对结构演化的影响[D]. 张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以科研机构为例[D]. 许可. 浙江大学, 2020(02)
- [5]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例证[D]. 董彦鸿.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1)
- [6]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吴昕洋. 河北大学, 2020(08)
- [7]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D]. 刘欣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9]DX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策略研究[D]. 何希.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10]我国风险投资中优先股制度的建构与完善[D]. 滕怀刚. 南京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