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严玉英[1](2020)在《习练八段锦对重症肌无力ⅡA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运用中医传统运动-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ⅡA型患者,观察其生存质量、临床症状、握力、运动耐力的改善情况,评价习练八段锦对MG-ⅡA型患者身心康复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丰富非药物手段提高MG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MG-ⅡA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以健康教育干预,实验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以习练八段锦进行干预,在入组时、第四周末、第八周末应用重症肌无力15项生存质量评定量表(MG-QOL15)、重症肌无力复合量表(MGC)、握力、6分钟步行试验(6MWT)进行评价,研究此方案对MG患者生存质量、临床症状、握力、运动耐力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试验纳入60例患者,最终完成49例,其中实验组23例(脱落7例),对照组26例(脱落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是否有医保、是否做过胸腺手术等基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2)主要评价指标:干预前两组患者MG-QOL15评分基线一致(P>0.05)。干预后组内比较,实验组患者MG-QOL15评分与入组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MG-QOL15评分与入组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MG-QOL15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评价指标:干预前两组患者MGC评分、握力、6MWT基线一致(P>0.05)。干预后组内比较,实验组患者MGC评分、握力、6MWT与入组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MGC评分、握力、6MWT较入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MGC评分、握力、6MW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指标:所有入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1)MG-ⅡA型患者习练八段锦,可以提高其生存质量。(2)MG-ⅡA型患者习练八段锦,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握力、步行能力。(3)MG-ⅡA型患者习练八段锦对其身心康复是有益且安全的,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谭冬阳[2](2020)在《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索国内外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评价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1.文献检索:利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动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语言范围为中英文,收集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主要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中医药数据库(建库-2019.12)、中国知网,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建库-2019.12)、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建库-2019.12)、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建库-2019.1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建库-2019.12)、Science Online(establishment to 2019.12)、MEDLINE(establishment to 2019.12)、PUBMED(establishment to 2019.12)。2.纳入文献质量评级:检索相关文献及文献质量评价均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完成,若过程中出现分歧,则可向第三方研究人员,如导师或相关方向研究人员请求协助解决。3.数据分析:提取出符合相关标准的RCTs文献数据,使用Cochrane协作网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3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经过筛选后,共纳入本次研究的符合标准文献为15篇,均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共有肌无力患者1226例。2.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本次研究的15篇文献当中,高质量文献共8篇。3.统计学分析:合并统计量后提示,(1)针灸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总体有效,但不同文献中采用不同方式联合针灸对患者进行治疗,经分析得出结论提示部分亚组中,未能体现针灸干预因素的具体作用。(2)纳入研究文献中针对重症肌无力不同分型患者选用不同的穴位,并取得了较好疗效。(3)所有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包含针灸的治疗组有效率均优于或等同于对照组,但由于治疗组当中同时存在非针灸因素干扰,故不可认定单纯针灸因素增加了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结论:本次Meta-分析研究提示针灸作为主要干预手段,治疗重症肌无力总体有效,提示包含针灸因素的治疗组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存在一定优势。
屈娟娟,骆秀琴,缪殷姝,刘星华[3](2020)在《细节护理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用细节护理的效果,评估其对改善患者病情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64例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后病情改善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2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身体疼痛、生理机能、精神状态和一般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63%,高于对照组的6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病情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应该效果好。
方学君[4](2019)在《强肌健力方临床疗效观察及对MG大鼠Th17/Treg平衡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强肌健力方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气虚型MG的中西医临床疗效以及强肌健力方对实验性重症肌无力模型大鼠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蛋白RORy T、细胞因子IL-17及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蛋白Foxp3、细胞因子TGF-β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为中医药辨证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有力的临床证据,同时探讨强肌健力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70只雌性Lewis大鼠,随机选取7只作为正常组,其余皮下注射鼠源性AchR-α亚单位97-116多肽片段(R97-116)乳化剂进行MG大鼠模型复制,最终成功复制出30只MG大鼠模型。将成模的MG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强肌健力方高剂量组(23.4 g·kg-1·d-1)、中剂量组(15.6 g·kg-1·d-1)、低剂量组(7.8 g·kg-1·d-1),强肌健力方各剂量组予相应剂量中药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相同体积生理盐水代替中药灌胃,给药4周,定时(2次/周)观察、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及肌肉力量Lennon评分变化。给药结束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脾脏RORγT、Foxp3、IL-17及TGF-β蛋白表达水平。临床研究:门诊及病房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且Osserman分型为Ⅰ型、Ⅱa型、Ⅱb型的重症肌无力患者60例,根据其用药分为强肌健力方联合西药组(N=30)和西药组(N=30)。强肌健力方联合西药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强肌健力方,西药组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治疗2个疗程(共8周),对比分析两组用药前后QMG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Busch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强肌健力方各剂量组中ROR yT(除外高剂量组)、IL-17A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Foxp3(除外高剂量组)、TGF-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RORγT、FoxP3蛋白表达水平则接近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对比,强肌健力方各组大鼠脾脏ROR y T、IL-17A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Foxp3(低剂量组除外)、TGF-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对比,强肌健力方联合西药组与西药组各Osserman临床分型QMG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busch评分均显着下降(P<0.01);与西药组对比,强肌健力方联合西药组QMG评分下降更明显,但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busch评分方面,强肌健力方联合西药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除Osserman Ⅰ型外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强肌健力方联合西药组与西药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结论:强肌健力方联合西药治疗脾虚型重症肌无力在中西医疗效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且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强肌健力方可能通过影响Th17及Treg细胞的转录蛋白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对二者的平衡进行调节从而对纠正异常免疫对MG大鼠产生治疗作用。
黄攀,徐敏,何晓英[5](2017)在《国内神经病学核心期刊近11年重症肌无力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文献在国内8种神经病学核心期刊近11年来分布状况和研究现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收录的2005—2016年国内8种神经病学领域核心期刊,包括《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所刊载的关于MG文献,对文献分布年代、期刊分布、作者情况、发文机构、文献类型、文献被引情况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6年该8种期刊刊载MG相关文献共计328篇,以2005年发表文献最多共计43篇(13.1%),其后文献数量基本呈平稳趋势;《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收录文献最多共计147篇(44.8%);按第一作者统计,发文最多的作者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李海峰,共发表论文8篇(2.4%);以第一作者发文单位统计,发文最多机构是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发文量23篇(7.0%);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MG的临床治疗、病因学研究、诊断与评估等方面,而临床康复与护理方面的研究缺少。结论《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等8种国内神经病学核心期刊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国内MG文献的重要来源,期刊分布相对集中,作者、机构和地区分布较广,MG的治疗、发病机制、诊断研究在近11年内备受关注。
杨云英,刘凤斌,侯政昆,朱爱利,饶秀珍,古彩红[6](2012)在《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在非住院环境下和住院环境下影响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横断面观察和前瞻性描述性观察结合的设计,收集住院部和门诊部患者社会学资料、疾病特征、症状和体征共3个方面30个影响因素资料,对横断面观察和前瞻性描述性观察的数据独立分析,分别探索针对各自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329例患者进入横断面观察分析,其中复发或加重158例;167例患者进入前瞻性描述性观察分析,其中复发或加重1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史(OR=4.564,95%CI:32.288~285.362)、用药不当(OR=1.855,95%CI:2.945~13.878)、身体异常(OR=1.874,95%CI:2.915~14.565)、过度劳累(OR=1.864,95%CI:2.983~13.932)共4个变量是影响非住院环境下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史(OR=2.619,3.054~61.632)、精神创伤(OR=2.684,2.831~75.710)2个变量是影响住院环境下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非住院环境下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感染、用药不当、过度劳累、身体异常,影响住院环境下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感染、情志创伤,在临床中应注意积极预防和管理上述各种危险因素。
欧志穗[7](2005)在《强肌健力饮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主要由对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特异的T细胞介导的nAChR抗体(n-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nAChRab)调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特征是随意肌进行性虚弱无力。 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指在患病过程中由于病情加重或治疗不当,导致机体不能维持正常通气和吞咽功能的危急状态,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呼吸肌无力出现呼吸衰竭,吞咽肌无力无法吞咽。 中医则把重症肌无力归入“睑废”、“胞垂”“头倾”“大气下陷”等范畴,主张从脾肾入手论治重症肌无力,邓铁涛教授认为重症肌无力属于虚损病的范畴,此虚损又包括了虚弱和损害的双重含义,病机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并创制了强肌健力饮系列治疗中药救治了成千上万例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了解强肌健力饮辅助治疗重症肌无力属于脾胃气虚证和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抢救的临床疗效,并考察其对人体的安全性。本研究通过:1)对36例重症肌无力属于脾虚的患者进行性随机对照实验,以观察西药常规治疗结合强肌健力饮的临床疗效与改善肌无力症状和脾虚症候的作用;2)通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4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抢救,观察和分析近期和远期的疗效,总结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经验。 研究结果表明,36例常规治疗结合强肌健力饮疗效与与常规治疗结果比较(P<0.05)、绝对评分及相对评分比较(P<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P<0.05)、中医症状比较(P<0.05)上,均有显着性意义。结果表明,运用常规治疗结合强肌健力饮治疗脾虚证的重症肌无力,不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还对肌无力症状与脾虚症候具有较好的改善。 4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按照按照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治疗,全部康复出院,近期疗效100%,远期疗效为90.48%。无论在抢救的成功率、毒副反应、治疗费用等方面和西医比较均有优势。
况时祥,张树森,李王杏安[8](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50年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国际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从20世纪70年代首次出现中西医结合治疗MG的报道以来,迄今已走过近50年历程,在本病的治疗思路、治疗方法、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促进了治疗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在复习文献基础上对近5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MG概况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期对进一步提高本病临床治疗及研究水平有所裨益。1中西医结合治疗MG 50年回顾1.120世纪70年代:起步20世纪50年代已有中医药治疗MG的个案报道[1]。
张文婷[9](2021)在《中医慢病管理对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分析总结得出中医慢病管理对MG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2019.01-2020.01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门诊及疗区符合纳排标准的120例M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中医辨证论治,管理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慢病管理。两组患者均管理6个月,采用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QMG)、许氏绝对评分及相对评分(ARSMG)、15项重症肌无力生活质量量表(MG-QOL15)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量表测量时间节点为管理前、管理3个月和管理6个月,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随访,每月1次。结果:管理后QMG评分:管理3个月管理组I型、II型患者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与管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6个月两组I型、II型患者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6个月管理组I型、II型患者与管理3个月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与管理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3个月管理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6个月管理组I型、II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ARS-MG评分:管理3个月两组I型、II型患者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6个月两组I型、II型患者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6个月两组I型、II型患者与管理3个月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3个月管理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6个月管理组I型、II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MG-QOL15评分:管理3个月及管理6个月两组I型、II型患者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6个月管理组I型、II型及对照组I型患者与管理3个月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I型患者与管理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3个月管理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6个月管理组I型、II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慢病管理能有效提高MG患者的临床疗效,尤其降低QMG评分效果明显。2.中医慢病管理能有效提高MG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3.中医慢病管理对QMG、ARS-MG及MG-QOL15评分的改善在管理3个月至6个月期间较为明显。
钱梦[10](2021)在《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中医证候具有跨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内涵,中医复方成分复杂且具有多系统、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这使得单一角度研究证候或方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辨证论治中的“方-证相关”的经验及原理则要求在研究方药或证候时有必要将二个方面结合起来。目前,探查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正在成为方证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脾主肌肉”是中医脾脏的重要生理属性之一,补中益气汤是健脾益气的代表方之一,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该方用于脾虚肌无力显示一定的健脾强肌效用,但目前有关脾主肌肉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内涵和补中益气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探查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肉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对于揭示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和补中益气汤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肌肉减少症临床表现以肌肉无力或/和萎缩为特征,与中医脾虚肌肉无力证甚为接近。研究表明,蛋白质代谢失衡是肌肉减少症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涉及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不同层面的调控失常。本学科前期的研究显示,饮食不节+游泳力竭法复制的脾虚证大鼠模型涉及多系统的异常变化并伴有骨骼肌肌力下降及病理损伤,涉及能量代谢障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及炎性损伤等机制。健脾类方的比较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肌肉损伤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并涉及对其多个病理生理学环节的调节。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推测中医脾虚肌无力证是之前探查到的炎性激活、能量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多个环节共同参与导致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调为特点的一种病证,并有其独特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目的:应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法建立并评价脾虚肌无力证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的健脾强肌效用,并以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衡为切入,在整体、器官及分子不同维度上,探查脾虚肌无力证模型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与补中益气汤的作用靶标及二者关联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一脾虚肌无力模型小鼠的建立与评价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采用“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法建立脾虚证肌无力小鼠模型,正常组正常饲养。各组小鼠:(1)每周观测并记录各组小鼠的外观行为评分、体重及饮食量;(2)实验第2、4周末进行负重游泳力竭实验,测定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3)实验第1、2、3、4周末使用抓握力仪测定小鼠抓握力;(4)第15 d和29 d分两批次,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称量法测定计算胸腺与脾脏指数、肌湿重与肌重/体重比;制作腓肠肌HE切片,观察病理改变,利用Image J软件计算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1)实验第2-4周活动状态、皮肤毛发、大便状态积分均明显增高(P<0.01);第1-4周体重明显降低(P<0.01);第1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第3-4周饮食量明显降低(P<0.01);(2)第2-4周游泳力竭时间明显缩短(P<0.01或P<0.05);(3)第1-4周抓握力呈递进性明显降低(P<0.01);(4)第2-4周血清D-木糖、GAS、MTL含量明显降低,VIP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明显降低,血清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 或P<0.05),IL-6 明显升高(P<0.01 或P<0.05);腓肠肌湿重和湿重/体重比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的腓肠肌纤维排列松散,边缘变钝,肌纤维间隙与肌束间隙明显变宽,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明显减少(P<0.01 或 P<0.05)。结论:“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法建立的模型小鼠在呈现中医脾虚证候相关的外观行为和实验室指标改变的同时,伴有骨骼肌肌力的下降与肌纤维的萎缩,表明“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法可成功建立小鼠脾虚肌无力证模型。研究二脾虚肌无力小鼠肌肉蛋白质失衡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法建立脾虚证肌无力模型,连续4周;其中中药高、低剂量组自第15d开始分别按3.8 g/kg·d和1.9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颗粒溶液)。各组小鼠按研究一时间与方法观测:(1)观测不同时间点的外观行为积分、体重、饮食量、游泳力竭时间与抓握力;(2)实验第29 d的血清D-木糖、GAS、MTL、VIP、IL-1β、IL-6、TNF-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生长激素(GH)、睾酮(T),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胸腺与脾脏指数及肌湿重与肌重/体重比,腓肠肌的病理改变和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ELISA法测定腓肠肌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胰岛素(INS)、胰岛素受体(INSR)、GH、T、IL-1β、IL-6、TNF-α、肌肉抑制素(myostatin)、激活素受体ⅡB(ACTR2B);Western Blot法检测腓肠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p-s6k1)、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B(p-eIF4B)、胰岛素受体低物1(IRS1)、磷酸化苏氨酸激酶3(p-Smad3)、磷酸化叉头蛋白O3A(p-Foxo3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肌萎缩蛋白1(Atrogin-1)和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的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1)实验第1-4周活动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5),第2-4周皮肤毛发和大便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1);第1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第3-4周饮食量明显降低(P<0.01);第1-4周体重明显降低(P<0.01),游泳力竭时间明显缩短(P<0.05)。(2)血清D-木糖含量、GAS、MTL含量明显降低,VIP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腓肠肌湿重和肌重/体重比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镜下腓肠肌纤维排列松散,边缘变钝,肌纤维间隙与肌束间隙明显变宽;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均明显减少(P<0.01);第2和第4周抓握力明显下降(P<0.01);腓肠肌总蛋白明显降低(P<0.05),INS、INSR、IGF-1和IGF-1R 含量明显减少(P<0.01),pi3k、p-akt、mTOR、p-s6k1 以及 p-eIF4B 的表达量降低(P<0.05),Myostatin、ACTR2B 含量和 Atrogin-1、MuRF-1、p-Smad3、p-Foxo3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下丘脑CRH/GnRH明显增加/降低(P<0.01 或P<0.05),血清 ACTH、CORT、IL-6 明显升高,GH、T、IL-1β、TNF-α 明显降低(P<0.01 或P<0.05),腓肠肌 GR-α、IL-1β、IL-6、TNF-α明显升高(P<0.01或P<0.05),GH和T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低剂量组小鼠:(1)实验第3-4周活动状态、皮肤毛发、大便状态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体重明显增加(P<0.01);第4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游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2)第4周,高剂量组D-木糖含量明显增加、VIP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低剂量组的血清GAS、MTL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二个剂量组的抓握力呈不同程度地增加(P<0.01);高剂量组肌纤维形态与正常组接近,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高、低剂量组腓肠肌总蛋白均明显增高(P<0.05),腓肠肌内 INS、INSR、IGF-1 和 IGF-1R含量明显增加(P<0.01 或P<0.05),pi3k、p-akt与mTOR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Myostatin和ACTR2B含量、Atrogin-1和MuRF-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剂量组p-s6k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高、低剂量组下丘脑CRH与血清ACTH、CORT、IL-6和腓肠肌内GR-α、IL-1β、IL-6、TNF-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下丘脑GnRH、血清T、L-1β、TNF-α和腓肠肌GH、T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高剂量组血清GH明显升高(P<0.05)。结论:脾虚肌无力小鼠的肌肉萎缩机制涉及整体、器官组织与分子不同层面。整体水平上,HPA轴功能的过度激活促进了蛋白质的降解,而内分泌系统相关激素的分泌减少又不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器官组织层面上,肌肉组织内炎性因子的高表达进一步促进了蛋白质降解;分子层面上,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衡则涉及mTOR/INS与UPS/myostatin信号通路之间的平衡失调。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肌无力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健脾强肌效用,其作用机制涉及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多系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平衡及mTOR/INS与UPS/myostatin信号通路的调节。上述研究结果,为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强肌作用的临床运用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对于揭示中医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补益气汤健脾强肌作用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脾虚肌肉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习练八段锦对重症肌无力ⅡA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MG的研究进展 |
1.1.1 MG的概述 |
1.1.2 MG的治疗方法 |
1.2 祖国医学对MG的研究进展 |
1.2.1 祖国医学对MG的认识 |
1.2.2 中医药治疗MG |
1.2.3 中医技术治疗MG |
1.3 MG与生存质量 |
1.3.1 MG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 |
1.3.2 MG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
1.3.3 MG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工具 |
1.4 MG与运动疗法 |
1.4.1 MG的运动状况 |
1.4.2 运动康复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1.4.3 中医传统运动在运动康复中的优势 |
1.4.4 八段锦影响MG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的理论依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临床分型 |
2.2.4 纳入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2.6 剔除标准 |
2.2.7 脱落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分组方法 |
2.3.2 盲法 |
2.3.3 科研伦理 |
2.3.4 干预方法 |
2.3.5 评价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5 干预措施质量控制 |
2.6 研究结果 |
2.6.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
2.6.2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6.3 各观察指标分析 |
2.6.4 MG-QOL15 量表各条目分析 |
2.6.5 不良事件 |
第三章 讨论 |
3.1 一般资料 |
3.2 习练八段锦对MG-ⅡA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3.3 习练八段锦对MG-ⅡA型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3.4 习练八段锦对MG-ⅡA型患者握力的影响 |
3.5 习练八段锦对MG-ⅡA型患者6MWT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附件 |
(2)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Meta-分析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 |
2 中医对于重症肌无力的认识 |
3 针灸对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
材料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 |
2 检索数据库来源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必须全部符合以下标准予以纳入) |
5 排除标准(符合其中任一要求应当予以排除) |
6 治疗措施 |
7 文献选择 |
8 资料提取 |
9 方法学评价 |
10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
11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文献纳入与排除 |
2 统计学分析 |
讨论 |
1 纳入文献概况 |
2 方法学评定 |
3 干预措施 |
4 结局指标 |
5 针灸治疗的有效性 |
6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7 对未来临床实践以及研究的指导意义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附表 |
综述 重症肌无力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细节护理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2.1 气道护理 |
1.2.2用药护理 |
1.2.3 并发症护理 |
1.2.4 保持良好病房环境 |
1.2.5 心理护理 |
1.2.6 出院指导 |
1.3 观察指标 |
1.3.1 并发症发生情况 |
1.3.2 病情改善状况 |
1.3.3 护理满意度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两组病情改善状况比较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4)强肌健力方临床疗效观察及对MG大鼠Th17/Treg平衡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学理论源流 |
1.1.1 传统医学对痿证病名的认识 |
1.1.2 传统医学对痿证病因的认识 |
1.1.3 当代医家对MG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 |
1.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2.1 M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2 MG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R97-116多肽片段诱导的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的复制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3 造模方法 |
2.1.4 观察指标及检测 |
2.1.5 结果 |
2.1.6 讨论 |
2.2 强肌健力方对重症肌无力大鼠TH17/TREG平衡影响的实验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统计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部分 |
3.1 强肌健力方联合西药治疗脾虚型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观察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案 |
3.1.3 统计方法 |
3.1.4 技术路线图 |
3.1.5 研究结果 |
3.1.6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国内神经病学核心期刊近11年重症肌无力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文献检索: |
1.2.2 分析指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MG文献的年代分布 |
2.2 MG期刊分布 |
2.3 作者和发文机构情况 |
2.4 文献类型 |
2.5 研究内容 |
2.5.1 MG的发病机制是研究热点: |
2.5.2 MG的治疗是目前研究重点: |
2.5.3 MG的早期诊断、临床特点: |
2.6 文章被引情况 |
3 讨论 |
(6)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观测内容与指标 |
1.2.1 影响因素 |
1.2.2 结局描述 |
1.3 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复发或者加重的单因素分析 |
2.2 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复发或者加重的多因素分析见表2 |
3 讨论 |
3.1 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加重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3.1.1 住院环境下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加重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3.1.1. 1 感染 |
3.1.1. 2 精神创伤 |
3.1.2 非住院环境下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加重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3.1.2. 1 感染 |
3.1.2. 2 用药不当 |
3.1.2. 3 过度劳累 |
3.1.2. 4 身体异常 |
3.2 本研究结果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启示 |
3.2.1 对患者在住院环境下的护理工作的启示 |
3.2.2 对患者在非住院环境下的护理工作的启示 |
4 结论 |
(7)强肌健力饮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西医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及治疗概述 |
二、现代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及治疗概述 |
三、中医的脾主肌肉理论与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学说”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Ⅰ.强肌健力饮治疗脾虚型重症肌无力36例临床观察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结论 |
五、讨论 |
Ⅱ.强肌健力饮在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抢救4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报告 |
一.病例资料 |
二.治疗方案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病例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50年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结合治疗MG 50年回顾 |
1.1 20世纪70年代:起步 |
1.2 20世纪80年代:筑基 |
1.3 20世纪90年代:开拓 |
1.4 2000—2010年:发展 |
1.5 2011—2020年:提高 |
2 总结与思考 |
(9)中医慢病管理对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方法 |
5 随访 |
6 观察指标 |
7 统计学方法 |
8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脾虚证的研究现状 |
1. 脾虚证的现代内涵 |
2. 脾虚肌无力模型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中益气汤”防治肌肉疾病的研究概况 |
1. 临床研究 |
2. 实验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肌肉减少症的分子机制 |
1. 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失衡 |
2. 激素水平 |
3. 炎性因子 |
4. 神经-肌肉功能衰退 |
5.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损伤 |
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脾虚肌无力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脾虚肌无力小鼠肌肉蛋白质失衡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立论背景与研究思路 |
2. 脾虚肌无力证模型小鼠的建立与评价 |
3. 脾主肌肉及脾虚肌无力的现代病生理学内涵 |
4. 补中益气汤健脾强肌功效的现代作用机制 |
5. 补中益气汤(方)-脾虚肌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 |
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习练八段锦对重症肌无力ⅡA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 严玉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D]. 谭冬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细节护理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屈娟娟,骆秀琴,缪殷姝,刘星华. 医学信息, 2020(10)
- [4]强肌健力方临床疗效观察及对MG大鼠Th17/Treg平衡影响的实验研究[D]. 方学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国内神经病学核心期刊近11年重症肌无力文献分析[J]. 黄攀,徐敏,何晓英.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7(05)
- [6]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的影响因素分析[J]. 杨云英,刘凤斌,侯政昆,朱爱利,饶秀珍,古彩红. 护理学报, 2012(04)
- [7]强肌健力饮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D]. 欧志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
- [8]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50年的回顾与思考[J]. 况时祥,张树森,李王杏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1)
- [9]中医慢病管理对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研究[D]. 张文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D]. 钱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