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课堂教学中的讲与不讲(论文文献综述)
何畔[1](2021)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成因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
牟文杰[2](2021)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话语秩序的研究 ——基于S中学两节道德与法治公开课的话语分析》文中提出
魏江珊[3](2021)在《学科教学知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与新教材改革又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语文教师要胜任阅读教学课堂,就必须认识到学科教学知识对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将结合课堂实录、问卷与访谈,分析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对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产生的相关影响,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质量,优化阅读教学效果。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个案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特征。对于教师来说,其学科教学知识具有个体性,运用于教学实践时,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都有其个性化处理。本章结合教师访谈,呈现三位对象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个性化特征。第二部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对阅读课堂教学影响的调查与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学生,教学效果直接作用于学生。本章对三位研究对象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外显情况及学科教学知识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从学生视角呈现学科教学知识对阅读课堂教学的影响。第三部分:个案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对阅读课堂教学的影响。为使课堂观察的效果对比更明显、研究结果更精准、更科学,本章在一、二章的基础之上,整合材料,以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红烛》《赤壁赋》为案例进行课堂实录分析,具体分析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差异对阅读课堂教学的不同影响。第四部分:构建高效阅读课堂的策略。通过对三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征、学生问卷以及课堂实录进行详细分析后,本章从宏观角度提炼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对阅读课堂教学的影响。同时,针对产生的相应影响,为教师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水平,进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效阅读课堂提出相应的策略。
王雅娇[4](2021)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PS教育指把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和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Sicence)有关内容纳入科学课程中,它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科学思维作为我国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学习乃至立足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能力。科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良好素材,在科学史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HPS教育思想,将会对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有重要帮助。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我国关于此领域的研究甚少,因此,尝试在高中生物科学史课堂中实施基于HPS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并探讨其具体影响。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案例研究法对HPS教育思想应用于科学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进行分析与实践探索。首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从不同视角了解生物科学史课堂现状与对HPS教育思想的渗透情况。其次,分析HPS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内在联系,对现行的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的科学史材料进行基于HPS并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分析。再次,参考英国学者提出的早期HPS教学模式,结合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结果以及对HPS与科学思维的分析,重构更适用于高中科学史课堂教学的HPS教学模式。最后,比较实施HPS教学实践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科学思维品质与解题能力的变化。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HPS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如下作用:第一,基于HPS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科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独创性。第二,与传统教学相比,其对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的提升较大,对灵活性与敏捷性影响不显着。第三,实施基于HPS的教学在培养科学思维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为尽可能地发挥HPS教育思想的价值,为教师提出如下教学建议:第一,在基于HPS的课堂中合理设置课堂活动。第二,在基于HPS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问题引导与合作学习。第三,在基于HPS的课堂中引入的社会学背景信息宜简练。第四,在HPS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科学哲学理念。旨在为今后在高中生物学科学史教学中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供参考和借鉴。
罗双明[5](2021)在《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缘起于两个方面:一是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宏观角度的公平因为有制度的保障,最终会通过有力的强制措施逐渐得以实现,而微观角度的公平则需要我们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和回应,同时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恰恰是导致“边缘学生”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二是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中心生”和“边缘生”双重身份的经历激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是否有人和笔者一样经历过“边缘生”的经历?他们是什么类型的“边缘生”?“边缘生”这一群体在课堂、班级和校园中需要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他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边缘生”的身份?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变为“边缘生”的?他们是否具有“中心生”的一面?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西西北边陲一所乡村小学中的四位不同类型的“边缘”学生为个案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四位“边缘”学生产生的背景包括两大方面,首先是社会背景:当地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民族特色文化和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其次是学校背景:该村小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接着,论文主体部分介绍了四个不同类型“边缘”学生的故事,并根据各个“边缘”学生的不同情况结合不同理论分别进行了个因分析。具体如下:第一位研究对象: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笔者描述了他作为“游离者”和“表演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他作为“享受者”和“梦想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接着运用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从“关心者角色”、“被关心者角色”、“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三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第二位研究对象: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笔者描述了她作为“独行者”、“另类者”和“期待者”的被班级同学排斥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她作为“积极者”的“中心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权力规训和教学机智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同辈群体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三位研究对象:隐形“被排斥者”——罗强。笔者描述了他作为麻烦“制造者”、“被疏离者”和“继承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他所具有的“闪光者”的一面。最后运用标签等理论从教师、社会和家庭三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四位研究对象:家庭“寄养者”——莫艺。笔者描述了她作为“消极者”、“缺失者”和“被‘虐待’”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了她作为“被肯定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教育公平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边缘人”本身进行成因分析。接着,笔者还结合该地区特征从普遍意义上对造成“边缘生”的共因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所有研究和分析,笔者最后探讨了“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分别是:社会层面应该吸引农民就近就业,稳定村小师资队伍、加强正向价值观传播,抑制泛娱乐化现象;学校层面应该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去除负面“标签”、加强同辈群体引导,提升异质文化接纳度、缩小家校界限,增加家师沟通频率;教师层面应该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多中心”视角看待“边缘生”,挖掘其闪光点、树立责任意识,多学科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家庭层面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父母担任关注者角色、以身作则,父母担任榜样者角色;“边缘”学生自身层面应该对自身“边缘化”处境进行正确归因、成为能够致力于问题解决的高心理弹性者。
李念[6](2021)在《毕节市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L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历史教材的补充,扮演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等重要角色。毕节市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人物资源、历史遗址遗迹资源、历史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就目前而言,很多学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得尤为重要,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后任务不是安排学生背书,就是安排学生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还束缚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些情况,本文以毕节市的乡土历史资源为例,探讨在历史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中如何运用乡土历史资源,希望能对毕节市的乡土历史教学有所帮助。本文将从以下四个章节来进行分析: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原则,主要有真实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紧接着阐述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丰富历史课堂、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三是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二章从毕节市的历史沿革、历史人物资源、历史遗址遗迹资源以及历史教育资源这几个部分出发,概述毕节市的乡土历史资源情况。第三章是笔者在实习的过程中,根据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从而设计出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向L中学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当面访谈,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该校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建议。第四章从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出发,探索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普军[7](2021)在《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决策决定了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新课程改革凝练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将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综合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可见新课程改革很重视数学探究活动,相对应的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有了新的要求,引起了数学课程实施的变化。因此,研究数学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入手,深入考察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教学交互决策和教学评价决策现状,归纳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关注点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在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阶段,对于探究活动的内容的选取或改编,高中数学新手教师考虑的主要是教学是否需要探究活动来衔接和过渡,学生是否具备探究活动所需的知识基础,而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设计考虑的主要是教学重难点是否需要探究活动来进行强调、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总的来说,主要以讲授知识为目的,决策的关注点是衔接教学环节、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凸显教学重难点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阶段,对于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高中数学新手教师考虑的主要是完成整节课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互动上主要考虑的是掌控学生的探究方向,很少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机会,即决策的关注点是完成整节课的教学计划和掌控学生的探究方向。然后,在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阶段,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向学生的探究活动学习过程,并以学生对探究活动知识的掌握情况、积极性和参与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回溯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以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即决策的关注点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和完成教学预设。最后,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理念和教师的知识,其中教师的知识包括数学学科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及教师对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的认知;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体、教科书和教学资源,其中教科书方面包括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探究活动的编排。本文的研究创新在于:第一,采用质性研究,从教学决策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教师使用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背后的想法及影响因素;第二,以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有利于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反思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各种教学决策,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
景琦琦[8](2021)在《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云南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是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重点大学,通过积极发挥地缘优势,构建面向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然而从实习和就业情况来看,真正能达到这一人才培养标准的学生数量非常少,说明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程及其教学,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主干课程的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选择云南师范大学为案例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本文以课程评价理论、CIPP课程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来作为理论依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含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对问卷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进行总体评价和每门课程的详细评价,以发现课程存在问题,并结合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选取典型课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课程改进的建议和策略。希望通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研究案例的分析,一方面能够树立起示范,学习其长处和优点;另一方面达到警策作用,能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改进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二章课程评价理论依据、第三章课程总体评价调查分析、第四章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第五章课程案例分析、第六章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经调查分析目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缺失来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汉语本体类课程偏少,对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不足;课程开设顺序不够合理;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基于以上问题,提出课程改进建议: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本研究将为各培养院校提供改进课程的经验、借鉴和参考;有利于改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将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满足海外汉语教学需求的高质量国际汉语教师,产生重要意义。
朱晨菲[9](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魏同玉[10](2021)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观的冲突与妥协 ——知识的存在意义究竟何在》文中研究说明
二、论课堂教学中的讲与不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课堂教学中的讲与不讲(论文提纲范文)
(3)学科教学知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概况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概况 |
3.研究现状的反思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具体思路 |
2.研究方法 |
3.材料收集 |
4.研究对象 |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特征 |
(一)学科定位知识特征 |
1.关于性质与目的的知识 |
2.关于功能与价值的知识 |
(二)学科定位知识特征 |
1.课程知识 |
2.教材知识 |
3.本体知识 |
(三)关于学生的知识特征 |
1.知识来源 |
2.掌握程度 |
(四)教学策略的知识特征 |
1.组织方式 |
2.表征方式 |
3.呈现方式 |
(五)评价知识特征 |
1.评价方式 |
2.评价来源 |
二、学科教学知识对阅读课堂教学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
(一)学科定位知识数据分析 |
(二)学科内容知识数据分析 |
(三)关于学生的知识数据分析 |
(四)教学策略知识数据分析 |
(五)评价知识数据分析 |
三、学科教学知识对阅读课堂教学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
(一)《红烛》课堂实录分析 |
1.初级发展阶段教师A的课堂教学 |
2.中级发展阶段教师B的课堂教学 |
3.高级发展阶段教师C的课堂教学 |
(二)《赤壁赋》课堂实录分析 |
1.初级发展阶段教师A的课堂教学 |
2.中级发展阶段教师B的课堂教学 |
3.高级发展阶段教师C的课堂教学 |
四、构建高效阅读教学课堂的策略 |
(一)明确学科定位知识,打牢教学基础 |
(二)深化学科内容知识,保证教学有效 |
(三)关注关心学生,掌握教学关键 |
(四)巧用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
(五)完善评价知识,辅助课堂教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对阅读课堂教学影响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4)高中生物学教学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HPS教育国内外研究概况 |
(二)科学思维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HPS教育 |
(二)HPS教学模式 |
(三)科学思维 |
二、理论基础 |
(一)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二)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基于HPS的课堂教学调查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
(二)问卷编制与发放 |
(三)数据回收与检验 |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
(一)访谈对象及目的 |
(二)访谈提纲编制 |
(三)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四章 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分析与设计 |
一、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分析 |
(一)科学思维能力结构解析 |
(二)科学哲学核心问题与举例分析 |
(三)科学社会学研究内容与举例分析 |
(四)基于HPS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
二、生物学必修教材中HPS材料与科学思维分析 |
(一) 《分子与细胞》HPS材料与科学思维分析 |
(二) 《遗传与进化》HPS材料与科学思维分析 |
三、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模式构建 |
(一)早期HPS教学模式分析 |
(二)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HPS教学模式 |
四、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案例设计 |
(一)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 |
(二)对酶本质的探索 |
第五章 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
一、实践对象与目的 |
(一)实践对象 |
(二)实践目的 |
二、实践准备工作 |
(一)问卷编制与发放 |
(二)科学思维前测分析 |
三、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实施 |
四、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一)科学思维后测与分析 |
(二)科学思维前后测对比分析 |
(三)期末考试成绩及分析 |
五、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结果总结 |
(一)实践过程总结 |
(二)实践结论 |
(三)教学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生物科学史课堂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科学思维前测问卷 |
附录四 科学思维后测问卷 |
附录五 哈尔滨市某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生物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 |
(二)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边缘学生”基本问题研究 |
1.“边缘学生”的内涵 |
2.“边缘学生”的特征 |
3.“边缘学生”的分类 |
4.“边缘学生”的后果审视 |
(二)学校“边缘学生”实证研究 |
1.以学段划分 |
2.以场域划分 |
3.以城乡区域划分 |
(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乡村、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
1.乡村 |
2.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
(二)边缘、边缘学生 |
1.边缘、边缘学生 |
2.相近范畴厘清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观察法 |
3.访谈法 |
4.实物分析法 |
5.个案法 |
(二)研究过程 |
1.进入树人小学 |
2.确定研究对象 |
3.资料收集 |
第1章 社会和学校背景 |
一、社会背景 |
(一)C乡: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 |
(二)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 |
(三)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 |
二、学校背景 |
(一)学校: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 |
(二)班级: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 |
第2章 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游离者” |
(一)明目张胆搞小动作 |
(二)被点名后毫不收敛 |
(三)不参与课堂学习 |
三、“表演者” |
(一)背着老师搞小动作 |
(二)被点名后佯装收敛 |
(三)假装参与课堂学习 |
四、“享受者” |
(一)同学眼里的好玩伴 |
(二)笔者眼中的好少年 |
五、“梦想者” |
(一)美好的梦想——“太空人” |
(二)唯一的倾听者——爷爷奶奶 |
六、个因分析:基于关怀伦理视角 |
(一)关心者角色缺失 |
(二)被关心者角色缺失 |
(三)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缺失 |
第3章 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独行者” |
(一)课堂内外独来独往 |
(二)来自同学的负面评价 |
(三)老师的刻意关注 |
三、“另类者” |
(一)不受控制的行为 |
(二)奇怪的言行举止 |
(三)神奇的个人世界 |
四、“期待者” |
(一)期待来自老师的关注 |
(二)渴望友情 |
五、“积极者” |
(一)课堂积极表现 |
(二)课内外积极与老师互动 |
六、个因分析 |
(一)教师:全方位的控制和教学机智的缺乏 |
(二)家庭:资本占有量低 |
(三)同辈群体:对异质文化的排斥 |
第4章 隐形“被排斥者”——罗强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麻烦“制造者” |
(一)恶劣事件 |
(二)恶作剧 |
(三)态度戏谑 |
三、“被疏离者” |
(一)同辈群体的“背叛” |
(二)同学家长的“隔离” |
(三)老师的有色眼镜 |
四、“继承者” |
(一)充满暴力的家庭传统 |
(二)对物质的欲望 |
五、“闪光者” |
(一)小领导者 |
(二)美术特长 |
六、个因分析 |
(一)教师:负面“标签”的刻板使用 |
(二)社会: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 |
(三)家庭:榜样的缺乏 |
第5章 家庭“寄养者”——莫艺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消极者” |
(一)课堂上消极无趣 |
(二)课下人际关系生疏 |
(三)极端的言行举止 |
三、“缺失者” |
(一)“我真正的家” |
(二)亲密关系的缺失 |
(三)缺乏自信心 |
四、“被‘虐待’者” |
(一)“难缠”的家长和“任性”的哥哥 |
(二)莫艺的经历 |
五、“被肯定者” |
(一)个性者 |
(二)热心肠 |
六、个因分析 |
(一)老师: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
(二)家庭:剧烈变故导致儿童偏差行为 |
(三)边缘人本身:低心理弹性者 |
第6章 “边缘生”共因分析和转化策略探讨 |
一、“边缘生”共因分析 |
(一)家庭方面 |
(二)学校教师方面 |
(三)家校合作方面:家校界限明显,家师沟通频率低 |
二、“边缘生”转化策略探讨 |
(一)社会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四)家庭层面 |
(五)“边缘”学生自身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毕节市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L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乡土历史资源的概念界定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原则及意义 |
一、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原则 |
(一)真实性原则 |
(二)适度性原则 |
(三)实用性原则 |
(四)典型性原则 |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意义 |
(一)有利于丰富历史课堂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三)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二章 毕节市乡土历史资源概述 |
一、毕节市的历史沿革 |
二、毕节市的历史人物资源 |
(一)“顺德夫人”奢香 |
(二)“太子太保”丁宝桢 |
(三)抗日英雄刘仁 |
(四)爱国先驱周素园 |
三、毕节市的历史遗址遗迹资源 |
(一)黔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 |
(二)赫章可乐古汉墓群遗址 |
(三)“鸡鸣三省会议”遗址 |
(四)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
四、毕节市的历史教育资源 |
(一)卫儒学 |
(二)书院 |
(三)私塾 |
第三章 L中学运用毕节市乡土历史资源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学生层面的调查分析与教师层面的访谈分析 |
(一)基于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基于教师层面的访谈与分析 |
二、L中学乡土历史资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教师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意识淡薄 |
(三)学生对乡土历史资源的认识淡薄 |
三、L中学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建议 |
(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强重视乡土历史资源 |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三)学生应该树立起主动学习乡土历史资源的意识 |
第四章 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策略 |
(一)新课导入时的运用策略 |
(二)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策略 |
(三)小结时的运用策略 |
二、课外活动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策略 |
(一)开展乡土历史探究性活动 |
(二)开展乡土历史知识竞赛 |
(三)实地参观当地乡土历史遗迹遗址 |
(四)开展乡土历史手抄报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教科书 |
1.1.2 教科书中探究活动 |
1.1.3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 |
1.1.4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 |
1.2 研究背景 |
1.2.1 课程改革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
1.2.2 顺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
1.2.3 促进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的思路 |
1.5.1 研究的计划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教科书的研究视角 |
2.2.2 数学教科书的研究视角 |
2.3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相关研究 |
2.3.1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静态研究 |
2.3.2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动态研究 |
2.4 教学决策的相关研究 |
2.4.1 教学决策的分类 |
2.4.2 教学决策构成要素的研究 |
2.4.3 教学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 |
2.5 已有研究的相关启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分析框架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个案研究法 |
3.2.3 访谈法 |
3.2.4 课堂观察法 |
3.2.5 实物分析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5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3.5.1 资料的收集 |
3.5.2 资料的整理 |
3.5.3 资料的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文章小结 |
第4章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分析 |
4.1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 |
4.1.1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分析 |
4.1.2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分析 |
4.1.3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分析 |
4.2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 |
4.2.1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分析 |
4.2.2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分析 |
4.2.3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分析 |
4.3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 |
4.3.1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分析 |
4.3.2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分析 |
4.3.3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 |
5.1 内在因素 |
5.2 外在因素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反思 |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研究的展望 |
6.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课前访谈提纲 |
附录B 课后访谈提纲 |
附录C 课堂观察表 |
附录D 部分课堂转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课程评价理论 |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和主体 |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和目的 |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
四、课程评价的模式 |
(一)目标评价模式 |
(二)差距评价模式 |
(三)CIPP评价模式 |
(四)回应性评价模式 |
(五)本研究选择 CIPP 模式进行评价的原因 |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价理论 |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和目的 |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和方法 |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
三、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
小结 |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发放回收 |
第三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
一、问卷信效度判断标准 |
二、量表信度分析 |
三、量表效度分析 |
四、影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单门课程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
二、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情况分析 |
(一)第二语习得 |
(二)跨文化交际 |
(三)汉语语言分析 |
(四)汉语课堂设计 |
(五)汉语课堂教学法 |
(六)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七)语言要素及其教学 |
(八)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 |
(九)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
(十)中华文化与传播 |
(十一)外语教育心理学 |
(十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各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案例分析 |
一、跨文化交际(研一) |
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
三、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研一) |
四、汉语课堂教学法 |
五、小结 |
第六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 |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 |
三、忽视汉语本体类课程 |
四、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
五、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 |
六、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
七、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
八、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 |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改进建议 |
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 |
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 |
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 |
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
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9)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缘起 |
1.1.1 几个机缘 |
1.1.2 初步推断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数学评优课 |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1.4 研究背景 |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
1.5 研究意义 |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3.1 观察法 |
3.3.2 访谈法 |
3.3.3 出声思维 |
3.3.4 自我反思 |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
3.5.1 研究的效度 |
3.5.2 研究的伦理 |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
3.6.1 论文的结构 |
3.6.2 论文的写法 |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
4.1.3 小结:“烤” |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
4.2.4 小结:“吃橘子” |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
4.3.3 小结:“境与径” |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
4.4.4 小结:“神来之笔” |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
4.5.4 小结:“出彩” |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
4.6.3 小结:“陪伴” |
4.7 本章总结 |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
5.1.5 小结:“名师之智” |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
5.2.5 小结:“教研之慧” |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
5.3.5 小结:“专家之谋” |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
5.4.4 小结:“科研之思”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
四、论课堂教学中的讲与不讲(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成因的个案研究[D]. 何畔.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话语秩序的研究 ——基于S中学两节道德与法治公开课的话语分析[D]. 牟文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学科教学知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影响研究[D]. 魏江珊.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生物学教学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D]. 王雅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D]. 罗双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毕节市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L中学为例[D]. 李念.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个案研究[D]. 普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D]. 景琦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9]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10]课堂教学中知识观的冲突与妥协 ——知识的存在意义究竟何在[D]. 魏同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