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

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

一、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汝模[1](2019)在《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提倡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亟需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化,各学科领域对于海丝文献资源的需求迫切程度日益加深,为满足用户群体对海丝文献资源的迫切需求,实现海丝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数字化建设不仅具有现实意义,相应的也成为长期保存以及二次创新的重要之举。为此,文章以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概况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数字化建设的概况,具体从数据库建设、信息门户建设、其他海丝数字资源开发现状三个方面来阐述现今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所取得成果。并剖析不足之处,提出相应措施,以期助力于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以及福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文的研究方法以网络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以分析归纳法为辅。首先,系统、全面论述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概况,包括数字化的内容、特征、原则,再接着论述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其次,全面分析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概况,分别从数据库建设、信息门户建设、其他海丝数字资源开发现状三个方面来阐述。最后,对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提取共性之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以期对其建设有所助益。

黄薇[2](2019)在《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文中提出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处在中西文明冲突与交汇点上的上海,社会生活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偏离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迄今尚无专门着眼于西方基督宗教传播对上海社会风尚的影响。实际上,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上海一直是西方在华传教运动的中心。天主教和新教在上海的传教与社会事业,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占有较大的份额和突出的地位。因此,作为城市宗教与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疑受到了包括基督宗教文明在内的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此前数量众多的以上海近代化为题的研究着作中,多将“西方”视作一个整体,很少注意到他们因不同的身份、国籍、行业、宗教信仰等,而产生的差别。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劝说”和“规训”两个维度,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在华基督教会与传教士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关注点的变迁,及其对上海社会风尚造成的影响。“劝说”是指通过运用各种策略,使被劝说者愿意采用劝说者提出的意见或行为趋向。“规训”则是一种“权力—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在文化上的规训,即通过文化风气的熏陶,风俗习惯的养成,乃至意识形态的灌输,从而将其纳入到与规训者相同的文化语境中,减少“西方人”在殖民化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摩擦。本文依据传教士出版的各种回忆录、书信集,中外教会机构的档案,教会出版机构出版的大量书籍、期刊等中西文献,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全文共分六章,楔子部分阐述了鸦片战争前,西方世界各种游记、笔记里的中国形象,以及传教士初来中国时在生活上的各种摩擦与碰撞;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勾勒了基督宗教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历史,简要描绘了基督教的传教情况,及其在中西思想交流、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基督教东来后,与上海本土文化相遇时的摩擦。教会如何旗帜鲜明地反对诸如缠足、溺婴、一夫多妻等陋俗;第三章讨论了基督教倡导的城市生活理念,诸如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俭朴衣着、注意公共卫生等;第四章聚焦于基督宗教对于神职人员、中国教牧的日常规训,以餐饮、衣着、居家环境等要求为例,反映出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互动;第五章讨论了基督宗教在上海这个城市环境下,如何对教徒进行道德约束以及灵性的培养,以及如何实施适度的惩戒。本文最后认为基督教是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而的,但基督教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其中包含人类社会某些基本的价值观,为上海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部分道德基础,因而能引起上海本土文化的共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福音事业,对城市现代化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这些观念主要的言说者和传播者,传教士们无法摆脱时代及其自身身份的局限性,这就决定这些观念影响的有限性。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的兴起,使得基督教会与传教士渐渐处于社会的边缘角色,虽然留下雪泥鸿爪却并不能给上海城市社会风尚的变化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李娜[3](2017)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我国着名农史学家万国鼎主持汇编了一套方志农业专题资料——《方志物产》,共431册、3000余万字,摘抄自全国40多个大中型城市、100多个文史单位的数千部地方志,时间长、范围广,数量大、内容多,价值高、意义重,为农史研究和区域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目前,《方志物产》数字化整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地域范围的选择上,研究方法的应用上,还是文本内容的挖掘上,都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开拓。融合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从单省份到多省份到全国范围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从单一对象到多重对象的挖掘,更大程度地发掘和利用《方志物产》的价值,更好地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服务。本研究立足于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和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的电子文本为研究语料,通过智能化识别文中的命名实体,抽取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社会网络的数据源,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现实体之间关系的可视化展示,从不同的视角根据实际需求对网络进行分析,以便进行知识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全文数据库建设通过梳理《方志物产》山西分卷文本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文本规范化的标准,并借助文本处理软件实现全部文本的格式化处理,以此为依据,设计数据库的表格和字段,批量导入文本,完成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中,共包含志书表、物产分类信息表和物产基本信息表三个表格。其中,志书表的主键志书编号为物产分类信息表的外键,物产分类信息表的主键分类编号为物产基本信息表的外键,这样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还减少了信息冗余,在保证信息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基础操作的情况下,还可以便捷地实现三张表格的联合查询。(2)《方志物产》山西分卷所载的物产信息研究在系统梳理我国物产分类体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中物产分类体系的特征,构建一套符合《方志物产》特征的物产分类体系,借助数据库技术和其它信息技术,智能化地实现物产原有分类信息的优化处理,补全原来空缺的物产分类信息,计算物产分类信息智能化处理的效果。在物产分类信息智能优化的基础上,以志书名称中包含的地名为物产的产地,并统一成该地名所属的府州的名称,根据物产名称与地名的关系以及物产名称与分类信息的关系,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物产的总体分布、不同类别的物产的分布、类别信息的分布等进行地图可视化展示。(3)基于条件随机场的《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实体识别研究以物产备注信息不为空的所有物产信息为研究语料,通过人工标注的方式,对物产备注信息中蕴含的物产别名、引用的文献、涉及的人物、标明的地名、物产的用途等进行标注。在人工标注的基础上,将研究语料平均分为十等份,每次选取其中九份作为训练语料,另外一份作为测试语料,使用条件随机场模型对训练语料进行学习,分析标注部分的内外部特征,形成特征模板,从而完成识别的模型的构建。用测试语料对识别模型的识别效果进行测试,测试指标为精确率、召回率和调和平均数。测试结果表明,条件随机场模型的识别效果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语料库规模的大小,条件随机场在大数据环境下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方志物产》总体数量比较大,而仅仅山西分卷而言,数量较少,导致模型的学习内容单一,特征模板不完善,测试结果还有待提高;二是语料的人工标注程度高低,漏标、错标的数量越少,程度越高,模型的学习越全面,特征模板与测试语料的匹配程度越高,识别效果也越好。(4)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知识组织研究在基于条件随机场模型对《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实体识别的基础上,根据物产名称与识别结果的对应关系,提取物产名称与物产别名、物产名称与地名、物产名称与人物、物产名称与用途、物产名称与时间等关联关系的数据,形成社会网络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源。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相关软件,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图形化的展示,并根据不同的特征和需求,采用不同的视角进行网络分析,主要有三种视角:宏观视角的整体网分析、中观视角的局部网分析、微观视角的个体网分析。物产名称与物产别名之间的网络分析。通过点度分析一个物产具有多少个别名,一个别名可以成为多少物产的共有别名;通过线值分析一个别名是否是一个物产的常用别名;通过自我中心网络展示一个物产的别名信息或者一个别名关联的物产信息;通过联通网络发现不同种类的物产具有相同的别名。基于历史的视角分析物产别名的由来以及物产别名网络中发现的现象。物产名称与引用人物之间的网络分析。通过点度分析一个物产引用了多少个人物,一个人物被多少个物产引用过;通过线值分析一个人物被一个物产引用的次数;通过个人中心网络展示一个人物被哪些物产引用过,一个物产引用了哪些人物;通过网络维度的转换,提取单一的人物共被引网络,用点度中心度寻找网络中的名人,用间距中心性寻找网络中的中介人物,用接近中心度寻找网络中的最佳信息传播者。物产名称与物产用途之间的网络分析。选取物产用途中的药用价值信息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描述药用价值的词作为研究单位,通过点度分析以一个物产具有哪些药用价值,哪些物产具有相同的药用价值;通过线值分析一个物产的哪方面的药用价值记载的最多;通过网络维度的转换,依据药用价值的相同为关联,提取具有单一的物产名称网络,通过间距中心性,探索物产名称的聚类以及中介信息。其次,以描述药用价值的词中包含的字作为研究单位,分析物产因药用价值相似而形成的关联关系。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研究。首先,研究物产在时间线上的变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时间段的划分,通过局部网视角,以第一个时间段内记载的物产为样例,寻找消失的物产名称,以最后一个时间段内记载的物产为样例,寻找新增的物产名称;其次,研究物产在空间线上的变迁,通过点度分析哪个地区的物产最为丰富,哪个地区的物产最为贫瘠,哪些物产分分布范围最广,哪些物产的分布范围最小;再次,选取“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棉在山西省内的引种和传播过程。在完成以上研究工作的前提下,本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首先,在数据格式化和语料标注的过程中,都有人工参与,人工操作难免会有出现疏漏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检查和完善人工操作的结果;其次,在格式化处理过程仅实现了一部分自动化处理,物产分类信息的智能优化过程中,最后仍有一部分物产的分类信息无法规范,只能通过人工判别,仍需继续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实现操作的全自动化处理;再次,本研究的地域范围较小,语料规模较少,仅仅是进行方法的可行性探索,仍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语料上进行尝试;最后,本研究得出的结果都是语料内容的客观记载,没有参杂人为的主观因素,目的是为农史研究人员提供资料参考和研究思路,结果的利用仍需要进行专业辨析和考证。总之,本研究将文献学、情报学、计算机等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方志物产》的内容挖掘中,通过命名实体识别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现了命名实体自动抽取和时空关联可视化,发现物产分布、物产变迁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方志古籍知识组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拓展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穆卫国,段晓林[4](2017)在《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自建数据库研究》文中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民国文献的主要收藏机构,近年来,已建成大量全文和专题数据库,但目前尚没有文章对这些自建数据库进行相关研究。重点介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几家民国文献馆藏量较大的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概况,分析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数字化开发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睢颖[5](2017)在《中国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采购经费紧张、馆舍空间有限、用户入馆人数逐年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的图书馆界不得不开始审视现有的馆藏结构和馆藏质量,馆藏评价理论也经历了从单一的藏书评价,到21世纪初迅速崛起的电子资源的评价,再到多种馆藏类型的综合评价的发展历程。但是,图书馆实际的图书资源存量和馆藏结构情况究竟怎样缺乏具体全面的调研和探讨。文章选择国家图书馆和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验证两者的图书资源保障率是否理想以及馆藏结构是否合理。研究思路以先摸清图书资源存量,再规划增量发展的顺序展开,选择《全国新书目》作为标准书目,使用《全国新书目》2012-2016年五年间的书目出版数据与国家图书馆馆藏OPAC目录及CALIS的“e读”学术资源发现系统进行对比,从宏观保障率、馆藏学科结构以及馆藏类型结构等方面揭示目前国家图书馆及CALIS“e读”的图书存量现状,同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案例研究主题,在读秀数据库中检索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图书,将被引次数大于等于10的图书选定为核心图书,通过与五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CALIS、国家图书馆馆藏进行对比,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建设情况。书目核对法是本文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在书目核对的过程中为了缩短数据采集时间,将《全国新书目》中每一本书的ISBN号提取出来,使用爬虫工具搜集数据。为了增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还使用了对比法、引文分析法以及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开展研究。通过对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上看,国家图书馆图书资源保障率很高,图书资源馆藏结构也比较合理,CALIS“e读”发现系统不论是图书资源覆盖率还是馆藏结构都不甚理想,具体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图书馆图书资源保障率也要高于CALIS“e读”。呈缴本制度作为国家图书馆图书资源收藏的重要保障,出版社的呈缴样本的数量并不理想,国家书目建设也存在建设推广乏力的不足。中国图书资源增量建设和馆藏结构优化未来规划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在组织机构设置层面,设立统一管理出版物呈缴和国家书目建设的委员会,主导工作的开展和单位间协调;在制度设计层面,加快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围绕图书馆基本法,颁布必要的专门法、地方法和行业规章,形成更加完备的图书馆法律体系;在文献资源书目控制和馆藏结构优化方面,应该加强国家书目建设和书目数据的开发利用,同时从采访方式、人员培养、馆藏资源数字化等方面优化馆藏结构,重视图书馆馆藏可持续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通过建立资源保障体系,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王爱林[6](2015)在《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探讨——以全国14所体育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特色资源建设是体育院校图书馆建设水平的体现,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全国14所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的研究,分析了特色资源的类别及特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策略。

谌立新[7](2013)在《我国体育院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与共享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图书馆联盟背景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对全国体育院校图书馆网站访问和电话采访,调查分析了体育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建立体育院校图书馆联盟,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构想,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策略。

张新兴[8](2012)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三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周德书,李曙光[9](2011)在《网络环境下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调查法,从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及其共享概况、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论述了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丛枚琳[10](2011)在《我国体育文献目录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体育文献目录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武帝时杨仆所编撰的《兵录》,不但是我国第一部具备完整形式的专科目录,也是我国最早的体育专科文献目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体育文献目录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以《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总汇》、《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等为代表的一批目录产品得到了应用。但是,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体育文献目录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要求形成新的目录体系,来适应网络环境下体育文献信息服务的变化。本研究首先对专科文献目录的发展进行概述,介绍了专科文献目录的概念、历史发展以及在目录学体系中的地位,概述了体育文献目录的特点、类型、载体形式和作用。通过列举我国体育文献目录现状,分析目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体育文献目录产品种类及数量少、缺乏连贯性、统一性、实践性等方面。作者提出构建体育文献目录体系的设想,并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进行说明。文章论述了目录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使体育文献资源统一、信息标准统一,而且能够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在构建体育文献目录体系的过程中,除科学性原则外,还应当遵循可靠性与实用性原则、先进性与安全性原则、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经济性与可扩充原则。文章构想了体育文献目录体系的总体框架,认为体系构建的内容包括文献目录资源平台、文献目录管理平台和文献目录应用平台三个部分,并就各部分内容进行介绍。展望体育文献目录体系,还将向着数字资源整合、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形成体育信息资源共享与文献保障等方向发展。

二、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中文文摘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概述
    2.1 福建海丝文献概述
    2.2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概述
    2.3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基础
    2.4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第三章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
    3.1 福建海丝文献数据库建设现状
        3.1.1 福建公共系统图书馆中的海丝数据库调查与研究
        3.1.2 福建省高校系统图书馆中的海丝数据库建设现状
    3.2 福建海丝主题的信息门户网站建设现状
    3.3 福建其他形式的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
        3.3.1 福建海丝数字资源网上展览建设
        3.3.2 海丝题材的动漫、电影等文艺精品创作
        3.3.3 海丝题材的网络游戏开发
第四章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1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特点
        4.1.1 海丝数字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初见成效,资源分布不均衡
        4.1.2 海丝数据库内容来源类型呈现多元化
        4.1.3 海丝数据库表现形式单一化
        4.1.4 海丝数据库内容格式日臻完善统一
        4.1.5 海丝数据库的主题方向广泛
    4.2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区域分布
第五章 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5.1 海丝数字资源更新滞后,用户服务能力较弱
        5.1.1 海丝数字资源更新维护机制不合理
        5.1.2 海丝数字资源为用户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5.2 资源开发力度有限,海丝数字资源特色化羸弱
        5.2.1 海丝数字资源的开发流于表面
        5.2.2 海丝数字资源的创新性不足致使特色价值无法显现
    5.3 海丝数字资源的建设开发不均衡,传播、共享体系建设不完善
        5.3.1 海丝数字资源建设开发失衡严重
        5.3.2 海丝数字资源传播、共享体系有待加强
    5.4 海丝数字资源协同联合机制较弱,资源呈现内容同质化严重
        5.4.1 管理缺位致使协同联合机制不健全
        5.4.2 海丝数字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第六章 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现状的发展策略
    6.1 保障资源更新与维护机制常态化,推动用户泛在化服务体系建设
        6.1.1 实现海丝数字资源的定期更新,保证维护工作的及时性
        6.1.2 切实把握用户真实需求,提升资源的用户黏度
    6.2 加大海丝数字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海丝数字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6.2.1 强化数字化主体的开发能力,提升用户群体的信息素养
        6.2.2 推进海丝数字资源的创新力度,延长海丝数字资源的价值链
    6.3 建立健全现代传播体系,完善海丝数字资源的共享体系
        6.3.1 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扶持开发薄弱地区
        6.3.2 借助互联网渠道,推广海丝数字信息资源
    6.4 加大跨区域协调合作纵深维度,全面提升数字资源有序整合力度
        6.4.1 逐步打破资源分布的区域隔阂,不断深化协调合作纵深维度
        6.4.2 全面运用各类整合方式,实现海丝数字资源的帕累托最优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及研究回顾
        (一) 选题意义
        (二) 部分概念界定
        (三) 研究回顾
    二、史料运用
        (一) 在沪出版的教会期刊概述
        (二) 其他史料
楔子: 到中国去!
    (一) 想象中的异邦
    (二) 艰难的开始
第一章 近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传播和发展
    一、成功与失败: 基督教在沪的早期活动
    二、挑战和回应: 条约体制下基督教在上海的传播
        (一) 开埠初期上海城市发展与移民潮
        (二) 鸦片战争后上海天主教发展
        (三) 基督新教在上海的发展
    三、调整与适应: 蓬勃发展的福音事业
    四、吸纳与融合: 城市生活中的西方元素
第二章 劝说: 基督教反对什么?
    一、传教士与在华西人的反缠足运动
    二、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禁烟运动
    三、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性生活的认识和批判
    四、传教士对中国一夫多妻制的再诠释
第三章 劝说: 基督教赞成什么?
    一、性别与任务: 怎样做一个好妻子
    二、健康与卫生: 怎样居住在大城市?
        (一) 教会与城市公共卫生
        (二) 个人生活与卫生理念
    三、滋养与修饰:怎样做一个近代都市人?
        (一) 西食东渐
        (二) “假辫子”和“剪辫子”
    四、观剧与体育:怎样做一个时髦的青年
        (一) 走,我们看戏去
        (二) 运动也快乐
第四章 规训:宗教戒律中的行为养成
    一、餐食有礼、进退有度
    二、都会时尚与着装规训
        (一) 教会的基本着装理念
        (二) 服饰变革风潮下的教会着装取向
        (三) 时尚潮流中的基督教会的规训
        (四) 女传教士的时尚天性与自我规训
    三、居住环境的布置
第五章 :规训:灵性追求和道德约束
    一、基督徒的日常生活
    二、基督徒的娱乐休养
    三、基督教会的规训与惩戒
结论: 基督宗教在上海:殖民沧桑中的“文化掮客”
附录一: 汉语基督教文献库中日常生活类文献书目
附录二: 近代江南地区出版饮食类书籍
附录三: 近代教会在沪文化机构选录
附录四: 本文主要图表目录
附录五: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致谢

(3)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知识组织研究状况
        二、中文古籍数字化研究状况
        三、《方志物产》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创新之处
        五、不足之处
第一章 语料及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节 《方志物产》简介
    第二节 研究区域选择
    第三节 研究技术概述
        一、命名实体识别技术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
第二章 《方志物产》语料预处理
    第一节 《方志物产》特征分析
    第二节 《方志物产》格式化处理
        一、文本格式分析
        二、文本格式优化
    第三节 数据库构建
    第四节 物产分布概况
        一、GIS概述
        二、数据清洗
        三、物产总体分布
第三章 物产分类体系构建
    第一节 我国物产分类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文献中物产分类体系梳理
        二、方志资料中物产分类信息梳理
        三、近代生物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在《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的体现
        四、物产分类方法总结
    第二节 物产分类体系设计
    第三节 物产分类信息优化
    第四节 物产类别的分布情况
        一、物产类别的空间分布
        二、物产类别的时间分布
第四章 《方志物产》命名实体识别
    第一节 研究路径
    第二节 别名的识别
        一、别名语料的标注
        二、别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别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别名识别模型的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三节 地名的识别
        一、地名语料的标注
        二、地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地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地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四节 人名的识别
        一、人名语料的标注
        二、人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人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人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人名自动识别的改进
        六、结果分析
    第五节 引用名的识别
        一、引用名语料的标注
        二、引用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引用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引用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六节 用途名的识别
        一、用途名语料的标注
        二、用途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用途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用途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五章 《方志物产》社会网络分析
    第一节 研究路径
        一、关联关系数据提取
        二、分析软件的选择
        三、社会网络构建与分析
    第二节 物产名与别名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整体网分析
        二、个人中心网络分析
        三、凝聚子群分析
        四、物产名耦合关系分析
    第三节 物产与人物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整体网分析
        二、个人中心网络分析
        三、人物关系网
        四、讨论
    第四节 物产名与药用价值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词级别的物产药用价值网络
        二、字级别的物产药用价值网络
        三、词与字级别的物产关联网络对比
        四、讨论
    第五节 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分析
        一、物产时空信息的预处理
        二、物产在时间上的变迁
        三、物产在空间上的变迁
        四、单一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4)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自建数据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数字化开发概况
    1. 中国国家图书馆
    2. 上海图书馆
    3. 南京图书馆
    4. 重庆图书馆
    5. 辽宁省图书馆
    6. 国内其他公共图书馆
二、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状况分析
    1. 基本实现馆藏民国文献书目检索
    2. 基于馆藏和地方文献开发全文数据库
    3. 专题数据库建设各具特色
    4. 部分实现资源共享
三、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 应重视数据库重复建设现象, 加强统筹规划
    2. 应通过购买获取综合性数据库, 注重专题库建设
    3. 应放宽用户访问限制, 扩大远程访问范围
    4. 应加强标引深度和检索功能, 打造使用更便捷的数字资源
    5. 应借力新版民国文献, 加快数据库建设

(5)中国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介绍
        2.1.1 书目与目录
        2.1.2 国家书目与呈缴本制度
        2.1.3 联合目录
    2.2 理论基础
        2.2.1 书目控制理论
        2.2.2 信息资源建设理论
        2.2.3 文献计量学理论
3 中国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宏观考察
    3.1 数据来源及收集方法
    3.2 全国图书出版概况
    3.3 图书资源馆藏保障率
    3.4 图书资源馆藏学科结构
    3.5 图书资源馆藏类型结构
4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馆藏计量分析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学科分布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出版情况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书目形成
    4.4 书目、馆藏书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书目对比
        4.4.1 《全国新书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书目比较
        4.4.2 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与核心书目比较
        4.4.3 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与核心书目比较
5 中国图书资源存量及馆藏结构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国家书目建设问题分析
        5.1.1 出版物呈缴数量不理想
        5.1.2 国家书目建设进程缓慢,馆藏率降低
        5.1.3 国家书目类型单一,宣传力度小
    5.2 图书资源馆藏结构问题分析
        5.2.1 图书资源学科结构不均衡
        5.2.2 图书资源类型结构不合理
    5.3 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建设问题分析
    5.4 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5.4.1 制度原因
        5.4.2 管理原因
        5.4.3 采访业务水平原因
        5.4.4 知识产权原因
        5.4.5 政策环境和产业发展原因
6 中国图书资源增量建设及馆藏结构优化对策
    6.1 制度设计
        6.1.1 完善呈缴本制度
        6.1.2 加快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
    6.2 组织机构设置
    6.3 文献资源书目控制与馆藏结构优化
        6.3.1 加强国家书目建设及书目资源开发利用
        6.3.2 优化图书馆图书资源馆藏学科结构
        6.3.3 优化图书馆图书资源馆藏类型结构
        6.3.4 重视图书馆馆藏可持续发展
        6.3.5 科学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增量资源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简介
附录
致谢

(6)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探讨——以全国14所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现状分析
    1.1 14所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
    1.2 14所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类别分析
2 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3 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策略

(7)我国体育院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与共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1.1 体育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整体概述
    1.2 体育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分解概述
        1.2.1 电子资源的分布情况
        1.2.2 特色资源的分布情况
        1.2.3 自建特色数据库主题的多样性
2 体育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文献资源不足,数据库建设较少
    2.2 电子资源建设无统一规划,资源重复浪费
    2.3 特色资源建设不平衡、缺乏深度和广度
    2.4 各自为政,文献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3 图书馆联盟对体育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4基于图书馆联盟的体育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4.1 统筹规划馆藏资源建设
    4.2 拓宽利用网络资源的渠道
    4.3 加强馆藏的特色资源建设
    4.4 各馆合作中的优势互补
5 结语

(8)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外研究进展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评析
0.3 国内研究进展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评析
0.4 研究目标与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0.5.1 研究难点
    0.5.2 主要创新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
1.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1.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1.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1.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变革
    1.3.1 改变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1.3.2 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1.3.3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1.3.4 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2.1 理论基础
    2.1.1 集群理论
    2.1.2 长尾理论
    2.1.3 劳动分工理论
    2.1.4 资源配置理论
2.2 指导原则
    2.2.1 全局导向原则
    2.2.2 协同合作原则
    2.2.3 各尽所能原则
    2.2.4 用户参建原则 3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3.1 美国
    3.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
    3.1.2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3.1.3 地区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3.2 英国
    3.2.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3.2.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2.3 特点分析
3.3 澳大利亚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
    3.3.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3.3 特点分析 4 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4.1 香港
    4.1.1 组织架构
    4.1.2 信息资源建设
    4.1.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4.2 澳门
    4.2.1 组织架构
    4.2.2 信息资源建设
    4.2.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4.3 台湾
    4.3.1 总分馆体系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 5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模式
5.1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5.1.1 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5.1.2 特点分析
5.2 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划分
    5.2.1 统一建设模式
    5.2.2 委托建设模式
    5.2.3 联合建设模式
    5.2.4 自主建设模式
5.3 统一建设模式
    5.3.1 典型案例
    5.3.2 特点分析
    5.3.3 适用性分析
5.4 委托建设模式
    5.4.1 典型案例
    5.4.2 特点分析
    5.4.3 适用性分析
5.5 联合建设模式
    5.5.1 典型案例
    5.5.2 特点分析
    5.5.3 适用性分析
5.6 自主建设模式
    5.6.1 典型案例
    5.6.2 特征分析
    5.6.3 适用性分析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
6.1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6.1.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6.1.2 成员图书馆的原有基础
    6.1.3 图书馆领导的思想观念
    6.1.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模
    6.1.5 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6.1.6 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
6.2 各级行政区适用的模式
    6.2.1 省级行政区
    6.2.2 地级行政区
    6.2.3 县级行政区
6.3 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6.3.1 省级行政区
    6.3.2 地级行政区
    6.3.3 县级行政区 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7.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7.1.1 单一系统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封闭性
    7.1.2 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互补性
7.2 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条件
    7.2.1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
    7.2.2 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
    7.2.3 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
7.3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7.3.1 协作网的组织运行机制
    7.3.2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内容
    7.3.3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成效
    7.3.4 特点及启示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10)我国体育文献目录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文献工作需要目录学理论和方法做指导
        1.1.2 全国体图工委对体育文献目录工作提出规划
        1.1.3 体育院校十二五规划对图书馆体育文献目录工作提出要求
    1.2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介绍
2 体育文献目录概述
    2.1 专科文献目录
        2.1.1 专科文献目录的概念
        2.1.2 专科文献目录的历史发展
        2.1.3 专科文献目录在目录体系中的地位
    2.2 体育专科文献目录
        2.2.1 体育文献目录的特点
        2.2.2 体育文献目录的类型
        2.2.3 体育文献目录的载体形式
        2.2.4 体育文献目录的作用
3 体育文献目录工作现状分析
    3.1 体育文献目录现状
        3.1.1 《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
        3.1.2 《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总汇》
        3.1.3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3.1.4 China sport 和中国体育资讯网
    3.2 体育文献目录工作存在的问题
        3.2.1 体育文献目录产品种类及数量少
        3.2.2 缺乏连贯性
        3.2.3 缺乏统一性
        3.2.4 缺乏实践性
4 体育文献目录体系的构建
    4.1 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1 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4.1.2 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4.2 体系构建的意义
        4.2.1 体育文献资源统一
        4.2.2 信息标准统一
        4.2.3 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
    4.3 体系构建的原则
        4.3.1 可靠性与实用性原则
        4.3.2 先进性与安全性原则
        4.3.3 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
        4.3.4 经济性与可扩充原则
    4.4 体系构建的内容
        4.4.1 体系总体框架
        4.4.2 文献目录资源平台
        4.4.3 文献目录管理平台
        4.4.4 文献目录应用平台
5 体育文献目录体系展望
    5.1 数字资源整合
    5.2 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
    5.3 体育信息资源共享与文献保障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D]. 陈汝模.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D]. 黄薇. 上海大学, 2019(02)
  • [3]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D]. 李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自建数据库研究[J]. 穆卫国,段晓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5]中国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研究[D]. 睢颖. 南京大学, 2017(01)
  • [6]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探讨——以全国14所体育院校为例[J]. 王爱林.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5(19)
  • [7]我国体育院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与共享策略研究[J]. 谌立新.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09)
  • [8]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06)
  • [9]网络环境下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现状与发展对策[J]. 周德书,李曙光. 图书馆学研究, 2011(14)
  • [10]我国体育文献目录体系构建研究[D]. 丛枚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