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面向国际需求的创新人才

培养面向国际需求的创新人才

一、要培养国际化需求的创新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津[1](2021)在《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正全面实施强国建设战略,努力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强国必强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2017年我国启动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流的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本科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其质量决定着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此,深入研究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特征,分析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对于更好地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一流人才,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流大学”为研究范围,以“本科教育质量特征”为研究核心,基于质量链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第二,对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特征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质量链理论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适切性;第三,以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两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例,对其本科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其共同的教育特点,为研究提供借鉴;第四,基于质量链理论,对人才培养从需求、目标、方针、学生、教师、资源、管理、毕业八个关键链节点特征及其耦合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特征;第五,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对策。

冯超[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始终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后,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人才问题,关注人才的成长、重视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发展、优化人才环境,逐步确立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才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及其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有一般人才观的基本属性,又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的表达系统,更蕴含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为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为历史传承,以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理论为有益借鉴,体现出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融合、全局与重点相兼容的鲜明特点;在引导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深刻贯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共党史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眼从确立向度、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战略价值和实践推进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国外人才观的有益借鉴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迫切渴求、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消除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的必然要求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第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习近平工作实践为线索,梳理并总结出其人才观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确立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扎实的实践基础。第三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内容构成,揭示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着重从历史性与时代性、全局性与重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品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第五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着重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以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第六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把握这一人才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推进的根本原则及其相关对策。

田琳[3](2020)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世界一流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ies,WCU)也被称为全球研究型大学(Global Research Univeristies),这些大学有公认的、区别于其他(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包括:(1)人才汇聚;(2)资源丰富;(3)全球参与;(4)国际声誉;(5)良好治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在提升一国国家软实力、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注只增不减,但是,没有研究从对比分析和国际比较视角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鉴于大学功能既是大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大学实践的出发点,且世界一流大学有着不同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及特征,那么,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探索能在加深人们对世界一流大学认识的同时,有助于充实学术理论,为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开辟新的视角。以结构功能主义为指导,采用混合研究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系统探索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具体而言,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比分析了43所世界一流大学和40所一般研究型大学四类官方文件的文本(校长寄语、使命宣言、愿景描述、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深入访谈了74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访者。然后,研究者向世界一流大学校领导和国际(学术)专家发放了网络问卷(N=118)以对上述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围绕四大研究问题展开:(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有何差异?(2)除三大基本功能外,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特有功能?(3)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其功能上有何不同?(4)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在未来会有哪些变化?有哪些因素将会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存在差异。在科学研究功能上,两类大学的差异最为明显,两类大学在科学研究的类型、内容、层次和规模上不同;在人才培养功能上,两类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方法和途径上差异较大;在社会服务功能上,两类大学最大的差异在于社会服务的范围不同。以上差异受到了大学的可用资源、理念、定位、视野等的影响,也与大学对不同外部需求的回应有关。(2)世界一流大学有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主要表现在服务全球共同利益和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两个方面,其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和全球合作。以上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及其全球性也被不断强化。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与其三大基本功能密切相关但又存在差异,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全局性和深远性、其实践途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已超越了三大基本功能的范畴;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是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特有的作用和特殊的使命。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之所以为世界一流大学所特有与其独特优势密切相关,包括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和全球声誉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定义为全球化使命(GLOBALIZING),即面对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增加的全球性挑战以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世界一流大学凭借其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全球声誉等独特优势,服务全球共同利益、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并持续强化其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全球合作等。(3)中国、美国和欧洲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受到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和大学管理架构等的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千校一面”,不同大学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也因此在发挥各项功能上各有所长、有所差异。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性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和多样性的体现,这些大学共同构成了全球学术网络中的顶尖大学并利用自己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引领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其所在国家以及全球社会做出贡献。(4)世界一流大学三大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基本功能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在功能的发挥上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体现其国家和地区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将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而被不断强化。但是,很难预测世界一流大学在未来是否会产生新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因素包括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其中,前三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各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下,还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影响因素,如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包含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首次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全球化使命;(2)系统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3)首次探索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阐释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大学管理架构等所带来的影响;(4)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并揭示了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虽然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但本研究仍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因素,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有关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研究。

陈慧媚[4](2020)在《地方综合性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制造业素来被人们誉为“工业心脏”,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但是我国一直以来只能称得上是制造大国却称不上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推动我国在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物分析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目的在于了解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过程中发现我国地方高校在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和原因对症下药,思考如何优化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选取南昌大学作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南昌大学的相关实物进行分析以及对部分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的基础之上了解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对培养现状进行评价。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发现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六个问题: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办学特色不突出;应用型师资力量待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学生存在着能力缺乏的现象;办学经费投入有限;校企之间难以深入合作。并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究。接着分别在德国、美国、英国这几个工业强国中各选取了一所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高校,总结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在针对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然后在结合前几部分的基础之上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注重对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

王家阳[5](2020)在《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荣誉学院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从“少年班”、“实验班”等发展而来,到现在大学竞相建立荣誉学院。然而,目前对我国荣誉学院并没有全国性的研究和分析,荣誉学院在发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势在必行。我国荣誉学院经历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曲折的发展,人们在分析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认识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和荣誉学院的重要性。回顾我国荣誉学院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典型建设和全面推进三大阶段。当前,我国“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地方大学三种层次大学的荣誉学院在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在管理创新上,他们都有卓越的培养目标、多元高水平师资和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在人才培养上,他们建立了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并取得了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但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校领导重视程度、委员会制度、分流淘汰标准、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和形式以及培养成效上有较大差异。当前我国荣誉学院还存在扎堆建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等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生源的“非差异化”、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国际合作培养的“全方位落地”等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等改革举措进行优化。荣誉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也是标志性成果。大学的荣誉学院后续建设和创新,需要在汲取前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继续保持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方向,为培养高端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李冠男[6](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李乐[7](2020)在《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教育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人才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角,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保障。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理应直面国内创新人才短缺的现实,承认我国创新实力较弱的现状,并给以研究解决。习近平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结合高科技时代人才的重大价值以及国际国内的人才培养经验,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方略,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时代。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对于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论文结合习近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人才问题重要讲话的系统梳理,主要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方法等,对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与教育意蕴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一是从历史渊源纵向角度与时代背景横向视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理论源泉及形成的国内外背景。二是系统梳理了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在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体系,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是适应时代需求,以德才兼备为目标、以构建完善的创新人才服务管理体系为基础,涵盖了教育内容、培育机制、育人目标、保障支撑等多方内容。三是着重研究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立足时代、全面发展的的中国特色和基本特性,总结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话语体系。四是讨论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探究其思想在理论学说、教育指导、实践应用上的魅力。五是在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指导下,从现实和未来回应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为深化改革新时代高校创新人才教育机制提出建议,努力实现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合力,致力于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是立足时代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才学说进行的时代性、社会性、科学性的丰富与发展。同时,我们也要以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为指导,正视中国创新力量薄弱、创新人才短缺之现实,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做好以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高校创新人才教育工作。一是健全高校创新人才教育保障体系,为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做好高校创新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一体化建设;三是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素质高、精神佳的创新人才。

刘跃梦[8](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门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但契合我国总体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要求,亦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国门大学立足边疆、服务国家的绝佳选择。因此,国门大学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各项功能的基础上,还须探索出一套既能满足国家战略所需,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成为国门大学在发展改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大方向。本研究始终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门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基础和实施方式”两条主线展开分析论证。首先,通过梳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根基;其次,以历史的观点回顾国门大学的发展经验,探索国门大学人才培养现状,明晰其困顿之处;再次,引入典型个案进行探讨借鉴,并提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最后通过对上述研究展开理论分析与政策探讨,在对现有政策进行整体省思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门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基础及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现状分析。回顾国门大学的发展轨迹、挖掘国门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问题背后的原因,对于国门大学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形式展开剖析;第三部分,典型个案分析。选取红河学院的“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典型个案,剖析红河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和改革策略,明确其参考价值;第四部分,整体省思。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对国门地区各高校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且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总之,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能够促进国门大学科学办学、理性办学,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门高校的办学质量,保证边疆人才输送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丰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弥补学术界对国门大学及其边疆院校研究的不足。期许在“一带一路”倡议遍地开花之际,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为祖国边疆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高秋杰[9](2020)在《省域“双一流”建设中的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而一流的本科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回归大学本位以及推进大学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地方政府对接国家政策并结合区域实际,制定了地方“双一流”建设方案,旨在落实国家政策与统筹指导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省域“双一流”政策中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反映了地方政府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本科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系统分析31个省(市)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力图探究我国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中采用何种政策工具推进本科人才培养,以及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中的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是如何设计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扎根理论研究法,对31个省(市)的“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根据研究需要,界定相关概念,并遴选出政策工具理论、学科知识生产理论等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探讨省域“双一流”建设中采用何种政策工具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了本科人才培养二维分析框架,设置分析单元和类目、并进行文本内容编码、信效度检验以及量化分析,进而分析了省域“双一流”建设中本科人才培养的政策工具使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如政策工具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政策工具运用存在结构性失衡等;再次,探析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中的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是如何设计的。通过对政策文本进行三级编码与理论饱和度验证,构建出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理论模型,并从内容建构与政策取向两方面对其进行阐释,进而分析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中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如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可持续发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等;最后,根据上述政策文本分析结果,并结合我国省域“双一流”建设中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推进我国省域“双一流”建设中本科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如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政策工具协同、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导向以及强化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要素运用政策工具的适切性等。力求完善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以更好地推进省域“双一流”建设中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陈伊然[10](2020)在《“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或首要职能,是大学在产生之初的唯一职能,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根本所在,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规格各不相同。无论高等教育职能如何演变,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从未改变、从未动摇。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据核心地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应当坚持“以本为本”,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作为一流大学的典型代表,研究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日益凸显,担负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础和办学根基之一便是本科人才培养,基于研究型大学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办学条件,如何将其大师众多、跨学科融合度高、学术和科研资源丰富、国际交流频繁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转化为服务于本科教学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探索符合我国研究型大学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撑,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特征和“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求为依托,在研究型大学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展开理性思考,遵循了“了解现状,探究问题,选取国外典型案例以求启示,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对策的可能性探索”的逻辑。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厘清,包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等。第二部分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等三个维度审视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状貌及存在问题。第三部分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实践透析,通过对哈佛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案例分析,以期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予以借鉴和启迪。第四部分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可能性探索,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等三个维度提出改革的规划与建议。

二、要培养国际化需求的创新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培养国际化需求的创新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分析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分析框架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一流大学
        2.1.2 本科教育
        2.1.3 质量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质量链理论
        2.2.2 质量链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适切性
        2.2.3 质量链理论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研究启示
3 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3.1 案例:美国哈佛大学
        3.1.1 美国哈佛大学的本科教育
        3.1.2 美国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特点分析
    3.2 案例:英国剑桥大学
        3.2.1 英国剑桥大学的本科教育
        3.2.2 英国剑桥大学本科教育特点分析
    3.3 结论和启示
4 基于质量链理论的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特征分析
    4.1 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链上关键链节点及耦合效应
        4.1.1 质量链关键链节点识别
        4.1.2 质量链耦合效应分析
    4.2 质量链视角下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特征
        4.2.1 需求链节点特征
        4.2.2 目标链节点特征
        4.2.3 方针链节点特征
        4.2.4 学生链节点特征
        4.2.5 教师链节点特征
        4.2.6 资源链节点特征
        4.2.7 管理链节点特征
        4.2.8 毕业链节点特征
5 提升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质量链上关键链节点存在的问题
        5.1.2 质量链耦合存在的问题
    5.2 政策建议
        5.2.1 立足国家需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5.2.2 强调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要五育并举
        5.2.3 多元选拔标准,建立综合素质考核制度
        5.2.4 更新教育理念,促进科研教学有机融合
        5.2.5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际化的开放程度
        5.2.6 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5.2.7 形成共赢合力,有效开展协同创新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
        (二)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
        (三)国外人才观念的有益借鉴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持续深化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丰富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完善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萌芽期
        (一)7 年知青岁月的成长体验
        (二)生活学习的独立探索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发展期
        (一)正定工作期间的初步实践
        (二)福建任职期间的推进发展
        (三)浙江上海主政期间的积极拓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成熟期
        (一)中央执政后对“为谁培养人才”的进一步明确
        (二)中央执政后对“培养什么样人才”观念的科学发展
        (三)中央执政后对“怎样培养人才”的全新阐释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一、深刻诠释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人才标准的全新语境
        (一)以德为先的全新阐释
        (二)德才兼备的全新阐释
        (三)实践检验人才的全新阐释
    三、不断完善人才选用体系
        (一)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人人尽展其才”的选用目标
    四、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
        (一)巩固党执政的先进基础
        (二)壮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三)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怀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
    一、在历史与时代的贯通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基本趋向
        (一)善于总结人才观的历史经验
        (二)科学把握人才观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历史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二、在全局与重点的统一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推进主线
        (一)以统筹思维推进人才建设
        (二)着力培养关键人才队伍
        (三)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创新动力
        (一)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发展
        (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三)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
    四、在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总体格局
        (一)彰显人才观的民族性特点
        (二)拓展人才观的世界性视域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协同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为科学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明确了基本要求
        (二)为增强中国核心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世界意义
        (一)为促进世界人才理论的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力量”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
    一、科学把握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困境的主要成因
    二、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一)明确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要义
        (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一)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五、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
        (二)加强急需紧缺型人才和海外人才资源建设
        (三)构建新时代人才建设法律体系
    六、营造良好的人才社会环境
        (一)重视改善人才社会环境的价值意蕴
        (二)贯彻落实人才社会环境的全新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清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世界一流大学
        (三)大学功能
        (四)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
    三、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主义概述
        (二)结构功能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三)基于AGIL模型的大学功能分析框架
    四、研究问题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大学功能的历史演变
        (一)三大基本功能的演变过程
        (二)多视角的大学功能划分及演变过程
    二、现代大学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一)人才培养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二)科学研究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三)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四)现代大学的新功能或其他功能的内涵与表现
    三、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与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四、大学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科学技术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二)全球化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三)知识经济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五、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一)文献资料法的数据来源
        (二)文献资料法的数据分析
    二、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数据来源
        (二)访谈法的数据分析
    三、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调查法的数据来源
        (二)问卷调查法的数据分析
第四章 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四、两类大学三大基本功能差异的讨论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讨论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讨论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研究结果
        (一)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二)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特征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二)全球化进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内涵界定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源于其独特优势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定义
        (四)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案例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发挥科学研究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三)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四)发挥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三、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历史文化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二)经费来源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三)国家/政治因素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国家发展水平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五)大学管理架构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预测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二)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程度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三、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二)全球化和国际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三)全球性议题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五)渐增的全球合作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一)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三)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四)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二、论文的创新性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资料法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2 受访者详细情况及代号(N=74)
附录3 中、英文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4 中、英文访谈提纲
附录5 问卷发放院校名单(N=112)
附录6 中、英文问卷
附录7 有关人才培养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8 有关科学研究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9 有关社会服务功能的编码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地方综合性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相关概念界定
    2.1 概念界定
        2.1.1 地方综合性高校
        2.1.2 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
第3章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3.1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概况
    3.2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3.2.1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3.2.2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3.2.3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
        3.2.4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成绩和不足
第4章 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办学特色不突出
    4.2 应用型师资力量待增强
    4.3 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4.4 学生存在着能力缺乏的现象
    4.5 办学经费投入有限
    4.6 校企之间难以深入合作
第5章 国外部分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5.1 柏林工业大学工程人才的培养
        5.1.1 培养目标:有教养的工程师
        5.1.2 重实践、重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
        5.1.3 注重与校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5.2 伍斯特理工学院工程人才的培养
        5.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5.2.2 建立“项目驱动式”的课程体系
        5.2.3 “以结果为导向”的多维度评估体系
    5.3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工程人才的培养
        5.3.1 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目标
        5.3.2 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5.3.3 多方面的办学条件支持
        5.3.4 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
    5.4 经验与启示
        5.4.1 找准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5.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5.4.3 多方面的的办学支持
        5.4.4 注重全球性视野的培养
        5.4.5 实施“结果导向”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第6章 优化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
    6.1 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突出办学特色
    6.2 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6.2.1 改革专任教师的聘任和考核标准
        6.2.2 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
        6.2.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6.3 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
        6.3.1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组织领导力度
        6.3.2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灌输
        6.3.3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激励制度
    6.4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
        6.4.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6.4.2 为学生搭建更多实践平台
    6.5 注重对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6.5.1 制定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6.5.2 进行突出国际化的教育教学
    6.6 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6.6.1 政府应建立高校财政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6.6.2 建立高校经费的多元筹集机制
    6.7 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
        6.7.1 学校和企业需转变观念
        6.7.2 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6.7.3 校企共育人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对象(学生)编码信息表
    附录四: 访谈对象(教师)编码信息表

(5)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荣誉学院
        1.3.2 拔尖创新人才
        1.3.3 通识教育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重难点
        1.4.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
    2.1 初期探索:以实验之名的“零的突破”
    2.2 典型建设:以名校引领的“高峰探索”
    2.3 全面推进:多类型院校参与的“高原效应”
第三章 以卓越之名:荣誉学院的管理创新
    3.1 以国际化和优势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3.2 多元高水平组建师资团队
        3.2.1 多元的导师制
        3.2.2 高水平教学团队
    3.3 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
        3.3.1 校领导直接负责制
        3.3.2 多元化的委员会制度
        3.3.3 专业学院协同管理制度
        3.3.4 独立的荣誉生权益保障
第四章 促卓越之实: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
    4.1 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
        4.1.1 选拔时间:入学前、入学后和二次选拔
        4.1.2 选拔标准:成绩为主和综合考察
        4.1.3 分流淘汰:自主退出和考核退出
    4.2 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过程
        4.2.1 实行分段式培养模式
        4.2.2 构建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
        4.2.3 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
        4.2.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2.5 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
    4.3 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
        4.3.1 毕业生继续深造率高
        4.3.2 毕业生就业前景好
        4.3.3 毕业生学业成果丰富
第五章 拷卓越之问:荣誉学院的发展困境
    5.1 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
        5.1.1 荣誉学院的扎堆成立
        5.1.2 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
        5.1.3 荣誉学院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
    5.2 深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5.2.1 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
        5.2.2 生源的“非差异化”
        5.2.3 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
        5.2.4 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
        5.2.5 国际合作培养缺乏“全方位落地”
第六章 续卓越之路:给荣誉学院的若干建议
    6.1 管理机制
        6.1.1 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6.1.2 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
        6.1.3 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
    6.2 人才培养
        6.2.1 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
        6.2.2 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我国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情况
附录2 我国荣誉学院导师制设置情况
附录3 我国荣誉学院任课教师水平
附录4 我国荣誉学院校领导任职情况
附录5 我国荣誉学院委员会制度设置情况
附录6 我国荣誉学院分段式培养对照表
附录7 我国荣誉学院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附录8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升学情况
附录9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附录10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荣誉获奖情况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教育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源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研究现状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现状
        (四)创新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二)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关于创新人才的思想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二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是时代之需
        (一)创新人才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支撑
        (二)创新人才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三)创新人才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要以德才兼备为目标
        (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要
        (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应以培养专业型创新人才为本
    三、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应以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基
        (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二)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第三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中国独特话语体系下的创新人才观
        (三)始终坚持党对创新人才的领导
    二、立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观
        (一)时代发展下的高瞻远瞩
        (二)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眼光
    三、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育特性
        (一)兼顾思想教育与专业素养培育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知行合一
第四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体系
        (二)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
        (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教育意义
        (一)树立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二)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的深化改革
    三、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健全新时代创新人才队伍
        (二)创新事业成就斐然,综合实力与日俱增
        (三)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教育启示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教育保障体系
        (一)健全创新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为高校创新人才教育提供导向
        (二)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支持高校教育与产业实践相融合
        (三)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大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的顶层设计
        (一)立足科学性,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二)着眼一体化,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架构
        (三)突出专业性,筑牢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
    三、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以创新创业知识教学为中心,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二)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
        (三)以创新精神为依托,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门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价值
第一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门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门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二)实用主义教育论与大学的社会服务观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门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产业升级的现实要求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门大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现状分析:国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问题探析
    一、国门大学的发展历程
        (一)国门大学的前身:遍地开花的师范教育
        (二)国门大学的调整:建设“更大更好”的办学体系
        (三)国门大学的深化改革:发展与转型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机械
        (二)办学特色不明显,办学模式趋同化与封闭性显着
        (三)人才问题突出,高等教育效益外溢严重
        (四)社会地位难以提升,长期属于“弱势群体”
    三、原因分析
        (一)高校内部原因分析
        (二)高校外部原因分析
第三章 典型个案:红河学院“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二)“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基础
    二、“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知识体系
        (二)能力体系与素质体系
        (三)运行与保障体系
    三、“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与启示
第四章 整体省思:“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门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国门大学内部改革策略
        (一)专业设置合理化:凸显应用性,彰显国门特色
        (二)管理模式科学化:实施“一校两制”式下本科与专科分类分层管理
        (三)教学评估机制高效化:定期评估,严把人才质量关
        (四)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加强师德养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国门大学外部改革策略
        (一)政府层面
        (二)社会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12所国门大学名录
    附录 Ⅱ 访谈提纲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省域“双一流”建设中的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五、研究方法
        (一)政策文本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内容分析法
        (四)扎根理论研究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本科人才培养
        (二)“双一流”政策
        (三)省域政策
        (四)政策文本分析
    二、理论基础
        (一)公共政策学理论
        (二)政策工具理论
        (三)大学职能理论
        (四)学科知识生产理论
第二章 省域“双一流”建设中本科人才培养的政策工具选择
    一、研究设计
        (一)内容分析法
        (二)研究对象
    二、分析框架构建
        (一)分析框架的构建机理
        (二)基本政策工具维度
        (三)建设要素维度
        (四)二维分析框架图
    三、省域“双一流”建设中本科人才培养政策工具量化分析
        (一)定义分析单元与类目
        (二)编码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四)频数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论
        (一)本科人才培养的政策工具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本科人才培养的政策工具运用存在结构性失衡
        (三)本科人才培养制度要素的政策工具运用匮乏
        (四)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要素的政策工具应用存在缺失
第三章 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中的本科人才培养路径设计
    一、研究设计
        (一)扎根理论研究法
        (二)样本选取与处理
    二、分析模型构建
        (一)编码
        (二)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模型构建
    三、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中的本科人才培养路径设计阐释
        (一)内容建构:兼顾目标—策略—保障并行
        (二)政策取向:突出价值引领和服务区域发展
    四、研究结论
        (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可持续发展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
        (三)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缺乏有效监督与评价
        (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联性较弱
        (五)本科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缺乏针对性
第四章 省域“双一流”建设中本科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政策工具协同
        (一)统筹协调各层面政策工具的运用
        (二)优化各层面政策工具的内部应用结构
    二、强化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要素政策工具运用的适切性
        (一)增加制度建设环节的政策工具运用
        (二)强化建设要素中各层面政策工具应用的针对性
    三、增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创新性与配套性
        (一)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
        (二)建立与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相匹配的质量评价体系
    四、推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
        (一)强化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政策导向
        (二)构建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机制
    五、强调师资建设学术性与育人性的统一
        (一)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中本科人才培养维度的比重
        (二)强化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意识
        (三)加强制度建设,营造积极的教师发展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作者简历

(10)“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相关概念厘定
        (一)“双一流”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
        (二)研究型大学
        (三)人才培养模式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观照
        (一)社会需求与时代特征解读
        (二)教育哲学基础
        (三)经典教育理论基础
第二章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状貌与问题审视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状貌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审视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现实状貌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审视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的现实状貌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审视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透析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概况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摆在首位
        (二)开设新生研讨课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
        (一)跨学科培养本科生
        (二)体现“全人教育”的专业设置
    四、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
        (一)教授给本科生授课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五、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
第四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能性探索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目标
        (一)坚持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
        (二)宽口径、厚基础,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设置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
        (五)研究型大学要培养掌握现代新技术的人才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规格
        (一)优化知识结构
        (二)优化能力结构
        (三)优化素质结构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方式
        (一)改进本科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
        (二)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严格教学管理制度
        (三)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增设跨学科课程
        (四)保障本科生参与科研,推进科教融合
        (五)落实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实现多元化的本科教学模式
        (六)推进研究型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要培养国际化需求的创新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特征研究[D]. 王亚津.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D]. 冯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D]. 田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地方综合性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D]. 陈慧媚. 南昌大学, 2020(01)
  • [5]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D]. 王家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4)
  • [6]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7]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教育意蕴[D]. 李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门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跃梦. 西南大学, 2020(01)
  • [9]省域“双一流”建设中的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D]. 高秋杰. 鲁东大学, 2020(02)
  • [10]“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 陈伊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培养面向国际需求的创新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