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生体检HBsAg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

高考学生体检HBsAg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

一、高考学生体检HBsAg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祝方,廖异,刘刚,周小红,罗毅,方庆,刘卫民,陈国翠,李笑颜,程锦泉[1](2020)在《深圳市罗湖区儿童青少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乙肝综合防治示范区(简称罗湖示范区)内儿童青少年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为开展儿童青少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罗湖示范区内14所幼儿园、12所小学、2所初中和1所高中共抽取9 599名研究对象。采集静脉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学龄组中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抗-HBs)(χ2=196.038,P<0.001)、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eAg)(χ2=9.925,P=0.019)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幼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质的小学学生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87,P=0.002),私立小学阳性率(0.67%)高于公立学校(0.04%);公立与私立中学学生仅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90,P<0.001),公立学校(58.85%)高于私立学校(45.43%)。结论罗湖示范区内乙肝综合防治工作卓有成效,未来的工作中,要更加关注高年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乙肝免疫问题。

张卫云[2](2018)在《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发生及发展机制与乙肝病毒变异、宿主的免疫状态、宿主性别、年龄、遗传基因和肝脏内炎症活动密切相关。然而,隐匿性HBV感染(OBI)在病毒学特征、合并感染、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尚未阐述清楚,特别是感染宿主的分子与细胞免疫功能少有报道。本研究目的为探讨献血人群的隐匿性HBV感染状态,揭示OBI携带者HBV特异性分子细胞免疫反应特征与OBI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群。建立的研究队列包括:OBI 组 37 例,CHB 组 53 例(含 CHB-HBeAg-组 42 例,CHB-HBeAg+组 11例),HBV感染康复组47例,HBV非感染组56例(含疫苗免疫组33例,正常对照组23例),合计193例。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研究队列血浆样品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核酸检测法(NAT)检测HBVDNA,qPCR定量检测病毒载量,巢式PCR进行病毒基因扩增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采用HBV Core和HBV Pol多肽库特异性刺激物,体外刺激研究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T细胞增殖试验(CFSE)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的频数,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检测 IFN-γ、TNF-α、IL-2、IL-10、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及细胞来源,流式微球试验(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的总体水平。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非正态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BI献血者人群特征。研究发现HBcAb阳性的献血者人群OBI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单独HBcAb 阳性者更高;OBI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OBI毒株基因型以B型为主。2.T细胞增殖特征。采用CFSE方法,在非特异性刺激物PHA刺激下,以CD8+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不显着(P=0.403),但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低于正常对照组(74.0%,78.1%vs.82.1%);在特异性刺激物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以CD4+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显着(P<0.001),其中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3.0%,3.3%vs.1.7%),差异显着(3.0%vs.1.7%,P=0.016;3.3%vs.1.7%,P<0.001)。3.特异性IFN-γ分泌T细胞频数测定。采用ELISPOT检测方法,在PHA刺激下,OBI组和CHB组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P=0.004)。在三种重组蛋白(HBcAg,HBsAg-ayw,HBsAg-adw)和多肽库的刺激下,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特异性T细胞应答强度,结果差异显着(P<0.05)。OBI组(160 SFC/106 PBMCs)对HBcAg重组蛋白刺激的应答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95 SFC/106 PBMCs),低于CHB-HBeAg-组(208 SFC/106 PBMCs)。在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OBI组(25 SFC/106 PBMCs)和CHB-HBeAg-组(25 SFC/106 PBMCs)的应答强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 SFC/106 PBMCs)。比较两种多肽刺激下的总体阳性反应率,HBV Core多肽库显着高于HBV Pol多肽库(44.6%vs.16.1%),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细胞ELISPOT阳性反应率以OBI组(64.0%)最高,其次是HBV感染康复组(53.2%),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1.7%)。4.胞内细胞因子T细胞频数及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测定。ICS检测结果显示,在PMA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2、IL-10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17A和IL-21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均低于CHB组(P<0.05)。在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HBV感染康复组中高于OBI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2和IL-10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CHB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分泌IL-10和TGF-β的CD4+T细胞频数在OBI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CBA检测结果显示,在HBV Core多肽刺激下,IFN-γ、IL-2、IL-10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Pol多肽刺激下,IFN-γ、IL-2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CS与CBA实验检测细胞内、外因子结果基本一致。5.MDSCs水平测定。根据细胞亚群计数显示,OBI携带者外周血中M-MDSCs水平显着低于CHB患者(P<0.001),而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860);G-MDSCs水平在五组人群中无差别(P=0.914)。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外周血中 M-MDSCs 和 G-MDSCs 水平与 ALT、AST、TBIL、DBIL、TBA、ALB、ADA、CHE、γ-GT和TP等肝功能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均呈现显着高于HBV感染康复者及非感染者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OBI携带者与HBV感染康复者及CHB患者均呈现显着的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增高,以OBI组阳性反应率最高,HBV感染康复组和CHB-HBeAg-组次之,CHB-HBeAg+组最低;HBV感染康复组特异性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细胞因子的CD4+和CD8+效应T细胞频数显着增高,而OBI组和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的抑制T细胞频数增高,CHB组效应T细胞频数较低而OBI组分泌IL-2和IL-17A的T细胞频数相对升高;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水平增高,而OBI组分泌IL-17A细胞因子水平相对较高。因此,OBI携带者的HBV特异性T效应细胞反应水平居于HBV感染康复者与CHB患者之间,而CHB患者T抑制细胞反应水平较高,从而导致了三组HBV感染者的不同转归状态。创新之处1.献血者人群通常为未经抗病毒等治疗的健康人群。本论文以HBV感染不同转归状态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了抗病毒治疗等干扰;采用新鲜分离的PBMCs进行实验,避免了淋巴细胞由于冻存和复融发生死亡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对结果的影响。2.与以往研究选用HBV重叠多肽不同,本研究合成的HBV Core和HBV Pol多肽是经研究证实能刺HBV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HLA-Ⅰ型和HLA-Ⅱ型限制性多肽,结果更能反应HBV感染后不同转归人群对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状态。3.本研究根据HBV感染献血者不同转归状态,分析了 T细胞亚群分泌的七种特异性细胞因子的频数及分泌型细胞因子的水平,阐明了 OBI携带者、CHB患者及HBV感染康复者的三种转归状态的分子细胞免疫基础。

王宇婷[3](2018)在《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效果及疫苗接种人群加强免疫的必要性探讨》文中认为背景:2006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北方地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率为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8%),而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bodiesagainsthepatitisCvirus,anti-HCV)阳性率(0.53%)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3%)。明确北方地区HBV感染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中的病因权重,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病因学预防措施。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启东乙肝干预研究(Qidong Hepatitis B Intervention Study,QHBIS)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与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在江苏启东县于1983-1990年,国际上乙肝疫苗上市后立即进行的一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当时我国农村地区尚无乙肝疫苗使用。疫苗接种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第1剂5μg血源性乙肝疫苗,此后的1月龄和6月龄分别注射第2、3剂乙肝疫苗(每剂5μg)。对照组新生儿在10岁前均未接种乙肝疫苗。2000年6~7月期间,启东CDC对该地区1986年以后出生的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包括1986-1990年出生的对照组人群),按照0-1-6免疫程序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并对新生儿期接种了乙肝疫苗的人群(1986-1990年出生的疫苗组人群)进行了 1针10μg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分别在1996-2000年(研究对象10~11岁)和2008-2012年(研究对象19~28岁)对上述研究人群进行了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在2008-2012的队列人群核对中,确认共计41 182名新生儿被纳入疫苗接种组,其中40211人(97.64%)完成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同期出生的41 730名新生儿被纳入对照组,在新生儿期未进行任何干预。在研究对象10~14岁时,对照组23 368人(58.1%)补种三针乙肝疫苗,疫苗接种组28 988人(72.1%)接受一剂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新生儿期乙肝疫苗全程免疫能有效预防儿童的HBV感染,但疫苗诱导的中和性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anti-HBs)阳性率在接种后10~15年逐渐下降。前期研究发现,在HBsAg(+)母亲所生儿童在10~14岁接种一剂10μg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可使成年期慢性HBV感染风险降低34%。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肝癌患者中HBV或HCV感染的病因权重。明确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以及10岁后儿童疫苗补种对成年人群肝癌及其他终末期肝病的预防效果。分析母亲HBsAg携带状态不同的新生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在10~14岁时接受一剂10μg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对成年期慢性HBV感染的保护作用,并对HBsAg(+)母亲所生高危儿童的乙肝疫苗加强免疫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纳入200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并经过病理学确诊的PLC2 172例。由电子病案系统导出其基本信息,HBsAg、HBV 核心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HBV core antigen,anti-HBc)和 anti-HCV 检测结果。对部分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血样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并对HBV PreS-S区或HCV C/E1及NS5B区进行扩增测序,用以分析HBV或HCV的基因型别。将QHBIS研究人群随访数据更新至2016年12月31日,通过肿瘤登记、全死因登记及病历资料回访和家庭随访等方式,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肝癌发病死亡数据,及其他HBV感染相关终末期肝病死亡情况。分析不同时期乙肝疫苗接种对成年期肝癌和其他终末期肝病的保护效果。纳入QHBIS疫苗接种组中,儿童期免于感染(10岁时的血清学检测为HBsAg(-)),且成年期(23~28岁)也进行了血样采集的研究对象,共计9 793名。其中7 414名在10~14岁时接受了一剂10μg的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我们对其成年期血样进行HBV感染标志物检测,对疫苗接种组青春期后发生的慢性HBV感染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并进行HBVPreS-S区扩增测序,分析HBV基因型别分布和PreS-S区突变情况。对高危儿童的加强免疫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将两种加强免疫策略作为研究策略,策略-1:HBsAg筛查阴性者,接种一剂10μg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策略-2:HBsAg与anti-HBs筛查均阴性者,接种一剂10μg乙肝疫苗加强免疫,以当前实施的不筛查,不加强免疫作为对照策略。构建决策树-Markov模型,在10万名出生于HBsAg(+)母亲的10岁儿童中,模拟加强免疫实施过程和HBV感染后的疾病进程。利用多个疾病结局指标进行模型验证。从社会角度进行成本计算,以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作为健康效用值指标,通过计算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s,CERs),进行策略间的比较。结果:在2 172例病理学确诊的PLC中,1 823例(83.9%)为HCC,238例(11.0%)为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HBV 单独感染的 HCC 共计1 567 例,占全部 HCC 的 86.0%,包括 1 331 例(73.0%)HBsAg(+)&anti-HBc(+)&anti-HCV(-),和 236 例(12.9%)HBsAg(-)&anti-HBc(+)&anti-HCV(-)。单独 HCV 感染的 HCC 仅 46 例,占 2.5%(46/1 823)。在 331 例(18.2%)HBsAg(-)&anti-HBc(+)的HCC病例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70%。在单独HBV感染的HCC中,HBV-C2是主要基因型(占94.4%)。而在单独HCV感染的HCC中,HCV-1b是主要的基因型(占72.1%)。在QHBIS中,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PLC发病例数分别为4例和17例,新生儿期乙肝疫苗接种对33岁以下人群PLC发病的保护率为79%(95%CI:36%-93%),对终末期肝病死亡的保护率为68%(95%CI:25%-87%)。在研究人群26~33岁时,尚未观察到10~14岁时的乙肝疫苗补种对33岁以内PLC发病和终末期肝病死亡具有保护作用。在9 793例QHBIS疫苗接种组10岁时HBsAg(-),成年期也进行了血样采集的研究对象中,10岁至成年期间,共50例(0.5%,50/9793)发生慢性HBV感染。母亲HBsAg(+)携带状态(OR=12.56,95%CI:7.14-22.08)和儿童 10 岁时 anti-HBs 转阴(OR=1.84,95%CI:1.05-3.24)是成年期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10~14岁期间实施1剂10μg的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可显着降低母亲HBsAg(+)儿童慢性HBV的感染风险(Pfor trend=0.015),使anti-HBs转阴儿童成年后的HBsAg(+)率由7.21%下降到3.09%,但尚未发现加强免疫对母亲HBsAg(-)的儿童具有保护效果。疫苗接种人群青春期后发生的慢性HBV感染中,HBV-DNA复制更加活跃,但HBV基因型分布和PreS-S区突变情况,尤其是S区“a”决定基突变情况,均无明显改变,加强免疫也没有改变HBV基因型分布和PreS-S区突变情况。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与当前实施的不筛查,不加强免疫相比,策略-1与策略-2均可节约成本,CER分别为US$-6 996/QALY和US$-6 919/QALY。在策略-1的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中,所有变量(包括加强免疫保护率、自然史参数、人群行为相关参数、成本和健康效用值等)取值单独改变时,CER均小于US$-5 000/QALY。即使在最不利于加强免疫策略的假设下,即所有参数同时取最不利于加强免疫策略的取值时,策略-1的CER升高到US$1 896/QALY,仍然小于2016年中国人均GDP(US$8 126)。结论:HBV感染是中国北方地区肝癌的主要病因,HBV隐匿感染在肝癌发生的作用不容忽视。新生儿期乙肝疫苗接种可降低青壮年PLC发病和HBV感染相关终末期肝病的死亡风险。HBsAg(+)母亲所生儿童,在完成新生儿期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在青春期至成年期仍是HBV感染的高危人群,10~14岁实施加强免疫对其青春期后的慢性HBV感染具有保护效果,并且是经济有效的,可考虑在HBV感染高流行区应用。

吴蔚[4](2017)在《云南省昆明市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云南省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及分子生物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了解该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掌握HBsAg阳性率、HBV感染率、HBsAb阳性率以及乙肝两对半检出模式、探讨基因分型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云南省乙肝有效控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某三甲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基本情况,乙肝感染情况,乙肝五项组合模式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用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ELISA检测、S区巢式PCR扩增法、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乙肝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乙肝感染现状2016年云南省三甲综合性医院进行体检,并进行乙肝血清五项检测的人群,37563例,男性22269人,占59.28%,平均年龄46.74±15.72岁;女性15294人,占 40.72%,45.46±15.07。男女比例为 1.46:1。HBsAg 阳性率为 2.91%,男性(3.30%)高于女性(2.35%) (P<0.001), 40-49年龄组为阳性率高峰。职业以其他职业(4.6%)和生产运输行业(4.36%)阳性率较高,。不同民族中彝族(2.99%)和汉族(2.94%)阳性率较高。HBsAb 阳性率为 67.29%,女性(67.94%)高于男性(66.84%) (P<0.05),30-39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不同职业中科研单位HBsAb阳性率最高(71.62%),企业单位职员HBsAb阳性率最低(64.26%)。不同民族HBsAb阳性率相同(P=0.082)。HBcAb阳性率为5.69%。男性HBcAb阳性率高于女性(P<0.001),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职业中阳性率最高为其它(8.30%),。其他少数民族(6.21 %)和汉族(5.80%)阳性率最高。HBV感染率为5.71%。男性HBV感染率高于女性(P<0.001)。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不同职业中其他职业感染率最高(7.55%),学生人群感染率最低(2.99%)。汉族HBV感染率高于其他民族(P<0.05)。HBV易感率为29.14%。易感率无性别差异(P>0.05)。39岁前易感率随年龄上升而下降,40岁后易感率随年龄上升而上升。不同职业中易感率最高为生产运输职业(52.06%),最低为部队军人(17.36%)。回族(35.07%)和彝族(30.49%)易感率高。2.乙肝血清组合模式乙肝血清五项标记物组合共检出15种模式。HBsAb单项阳性检出率最高,占65.14%,血清五项指标全阴模式次之,占29.14%, “小三阳”模式检出率居第三,占2.39%。在HBV感染的模式中(3、5、6、7、8、9),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特殊罕见模式检出15例。“小三阳”检出率60-69岁组最高(3.32%)且在69岁前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大三阳”检出率最高组为20-29岁(0.53%),最低为70岁及以上组(0.06%),其检出率随年龄上升而下降。3、乙肝分子流行病学特征136份经检测HBsAg为阳性的样本中,115例为小三阳,占84.56%,大三阳8例,占5.88%,HBsAg、HBcAb阳性13例,占9.56%。用巢式PCR两轮共扩增136份标本,扩增成功17份。其中“大三阳”模式全部测序成功,“小三阳模式”检出9份。B基因型10例,均为B2亚型;C型7例,其中1例C1型,6例C2型。两种基因型不同性别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基因型中血清型均为adw2型,C基因型中有1例adw2型,6例adr+型。α抗原决定簇突变率为发现两种情况I126S有1株,为C基因型,占12.5%,S143T有7株,为B基因型,占87.5%。[结论]1.云南省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中男性HBsAg阳性率、HBcAb阳性率HBV感染率均高于女性,是乙肝感染的重点人群。2. 40-49岁人群为HBsAg高发人群。3.职业不详人群(家务及待业、自由职业、农民等)生产运输及商业服务人群HBsAg阳性率较高。4.乙肝血清组合模式以表面抗体单项阳性为主,五项全阴次之,感染模式以“小三阳”为主。5.检出B型和C型两种基因型,亚型为B2和C2型,adw2和adr+两种血清亚型与B、C基因型显着相关。6.本次检出突变率较高,有两种突变模式:S143T和I126S。且变异位点集中于第143位氨基酸。

白桑,张慧,扎西伟色,索朗次仁,龙海,叶涛,旦增,马世武[5](2017)在《特高高原藏族农牧民HBsAg阳性率调查》文中指出目的评估生活在特高高原(海拔4 500米以上)极限环境的藏族农牧民的HBsAg携带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5年岗巴县接受免费体检的藏族农牧民体检手册和县医院检验科患者登记册,调取HBV血清标志物(HBV-M)或单项HBsAg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岗巴县5个乡镇的自愿接受体检的904名藏族农牧民中,HBsAg阳性率为20.0%(95%CI:17.4%22.6%),5个乡镇HBsAg阳性率从14.1%到30.0%。县医院299例门诊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24.7%(95%CI:22.3%32.5%),而299例住院患者HBsAg阳性率为26.4%(95%CI:21.4%31.4%)。在县医院进行过HBV-M检测的181例患者中,58.6%(95%CI:51.4%65.8%)显示为HBV-M全阴性。结论岗巴藏族农牧民HBsAg携带率高,且乙型肝炎疫苗保护率低下,提示对特高高原农牧民这一特殊人群的HBV感染状况需要关注。

陈雪花,雷艳君[6](2017)在《2003~2014年安康某高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接种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安康某高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率、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学效果,为高校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安康某高校近12年25 895例新生为调查对象,对新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五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观察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血清中HBsAb阳转率以及加强免疫后HBsAb阳转率。结果新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4.07%,男女生阳性率分别为5.58%,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农村与城镇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分别为4.77%,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80,P>0.05);10μg与5μg乙肝疫苗免疫后血清HBsAb阳性率为95.15%,8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康地区大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率、乙肝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均低于全国水平,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率呈现出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的特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需对无应答人群加强免疫确保免疫效果。

刘春兴[7](2016)在《3194例年度体检人群2009-2013年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世界上接近1/3的人口、约20亿人经血清学检查证明曾经感染过HBV。其中,据估计约有3.5亿人属于慢性HBV感染,每年约75万感染者死于HBV引起的肝硬化、肝癌及其它各种疾病。HBs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是HBV感染的五种主要血清标志物,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这五种HB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在我国健康成人中的变化趋势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我们旨在通过分析江苏省无锡市3194例年度体检人群2009-2013年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情况,为预防和控制HBV的感染和传播提供新的依据。目的:研究3194例年度体检人群2009-2013年HBs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五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变化特征,分析各项指标变化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HBV的感染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2009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无锡某医院参加年度健康体检的固定人群为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重症感染、肿瘤、甲亢、甲减和其他恶性疾病者,以及失访或数据不全者,共纳入3194例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HBs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检测采用深圳爱康全自动酶免仪测定,试剂购自上海科华生物。HBsAg、HBs Ab、和HBe Ag采用ELISA夹心法检测;HBc Ab和HBe Ab采用ELISA竞争性抑制法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项目用全自动生化仪AU5400测定,血常规采用日本希森美康的全自动血球仪XE5000测定。使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核查。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AS 9.2软件,所有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的显着性水平定义为P<0.05,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率表示,通过χ2检验进行比较,率的比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和95%CI。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194例研究对象,年龄19-92岁。基线资料分析表明,HBsAg阳性率6.45%;HBs Ab阳性率46.43%;HBc Ab阳性率21.35%;HBe Ag阳性率0.22%;HBe Ab阳性率14.21%。男性的HBsAg、HBc Ab和HBe Ab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而HBs Ab和HBe Ag男性与女性无差异。2、2010-2013期间,有2例HBsAg转阳,19例HBsAg转阴。HBs Ab阳性转变成阴性有107例(7.2%);阴性转变成阳性有79例(5.2%)。HBc Ab阳性转变成阴性有219例(45.6%);阴性转变成阳性有128例(5.1%)。HBe Ag阳性转变成阴性有1例,阴性转变成阳性有2例。HBe Ab阳性转变成阴性有45例(16.5%);阴性转变成阳性有214例(7.9%)。3、HBsAg阳性转阴性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呈负相关(OR=4.45,95%CI:1.41-14.05),高密度脂蛋白小于1.04mmol/L的人群HBsAg转阴率明显高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1.04mmol/L及以上的人群;HBs Ab阳性转阴性与少量饮酒(OR=0.32,95%CI:0.18-0.55)相关;年龄与HBc Ab阳性转成阴性呈负相关,以年龄中位数分组,小于52岁的人群HBc Ab阳转阴率高于52岁及以上人群(OR=0.58,95%CI:0.39-0.85);HBe Ab阳性转阴性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相关呈负相关(OR=2.88,95%CI:1.1-7.57),高密度脂蛋白小于1.04mmol/L的人群HBe Ab转阴率明显高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1.04mmol/L及以上的人群;HBe Ab阴性转阳性与少量饮酒(OR=1.94,95%CI:1.28-2.93)相关。结论1、我国成人乙型肝炎感染率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乙肝病毒携带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慢性乙肝携带者抗原自动转阴率比较低。2、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与表面抗原转阴和E抗体转阴相关,少量饮酒可延缓表面抗体水平的下降,也能够促进E抗体的产生,而年龄是核心抗体转阴的危险因素。

谷昊明,郭立燕,刁玉涛[8](2013)在《某校大学生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目前大学生乙型肝炎的感染情况,探讨在大学生中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表现模式及其构成比,不同模式的传染性及流行病学意义。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某校227名在校大学生,用酶联免疫试验方法(ELISA)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配以相应的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的信息。用卡方检验分析乙肝总阳性率与各因素的关系。结果 227份血清标本检共出HBV血清标志物171份,总阳性率为75.3%。其中HBsAg阳性率为3.1%,抗-HBs阳性率为72.2%,HBeAg阳性率为1.3%,抗-HBe阳性率为5.3%,抗-HBc阳性率为11.0%,同时组成9种血清学模式。分析发现与乙肝总阳性率有关的因素有: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χ2=16.646,P<0.05),来自农村还是城市(χ2=4.239,P<0.05)。结论调查的大学生HBsAg携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抗-HBs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乙肝疫苗的接种有效地降低了乙肝感染率。

刘娟艺[9](2013)在《2009年义马市高招学生体检HBSAg检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在中学生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选择2009年参加高考的1080名学生测定HBsAg,并对检出HBsAg阳性结果进行分析,操作程序及结果判定严格按说明书进行。结果:1080名学生中检出HBsAg阳性36例(3.33%)。结论:男生HBsAg感染率高于女生,城市学生HBsAg感染率高于农村学生。

王建英,黄丹文[10](2013)在《绍兴市2007-2009年高校考生体检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绍兴市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学生的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各项规定及其分类方法,对2007-2009年绍兴市参加高校考生体检的学生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分析高校考生的健康状况、专业限考、不合格原因等。结果:2007-2009年中共有考生116 040人,全合格7 912人,全合格率6.83%,而且3年基本持平;专业限考10 8104人,专业限考率93.15%;不合格24人,不合格率0.02%。3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6.30%、4.73%和3.62%,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性χ2=351.135,P<0.001)。结论:绍兴市高校考生身体素质良好,乙肝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但学生的用眼卫生等健康保健工作仍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二、高考学生体检HBsAg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考学生体检HBsAg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市罗湖区儿童青少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抽样方法
    1.3 血液标本的采集
    1.4 乙肝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性别分布
    2.3 年龄分布
    2.4 不同性质学校的分布
3 讨论

(2)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鉴定和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3 主要试剂
        1.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2.5 血清肝功能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
        1.2.6 血浆HBV DNA提取
        1.2.7 乙肝病毒载量的测定
        1.2.8 BCP/PC、Whole genome、PreS/S片段的扩增
        1.2.9 HBV野毒株全基因参照序列的获取
        1.2.10 OBI样品基因分型
        1.2.11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HBsAg-/DNA+人群的基本特征
        1.3.2 HBsAg-/DNA+样品qPCR的检测
        1.3.3 HBsAg-/DNA+样品Nested-PCR的检测
        1.3.4 HBsAg-/DNA+样品的分类
    1.4 讨论
第二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2.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2.2.6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2.2.7 CFSE染色、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术检测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2.3.2 PHA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3.3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3.4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4 讨论
        2.4.1 PHA刺激下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2.4.2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4.3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三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异性分子与细胞免疫反应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试剂配制
        3.2.5 ELISPOT检测IFN-γ试验
        3.2.6 ICS检测胞内细胞因子试验
        3.2.7 CB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试验
    3.3 结果
        3.3.1 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
        3.3.2 ICS检测T细胞亚群的细胞分泌频数
        3.3.3 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3.4 讨论
        3.4.1 HBV特异性T细胞应答反应
        3.4.2 HBV特异性T细胞亚群分泌频数
        3.4.3 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第四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髓源抑制性细胞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2.4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4.2.5 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
    4.3 结果
        4.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4.3.2 外周血M-MDSCs和G-MDSCs的频数比例
        4.3.3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4.3.4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HBV DNA及HBsAg的相关性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效果及疫苗接种人群加强免疫的必要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与注解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中国北方肝癌中的病因权重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中国肝癌高发区乙肝疫苗接种对肝癌和其他终末期肝病的预防效果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人群中实施青春期加强免疫对降低高危人群成年期慢性HBV感染风险的作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中国农村地区母亲HBsAg阳性高危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成本效果分析 1.
    前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综述
    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情况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4)云南省昆明市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乙肝感染现状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第一部分 云南省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分析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研究方法
        质量控制
        医学伦理学问题
    结果
        人群基本情况
        体检人群乙肝感染情况
    讨论
    结论
    建议
第二部分 云南省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
        材料试剂
        标本采集和处理
        数据录入和分析
        质量控制
    结果
        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HBV S基因片段扩增结果
        S基因片段核苷酸同源性比对结果
        血清分型
        α抗原决定簇突变分析
    讨论
    结论
    建议
创新与局限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特高高原藏族农牧民HBsAg阳性率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HBV血清学诊断标记检测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岗巴县5个乡镇体检人群HBsAg携带率
    二、岗巴县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HBsAg携带率
    三、岗巴县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HBV-M检测分析
讨论

(6)2003~2014年安康某高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接种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HBsAg阳性率比较
    2.2 不同年份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比较
    2.3 不同剂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
3 讨论
    3.1 安康市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分析
    3.2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3.3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受年龄、性别、吸烟、自身的免疫状况、疫苗剂量、接种程序、免疫佐剂诸多因素的影响[10]

(7)3194例年度体检人群2009-2013年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技术路线图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人口统计学资料的收集
        3.2 人体成分指标的测量
        3.3 血标本采集
        3.4 生化指标的检测
        3.5 肝功能检测
        3.6 血常规检测
        3.7 两对半的检测
        3.8 随后连续4年随访检测乙肝两对半
    4、质量控制
        4.1 数据检测质量控制
        4.2 知情同意与医学伦理学认证
    5、数据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及创见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某校大学生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1.2.2 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乙型肝炎感染情况
        2.2.1 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检出情况
        2.2.2 HBV血清标志物检出模式及比例
        2.2.3 抗-HBs的检出情况
        2.2.4 感染组检出情况
3 讨论

(9)2009年义马市高招学生体检HBSAg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10)绍兴市2007-2009年高校考生体检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体检标准、体检方法
    1.2 体检项目
    1.3 考生来源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07-2009年高校考生基本情况
    2.2 2007-2009年高校考生体检不合格原因分布
3 讨论

四、高考学生体检HBsAg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市罗湖区儿童青少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J]. 祝方,廖异,刘刚,周小红,罗毅,方庆,刘卫民,陈国翠,李笑颜,程锦泉.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0(10)
  • [2]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D]. 张卫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18
  • [3]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效果及疫苗接种人群加强免疫的必要性探讨[D]. 王宇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4]云南省昆明市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吴蔚.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5]特高高原藏族农牧民HBsAg阳性率调查[J]. 白桑,张慧,扎西伟色,索朗次仁,龙海,叶涛,旦增,马世武. 肝脏, 2017(04)
  • [6]2003~2014年安康某高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接种情况调查[J]. 陈雪花,雷艳君.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7(01)
  • [7]3194例年度体检人群2009-2013年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D]. 刘春兴. 苏州大学, 2016(06)
  • [8]某校大学生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 谷昊明,郭立燕,刁玉涛.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3(06)
  • [9]2009年义马市高招学生体检HBSAg检测结果分析[J]. 刘娟艺.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03)
  • [10]绍兴市2007-2009年高校考生体检结果分析[J]. 王建英,黄丹文.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01)

标签:;  ;  ;  ;  ;  

高考学生体检HBsAg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