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邦德里水电站水轮机转轮的更换(论文文献综述)
刘纯虎[1](2019)在《中小型混流式水轮机增容改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新疆红山嘴三级水电站原水轮机转轮模型老旧、偏离最优工况运行、机组效率低下、机组稳定性差、过流部件磨蚀严重,已影响到电站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选择转轮换型并对局部流道进行优化作为本次增容改造的研究思路,目的是提高水轮机的性能指标、保证运行稳定性及流道的合理匹配,尤其是机组额定出力从8.75MW扩增到11MW,并具备10%的超发裕度。首先,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水电站扩容改造文献基础上,结合本电站水流多泥沙特点以及改造的限制要求来确定合理的比转速,并按比转速对其它选型设计参数进行了选择,确定以A773b模型转轮作为改造的目标转轮,改造后水轮机型号为HLA773b-LJ-153。通过能量指标分析、稳定性分析、空化性能分析,同时对流道参数的对比初步对流道的匹配性进行预判,以此初步分析选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其次,通过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进行三维定常湍流计算,通过对蜗壳及导叶分析,对固定导叶安放角进行优化,使蜗壳的来流角度、固定导叶和活动导叶之间的匹配性更加合理化,同时对改造后水轮机全通道选取两个典型工况进行CFD数值模拟:最优工况,水轮机效率为93.38%,输出功率12556k W,额定工况,水轮机效率为91.72%,输出功率为12610k W,输出功率和效率达到增容改造设计要求;在最优工况及额定工况下,全通道内流线均匀,流场流态良好,表面压力过渡均匀、分布良好,由此可以判断采用HLA773b-LJ-153的作为本次增容改造选型设计方案合理,可用于水轮机的实际改造。
袁达夫,邵建雄,刘景旺[2](2015)在《三峡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进步》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三峡工程单机容量为700 MW的水轮发电机组,其苛刻的运行条件居同类型机组之最,这就给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对涉及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相关因素、性能参数优配、运行稳定措施以及采用新技术等方面,首次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设计研究,将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应用在三峡工程机组的设计、制造、电厂运行中,解决了高部分负荷区水力脉动过大、运行水头变幅过大的巨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世界难题。
祝双桔[3](2015)在《渭沱电站机组技术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渭沱水电站位于重庆市合川区渭沱镇,距涪江汇入嘉陵江的汇合口约23km,是以发电为主,兼航运的综合水利工程。渭沱电站原装有两台灯泡贯流式机组,设计水头:Hp=8.5m,最大水头:Hmax=11.0m,最小水头:Hmin=3.0m,装机容量:2×15MW。2005年开始在渭沱电站下游嘉陵江上新建一草街航电枢纽,建成后草街电站运行正常水位203.0m,导致渭沱水电站不足3m的毛水头,如对原机组不作改造,在此工况下不能发电,不仅渭沱水电站将报废,而且还将安排专门的人员对船闸的运行、维护进行管理。为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分合理利用渭沱电站剩下的3m左右水头,要求论证渭沱电站在此工况下进行机电设备技术改造的可行性。技术改造方案不仅满足充分利用渭沱电站的水力资源,而且尽量降低成本。要求渭沱电站机电设备技改成功后,既能有效利用已建成的溢流坝、泄洪闸、厂房、船闸等设施,又能充分利用区间2-4m的水头。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充分分析渭沱电站改造前、后的水力资源基本情况,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确定利用原水轮机流道,将水轮机四叶片改造成两叶片的水轮机改造方案。结合九十年代安德里茨水电针对渭沱电站生产水轮机的模型试验结果,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可以得出,利用现有流道以及水轮发电机组,只将转轮由四叶片改为两叶片,并保留原水轮机轮毂、转轮直径不变,对不用的两个原浆叶位置用同轮毂线型一致的轮毂盖密封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要求制造厂在安德里茨三叶片转轮试验的基础上开发二叶片转轮。2渭沱电站机组改造的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渭沱电站技施设计以及模型试验与真机安装。研究结果表明:渭沱电站改造后水轮机轴向水推力、空蚀或磨蚀损坏保证、飞逸特性、调节保证、运行稳定性和噪声保证、可靠性保证及主要部件受力情况等不会发生对运行不利的情况,证明两叶片转轮机组性能参数可靠,符合渭沱水电站改造的实际情况。在初步设计中建议加强机组改造模型试验及验收工作,重点研究水轮机能量指标和两叶片机组振动问题,制造厂应通过模型试验对以上两项参数作出承诺,确保在渭沱电站改造后实现稳定运行。3真机振动特性测试。为验证改造方案的正确性,对机组的振动进行试验监测分析,从整个试验监测的数据看,机组的运行状况良好,机组的振摆数据都在国标规定的范围内,改造后尾水管的振动有所减小,机组带负荷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振动区,机组从空转、空载、带负荷的整个过程,机组振摆数据都符合国家标准。机组的轴系受力分析,从整个试验监测的数据看,机组的运行状况良好,机组的振摆数据都在国标的范围以内。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开发超低水头的水力资源以及推广与应用两叶片的灯泡贯流式机组提供一定的指导。
黄志伟[4](2011)在《基于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的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力发电系统是一类机械、电磁和水力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其运行过程中水电机组振动故障的产生和发展包含了大量不确定性因素,难以用传统建模理论与方法进行精确的数学模型描述。同时,随着水电在电力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且机组单机容量和水头的大幅提高,机组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不同机组振动故障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机理,揭示系统参数对机组轴系振动稳定性及失稳影响的规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电机组的设计和运行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以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建立不同振动故障作用下机组轴系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综合运用分岔图、Poincare截面图、轴心轨迹图、时域波形图和幅值谱图等多种手段,系统地研究了转定碰摩与轴承松动耦合故障下机组轴系的动态响应、联轴器综合不对中下机组的动力学行为、机组轴系的非线性电磁振动特性和水轮机密封系统对机组振动及稳定性的影响等。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综合考虑裂纹深度对转轴刚度的影响以及开闭函数的连续性,提出一种新的裂纹开闭规律,构建了裂纹和碰摩耦合故障转子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分析了不同故障下转子系统的分岔与混沌行为,研究了定子径向刚度、裂纹深度和裂纹角度等系统参数对耦合故障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定子径向刚度的增大,转子碰摩力不断增大逐渐成为主导因素,使系统响应由混沌运动不断向周期运动演变;不同裂纹深度和裂纹角度下转子系统随转速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分岔演化过程,在临界转速附近,其响应逐渐由复杂的混沌运动向周期4运动不断演变,在超临界转速区则以拟周期运动为主要形式,且出现了不同的倍周期运动。(2)针对轴承松动易导致发电机转子与定子发生碰摩的问题,考虑发电机定子与基础间的连接刚度和阻尼,建立了轴承松动与碰摩耦合故障下水轮发电机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机组转频比、转子质量偏心及摩擦系数等参数对转子、定子及松动轴承的振动影响,重点研究了发生碰摩时定子响应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发现,刚度比不影响碰摩的发生区域,系统响应随转频比和摩擦系数变化存在周期运动、倍周期运动和拟周期运动等,幅值频谱中出现幅值较大的谐波分量;随着转子质量偏心的增大,转子与定子发生碰摩的区域不断增大,且在两个不同的转频区间内都有碰摩现象发生,其响应出现了拟周期运动。(3)在分析刚性联轴器综合不对中运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综合不对中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该系统随机组转速、不对中平行量及不对中偏角等参数变化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发现,随着不对中故障的增大,系统响应存在有周期运动、周期3运动及复杂的拟周期运动。在拟周期运动区域,转子和转轮的幅值谱图中除1倍频外,还存在幅值较大的低频分量,特别是在0.3-0.4倍频处,且不对中平行量对转子的振动影响较大;在转速上升的过程,转子和转轮响应均为周期运动,其振幅不断变化,当转速进一步增大时,系统响应会由周期运动演变为拟周期运动,呈现出丰富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4)根据电磁拉力与转子偏心的非线性关系,将气隙磁导展开为Fourier级数,推导出不平衡磁拉力的具体解析表达式,建立了水轮发电机组轴系非线性电磁振动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机组转速、励磁电流及转子质量偏心等系统参数对机组轴系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组转速上升过程中,发电机转子在1-1.5倍频和0.5-1倍频处出现了谐波分量,转轮则在0.5-1倍频处存在幅值较大的低频分量;随着励磁电流和转子质量偏心的增大的变化,系统响应存在周期运动和复杂的拟周期等,系统振幅不断变化,转子的1倍频幅值不断增大,高频分量不断减少,而转轮的1倍频幅值不断减小,低频分量不断增多。(5)针对随着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结构参数的提高,作用在水轮机转轮上的密封水流激振力将显着增大,容易导致机组异常振动的问题,采用Muszynska非线性密封力模型,建立了密封激振力作用下水轮发电机组密封轴系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系统地分析了机组导轴承的振动特性和水轮机转轮的动态稳定性。研究表明,各导轴承运动振幅随转子质量偏心的增大不断变化;水轮机转轮受到非线性密封力作用后发生自激振动,呈现出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密封结构的各主要参数对机组主轴系统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岳高峰,郭振伟[5](2009)在《水轮机稳定运行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混流式水轮机在偏离最优工况运行时,会产生脱流空化和涡带,产生机组振动和空蚀,进而影响机组运行稳定性,甚至造成转轮叶片裂纹、尾水管撕裂等,迫使机组停机检修。为此,就水电站机组运行稳定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优化设计、加强制造和检修质量的控制、消除尾水管涡带引起的振动等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供参考。
张晓晗[6](2008)在《高水头电站水轮机选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大部分的水头位于200-700m之间。在此水头段可供选择的水轮机机型有水斗式和混流式两种。本论文针对高水头水电站机组机型包括水斗式机组和混流式机组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设计制造可行性、国产化水平和技术上的优缺点,参考部分制造厂商和研究单位的选型意见,根据电站动能特性、运行要求等具体参数,结合业主要求和设备投资等因素选定烟岗水电站初设阶段水轮机型式及主要参数。其主要内容包括:阐述高水头段两种机型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和可行性分析比较。针对烟岗水电站水头高(额定水头601m)、引水管道长(1500m)等的特点,选定适合本电站的水轮机机型。利用改变比速法选择冲击式水轮机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利用国内外的统计参数选择冲击式水轮机的基本参数。并从经济可行性考虑,在水轮机选择设计中,力求年发电量最大的原则下,选择烟岗水电站水轮机的基本参数。对于水斗式水轮机设计中的效率修正、空蚀与效率的关系、泥沙磨损以及疲劳问题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方法和对策。本文还对冲击式水轮机转轮发展的新趋势—加箍式转轮设计的特点和优点进行了描述,供设计选型参考。
井永强[7](2007)在《石泉水电厂2号机组运行稳定性问题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水轮发电机组稳定性问题日益严重,相当一部分水电厂机组在某些运行区域存在振动问题。它涉及到水力机组的制造、设计、安装、调试以及电厂运行等各个环节。石泉水电厂投运以来,一直存在一定的故障缺陷,经过多年的运行后机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运行稳定性问题,如:水轮机顶盖垂直振动较大,导轴承摆度超标等。本文针对石泉水电厂2号机组展开试验研究,分析石泉电厂机组不稳定运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详细研究了引起水轮发电机组运行不稳定的原因,分析了由于水力原因、机械原因和电气原因引起机组振动的各种现象。(2)对水轮发电机组的振动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根据石泉电厂机组实际情况,确定了机组稳定性试验的主要观测量、测试点的布置、传感器的选择以及机组振动信号的分析方法。(3)根据石泉电厂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2号机组分别进行了空载试验、变转速试验、变励磁试验、变负荷试验和噪声测试。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励磁机的拆除,直接影响到整个机组转动部分的重心分布,导致机组的动不平衡状况恶化,机组的振动、摆度增加;机组大轴摆度随着机组转速的增大而增大。(4)采取以下有效处理措施:针对机组推力轴承受力不均匀的情况,采用应变仪法对推力轴承受力进行调整;通过配重,纠正机组的动不平衡问题。
郑小波[8](2006)在《水轮机过流部件的优化设计和振动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水轮机过流部件内部的非定常流动分析以及水轮机过流部件的优化设计和振动特性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水轮机振动的内在机理、改善水轮机的综合水力性能、提高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CFD技术和流固耦合技术,进行了水轮机全过流部件的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结合三维CFD分析的蜗壳优化设计方法,对苏只水电站的不完全蜗壳进行了优化设计;以CFD分析为基础,对转轮叶片进行了强度分析,采用固耦合技术对水轮机过流部件进行了振动特性分析,主要创新点和结论如下: (1) 在对水轮机内部流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雷诺平均N-S方程和κ-ε紊流模型对水轮机内部的定常流动进行了整体模拟,分别进行了三个正常运行工况和三个飞逸工况的流动分析,获得了各工况下水轮机内部的流动参数。对飞逸工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飞逸工况下,叶片的正背面压力和流速分布极不规则,存在着明显的低压区和涡流区,流道内的旋涡较为明显。 (2) 在全流道非定常流动计算方面进行了尝试,对包括蜗壳、固定导叶、活动导叶、转轮和尾水管在内的混流式水轮机全过流部件进行了三维非定常流动计算。对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水压力脉动对水轮机转轮叶片各个位置的影响并不一致。压力脉动对进水边的影响要小于对出水边的影响,压力脉动对叶片下环的影响要小于对叶片上冠的影响,压力脉动对叶片背面的影响要大于对叶片正面的影响。 (3) 针对不完全蜗壳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三维CFD分析的蜗壳优化设计方法。以蜗壳进口支墩尾部形状为优化对象,以出流角、周向流量分配和蜗壳效率为目标函数,对不完全蜗壳进行了三维CFD分析和改型优化设计,成功地解决了不完全蜗壳中双支墩加剧出流不均匀性的问题。采用该方法对苏只水电站的水轮机蜗壳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前后的蜗壳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理想。目前该电站已投入运行,机组运行稳定,情况良好。 (4) 针对目前强度分析中普遍采用的简化方法,本文提出以非定常流动计算为基础,将转轮过流表面的连续动水压力在不同时刻以离散点的形式加载至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叶
陈薄[9](2006)在《斜流式水轮机的研究与开发 ——斜向式导水机构设计及锥形导叶刚强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四川省科技厅攻关项目课题“斜流式水轮机的研究与开发”[川科高[2003]42号文,项目号(03GG021-001-1)]所提出的要求,针对该课题中设计的新型水轮机——斜流式水轮机的导水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并且利用有限元理论分析了锥形导叶的刚强度。通过计算分析,结果证明了该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其关键技术是:首先进行斜向式导水机构的结构优化设计,然后应用UG软件对斜向式导水机构的锥形导叶进行实体建模,充分利用ANSYS软件与CAD软件之间的接口,将模型输入ANSYS分析环境中,并对模型修改,再通过单元选择、材料属性设置、网格划分、施加载荷、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等一系列步骤后,求出锥形导叶在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应力和形变以及找出了最大应力点。通过分析,最后根据斜流式水轮机实际的工作环境选取了一个较大的安全系数,保证了该型导叶在水轮机中正常的工作和安全运行。
雷恒[10](2006)在《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数字仿真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是水、机、电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过渡过程,也是水电站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特殊运行工况。它关系到引水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以及水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和供电品质。因此,开展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数字仿真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 1.对水力过渡过程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对水电站有压引水系统中存在的水力瞬变过程,分析了在不能忽略管道连接处的水头损失,考虑流动方向影响及阻力系数变化的情况下,对串联管和分岔管联结处的边界条件建立了数学模型,给出了其迭代计算流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3.提出了一种水轮机特性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在水轮机边界条件的处理中替代了传统的一些方法。该方法具有表达直观、物理意义明确、编程工作量小、模拟精度高、数据可视化程度高等优点。 4.推导了蜗壳和尾水管当量管的计算公式,使得计算它们中的水击问题变的简便和容易。 5.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开发了基于WINDOWS界面的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数字仿真软件。该软件可对水电站水轮机各种典型的甩负荷工况进行水力过渡过程数字仿真。并结合紫坪铺水利枢纽工
二、美国邦德里水电站水轮机转轮的更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邦德里水电站水轮机转轮的更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型混流式水轮机增容改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增容改造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增容改造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改造研究现状 |
1.4 水轮机增容改造的主要方式 |
1.4.1 机组增容途径 |
1.4.2 增容改造的方式 |
1.4.3 通过转轮修型进行增容改造 |
1.5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站基本情况及增容改造需要考虑的问题 |
2.1 电站运行的主要参数和运行条件 |
2.2 增容改造的必要性 |
2.3 增容改造目的及要求 |
2.4 增容改造需要考虑的问题 |
2.4.1 增容改造面临的困难 |
2.4.2 增容改造的基本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轮机增容改造可行性分析 |
3.1 水轮机初步选型设计 |
3.1.1 参数定义 |
3.1.2 增容改造的可能性分析 |
3.1.3 水轮机参数选择 |
3.1.4 选型设计结论分析 |
3.2 水轮机稳定性分析 |
3.2.1 A773b模型转轮水力分析 |
3.2.2 水头比值范围对机组稳定的影响 |
3.2.3 比转速的选择对运行稳定性影响 |
3.2.4 尾水管压力脉动对稳定性影响 |
3.2.5 机组尺寸对水力稳定性影响 |
3.2.6 机组运行调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3.3 水轮机空蚀性能 |
3.3.1 关于空化系数σ以及空化安全系数K_σ选取 |
3.3.2 关于空化安全系数K_σ的选取 |
3.3.3 确定空化系数基准面的选取 |
3.3.4 空化性能比较 |
3.4 水轮机过流部件几何参数匹配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FD数值分析 |
4.1 CFD数值分析基本理论概述 |
4.1.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
4.1.2 湍流模型的选择 |
4.1.3 控制方程的离散 |
4.1.4 设置边界条件 |
4.1.5 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
4.2 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3 CFD数值计算分析 |
4.3.1 蜗壳及导叶分析 |
4.3.2 导叶优化设计 |
4.3.3 全通道数值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773b模型试验数据 |
(2)三峡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背景 |
2. 1额定水头偏低 |
2. 2水头变幅大 |
2. 3过机水流含泥沙量大 |
2 700 MW水轮发电机组苛刻的运行条件 |
3 700 MW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进步 |
3. 1提高机组参数水平和整体性能 |
3. 2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的措施 |
3. 2. 1水轮机 |
3. 2. 1. 1合理选择和优化主要参数 |
3. 2. 1. 2设置发电机最大容量 |
3. 2. 1. 3采取的必要措施 |
3. 2. 1. 4确保电网供需平衡 |
3. 2. 1. 5建立水轮机稳定性考核体系 |
3. 2. 2机组稳定运行与厂房结构的关系 |
3. 2. 3水轮发电机 |
4新技术的采用 |
4. 1新结构、新材料的研究和采用 |
4. 2基于计算机的机组优化设计 |
4. 3水轮发电机组冷却技术的发展 |
4. 3. 1全空冷方式 |
4. 3. 2半水内冷方式 |
4. 3. 3蒸发冷却方式 |
4. 4推力轴承 |
4. 4. 1支撑型式 |
4. 4. 2瓦面材料 |
4. 4. 3推力轴承润滑冷却系统 |
4. 5励磁、调整器、继电保护、监测设备的更新 |
5结语 |
(3)渭沱电站机组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名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名称 |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1.2.2 课题研究目的 |
1.2.3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渭沱电站改造前基本情况 |
2.1 水文地质基本情况 |
2.2 水轮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基本情况 |
3 渭沱电站改造前期研究工作 |
3.1 渭沱电站改造设计参数与规范 |
3.1.1 设计参数 |
3.1.2 主要设计规范 |
3.2 渭沱电站电气设备改造方案制定 |
3.2.1 接入电力系统改造方案 |
3.2.2 电气主接线改造方案 |
3.2.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
3.2.4 厂用电引接方式改造方案 |
3.2.5 控制保护和通讯系统改造方案 |
3.2.6 保护配置改造方案 |
3.2.7 设备布置改造方案 |
3.3 渭沱电站水轮机改造方案设计 |
3.3.1 水轮机改造选型任务分析 |
3.3.2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选型设计的原则 |
3.3.3 关于叶片数对灯泡贯流式水轮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
3.3.4 本电站灯泡贯流式水轮机改造方案确定 |
3.4 机组改造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
4 机组改造实施 |
4.1 技施设计 |
4.1.1 招标内容 |
4.1.2 水轮机主要参数及额定值 |
4.2 模型试验 |
4.3 安装 |
4.4 效果评价 |
5 机组振动测量 |
5.1 测点布置及试验工况 |
5.2 机组的振动及摆度测试 |
5.2.1 机组空转 |
5.2.2 机组空载 |
5.2.3 机组带负荷的数据及轴心轨迹 |
5.2.4 机组的轴系受力分析 |
5.2.5 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要符号 |
致谢 |
(4)基于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的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研究 |
1.3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多故障耦合下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2.1 引言 |
2.2 转子-轴承系统的数学模型 |
2.3 计算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水轮发电机组轴承松动与转定碰摩的动态响应 |
3.1 引言 |
3.2 机组动力学模型和微分方程 |
3.3 机组动力学行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综合不对中的动力学行为 |
4.1 引言 |
4.2 综合不对中机组轴系动力学模型 |
4.3 机组轴系动力学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水轮发电机组非线性电磁振动的动力学特性 |
5.1 引言 |
5.2 不平衡磁拉力的计算方法 |
5.3 机组轴系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
5.4 机组电磁振动特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水轮发电机组密封轴系振动特性及稳定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水轮机自激振动机理分析 |
6.3 机组密封轴系动力学模型 |
6.4 密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6.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5)水轮机稳定运行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问题的分析 |
3 解决的措施 |
3.1 优化设计 |
3.2 加强制造工艺和检修质量的控制 |
3.3 消除尾水管涡带引起的振动 |
4 结论 |
(6)高水头电站水轮机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水头电站水轮机选型研究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水轮机的类型及基础理论 |
2.1 混流式水轮机基础理论 |
2.2 水斗式水轮机基础理论 |
2.3 两种型式水轮机比较及部分选型观点 |
2.3.1 两种型式水轮机比较 |
2.3.2 部分选型观点 |
3 水轮机基本参数的选择 |
3.1 喷嘴数目的选择 |
3.2 布置方式的选择 |
3.3 改变比速法选择冲击式水轮机 |
4 烟岗水电站水轮机选型 |
4.1 电站概况及基本参数 |
4.1.1 电站工程概况 |
4.1.2 基本参数 |
4.2 水轮机选型 |
4.2.1 烟岗电站水轮机机型比较 |
4.2.2 装机方案及单机容量选择 |
4.2.3 烟岗电站水轮机基本参数分析及选择 |
4.3 水轮机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
4.3.1 设计选择 |
4.3.2 效率与空蚀 |
4.3.3 泥沙磨损 |
4.3.4 疲劳问题 |
4.3.5 稳定性问题 |
4.3.6 加箍式转轮的研究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石泉水电厂2号机组运行稳定性问题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石泉水电厂基本情况介绍 |
1.1.2 研究石泉水电厂二号机组运行稳定性的意义 |
1.2 影响水轮发电机组稳定运行主要原因及研究现状 |
1.2.1 水轮发电机组运行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
1.2.2 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1.3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和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
2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测试与分析方法 |
2.1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源的测试 |
2.1.1 变转速测试 |
2.1.2 励磁电流变化测试 |
2.1.3 变负荷试验及调相试验 |
2.2 测试点的选择 |
2.3 传感器的选择 |
2.4 振动信号的分析方法 |
2.4.1 振动信号的表示 |
2.4.2 振动信号的时域分析 |
2.4.3 振动信号的频域分析 |
2.4.4 时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
2.5 轴心轨迹分析 |
2.6 小结 |
3 石泉电厂2号机组的稳定性试验研究 |
3.1 稳定性试验测试系统 |
3.1.1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
3.1.2 传感器 |
3.2 试验测点布置 |
3.3 试验项目 |
3.3.1 调试 |
3.3.2 空转试验 |
3.3.3 变转速试验 |
3.3.4 变励磁试验 |
3.3.5 变负荷试验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空转试验结果分析 |
3.4.2 变转速试验结果分析 |
3.4.3 变励磁试验结果分析 |
3.4.4 变负荷试验结果分析 |
3.4.5 噪声测试情况 |
3.5 小结 |
4 改善石泉电厂机组运行稳定性的措施研究 |
4.1 推力轴承受力调整 |
4.1.1 推力轴承主要参数 |
4.1.2 推力轴承受力调整方法 |
4.1.3 应变仪法的调整过程 |
4.1.4 受力调整数据及调整结果 |
4.2 转子配重 |
4.3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内容和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水轮机过流部件的优化设计和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水轮机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1 水力机组运行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
1.2.2 水力机组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讨论 |
1.2.3 水轮机叶片应力的研究方法 |
1.2.4 机组振动和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水轮机的流固耦合问题 |
1.3.1 流固耦合问题的发展 |
1.3.2 流固耦合技术在叶轮机械研究中的应用 |
1.3.3 流固耦合技术在水轮机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混流式水轮机全流道三维定常流动计算 |
2.1 控制方程 |
2.1.1 湍流流动基本方程 |
2.1.2 时均化湍流方程 |
2.1.3 三维湍流数值模型 |
2.1.4 边界条件 |
2.2 计算域的网格划分 |
2.2.1 非结构化网格技术 |
2.2.2 计算域的选取 |
2.2.3 混流式水轮机过流部件的网格划分 |
2.3 控制方程的离散和求解 |
2.3.1 定常流动微分方程的有限体积法离散 |
2.3.2 不可压缩流体粘性流动计算的速度—压强修正算法 |
2.4 水轮机过流部件的定常流动计算 |
2.4.1 计算条件 |
2.4.2 定常流动计算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混流式水轮机全流道三维非定常流动计算 |
3.1 计算条件的设定 |
3.2 非定常流动计算结果分析 |
3.2.1 蜗壳计算结果分析 |
3.2.2 导叶计算结果分析 |
3.2.3 转轮计算结果分析 |
3.2.4 蜗壳计算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4 不完全蜗壳的改型优化设计 |
4.1 不完全蜗壳的改型设计方法 |
4.2 优化结果分析 |
4.2.1 优化前后支墩形状的变化 |
4.2.2 流动分析的计算条件 |
4.2.3 支墩尾部形状对水流方向的影响 |
4.2.4 蜗壳内部的速度和压力分布 |
4.2.5 蜗壳出口参数的比较 |
4.2.6 蜗壳效率的比较 |
4.3 小结 |
5 转轮叶片强度分析 |
5.1 数值模型 |
5.1.1 离心力场下结构的有限元运动方程 |
5.1.2 静力平衡方程 |
5.2 强度分析的几何模型 |
5.3 载荷的施加 |
5.4 转轮的强度计算 |
5.5 叶片的强度计算 |
5.6 网格对叶片强度计算结果的影响 |
5.7 叶片的动应力分析 |
5.7.1 动水压力载荷的施加 |
5.7.2 工况1计算结果分析 |
5.7.3 工况1和工况2的比较 |
5.8 小结 |
6 过流部件振动特性分析 |
6.1 弹性结构静频和动频的计算模型 |
6.2 流-固耦合振动的控制方程 |
6.3 转轮在水中频率的计算方法 |
6.4 固定导叶振动特性分析 |
6.5 转轮和叶片振动特性分析 |
6.5.1 转轮在空气中的固有频率 |
6.5.2 叶片在空气中的固有频率 |
6.5.3 节点数不同时叶片固有频率的差异 |
6.5.4 转轮在水中的固有频率 |
6.6 运行状态下转轮和叶片的振动特性 |
6.6.1 水压力对叶片振动特性的影响 |
6.6.2 离心力对叶片振动特性的影响 |
6.6.3 联合作用对叶片振动特性的影响 |
6.6.4 联合作用对转轮振动特性的影响 |
6.7 水力激振力分析 |
6.8 转轮和叶片频率与激振力频率的比较 |
6.9 小结 |
7 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发表情况 |
(9)斜流式水轮机的研究与开发 ——斜向式导水机构设计及锥形导叶刚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名称 |
1.2 引言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研究的斜流式水轮机的基本数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有限元原理 |
2.1 数值分析方法 |
2.2 有限元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2.3 有限单元法简介 |
2.4 有限单元法的力学知识 |
2.5 六面体单元的有限元法 |
2.6 锥形导叶的静力平衡方程 |
3 导水机构的结构设计及锥形导叶实体建模 |
3.1 导水机构的结构设计 |
3.2 锥形导叶的实体建模 |
3.3 实体模型从UG导入ANSYS中的控制过程 |
4 锥形导叶的力学模型 |
4.1 斜流式水轮机导叶的力学模型 |
4.2 传统的强度分析方法 |
5 锥形导叶的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
5.2 斜流式水轮机锥形导叶刚强度分析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
5.3 ANSYS软件简介 |
5.4 锥形导叶的有限元模型 |
5.5 加载 |
5.6 有限元求解与结果分析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水轮机结构图) |
附录2 (导水机构结构图) |
附录3 (导水机构运动图) |
附录4 (导叶结构图) |
论文发表情况 |
声明 |
致谢 |
(10)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数字仿真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力过渡过程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有压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及其解法 |
2.1 概述 |
2.2 基本方程 |
2.3 水击波速 |
2.4 特征线法 |
2.5 边界条件 |
2.6 初始和收敛条件 |
2.7 仿真时间步长和管道的分段 |
第三章 调压室中非恒定流的数字仿真 |
3.1 调压室的类型 |
3.2 调压室的基本方程 |
3.3 调压室水力过渡过程的数字仿真 |
3.4 调压室水力过渡过程的计算条件 |
第四章 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 |
4.1 工况参数 |
4.2 水轮机边界条件 |
4.3 水轮机特性及数据处理 |
4.4 管路系统的当量化 |
4.5 仿真实现 |
4.6 工程算例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软件使用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申明 |
四、美国邦德里水电站水轮机转轮的更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型混流式水轮机增容改造分析[D]. 刘纯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三峡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进步[J]. 袁达夫,邵建雄,刘景旺. 人民长江, 2015(19)
- [3]渭沱电站机组技术改造[D]. 祝双桔. 西华大学, 2015(06)
- [4]基于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的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机理研究[D]. 黄志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5]水轮机稳定运行的分析研究[J]. 岳高峰,郭振伟. 水力发电, 2009(08)
- [6]高水头电站水轮机选型研究[D]. 张晓晗.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7]石泉水电厂2号机组运行稳定性问题的试验研究[D]. 井永强. 西安理工大学, 2007(12)
- [8]水轮机过流部件的优化设计和振动特性分析[D]. 郑小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1)
- [9]斜流式水轮机的研究与开发 ——斜向式导水机构设计及锥形导叶刚强度分析[D]. 陈薄. 西华大学, 2006(09)
- [10]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数字仿真及分析[D]. 雷恒. 西华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