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微量元素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珏莹[1](2021)在《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水蛭酊湿热敷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疼痛等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采用内瘘每周规律透析(3次)的60例患者(脱落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27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治疗组予水蛭酊湿热敷治疗,均于透析间隔期进行干预。8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凝血功能:D-二聚体、APTT、PT,肾功能:Scr、BUN及炎症指标CRP,观察内瘘血流量、内径、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及随访对内瘘并发症的预防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组内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流量对比,治疗组血流量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流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内径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内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随访4周,观察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血肿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各自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蛭酊湿热敷可以提高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增加穿刺段内径和减轻穿刺后疼痛,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有一定的疗效。
王苗苗[2](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候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肾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指标与一般资料、营养状况、透析充分性、炎症、贫血等的相关性及差异性,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与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同时结合患者中医证候信息进行分型,探讨MHD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在各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性,为中医药抗氧化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6例。2.透析前留取静脉全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含量、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人血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B型心钠素(BNP),甲状旁腺激素(PTH)并于透析后查尿素氮(BUN),计算标准化蛋白分解率(nPCR)、尿素清除指数(Kt/V)和钙磷乘积。3.透析前后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BCM)测量MHD患者的人体成分指标,包括肌肉组织指数(LTI)、脂肪组织指数(FTI)、透析前后总体水(TBW)、细胞外液(ECW)、细胞内液(ICW)、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比值(ECW/ICW)等。记录与检测指标同一天透析时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透析龄、透析频率、干体重、透后体重、超滤量、透析前后的血压。4.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指标与一般资料、ALB、CRP、HGB、HCT、nPCR、Kt/V、BNP、PTH、钙磷乘积、BCM指标等的相关性及差异性。5.通过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证候信息,参考卫生部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我院MHD患者进行中医的辨证分型,研究MHD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共收集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性43例(57%),女性33例(43%),平均年龄63.71 ± 12.64岁;透析龄最长为221个月,最短为4个月;原发病中前三位的主要是糖尿病肾病26例(34%),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26%),高血压性肾损害17例(22%)。2.氧化应激指标SOD、MDA在60个月以内、60-120个月、及120个月以上三个透析时段内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原发病中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3.相关性分析与透析龄,SOD与透析龄呈负相关;MDA、AOPP与透析龄呈正相关(P<0.05)。4.相关性分析与生化指标,其中BNP与SOD呈显着负相关,与MDA、AOPP呈显着正相关(P<0.05);CRP与SOD呈显着负相关,MDA、AOPP与CRP呈正相关(P<0.05);nPCR与SOD呈正相关,与AOPP呈负相关(P<0.05);KT/V与SOD呈正相关,与MDA呈负相关(P<0.05);PTH与SOD呈负相关(P<0.05),与MDA、AOPP呈正相关(P<0.05);钙磷乘积与SOD呈负相关(P<0.05),MDA呈正相关(P<0.05);ALB、HGB、HCT与氧化应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与人体成分指标,肌肉组织指数(LTI)与SOD呈正相关,与MDA、AOPP呈负相关;脂肪组织指数(FTI)与SOD呈正相关,与MDA、AOPP呈负相关(P<0.05)。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透析龄、BNP、CRP、LTI、钙磷乘积等可能是氧化应激指标的独立影响因素。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本虚证尤其以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是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主要为湿热证、湿浊证、血瘀证为主。MHD患者中医本虚证中,氧化应激水平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生化指标nPCR在脾肾阳虚证与阴阳两虚证中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标实证中,氧化应激指标在合并兼证与无兼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钙磷乘积、CRP、nPCR在有兼证与无兼证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氧化应激指标在不同透析龄时间段之间具有差异性和相关性,透析龄越长,氧化应激状态越严重。②氧化应激指标与BNP、CRP、PTH、钙磷乘积、标准化蛋白分解率(nPCR)、尿素清除指数(KT/V)、肌肉组织指数(LTI)、脂肪组织指数(FTI)呈相关性。BNP、CRP、LTI、钙磷乘积等可能是氧化应激指标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液透析患者炎症状态、容量负荷、矿物质代谢、营养状况等均可能会对MHD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存在一定影响。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为主;兼证以湿热证、湿浊证、血瘀证为多见。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本虚证中氧化应激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实证中有兼证组氧化应激指标高于无兼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3](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杨丽虹[4](2012)在《中药对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血钾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中医药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优势。慢性肾脏病中晚期,尤其少尿或无尿患者,是发生高钾血症的高危人群。对口服含钾量尚缺乏系统数据的中药汤剂,是否增加高钾血症的发生风险?目的:本研究主要研究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对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血清钾离子水平的影响以及引起高钾血症的危险性,同时分析影响血清钾水平的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探讨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汤剂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非对照的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1月至2012年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门诊随诊坚持服用中药汤剂的慢性肾脏病3、4、5期非透析患者。由肾脏病慢病管理门诊的医护专员进行肾脏病相关知识宣教进行低钾饮食洗脱。分别在0周(治疗前)、4周、8周、12周进行抽血以及留取尿液检测相关指标。不予干预中药、西药具体用药,仅详细记录上述四个时间点患者所服用药物的剂量与频率。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取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参数的可信区间估计采用95%可信区间,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及单因素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后,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元分析,分析引起血钾升高的保护和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病例6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4例,年龄18~80岁,平均60.23±14.7岁;CKD3期21例,CKD4期28例,CKD5期16例。研究发现:1.血钾水平呈轻度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纳入时血钾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组高钾血症组血钾基线明显高于未发生高钾血症组(P<0.05);3.血钾变化趋势与中药含钾量多少无相关性(P>0.05);4.血钾升高于血肌酐以及合并服用升高血钾药物(ACE、ARB、β Rbs、保钾利尿药)有相关性,为血钾升高的危险因素,分别是使血钾升高风险增加3.8倍和7.9倍。结论:血钾在正常范围的慢性肾衰竭中晚期非透析患者服用中药汤剂治疗相对安全,不会引起血钾异常升高。对于开始服用中药前血钾水平接近上限值,或合并服用ACE I、 ARB、β Rbs、保钾利尿药的患者,建议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并衡量利弊后改用其他不影响血钾的同类药物。但由于本研究为无对照的观察性研究,此结局的可靠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韦芳宁[5](2010)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肾衰竭(CRF)为内科常见病之一,是各种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西医非透析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慢性肾衰症状和延缓病程进展,主要措施包括消除CRF进展的可逆因素;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等;抗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等;优质低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或酮酸;保护肾脏功能、减轻蛋白尿的血管紧张素Ⅱ酶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调节脂质代谢和改善肾小球局部存在高凝状态。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衰以中药的单味药、单方、复方制剂及综合疗法,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综合治疗措施而达到缓解慢性肾衰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病程进展的目的。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慢性肾衰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特别是中药介入治疗后,在缓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进展、推迟进入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疗效,提高了CRF患者的生存质量。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以及改善慢性肾衰的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的病程进展,保护肾功能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研究从细胞黏附因子、炎症因子、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上,多角度、多靶点研究三芪口服液的影响,旨在探讨中药介入慢性肾衰治疗的肾功能保护作用以及三芪口服液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理。目的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对慢性肾衰病人及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模型肾脏病理形态和功能的保护作用,从分子生物学、细胞凋亡以及淋巴细胞免疫方面,探讨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延缓CRF进展的机理。方法临床研究:选择纳入标准的病例95例,分为3组,三芪口服液组34例,尿毒清组30例,三芪口服液+尿毒清组31例,每组患者均按就诊顺序随机进入治疗组及对照组。12周后观察慢性肾衰的症状积分、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尿素、肌酐、血钾、血小板膜α颗粒蛋白(PS)的变化。实验研究:选用SPF雄性SD大鼠102只。使用随机软件包PEMS3.1产生随机数字,按随机数字大小排序,等分为6组,每组17只,造模过程死亡24只,实际78只,空白组13只,模型对照组13只、三芪口服液高剂量组(TMH组)13只、三芪口服液中剂量组(TMM组)13只,三芪口服液低剂量组(TML组)13只、包醛氧淀粉组13只。建立大鼠5/6肾切除慢性肾衰的模型,造模成功后用三芪口服液口服进行干预治疗,12周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肾功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膜α颗粒蛋白的变化,以及光镜下肾小球组织的改变,细胞凋亡的分析,TNF-α、TGFβ1、PGDFBB以及CD4、CD8和CD68的变化。结果临床实验研究方面:治疗前后三芪口服液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芪口服液有改善慢性肾衰症状的作用。提示三芪口服液与尿毒清合用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96.8%。三芪口服液能降低血尿素水平,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可以下调PS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三芪口服液,患者依从性较好,未发生出血及不良事件。基础实验研究:血生化方面,三芪口服液各剂量组均可降低造模大鼠的血尿素和血肌酐水平,中剂量可以提高造模大鼠的血红蛋白压积,高、中剂量可以降低造模大鼠的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黏附因子方面,三芪口服液中、低剂量可以下调PS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残肾病理组织学方面,三芪口服液可以使增大的肾小球面积明显缩小,可以减轻肾小管损伤程度。与包醛氧淀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研究方面,经三芪口服液治疗后,无论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FPDGBB以及残肾组织的TGFβ1、FPDGBB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方面,经三芪口服液治疗后,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与包醛氧淀粉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免疫方面,三芪口服液中、低剂量组可以显着上调CD4水平,使CD4/CD8比值明显上升,CD68水平下调,与包醛氧淀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芪口服液能改善慢性肾衰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2.三芪口服液能提高慢性肾衰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营养状态。3.三芪口服液能够通过下调慢性肾衰患者血浆PS的表达,改善患者的瘀血状态,从而改善患者肾小球微循环,此可能是保护肾功能的机制之一。4.三芪口服液能够降低5/6肾切除CRF模型大鼠的Scr水平,提高红细胞压积,改善机体整体状态。5.三芪口服液能减轻5/6肾切除大鼠的肾脏病理损害,使增大的肾小球面积明显减小,肾小管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对残肾组织的形态有保护作用,此可能是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6.三芪口服液能抑制TNF-α、PDGFBB和TGFβ1的表达,减少肾小管损害,减少细胞增生,以此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7.肾脏实质细胞的凋亡参与肾脏疾病的进展过程,可能是促进慢性肾硬化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三芪口服液能使5/6肾切除CRF模型大鼠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参与的肾脏损伤,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8.三芪口服液保护肾功能的机制可能与调整CD4和CD8的比例失调,调整异常的机体免疫紊乱和状态,减少了各种免疫受损的诱因有关,可能是其延缓CRF进展的机制之一。
翁雅芳[6](2021)在《桃红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桃红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的缓解情况,以及对VAS评分、5-D瘙痒评分、hs-CRP、IL-6、HGB等指标的影响,评估桃红当归饮子对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探讨桃红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70例血虚风燥夹瘀型的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另外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口服氯雷他定,试验组予口服桃红当归饮子,用药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5-D瘙痒评分及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血β2微球蛋白(β2-M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血红蛋白(HGB)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尿毒症皮肤瘙痒组血清hs-CRP、IL-6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5-D瘙痒评分及hs-CRP、IL-6、HGB等临床检验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VAS评分与hs-CRP(r=0.682,P<0.01)、IL-6(r=0.490,P<0.01)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5-D瘙痒评分与hs-CRP(r=0.622,P<0.01)、IL-6(r=0.532,P<0.01)水平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对照组及试验组的VAS评分、5-D瘙痒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试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对照组及试验组血P、血PTH、血β2-MG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血C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且试验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HGB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试验组上升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对照组及试验组血hs-CRP、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试验组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对照组及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都有所降低,且试验组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尿毒症皮肤瘙痒组患者的血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且血hs-CRP及IL-6水平与UP患者的瘙痒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UP患者瘙痒疗效的评价指标。2、桃红当归饮子可有效缓解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3、桃红当归饮子能降低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的血hs-CRP、IL-6、血P、PTH及血β2-MG水平,并提高血Ca水平,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微炎症状态及钙磷代谢问题,且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4、桃红当归饮子能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的HGB水平,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贫血状态。5、本次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桃红当归饮子有明显的副作用,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显龙[7](2021)在《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依从性分析及交互式中西医智能辅助程序的建立与运用》文中提出目的: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已经影响了数亿人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探究“营养管理”在改善CKD及其伴随症状中所起到的作用,已成为了业内研究的热点。但是,营养管理是一件需要改变患者饮食习惯的干预方法,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无法对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和管理合格率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为了了解CKD患者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优化CKD营养治疗方案,并完善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智能化的营养管理,我们进行了以下四个部分的系列研究。本系列研究的第一部分,调查了初次参与慢病管理的CKD患者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并分析了 CKD患者蛋白质和热量摄入的影响因素。基于合格率有待提高的背景,为了精益营养管理,系列研究的第二部分调查了患者的需求并构建了“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第三部分对上述程序进行了对照试验的评估,为其干预CKD营养管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提供了临床证据。系列研究的第四部分提出了程序优化升级的方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可参考的探索模式,为精准化的提前切断营养不良事件发生进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通过上述合格率调查、辅助程序构建、辅助程序评价、人工智能模型探索优化等系列研究,拟为CKD患者的营养管理摸索新的方法策略,从而解决临床难点问题。方法:第一部分为横断面设计,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门诊初次进入管理队列的203例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三日饮食记录法”对参与者进行了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然后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慢性肾脏病患者膳食指导WS/557-2017》和K/D0QI慢性肾病营养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中的推荐,对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ROC)的方式,将连续型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了影响LPD治疗合格与否的危险因素。其中,评价合格率的营养素包括:膳食蛋白质摄入(DPI)、膳食能量摄入(DEI)、优质蛋白占比、脂肪供能占比、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钠元素、磷元素、钙元素的摄入;筛选的影响因素包括:(1)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婚否、工作状态、家庭住址、教育程度、查尔斯共病评分、CKD分期;(2)人体测量资料:身高、体重、标准体重、收缩压、舒张压;(3)实验室检查: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4)人体成分:身体总水(TBW)、细胞内水(ICW)、细胞外水(ECW)、去脂体重(FFM)、体脂肪量(BFM)、蛋白质量(protein)、骨骼肌量(SMM)、体脂肪占比(PB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全身相位角(WBPA)。第二部分涵盖了两个步骤的研究内容。第一步是首先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对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慢病管理中心患者进行了营养管理辅助工具的需求性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第二步是根据调查结果,结合行业标准、指南及专业书籍,设计了能够被患者接受的“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第三部分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 2020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门诊规律复诊的CKD患者100例,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及营养管理意愿将其分为两组。最终纳入统计的患者为94例,其中试验组45例,对照组49例。本研究在保证CKD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为两组患者提供LPD治疗及其他营养管理的健康知识宣教,并在规律随访中,进一步纠正受试者对于营养处方的实施。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该程序依托微信小程序平台使用,具有丰富的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功能。总观察时间为24周,在试验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观察指标及次要观察指标。其中,主要观察指标为蛋白质摄入量、热量摄入量、DPI、DEI、DPI合格率及DEI合格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慢性肾脏病中医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通过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12 计算)。第四部分是人工智能模型临床应用的探索研究。采用了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人体成分分析仪中的数据,依据CKD的诊断标准将数据分为慢性肾脏病集和对照数据集。将K/D0QI慢性肾病营养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更新)中推荐用于营养不良评估的相关因素,纳入至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的“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一一SuStaIn模型中。指南中推荐评估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为:①综合营养评估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BMI);②脂肪流失指标:体脂肪量(BFM);③肌肉消耗指标:去脂体重(FFM);④脂肪、肌肉流失综合评估指标:上臂围(AC)。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使用SuStaIn中要求的Z值混合线性模型将数据标准化,最后标准化的数据将转换成Z阶段值,将上述5个变量划分成为了 33个无序初始化序列(S),将其输入至模型运算软件Matlab 2020b中,根据临床实践及计算机性能,设置模型参数(优化次数N=25,最大序列Cmax=5),随后推导营养不良事件发生的极大似然序列,并输出。结果:第一部分在营养素摄入合格率及危险因素分析的横断面研究中,调查总人群为203例,各营养素摄入的合格人数(合格率)分别为:DPI 37人(18.23%)、DEI 70人(34.48%)、优质蛋白占比28人(13.79%)、脂肪供能占比73人(35.96%)、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74人(36.45%)、钠162人(79.80%)、磷52人(25.62%)、钙根据摄入<2000mg/d的标准为203人(100%)、根据摄入介于800-1000mg/d的标准为9人(4.43%)。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1.25cm)是影响DPI合格的保护性因素(P<0.05);而 eGFR(>21.285ml·min·1.73m2)、BFM(>15.25kg)、TC(>5.20mmol/L)、和 BMI(18.5-27.9kg/m2)是影响 DPI 合格的危险因素(P<0.05)。标准体重(>49.15kg)、eGFR(>30.20ml·min·1.73m2)和 Hb(>135g/L)是影响DEI合格的保护性因素(P<0.05);而较高的BMI(24.0-27.9kg/m2)是影响DEI合格的危险因素(P<0.05)。第二部分中,针对CKD患者营养素摄入合格率不高,依从性不好的现状,本研究经过前期调研,拟运用移动医疗工具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89.2%的患者对移动医疗工具持有积极态度(非常愿意:52.9%;很愿意:36.3%)。58.8%的患者认为使用微信小程序管理饮食会更加方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与是否拥有疾病远程管理的经历相关;“年龄”和“工作状态”与远程管理方式的选择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根据患者的意见,通过微信小程序平台进行了“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构建,程序投入使用后,营养管理更加便捷,切实提高了医护的工作效率,满足了患者的实际需求。第三部分是评价上述程序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共有94位参与者完成了研究(试验组45例,对照组49例);干预后,两组之间DP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低于对照组[0.99(0.87,1.21)VS.1.22(0.92,1.62),P=0.022];中医症候评分总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5(4,7)VS.10(7,14),P<0.001];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中医症状分别为: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干、口渴少饮、脘腹胀满、纳呆、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大便干结、大便不实、夜尿多(P均<0.05);试验组生理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51.67(45.58,54.02)VS.44.98(37.59,51.45),P=0.001];心理健康评分亦高于对照组[55.76(52.92,58.83)VS.50.45(43.78,56.79),P=0:00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DPI、DEI合格率较干预前增幅更高(DPI:17.78%VS.10.20%;DEI:2.20%VS.-4.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与营养不良事件评估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身体成分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四部分中,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的“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SuStaIn模型对CKD患者营养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推导,输出了 5个序列。每个序列包含了 33个事件的发生。其中,事件1至5、事件6至7,是所有序列的共同发生规律,事件8至10,形成了三个不同的亚型,而事件11至33,则划分出了 5个不同的序列。因此根据以上规律,结合临床实践,可将输出的结果总结为“4个阶段,3个亚型和5个序列”。4个阶段是营养不良评估指标发生的4种改变阶段,即“症状前阶段”、“轻度阶段”、“中度阶段”、和“重度阶段”的改变。序列结果提示,在“症状前阶段”,营养不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可能是:体重下降——体脂量(BFM)下降——体质量指数(BMI)下降——上臂围(AC)下降——瘦体重(FFM)下降。“轻度阶段”指标发生改变的先后顺序继而可能是:体重轻度下降——BFM轻度下降。“中度阶段”指标的改变有三个亚型,下辖“重度阶段”的5个序列。具体为,亚型I:上臂围中度下降——BMI中度下降——FFM中度下降,继而分为三个序列。序列(1):体重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序列(2):体重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序列(3):体重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亚型Ⅱ患者的事件进展序列为:AC中度下降——BMI中度下降——体重中度下降,其后发生序列(4):FFM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体重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亚型Ⅲ患者事件进展序列为:BMI中度下降——AC中度下降——FFM中度下降,其后发生序列(5):体重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结论:1.慢性肾脏病患者在参与营养管理初期,除钠外,其余营养素如蛋白质、能量、脂肪、碳水化合物、钙和磷的摄入合格率均较低。2.在LPD治疗中,DPI和DEI的合格率分别为18.23%和34.48%。DPI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较高程度的eGFR、TC、BFM、BMI是影响DPI合格的危险因素,较高程度的身高是保护性因素;DEI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较高程度的BMI是影响DEI合格的危险因素,较高程度的标准体重、eGFR、Hb是保护性因素。以上结果说明身高或标准体重较大的CKD患者,由于允许的摄入量更大,因此更易合格;而肾功能更好且有脂质蓄积的患者,可能摄入量更大,将会影响营养管理的依从性。3.对照试验结果显示,结合使用“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进行营养管理及LPD治疗,可减少患者的总蛋白质摄入、降低DPI与中医症候评分,提高LPD的合格率,并改善CKD患者的生活质量。4.在数据驱动的SuStanIn人工智能模型中,推导出了营养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4个阶段、3个亚型和5个序列,此功能若优化至程序中,将能够辅助医护人员按照营养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提前预判,从而针对性的预防营养消耗,阻断病情从症状前,到轻度、中度、重度的转变,实施精准化干预。5.本研究表明,在CKD营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尚待提高,而移动终端程序是一种便捷高效的疾病管理辅助工具,构建此类工具,并与人工智能的方相结合,将可以为CKD患者带来益处。
齐芮[8](2021)在《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究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CRF)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让临床运用有据可循。方法:用计算机检索的中外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资源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日期为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1日;手工检索学位论文,《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实用中医药杂志》等检索有关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由两名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如发生分歧由导师进行判断。并将筛选出的文章应用改良版的Jadad量表与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4软件对纳入的文献中的实验指标:血钙浓度、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浓度、血钙磷乘积、血肌酐、血尿素氮、白蛋白、血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KT/V、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篇文献中,共观察患者1683名,其中服用尿毒清颗粒结合西医治疗的试验组842名,未使用尿毒清颗粒的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841名。其中有19篇研究对象为血透患者,有2篇研究对象为腹膜透析患者,有2篇研究对象为慢性肾衰3-4期非血透患者,故先分为3个亚组进行试验数据的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1)血透组:研究血透患者血钙浓度变化的有17篇文献,试验组提高血钙浓度的MD=0.22,95%CI(0.13,0.31),Z=4.81(P<0.00001),试验组在升高血钙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提高血透患者的血钙浓度;研究对血磷浓度的影响有18篇文献,结果显示试验组降低患者血磷浓度MD=-0.29,95%CI(-0.34,-0.23),Z=10.77(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磷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磷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甲状旁腺素浓度变化的17篇,试验组降低血甲状旁腺素浓度SMD=-1.58,95%CI(-1.9,-1.27),Z=9.87(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甲状旁腺素浓度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抑制血透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研究血透患者血钙磷乘积变化的有3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钙磷乘积的M D=-0.35,95%CI(-1.08,-0.37),Z=0.95(P=0.3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血透患者血肌酐浓度变化的有8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肌酐浓度的[MD=-36.09,95%CI(-45.41,-26.76),Z=7.59(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肌酐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肌酐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尿素氮浓度变化的有7项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尿素氮浓度的M D=-5.69,95%CI(-6.46,-4.92),Z=14.51(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尿素氮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尿素氮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肌酐清除率的影响有2篇文献试验组提高血肌酐清除率MD=2.34,95%CI(1.1,3.58),Z=3.69(P=0.0002),试验组在提高血肌酐清除率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提高血透患者的血肌酐清除率;(2)腹膜透析组:共有2篇文献,试验组对于提高血钙浓度[MD=0.30,95%CI(0.17,0.43),Z=4.26(P<0.0001)]、降低血磷浓度MD=-0.49,95%CI(-0.66,-0.33),Z=5.75(P<0.00001)、降低甲状旁腺素浓度,[MD=-2.63,95%CI(-4.2,-1.06),Z=3.29(P=0.001)]、提高白蛋白浓度[MD=6.06,95%CI(2.07,10.05),Z=2.98(P=0.003)],结果显示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在对于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提高血钙、降低血磷、降低甲状旁腺素、提高白蛋白上有明显疗效;(3)CKD3-4期非透析组:共有2篇文献,其中试验组对于降低血磷浓度的[MD=-1.61,95%CI(-2.89,-0.33),Z=2.46(P=0.01<0.05)]、降低血尿素氮浓度的MD=-1.98,95%CI(-2.58,-1.38),Z=6.49(P<0.00001)、提高肾小球滤过率MD=3.47,95%CI(0.82,6.12),Z=2.57(P=0.01<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CKD3-4期非透析组降低血钙浓度、降低尿素氮浓度、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方面有明显疗效;结论: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有明显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服用方便,适合临床应用;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存在偏倚风险。
刘吉尧[9](2021)在《益肾排毒合剂对慢性肾衰竭CKD4-5期(非透析)脾肾气虚证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益肾排毒合剂对慢性肾衰竭CKD4-5期脾肾气虚证(非透析)患者钙磷代谢以及相关指标的变化,以评估其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0例慢性肾衰竭CKD4-5期脾肾气虚证(非透析)钙磷代谢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加上骨化三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益肾排毒合剂,共观察12周。观察并分析患者的血钙、血磷、全型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血肌酐、血尿素氮、eGFR、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最后评价其疗效,为益肾排毒合剂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CKD4-5期提供临床依据。结果:经过3个月的临床研究,剔除2例,脱落1例,最终纳入57例患者,得出如下结果:(1)血钙:两组经过相应治疗后血钙水平均上升,经过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均有效;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血磷:两组经过相应治疗后血磷水平均下降,经过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均有效;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平均下降,经过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均有效;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4)碱性磷酸酶:两组经过相应治疗后碱性磷酸酶水平无明显变化,经过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血肌酐:两组经过相应治疗后血肌酐水平均下降,经过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均有效;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6)血尿素氮:两组经过相应治疗后血尿素氮水平均下降,经过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均有效;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7)eGFR:两组经过相应治疗后eGFR水平均上升,经过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均有效;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8)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经过相应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水平均下降,经过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均有效;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9)中医总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总有效率分别为86.21%和67.86%,经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10)临床总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总有效率分别为86.21%和53.57%,经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益肾排毒合剂可以改善慢性肾衰竭CKD4-5期脾肾气虚证的钙磷代谢紊乱状态;(2)益肾排毒合剂可以延缓肾功能进展;(3)益肾排毒合剂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秦江南[10](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并观察MHD患者透析龄、中医证型与各化验指标的关系,为中医临床通过辨证施治MHD患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月25日至2月28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纳排标准筛选,共收入136名MHD患者,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中医证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身高及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电解质、钙磷、甲状旁腺素、铁蛋白等检查结果。并参照《慢性肾衰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中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由专业的中医医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按照既往实验研究依据将MHD患者按透析龄分为A(≤36个月)、B(>36个月)两组。将上述收集信息纳入Excel表格建立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库。利用频数分析的方法挖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总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通过频数分析与卡方检验的方法挖掘MHD患者不同透析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使用Kruskal-Wallis H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中医证型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使用SPSS软件Mann-Whitn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透析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使用频数分析与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透析龄实验室指标达标率的差异。结果:1.此次研究共收集了136例MHD患者,男性76人,女性60人。平均年龄62.86±12.15岁,平均透析龄41.56±28.91月,透析龄≤36个月为67人,透析龄>36个月为69人。原发病糖尿病肾病共55例,慢性肾炎32例,高血压肾损伤16例,多囊肾13例,高尿酸性肾病6例,狼疮肾4例,不明原因10例。血管通路使用AVF为88例,占64.7%;使用TCC为48例,占35.3%。2.常见中医症状有少尿106例(77.9%)、腰膝酸软72例(52.9%)、倦怠乏力70例(51.5%)、口干口渴66例(48.5%)、畏寒肢冷65例(47.8%)、食少纳呆58例(42.6%)。患者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肝肾阴虚证最多,为47例(34.6%);最少为阴阳两虚证,为16例(11.8%)。标实证以湿浊证最多,为58例(42.6%);最少为热毒证,为5例(3.7%)。3.A、B两组中医证型虚证分布存在差异(P<0.05),两组在脾肾气虚证与阴阳两虚证占比上存在差异(P<0.005),A组脾肾气虚证占比高于B组,B组阴阳两虚证占比高于A组。A、B两组中医证型实证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4.中医证型虚证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脾肾阳虚证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P<0.05)。其它指标在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中医证型实证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5.A、B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B组阴离子间隙、钙磷乘积、甲旁腺激素水平高于A组(P<0.05),其它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6.患者总体血红蛋白达标率47.1%、铁蛋白达标率61.8%、血钙达标率41.9%、磷达标率35.5%、甲状旁腺激素30.1%、钾达标率92.6%、白蛋白达标率45.6%。A、B两组实验室指标达标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虚证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且阴阳两虚证,随透析龄延长而增加,脾肾气虚证随透析龄延长而减少。而实证以痰浊证为主,且各证型分布不随透析龄增长而变化。2.血液透析治疗对慢性肾衰病人实证有所改善,但对于虚证的疗效并不明显。因此对于MHD患者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主要从虚证方面进行干预,来改善患者症状与各实验室指标的达标率。
二、中药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微量元素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微量元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实验方案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结果 |
2.1 患者基本信息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及炎症指标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穿刺疼痛评分 |
2.4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血流量对比 |
2.5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内瘘内径对比 |
2.6 治疗后随访4周并发症发生率 |
2.7 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情况 |
2.8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
3.讨论 |
3.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3.2 中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
3.3 西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
3.4 西医对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3.5 活血化瘀药物在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
3.6 水蛭的作用 |
3.7 水蛭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理论依据及疗效分析 |
3.8 超声在诊断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 |
3.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患者满意度调查 |
缩略词表 |
综述 活血化瘀中药外治法对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候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研究进展 |
1. 氧化应激与慢性肾脏病 |
2. 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的增强的原因 |
3. 氧化应激状态对慢性肾脏病及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
4. 改善MHD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 |
1. CRF中医的病名认识 |
2.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影响因素 |
4. 论治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 |
3. 氧化应激指标 |
4. 人体成分指标 |
5. 氧化应激与一般资料的比较 |
6. 氧他应激指标与年龄、透析龄、血清学指标、人体成分指标等的相关性分析 |
7. 氧化应激与人体成分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
8. 氧化应激指标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
9. 中医证候 |
讨论 |
1. 一般资料讨论 |
2. 氧化应激指标与基本资料的差异性、相关性讨论 |
3. 氧化应激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讨论 |
4. 氧化应激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讨论 |
5. 氧化应激指标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
6. 中医证候与氧化应激及生化指标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中药对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血钾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慢性肾衰竭及高钾血症现代医学研究 |
一、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 |
二、慢性肾脏病的诊断 |
(一) CKD的诊断 |
(二) CKD的分期 |
三、肾脏对钾离子的调节 |
四、高钾血症的定义 |
五、高钾血症的原因 |
六、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 |
七、高钾血症的处理 |
第二节 慢性肾衰中医研究 |
一、慢性肾衰的中医范畴 |
二、现代中医诊断标准 |
三、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进展 |
五、中药含钾量的研究 |
六、中药含钾量分类 |
七、中药对血钾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第三节 问题及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干预措施 |
五、观察项目及结局指标 |
六、高钾血症的定义及处理 |
七、统计分析 |
八、结果分析 |
九、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一、慢性肾衰溯源——历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
(一)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病名的共识 |
(二)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近代医家对慢性肾衰治则的认识 |
(四) 中医药治疗近况 |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
(一) 西医研究进展 |
(二) 瘀血与CRF |
(三)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PS)与慢性肾衰 |
(四) TNF-α、TGFβ1、PDGFBB与慢性肾衰 |
(五) 细胞凋亡与慢性肾衰 |
(六) CD4、CD8、CD68与慢性肾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实验二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与肌酐的关系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实验三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TNF、TGF、PGDF的影响 |
一、大鼠血清TNF—α、PGDFBB含量检测 |
二、三芪口服液对大鼠残肾组织TGFβ1、PDGFmRNA表达的影响 |
实验四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实验五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 |
一、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抗体的表达 |
二、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8抗体的表达 |
三、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68抗体的表达 |
讨论 |
一、慢性肾衰竭病机探讨 |
二、慢性肾衰竭治则及治法探讨 |
三、三芪口服液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
四、三芪口服液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中医机理探讨 |
五、三芪口服液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机制探讨 |
(一) 对大鼠造模、残肾组织、血肌酐及PS的影响方面 |
(二) 对TNF-α、TGFβ1和PGDFBB表达的影响方面 |
(三) 对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面 |
(四) 对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的影响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
附录二 慢性肾衰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三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四 随机区组(及配对)设计表 |
附录五 附图 |
附图1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与肌酐的关系 |
附图2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TGF、PDGF的影响 |
附图3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
附图4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桃红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数量估算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脱落标准及处理措施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实验室指标检测方法 |
2.5 疗效判定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收集结果 |
1.2 UP组、健康组的性别、年龄、hs-CRP、IL-6 比较 |
1.3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2 相关性分析 |
2.1 VAS评分与血hs-CRP、IL-6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2.2 5-D瘙痒评分与血hs-CRP、IL-6 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后VAS评分、5-D瘙痒评分、检验指标比较 |
3.1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中后VAS评分的比较 |
3.2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中后5-D瘙痒评分的比较 |
3.3 治疗前后检验指标比较 |
4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5-D瘙痒疗效比较 |
5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
5.1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2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 |
6 药物安全性评估 |
讨论 |
1 中医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研究 |
2.1 发病机制分析 |
2.2 hs-CRP、IL-6 在微炎症状态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
2.3 UP患者的瘙痒评估方式 |
2.4 治疗方法 |
3 当归饮子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
4 桃红当归饮子的立法思想 |
5 桃红当归饮子的组方配伍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5.1 组方配伍特点 |
5.2 桃红当归饮子的现代药理研究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hs-CRP、IL-6 可作为UP患者瘙痒疗效的评价指标 |
6.2 桃红当归饮子对UP患者瘙痒症状的疗效分析 |
6.3 桃红当归饮子对UP患者血hs-CRP、IL-6 水平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
6.4 桃红当归饮子对UP患者血PTH、Ca、P、β2-MG水平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
6.5 桃红当归饮子对UP患者HGB水平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
6.6 桃红当归饮子对血虚风燥夹瘀型UP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结果分析 |
6.7 小结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中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依从性分析及交互式中西医智能辅助程序的建立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肾脏病现代营养管理的研究概况 |
一、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的必要性 |
二、主要营养素摄入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中医学内有关慢性肾脏病的营养管理 |
一、中医学关于“营养”的理解 |
二、中医学“营养”管理的发展 |
三、慢性肾脏病中医营养管理食物的应用 |
四、慢性肾脏病中医营养管理治法的选择 |
五、慢性肾脏病中医营养管理现代的研究 |
第二章 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合格率分析及低蛋白饮食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营养素的摄入量 |
二、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 |
三、营养素摄入未合格患者的具体原因 |
四、影响膳食蛋白质摄入的一般特征比较 |
五、影响膳食热量摄入的一般特征比较 |
六、一般特征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全部参与者的营养状况 |
八、影响膳食蛋白质摄入的营养评估指标的比较 |
九、影响膳食热量摄入的营养评估指标的比较 |
十、营养评估指标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慢性肾脏病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的建立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中西医营养管理“移动终端程序”的需求调查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第三节 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微信小程序的开发 |
一、研发过程 |
二、功能模块 |
第四节 讨论 |
第四章 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的应用: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受试者进入研究的流程 |
二、观察指标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章 程序优化探索: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在预防营养不良事件发生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模型框架 |
一、基础模型:基于事件模型 |
二、优化模型: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 |
第三节 模型运行 |
一、数据的采集 |
二、数据预处理 |
三、数据集转换 |
四、模型的输入 |
五、模型的运算 |
六、模型的运行 |
第四节 结果输出 |
第五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纳入标准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干预措施 |
1.4 研究指标 |
2.排除标准 |
3.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方式 |
3.1 检索范围 |
3.2 检索方式 |
4.文献资料的筛选和提取 |
5.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结果: |
1.文献筛选结果 |
2.纳入研究的特征 |
3.文献质量评价 |
4.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5 Meta分析结果 |
5.1 对于血透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
5.2 对于腹膜透析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
5.3 对于CKD3-4 期非透析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
5.4 不良反应 |
6.发表偏倚评价 |
讨论 |
1.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1.3 慢性肾衰竭的病机探究 |
1.4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
2.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2.1、病名 |
2.2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研究 |
2.3 中医各家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
3.尿毒清颗粒 |
3.1 尿毒清颗粒的药理研究 |
3.2 尿毒清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 |
4、对于本次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
5、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西医的研究 |
1.1 西医对于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并发症的研究: |
1.2 西医对于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 |
附录二: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中医的研究 |
2.1 病名渊源 |
2.2 中医对肾性骨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 |
2.3 中医对于肾性骨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益肾排毒合剂对慢性肾衰竭CKD4-5期(非透析)脾肾气虚证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1.1 慢性肾衰竭的流行病学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1 机械因素(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 |
1.2.2 代谢因素(高血糖、高血脂) |
1.2.3 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 |
1.2.4 细胞外基质降解系统 |
1.3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症状 |
1.3.1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
1.3.2 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代谢紊乱 |
1.3.3 心血管系统表现 |
1.3.4 呼吸系统表现 |
1.3.5 血液系统表现 |
1.3.6 消化系统表现 |
1.3.7 神经肌肉系统表现 |
1.3.8 骨骼病变 |
1.3.9 内分泌功能失常 |
2.西医对慢性肾衰竭 CKD4-5 期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方法 |
2.1 西医对慢性肾衰竭 CKD4-5 期钙磷代谢紊乱的基本认识 |
2.2 钙磷代谢的生理机制 |
2.2.1 钙磷的来源、分布与代谢 |
2.2.2 钙磷的生理功能 |
2.2.3 肾脏对钙磷的调节 |
2.2.4 激素对钙磷的调节 |
2.3 钙磷代谢的病理机制 |
2.4 西医对慢性肾衰竭CKD4-5 期钙磷代谢的治疗方法 |
2.4.1 控制血磷 |
2.4.2 调节血钙 |
2.4.3 合理补充活性维生素D |
2.4.4 控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
3、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3.1 对病名的认识 |
3.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对治法治则的认识 |
4.中医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4.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认识 |
4.2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辩证治疗 |
4.3 中医在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1.研究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病例收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病例分组 |
5.治疗方案 |
5.1 基础治疗 |
5.2 对照组的治疗 |
5.3 治疗组的治疗 |
6.观察指标 |
6.1 主要观察指标 |
6.2 中医观察指标 |
7.疗效判定 |
7.1 西医疗效判定 |
7.2 中医疗效判定 |
8.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可行性分析 |
1.1 性别分布(表 1) |
1.2 年龄分布(表2) |
1.3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的比较(表 3) |
1.4 治疗前两组电解质(血钙、血磷)的比较(表4) |
1.5 治疗前两组i PTH、ALP的比较(表5) |
1.6 治疗前两组肾功能(Cr、Bu N、e GFR)的比较(表6) |
1.7 治疗中两组使用骨化三醇的比较(表7) |
1.8 治疗中两组使用非钙磷结合剂的比较(表8) |
2.研究结果分析 |
2.1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的比较(表9) |
2.2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总疗效的比较(表10) |
2.3 治疗后两组临床总疗效的比较(表11) |
2.4 治疗前后两组血Ca、P、i PTH、ALP的比较(表12-15) |
2.5 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Cr、Bu N、e GFR)的比较(表16-18) |
第四部分 讨论 |
1.对钙磷代谢紊乱的认识 |
2.史伟教授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的中医治疗经验 |
3.益肾排毒合剂的剖析 |
3.1 益肾排毒合剂的组成及方解 |
3.2 主要组成药物分析 |
4.临床疗效 |
4.1 疗效分析 |
4.1.1 对肾功能的疗效分析 |
4.1.2 对钙磷的疗效分析 |
5.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研究资料 |
1.5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MHD中医证型 |
2.3 MHD透析龄与中医证型 |
2.4 本虚证与实验室指标 |
2.5 标实证与实验室指标 |
2.6 MHD透析龄与实验室指标 |
2.7 MHD透析龄与各指标达标率 |
讨论 |
1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的认识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MHD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 MHD不同透析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5 MHD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6 MHD透析龄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7 透析龄与各实验指标达标率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症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药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微量元素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D]. 陈珏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候关系的研究[D]. 王苗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4]中药对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血钾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丽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D]. 韦芳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6]桃红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D]. 翁雅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依从性分析及交互式中西医智能辅助程序的建立与运用[D]. 张显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D]. 齐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益肾排毒合剂对慢性肾衰竭CKD4-5期(非透析)脾肾气虚证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D]. 刘吉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D]. 秦江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