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考县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普九”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于雨晴[1](2021)在《兰考县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东[2](2021)在《兰考县精准扶贫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地理生态和自然资源差异、个体禀赋差异等因素造成的人类物质和生活资源匮乏的综合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减贫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长足发展。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需要啃剩下的“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从全面小康补短板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河南省兰考县,已于2017年初宣布脱贫,成为河南省第一个“摘帽”贫困县,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选取兰考县这一典型区域,以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一是梳理总结兰考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历史过程,深化对扶贫课题的研究;二是总结兰考县精准扶贫的经验,为全国扶贫工作提供借鉴;三是丰富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拓宽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第一章考察兰考县精准扶贫的背景和成效总结。从兰考县的自然区位、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贫困状况,回顾兰考县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进而总结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兰考县的扶贫历程,最后在中国农村扶贫的历史进程中概括兰考精准扶贫的实践,将其置于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中。第二章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通过建档立卡初步确认扶贫对象,针对建档立卡存在的识别不精准的问题,进一步组织“回头看”精准再识别,确保扶贫对象准确。最后通过对兰考县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程序和成效的考察,总结这一过程的经验启示。第三章精准发展扶贫项目。在对项目分类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兰考县扶贫项目的确认和管理过程,并以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为例做详细考证。在发展扶贫项目方面,兰考县积极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破解脱贫攻坚中的关键制约,推进扶贫项目落实,并且能够关注到项目间的连续性,统筹整合资源,但也存在有些项目选择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第四章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梳理扶贫资金的来源构成及投入方向,详细考察兰考县扶贫资金的统筹使用情况,并选取利用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的实际案例,解析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和成效。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兰考县探索出了“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督”的资金分配运行机制;也关注到扶贫过程中存在的扶贫资金来源不合理、资金滞留问题影响资金使用效率、项目实施较慢、相关制度和人员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第五章精准选择到户措施。通过梳理“六到户”分析精准到户的基本内容,进而考察“三保障,五政策”的精准到户具体措施,梳理兰考县精准选择到户措施的全过程。同时,以许河乡东埽怀村为例实证考察精准到户的具体流程和内容。从前期宣传、动员,到过程严格监督管理、突出重点,再到最后严把验收考核等角度分析兰考县精准到户的经验。第六章精准因村派人。在强调精准派人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论文考察了兰考县扶贫队伍构成和管理制度,以张命月等扶贫干部为典型分析兰考县扶贫干部的培养过程。兰考县把“扶贫队伍”作为承接贫困户与扶贫措施的中间环节,优化选人体制、精化工作内容、严格队伍管理,基本做到“选对了人”、“人尽其力”,将人的优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第七章精准考核脱贫成效。首先梳理国家关于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脱贫标准和退出程序,然后从各部门自查、第三方评估、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综合考核等阶段详细梳理兰考县脱贫考核的过程。最后总结兰考县脱贫程序的经验并总结不足。第八章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和启示。从兰考县精准扶贫经验探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要性。系统总结精准扶贫实践成就,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成功典范。
李姗[3](2020)在《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东阿县为例》文中提出金融精准扶贫是我国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自扶贫工作在我国正式开展以来,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及普遍性逐渐显现,并逐步成为政府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将金融产品与服务应用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将金融精准扶贫与现代产业互相关联、互为依托的核心机制,在贫困地区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实现区域乃至全国整体脱贫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已过去近11个月,全国各个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已有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经过多年实践,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即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各方主体,为贫困对象提供生产经营机会、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以金融精准扶贫的举措促进贫困对象实现真脱贫、不返贫的目标。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东阿县为典型案例,分析我国县域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得出:目前金融精准扶贫在政府治理层面存在资金使用效率、项目选择、资金管理的问题,在金融体系方面存在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少、金融产品单一、信用环境较差的问题,在贫困对象层面存在缺乏金融意识和缺乏脱贫意识和脱贫规划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是政府对扶贫政策的规划管理不足、贫困地区落后的经济文化环境、金融精准扶贫内在的矛盾与风险导致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出发,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基础设施和群众意识、加强对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的管理和规划、通过审慎选择和创新模式化解矛盾风险。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东阿县这一案例的深入研究,分析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整体状况,弥补已有研究中对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和问题产生原因的讨论的不足,并通过对国内县域金融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的讨论得出一定的经验借鉴。此外,由于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加上2020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年,保证基层的脱贫工作顺利进行,保证脱贫的贫困对象真脱贫、不返贫,保证扶贫效果的长效,研究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以及长效机制对于实际扶贫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经济的整体良好运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赵晓利[4](2020)在《基于精明专业化理论的兰考县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村发展的总要求,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精明专业化(Smart Specializion),通俗地讲是“多样的专业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盟于2008年提出了精明专业化策略,旨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新产业路径的出现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农业发展规划作为农业发展的未来谋划,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如何将精明专业化理念融入农业发展规划,找出县域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呢?目前文献对于精明专业化在农业和农业发展规划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探讨精明专业化理论如何运用并指导县域农业发展规划,即从精明专业化视角探讨县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探究专业化、相关多样化及不相关多样化对区域农业发展及新路径形成的影响机制,并探讨精明专业化理念下县域农业的规划布局。本文以兰考县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国内外农业发展规划和精明专业化相关研究的梳理,构建基于精明专业化理论的县域农业发展理论框架,并结合兰考县统计年鉴及专业村的发展情况,采用专业化指数法、熵指数法和区位商法对兰考县农业发展精明专业化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兰考县农业精明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兰考县农业发展规划策略。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精明专业化理论作为一种产业规划理念,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包含区域农业的专业化、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发展。其空间载体可以表现为村域层面的专业化发展、村域间的相关多样化或不相关多样化发展,在乡镇层面或县域层面表现为多样的专业化,最终可以发展成为农业产业集群。产业新路径的选择可以在原产业路径方向上进行相关多样化的产业链延伸或不相关多样化的产业分叉。(2)农业专业化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兰考县不同乡镇农业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水平不同,优势作物种类也不同。比如,堌阳镇、红庙镇和三义寨乡的农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城关乡、孟寨乡和闫楼乡的农业多样化水平较高。在传统种植作物中,堌阳镇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作物为瓜果和玉米,红庙镇的种植优势农作物为蔬菜和瓜果,三义寨乡的种植优势农作物为小麦和豆类,城关的竞争优势农作物为豆类、红薯、花生和油料,孟寨乡的种植优势农作物为豆类、红薯、花生、棉花、油料、蔬菜和瓜果,闫楼乡的种植优势农作物为小麦和豆类。(3)兰考县农业精明专业化特征不明显。从总体发展来看,兰考县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呈现出传统种植业、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但乡镇范围内产业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农业不相关多样化发展较为明显。从村域发展角度来看,兰考县专业村呈现不均衡的发展趋势,专业村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专业村之间农业的相关多样化程度较低,农业的不相关多样化程度相对较高。(4)农业精明专业化是提升区域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基于精明专业化理念,设计出兰考县农业发展“县、乡、村”有序融合的规划方案,即村域尺度依托专业村形成农业专业化、镇域尺度依托产业链形成农业相关多样化、县域尺度出现农业不相关多样化进而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和精明专业化的发展格局。从各乡镇产业选择角度来看,依托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区域专业化形成,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镇域层面农业相关多样化的发展。从空间布局来看,形成“两带三区五组团”的兰考县农业空间格局。
秦冰[5](2020)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欠发达农区普惠金融推进机制分析 ——以兰考县为例》文中指出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稳定公平的经济增长、减少贫困、促进发展成果分享等,更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如何实现金融普惠,依然是世界难题。我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自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效,但地区间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的推进面临较多困境,如何有效推进普惠金融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已有研究表明普惠金融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金融机构与地方环境密切相互作用、诸多参与主体和技术手段密集相互作用与协同工作的过程,需要关注多方面的协调行动。本研究以我国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兰考县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地方的金融发展过程与普惠金融推进过程中多元相关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从新的角度解析地方普惠金融的推进过程,丰富普惠金融研究,并为有效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普惠金融提供政策建议。通过对兰考县的金融发展过程与普惠金融推进机制进行分析,本研究得以下结论:(1)兰考县的金融发展可分为普惠金融试验区设立前、建设中和运行中3个阶段,经历了由排斥到包容的发展转型。不同阶段的行动者网络结构不同,从而带来不同的金融排斥和包容效应。(2)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前是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核心行动者,形成了以商业利益为核心的市场化行动者网络,核心行动者无法征召动员其他社会力量,与其他行动者之间未能构成紧密联系、稳定的行动者网络,从而使得兰考县金融排斥问题相对突出。(3)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期间,兰考县逐渐形成了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行动者、以中国人民银行郑州支行为区外知识中心,以金融机构、村集体和其他经济主体为主要参与者的新型行动者网络。通过强化村民和企业的信用意识、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并推进金融功能与基层管理职能的融合等措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4)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运行期间,兰考县政府通过动员各方力量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以社区和普惠金融服务站等为载体的自治机制,将普惠金融内嵌于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实现普惠金融的长远可持续发展。(5)在兰考县农村金融由排斥向普惠的转变中,核心行动者的变化是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区外知识中心的指导、社区营造机制的引入和征召方式的改变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完全实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需要持续的努力,如何根据普惠金融和乡村发展阶段的变化来调整行动者网络从而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配套服务平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和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等普惠金融发展建议。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地方的普惠金融发展过程,是一种新的尝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普惠金融发展中所涉及的行动主体分析不够全面,对地方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分析还有待深入,有待于扩展研究案例等。
孟佳豪[6](2020)在《非农就业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沭阳、兰考、盐源和甘洛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这些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非农就业收入。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农户的脱贫情况对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框架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贫困脆弱性作为贫困防治的关键指标,更加关注农村人口的未来福利特征,因此将其作为贫困识别指标更加具有前瞻性。本文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以江苏省沭阳县、河南省兰考县和四川省凉山州的盐源县和甘洛县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地区非农就业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江苏省沭阳县、河南省兰考县和四川省凉山州分别代表了我国东中西部相对贫困、脱贫进入缓冲和深度贫困的三类典型,本文通过研究试图实现以下基本目标:一是厘清各地区不同贫困特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通过设置不同的贫困线梳理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分布;二是研究非农就业与贫困脆弱性的关系,并考察非农就业对不同区域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三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非农就业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增收效果的影响差异,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对江苏省沭阳县、河南省兰考县、四川省盐源县和甘洛县农户的调研和实证检验,本文所得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四县经济情况和就业政策的比较,梳理各县农户非农就业情况,得出非农就业已经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成为减贫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四县370户农户的调查,发现相较于未参加非农就业的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户家庭收入普遍较高,且参与非农就业组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远低于未参与非农就业组农户。(2)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运用Chaudhuri贫困脆弱性测算方法,在4000元、6000元、8000元三条不同贫困线下,参与非农就业的样本农户家庭预期贫困脆弱性分别减少27.4%、29.0%和29.1%;但在同一贫困线下,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以年收入6000元和世界银行每天1.9美元贫困线为标准,沭阳、兰考、盐源和甘洛参与非农就业的样本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分别减缓42.3%、30.0%、17.9%和39.9%、29.8%和17.3%;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发现,非农就业对于低收入家庭收入的提高更加明显;本文采用了替代变量法和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对以上研究结论进行了检验,结果均具有稳健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在“后扶贫时代”,为防止脱贫农户返贫和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应加大非农就业扶贫力度及就业培训力度,加快中西部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强地区间的扶贫协作,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以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
顾亚菲[7](2020)在《习近平扶贫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问题,是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开展贫困治理工作,但贫困问题仍然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继承前人的反贫困思想基础上,深入实地考察,了解人民的生活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不断地发展成新时代的扶贫观,为新时代扶贫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习近平扶贫观从萌芽到发展成熟。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几代共产党人消除贫困的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论来源,在吸收了众多优秀的理论成果后,习近平同志以自身的工作实践,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举措,经过实践的检验,最终发展形成为一套阶段性的科学理论,指引着我国新时代扶贫工作最后冲刺阶段的有序开展,同时,对世界减贫事业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不断为世界贫困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来具体阐述习近平扶贫观,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扶贫观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扶贫观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总结了习近平扶贫观的主要特征。第四部分阐述了习近平扶贫观的时代价值及以湖南省十八洞村和河南省兰考县为例具体的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
刘璐[8](2020)在《贫困县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兰考模式研究》文中指出2005年普惠金融理念正式问世,此后在联合国的助推下,世界多地开展新型金融模式探索。实践表明,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地区金融服务的获得度、使用度以及满意度,从而达到减缓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的效用。2015年我国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同时将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两大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懈探索。发展至今,我国普惠金融呈现数字化、精准化的特点,在作用范围上也由以省域为主体逐步下移到以市县为主体。“民为邦之本,县为国之基”。40余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加速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但我国县域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域发展依然面临困境,“三农”难题、受困现状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迈入稳健至上的新阶段,县域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与服务不到位、产业体系不完整等问题格外突出。为焕发县域经济活力、加速脱困增收,推动普惠金融高品质发展刻不容缓。河南省兰考县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县,但长期以来“三害”问题严重、工业资源匮乏、金融基础薄弱,贫困形势严峻。2016年兰考试验区申报成功,成为国内首例县域普惠改革样本。在政策扶持等利好条件下,兰考县探索建设市场化运营、数字化支撑的“一平台四体系”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助力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试验区发展至今已过3年,兰考县各项经济指标向好,其发展模式已在省内22个县市得到推广,具有微缩河南、辐射中国的样本价值。但在其自身发展及释放辐射效应时也出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在系统搜集和整理县域普惠金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脉络以及普惠金融在县域地区发展的作用机制。其次,在归纳梳理兰考县金融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详述兰考普惠金融模式提出的背景以及改革总体方案的形成,并从政策环境、供需情况、基础建设等角度对兰考模式中的具体举措进行解析,同时总结其在体系搭建、普惠授信、信贷相长、风险管理、科技融合等方面的创新特点。再次,本文结合兰考调研获取的数据、报告等资料对兰考模式进行评价。主要从指数比较、实验效果和实践中的不足三个方面展开。最后,针对兰考普惠金融模式可能存在的不足,本文从政府政策层面、金融供给层面、受惠主体层面以及数字创新方面提出建议。并借鉴河南省外县域金融创新举措,提出优化兰考模式的路径,期待兰考能为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样本。
田收[9](2020)在《兰考县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研究兰考县耕地占补平衡,解决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强兰考县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工作势在必行,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和兰考县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崛起,兰考县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不断加大,而全县可供开发整理的耕地后备资源逐年减少,对保障县城经济发展用地带来一定影响。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兰考县耕地占补平衡问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新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保持兰考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强耕地保护责任意识。只有及时进行制度创新和充分挖掘内部潜能,利用好废弃宅基地和空心院,盘活存量,控制增量才能有效化解用地矛盾。通过对兰考县耕地占补平衡问题描述、以兰考县2016年第三批补充耕地项目为案例,进行耕地质量、产能和效益剖析,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耕地占补平衡经验,针对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和占补平衡压力大等问题,提出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力度;优化非农建设用地选址,尽量少占优质耕地;压实乡镇政府责任等对策建议,以希望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李娟[10](2020)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乡村振兴。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不可或缺,尤其是普惠金融,农村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用显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不断迭代创新,重构了传统金融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商业逻辑,提升了普惠金融的触达能力,使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不断得以延展,对普惠金融基本矛盾的化解提供了技术可行性。确山县自2017年末被确立为普惠金融试点至今,该地金融发展成效明显,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力图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作为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着力推动确山县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本文在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理论、动力机制理论以及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理论的基础上,以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发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掌握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中的发展优势,并详细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诸如政府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法律保障,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体系建设方向不明确,确山县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不完善,信用共享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的产品使用度不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度不足,数字普惠金融保险支持不足,以及因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不健全而导致的农户参与意愿不足和因农民金融知识水平不高而导致的农户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此外,通过借鉴河南兰考县和浙江宁波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对确山县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发展启示,最后,提出几点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的发展建议,主要是完善顶层设计,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立法,健全监管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使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农户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并积极推行数字普惠金融保险。相信在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确山县全体居民共同努力下,确山县通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一定可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步伐,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二、兰考县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普九”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考县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普九”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2)兰考县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及主要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兰考县落实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与效果 |
第一节 兰考县概况 |
一、兰考县自然区位 |
二、兰考县经济社会状况 |
三、治沙治贫中凝炼焦裕禄精神 |
四、兰考县区域贫困状况 |
第二节 十八大前兰考县扶贫实践和成效 |
一、兰考县开展扶贫工作的历史背景 |
二、十八大前兰考县扶贫实践 |
三、十八大前兰考县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困难 |
第三节 新时代兰考县实施精准扶贫 |
一、兰考落实精准扶贫的条件和背景 |
二、兰考县落实精准扶贫的实践 |
三、兰考县落实精准扶贫成效显着 |
第二章 兰考县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
第一节 建档立卡确认贫困对象 |
一、贫困村建档立卡的方法和步骤 |
二、贫困户建档立卡的方法和步骤 |
三、精准识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精准再识别贫困对象 |
一、“回头看”把握三大工作要求 |
二、“回头看”找准四个核查内容 |
三、“回头看”把握六个工作方法 |
四、精准再识别的成效 |
第三节 兰考县精准识别的经验启示 |
第三章 兰考县精准安排扶贫项目 |
第一节 扶贫项目概况 |
一、扶贫项目分类 |
二、扶贫项目发展状况 |
第二节 扶贫项目确认过程及其管理 |
一、项目申报和审批制度 |
二、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
三、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 |
第三节 兰考县堌阳镇推进实施扶贫项目 |
一、堌阳镇依靠民族乐器产业实现脱贫的优势 |
二、依托民族乐器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 |
三、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脱贫的启示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发展扶贫项目的经验启示 |
第四章 兰考县精准使用扶贫资金 |
第一节 扶贫资金的来源及投入方向 |
一、扶贫资金的来源构成 |
二、扶贫资金的投入方向 |
第二节 扶贫资金的统筹使用 |
一、精准落实扶贫资金及成效 |
二、扶贫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精准使用资金的案例分析 |
一、有效利用财政资金 |
二、有力撬动金融资金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使用扶贫资金的经验启示 |
第五章 兰考县精准选择到户措施 |
第一节 精准到户的基本内容 |
一、建档立卡到户 |
二、结对帮扶到户 |
三、项目覆盖到户 |
四、工作指导到户 |
五、排难攻坚到户 |
六、统计抽查到户 |
第二节 精准到户的具体措施 |
一、“三保障”推进社会福利到户 |
二、“五政策”实现生产帮扶到户 |
第三节 兰考县许河乡东埽怀村精准选择到户措施 |
一、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
二、针对不同致贫原因采取差异化脱贫措施 |
三、针对多原因致贫采取多维度脱贫措施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到户经验启示 |
第六章 兰考县精准因村派人 |
第一节 精准派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二节 扶贫工作队的构成及管理 |
一、扶贫工作队的动态结构 |
二、扶贫工作队的工作要求 |
三、扶贫工作队的监督管理 |
第三节 驻村干部的具体工作 |
一、调查研究了解实情 |
二、对症下药落实精准帮扶 |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
四、脚踏实地为民服务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派人的经验总结 |
第七章 兰考县精准脱贫 |
第一节 脱贫标准和退出程序 |
一、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脱贫标准 |
二、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程序 |
第二节 兰考县脱贫考核过程 |
一、兰考县各部门自查确保退出机制科学合理 |
二、第三方评估保障退出真实公正 |
三、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综合考核批准 |
第三节 兰考县精准脱贫的经验启示 |
第八章 精准扶贫的意义和启示 |
第一节 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落实精准扶贫的经验启示 |
一、兰考县在精准扶贫中的经验积累 |
二、中国其他典型区域在精准扶贫中的经验积累 |
第三节 精准脱贫的历史贡献和未来展望 |
结束语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大事记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考县扶贫工作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东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个案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访谈法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相关既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贫困与扶贫 |
2.1.2 精准扶贫 |
2.1.3 金融精准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3 普惠金融理论 |
第3章 东阿县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
3.1 东阿县金融精准扶贫的背景与举措 |
3.1.1 东阿县基本现状及贫困状况 |
3.1.2 东阿县金融精准扶贫的举措及方向 |
3.2 东阿县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选择 |
3.2.1 “输血模式” |
3.2.2 “造血模式” |
3.2.3 两种模式对比 |
3.3 东阿县金融精准扶贫的实际成效 |
第4章 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政府治理层面的问题 |
4.1.2 金融机构层面的问题 |
4.1.3 贫困对象层面的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4.2.1 政府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缺乏统筹管理能力 |
4.2.2 金融机构对于扶贫贷款管理不合理 |
4.2.3 贫困对象受限于自身能力水平 |
第5章 我国县级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经验借鉴 |
5.1 甘肃省清水县 |
5.2 河南省兰考县 |
5.3 黑龙江省延寿县 |
5.4 三个县级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经验 |
第6章 解决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的对策 |
6.1 提高政府扶贫项目管理能力 |
6.1.1 提高政府扶贫资金管理能力 |
6.1.2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6.1.3 审慎选择扶贫项目 |
6.1.4 增强政府的协调沟通能力 |
6.2 金融机构完善扶贫贷款管理机制 |
6.2.1 提高客户经理参与意愿 |
6.2.2 制定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
6.3 为贫困对象安排多种多样的活动 |
6.3.1 政府提供创造美好生活系列活动 |
6.3.2 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知识宣传系列活动 |
6.4 建立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 |
结语 |
附录A 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访谈提纲(政府工作人员) |
附录B 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访谈提纲(金融机构领导) |
附录C 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调查问卷(金融机构客户经理) |
附录D 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调查问卷(贫困对象) |
参考文献 |
一、论文类 |
二、着作类 |
三、其他类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精明专业化理论的兰考县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发展规划的研究 |
1.2.2 关于精明专业化的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探讨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精明专业化理论 |
2.1.2 产业集群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 |
2.1.4 资源禀赋理论 |
2.1.5 农业区位理论 |
2.2 精明专业化与县域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 |
2.2.1 精明专业化是县域农业发展的新型组织方式 |
2.2.2 精明专业化组织方式在县域农业空间布局上的体现 |
2.3 基于精明专业化的农业发展理论建构 |
3 兰考县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
3.1 兰考县基本概况 |
3.1.1 兰考县区位交通条件 |
3.1.2 兰考县自然环境现状 |
3.1.3 兰考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3.2 兰考县农业发展现状 |
3.2.1 兰考县农业产值变化特征 |
3.2.2 兰考县农业结构特征 |
3.2.3 兰考县农业空间分布 |
3.3 兰考县农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
3.3.1 兰考县农业发展优势 |
3.3.2 兰考县农业发展劣势 |
4 基于精明专业化的兰考县农业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 |
4.1 兰考县农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发展水平 |
4.1.1 农业专业化与多样化的测算数据与方法 |
4.1.2 农业专业化与多样化时空分布特征 |
4.2 兰考县专业村分布概况 |
4.2.1 兰考县专业村发展现状 |
4.2.2 兰考县专业村空间分布现状 |
4.3 兰考县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
4.3.1 村域层面专业村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4.3.2 村间层面相关多样化程度较低 |
4.3.3 乡镇层面不相关多样化程度较高 |
4.3.4 县域农业精明专业化特征不明显 |
5 基于精明专业化的兰考县农业发展规划策略 |
5.1 兰考县农业规划思路与目标 |
5.1.1 规划依据 |
5.1.2 规划思路 |
5.1.3 规划目标 |
5.2 规划原则 |
5.2.1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
5.2.2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
5.2.3 统筹协调,高效发展 |
5.3 兰考县农业优势产业选择 |
5.3.1 影响因素 |
5.3.2 选择标准 |
5.3.3 优势产业选择选择 |
5.4 兰考县农业空间布局 |
5.4.1 村域尺度 |
5.4.2 镇域尺度 |
5.4.3 县域尺度 |
5.5 规划保障措施 |
5.5.1 强化政府的导向协调作用 |
5.5.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
5.5.3 延伸农业产业链 |
5.5.4 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欠发达农区普惠金融推进机制分析 ——以兰考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普惠金融相关研究 |
2.1.1 普惠金融概念 |
2.1.2 普惠金融实践历程 |
2.1.3 普惠金融发展效应 |
2.1.4 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 |
2.1.5 普惠金融发展对策 |
2.2 农村金融相关研究 |
2.2.1 农村金融 |
2.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 行动者网络理论 |
2.3.1 基本概念 |
2.3.2 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
2.3.3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 |
2.4 研究评述 |
2.5 理论分析框架 |
3 兰考县金融发展变化分析 |
3.1 金融服务体系变化 |
3.1.1 金融市场结构变化 |
3.1.2 银行业结构变化 |
3.2 金融深化程度变化 |
3.3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变化 |
3.4 金融服务覆盖度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兰考县普惠金融推进机制分析 |
4.1 试验区设立前金融服务行动者网络 |
4.1.1 行动者构成 |
4.1.2 问题呈现与强制通行点 |
4.1.3 行动者网络效应分析 |
4.2 试验区建设中普惠金融行动者网络 |
4.2.1 行动者构成 |
4.2.2 问题呈现与强制通行点 |
4.2.3 利益赋予 |
4.2.4 征召动员 |
4.2.5 行动者角色分析 |
4.3 试验区运行中金融行动者网络的转换 |
4.3.1 行动者构成 |
4.3.2 问题呈现与强制通行点 |
4.3.3 征召动员 |
4.3.4 行动者网络结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对策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非农就业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沭阳、兰考、盐源和甘洛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2.1 关于贫困的研究 |
1.2.2 非农就业的研究 |
1.2.3 贫困脆弱性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关于非农就业减缓贫困脆弱性的理论基础 |
2.1 扶贫理论 |
2.2 可行能力理论 |
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
2.4 贫困脆弱性理论 |
2.5 非农就业相关理论 |
2.5.1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2.5.2 “哈里森-托达罗”模型 |
2.5.3 新迁移经济学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县扶贫现状比较:沭阳、兰考、盐源和甘洛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四县基本概况 |
3.1.2 四县经济情况比较 |
3.1.3 四县脱贫成效比较 |
3.2 非农就业的制度建设 |
3.2.1 政策梳理 |
3.2.2 非农就业政策总结 |
3.3 非农就业实施情况 |
3.3.1 沭阳县非农就业实施情况 |
3.3.2 兰考县非农就业实施情况 |
3.3.3 盐源县、甘洛县非农就业实施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农就业对不同贫困地区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数据获取 |
4.2 贫困脆弱性指标的测量 |
4.3 变量设定 |
4.3.1 因变量的选择 |
4.3.2 自变量的选择 |
4.3.3 控制变量的选择 |
4.4 模型构建 |
4.5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
4.5.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4.5.2 不同贫困线下非农就业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影响 |
4.5.3 不同区域非农就业的减贫效果 |
4.5.4 不同收入水平下非农就业的减贫效果 |
4.5.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习近平扶贫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综述 |
2. 国外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一、习近平扶贫观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及形成与发展 |
(一) 习近平扶贫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1. 国际背景 |
2. 国内背景 |
(二) 习近平扶贫观的理论渊源 |
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2. 列宁反贫困理论 |
3. 毛泽东改善民生理念 |
4.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念 |
5. 江泽民扶贫开发理念 |
6. 胡锦涛以人为本扶贫理念 |
(三) 习近平扶贫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
1. 七年知青经历中的初步萌芽 |
2. 基层工作实践中基本形成 |
3.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逐步发展 |
4.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发展完善 |
二、习近平扶贫观的主要内容 |
(一) 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 |
1.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 |
2. 脱贫攻坚的科学方法 |
(二) 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 |
1. 产业扶贫 |
2. 生态扶贫 |
3. 教育扶贫 |
4. 东西协作扶贫 |
(三) 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 |
1. 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
2. 自力更生是脱贫致富的制胜法宝 |
3. 精神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 |
(四)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的保障体系 |
1. 完善法治保障 |
2. 健全社会保障 |
3. 健全人才保障 |
4. 建立考核保障 |
三、习近平扶贫观的主要特征 |
(一) 深厚的民本性 |
1.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
2.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
3. 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
(二) 扶贫的全面性 |
1. 扶贫内容的全面性 |
2. 扶贫措施的全面性 |
3. 扶贫主体的全面性 |
4. 扶贫体系的全面性 |
(三) 扶贫的精准性 |
1. 扶贫对象的精准性 |
2. 扶贫主体的精准性 |
3. 扶贫方式的精准性 |
(四) 扶贫的国际示范性 |
1. 扶贫成绩的国际示范性 |
2. 扶贫经验的国际示范性 |
四、习近平扶贫观的时代价值及实践探索 |
(一) 习近平扶贫观的时代价值 |
1. 习近平扶贫观的理论价值 |
2. 习近平扶贫观的实践价值 |
(二) 习近平扶贫观的实践探索—以十八洞村和兰考县为例 |
1. 湖南省十八洞村精准脱贫实践 |
2. 河南省兰考县脱贫实践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基本情况 |
后记 |
(8)贫困县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兰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普惠金融的概念解析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普惠金融的概念解析 |
一、普惠金融的定义 |
二、普惠金融的核心要素 |
三、普惠金融的框架体系 |
第二节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金融发展中的普惠金融论 |
二、农村金融中的普惠金融论 |
第三节 我国普惠金融理论的演进 |
一、公益性小额信贷阶段 |
二、包容性微型金融阶段 |
三、综合性普惠金融阶段 |
四、跨越性数字普惠金融阶段 |
第四节 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和基本效应 |
一、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 |
二、普惠金融的基本效应 |
第二章 兰考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实践 |
第一节 兰考普惠金融的试点价值 |
一、兰考县的发展困境 |
二、兰考县的脱贫攻坚实践 |
第二节 兰考普惠金融的总体方案 |
一、方案落地前期准备 |
二、方案的正式落地 |
第三节 兰考普惠金融模式的具体内容 |
一、分层组织架构与政策引导 |
二、精准化产品与服务供给 |
三、构建多层次县域金融市场 |
四、健全基础设施与要素平台 |
五、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教育 |
第四节 兰考模式的创新特点 |
一、服务体系层次化 |
二、授信体系普惠化 |
三、信用机制长效化 |
四、风控体系分段化 |
五、金融服务数字化 |
第三章 兰考普惠金融模式发展评价 |
第一节 兰考普惠金融指数比较分析 |
一、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评 |
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测评 |
三、指数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兰考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成效 |
一、金融服务渗透性增强 |
二、金融市场活力提升 |
三、县域经济稳步增长 |
四、辐射效应逐步扩大 |
第三节 兰考模式发展面临的束缚与问题 |
一、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 |
二、供给方成本束缚较大 |
三、需求方用贷能力不足 |
四、普惠金融数字化的挑战 |
第四章 完善及推广兰考普惠金融模式的建议 |
第一节 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 |
一、加强普惠金融立法 |
二、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 |
三、促进政策优惠常态化 |
第二节 激发金融供给体系活力 |
一、促进供给行业联合发展 |
二、用活金融市场与交易平台 |
第三节 加强需求主体权益保护 |
一、营造县域普惠金融氛围 |
二、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
第四节 扎实推进数字普惠进程 |
一、进行数字基础设施完善 |
二、进行产品数字化升级 |
三、鼓励机构数字化创新 |
四、打造数字金融人才队伍 |
第五节 吸纳经验有序推广 |
一、吸收其他县域先进经验 |
二、有序推广兰考模式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兰考县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耕地占补平衡研究概述 |
1.3.1 国外耕地占补平衡研究状况 |
1.3.2 国内耕地占补平衡发展状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耕地占补平衡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 土地稀缺原理 |
2.3 土地生产潜力理论 |
2.4 动态平衡理论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兰考县基本情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自然条件 |
3.2.1 地形地貌 |
3.2.2 气候条件 |
3.2.3 水文条件 |
3.2.4 土壤条件 |
3.2.5 土地利用现状 |
3.3 社会经济状况 |
3.4 兰考县耕地占补平衡主要经验 |
3.4.1 采取多种措施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
3.4.2 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 |
3.4.3 出台完善县级耕地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
第4章 兰考县耕地占补平衡问题与成因分析 |
4.1 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情况 |
4.2 兰考县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来源 |
4.3 项目例证分析 |
4.3.1 兰考县2016年第三批补充耕地项目 |
4.3.2 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情况分析 |
4.3.3 减少耕地质量等别情况分析 |
4.3.4 兰考县2016年耕地产能变化分析 |
4.4 存在问题 |
4.4.1 沿黄湿地生态保护大背景下后备资源不足 |
4.4.2 占补平衡压力较大 |
4.4.3 占补平衡问题原因分析 |
第5章 兰考县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对策建议 |
5.1 整治范围扩散至农村建设用地 |
5.2 少占基本农田,优化项目选址 |
5.3 建立约束机制,夯实基层责任 |
5.4 控制外延式扩张,挖掘内部潜力 |
5.5 宣传引导,监督约束 |
5.6 发掘黄河文化,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普惠金融 |
2、数字普惠金融 |
3、乡村振兴 |
(二)理论基础 |
1、金融发展理论 |
2、金融创新理论 |
3、动力机制理论 |
4、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 |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发展分析 |
(一)确山县的总体情况分析 |
1、确山县基本情况 |
2、经济状况 |
3、产业发展 |
4、民生事业与“三农”工作 |
(二)数字普惠金融在确山县的发展现状 |
1、各方积极推进 |
2、“信贷+信用+服务”模式 |
3、形成了“1+N”政策体系 |
4、风险防控体系较为完备 |
5、县城融资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效 |
1、增加农民收入 |
2、加快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步伐 |
3、提高乡村治理效率 |
4、提升乡村乡风文明程度 |
四、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问题分析 |
(一)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共性问题 |
1、政府层面顶层设计不完善 |
2、缺乏法律保障 |
3、监管体系不健全 |
4、信用体系建设方向不明确 |
(二)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能力不足 |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
2、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
3、信息共享机制有待优化 |
4、风险控制体系有待健全 |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动力不足 |
1、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使用度不足 |
2、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度不足 |
3、农户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不足 |
4、数字普惠金融保险支持不足 |
五、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兰考县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 |
1、兰考县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
2、兰考县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做法 |
(二)宁波市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经济社会进步的经验借鉴 |
1、宁波市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 |
2、宁波市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做法 |
六、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的相关建议 |
(一)改善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宏观环境 |
1、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政府层面设计 |
2、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立法 |
3、健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制 |
4、分阶段建设农村信用体系 |
(二)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的能力 |
1、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
3、积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
4、构建完善的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管控体系 |
(三)激发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的动力 |
1、积极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使用 |
2、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 |
3、提高农户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 |
4、积极推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保险 |
七、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兰考县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普九”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兰考县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评价研究[D]. 于雨晴.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2]兰考县精准扶贫研究[D]. 王东. 中共中央党校, 2021
- [3]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东阿县为例[D]. 李姗. 山东大学, 2020(05)
- [4]基于精明专业化理论的兰考县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赵晓利. 河南大学, 2020(02)
- [5]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欠发达农区普惠金融推进机制分析 ——以兰考县为例[D]. 秦冰. 河南大学, 2020(02)
- [6]非农就业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沭阳、兰考、盐源和甘洛的调查[D]. 孟佳豪. 江南大学, 2020(01)
- [7]习近平扶贫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D]. 顾亚菲.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8]贫困县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兰考模式研究[D]. 刘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兰考县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研究[D]. 田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5)
- [10]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对策研究[D]. 李娟.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乡村规划论文; 精准脱贫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