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环境下的用户信息需求与应对举措(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1](2021)在《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水平对未来教育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发展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对促进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的认知还非常缺乏,其能力也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探索和提升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发展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首先要对其素养水平进行诊断。为发展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供规划工具,进一步推进师范生能力培养实践,本研究确定了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课题。本研究首先通过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涵,研制出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结构模型。接着以素养结构模型为基础,分析编制形成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指标及自评工具条目池。再次,通过专家论证和实证检验对自评工具各指标及条目描述准确性、相关性、合理性、内容效度进行修订。最后将构建的自评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师范生中进行应用,分析当前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水平,针对现状提出了培养改进策略。本研究开发构建的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共35个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经检验其科学性得到佐证,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经该工具测试后发现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性别、学科间师范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差异不大,不同年级师范生的素养水平差异明显。师范院校可以使用本研究构建的自评工具对师范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的素养水平制定相应的教育培养政策。师范生群体也可以根据自评工具评价结果对照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查缺补漏加强学习。
梅寒杰[2](2021)在《Y牙膏公司社区新零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Y牙膏公司的集团公司是云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医药企业,Y牙膏公司为其全资子公司,主营产品为牙膏。经过10余年的跨界发展,Y牙膏公司的牙膏品牌以卓越的品质、良好的口碑,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2019年为国内牙膏市场份额占有率第一。通过对Y牙膏公司历史销售数据统计与分析,结合Y牙膏公司的市场表现,随着消费升级与消费者需求变化,传统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依托大健康、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出社区新零售营销策略,为公司战略调整提供借鉴。本文以市场营销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在相关理论指导下,通过细致的文献整理,对文本资料进行相应的阅览、分析与论述,进行了系统地市场走访以及调研,得到丰富的一手资料。结合Y牙膏公司运营的具体状况,先研究Y牙膏公司当前的营销状况与问题,主要有品牌辐射力较弱、多元化渠道重合度低、转型效果不佳等;其次运用多种分析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与促销等方面对Y牙膏公司现有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发现不足与问题,提出社区新零售营销策略;最后优化Y牙膏公司营销策略方案,探讨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为市场上的其他牙膏企业、日化快消品企业提供借鉴。
辛悦[3](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图书馆是国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而免费提供的一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文化机构和文献信息平台。图书馆危机,古来有之,且危机的种类很多样,需要在面临新形态危机情况下对其进行及时的补充,以完善图书馆危机管理。2019年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图书馆的正常运行造成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进行研究,回顾我国公共图书馆应对措施,从危机缩减、预备、反应、恢复四个阶段进行探索,通过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的方式获取我国多个公共图书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与提供的活动,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现状。发现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发生了转变,读者所需求的服务内容,服务类型也都发生了转变,公共图书馆积极改进服务方式,探索寻求进步,在此期间运行并策划了很多优质的线上服务活动。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为图书馆界带来的转变与新思考,并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绘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模型,发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应对方面的经验进行策略研究。以期在后续遇到类似危机状况时,可提供参考借鉴。并对图书馆在新环境下新发展进行展望。
刘一璇[4](2021)在《融媒体时代下我国博物馆运营模式的转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互联网也随之蓬勃发展。新型媒体接连产生,更新换代的速度也稳增不减。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当下社会公众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此背景下逐渐发生了变化。如何促使博物馆行业继续在融媒体时代稳步发展,成为当下文化领域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博物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机构,和各层次的学校一样,都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功能。但与学校有所不同的是,作为教育对象广泛且类型不同的社会教育机构,时代的发展潮流要求博物馆要利用现代技术方式整合文物资源,同时这也是加深博物馆社会化内涵与外延的合理要求。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载体,不仅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更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展示基地,同时也是一个特定地区文明发展程度的体现。在其发展初期,博物馆的定位似乎是文物收藏场馆。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各个博物馆也根据本馆宗旨逐渐转变了传统运营模式,具备更多的社会化属性。因此,在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道路上,利用先进的技术发挥博物馆的新型职能,是当代博物馆的必经之路。2020年春节起,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突然爆发,致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无法顺利进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相继闭馆,具有聚集性质的文化活动也陆续取消。百姓足不出户无法随时接收外界信息,于是各网络平台成了大众的首要选择。疫情下,各大博物馆也开始借助大型互联网平台,向观众提供欣赏及讲解服务。各博物馆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满足公众在疫情期间的精神文化需求,及时完成了社会交予的任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转变博物馆的运营模式是其实现以人为中心、满足公众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博物馆在融媒体时代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大趋势。本文在此基础上立意,对博物馆在融媒体时代下运营模式的转变进行分析,并从中探讨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作为国家文化事业支柱之一的博物馆应如何在网络时代生存,并继续完成其信息传播及社会教育职能。
孙建军,裴雷,柯青,李阳[5](2020)在《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是大多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新文科理念提出后,"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应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坚持与社会融合共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不断融入数智逻辑,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兼顾;勇于突破专业疆界,促进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的结合。面向新环境,"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需要坚持思维、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在坚守和传承的基础上历久弥新,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丁继南[6](2020)在《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且矛盾日益凸显的社会转型时期,生态失衡、食品安全、老龄化、弱势群体等各类社会矛盾问题大量涌现。2004年,我国引入社会企业模式,它以社会公益为本质,采取企业化运作应对社会问题,用商业手段谋取利润并回馈社会,成为解决社会发展困局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企业依托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平台开展公益营销行动,将社会营销与商业营销相融合,赢得商业盈利的同时,推动公益议题、社会议题等公共议题的有效传播,培育社会公共意识,实现社会目标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社会企业模式作为公益性第三部门转型的新探索,公益购买不仅提供社会公益参与路径,也拓展了公益传播内涵。那么本土社会企业如何掌握公众对其营销内容偏好与公益消费态度,更好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持续性营销传播,这是本文所关注的。社会企业营销传播要素呈现出何种特征?具有什么社会影响?其微信营销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变量会影响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如何利用微信平台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公益营销传播效果?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选取四川地区本土社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剖析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传播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本文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对社会企业微信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并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采用Nvivo软件提取出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以消费态度为中介变量,购买意愿为因变量,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结合前人研究进行量表问卷设计,回收问卷后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在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中,感知公益性、感知可信性、感知有用性、活跃性、互动性对消费态度、购买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信息丰富性对购买意愿影响不显着且仅对消费认知态度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消费态度在感知公益性、感知可信性、感知有用性、活跃性、互动性与购买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最后,笔者根据前述研究结论,为优化社会企业营销传播效果提出五个方面优化策略:树立开放透明的社会企业公益营销传播理念;重视社会企业内容输出质量,优化媒介运营技巧;利用网络资源与社会支持,提升社企专业能力;加强社会企业间传播资源合作,实现流量共享;线上线下整合,创新参与式营销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宋佳[7](2020)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因特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学习方式持续发生变化,在教育领域出现的数字化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为学习者创建全新的学习环境,提供满足多元需求的资源与服务,为促进个人发展与终身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与规划,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满足数字化学习所需的硬件、软件设备及数字化学习环境已经基本形成,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群体范围逐渐扩大,然而数字化学习资源却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作为数字化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过程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组织和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局部有序而整体无序”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数字资源超载”、“数字资源孤岛”等现象频发,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优质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是已有研究中仍存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模式相对静态、缺乏学习者考量以及缺少教学应用检验等问题。综上所述,研究以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创新性地提出“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理念,并从研究问题出发,明确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理论模型、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的教学应用研究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评价与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概念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作为有效组织与管理资源的手段,是有效联结数字化学习资源与不同主体的中间变量,资源组织及整合的有效程度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在活动理论研究框架下,结合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概念,即:数字化学习过程中主体与数字化学习资源间交互的中介,通过活动系统中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不同主体间的联结,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的积累与有效信息的双向交互,从而实现对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的有序组织与管理。在研究中详细论述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理论基础,包括活动理论、知识组织理论、反馈原理,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理论模型构建提供依据。2.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为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内涵,阐述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是如何实现“动态”整合的这一问题,研究以活动理论、知识组织理论、反馈原理为指导,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不同维度论述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关键要素,分析、探讨不同维度中关键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理论模型,在明确各要素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阐述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实现过程教学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假设参考。3.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应用针对已有研究中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模型缺少教学应用检验这一问题,研究依托某大学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系统开发,依据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理论模型对系统功能进行设计与实现。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遵循“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的研究路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三轮迭代研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改进设计,将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理论模型付诸实践。4.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评价与分析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建及教学应用后,本究以信息系统期望确认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系统的应用过程,开展了学习者持续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用以验证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依据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成要素及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具体策略,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与管理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法。综上所述,研究以数字化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主要论述了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界定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并依据理论模型进行教学应用研究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评价与分析研究。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为实现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序组织与管理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纵深推进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满悦[8](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媒介环境的剧变压力下,“融合”成为中国媒体格局中的主旋律和关键词,国内各家主流媒体纷纷开始进行各自的转型探索;同时,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新闻生产方式和舆论生态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PC传播语境下的媒体融合模型亟需进行进一步地革新与升级,来对新环境下的融合实践进行指导。面对新形势和新语境,主流媒体如何坚守公信力、延续影响力,把握传播力、扩大引导力,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本研究立足于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以北京市范围内的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度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区域型媒体的融合转型路径进行探讨。首先,笔者通过对媒体机构融媒体建设的相关负责人、一线从业者等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资料,从而对北京市主流媒体的融合现状和所获成果进行总体性的梳理与评估;在此基础上,选取出三家分别代表广电、报纸、网络新媒体三种媒体形态的个案进行详细阐释,并对主流媒体在融合转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剖析;最后,结合北京市主流媒体的融合态势和移动互联网的规律特点,提出富有学理依据的策略建议,并尝试对PC传播语境下的融合模型进行回应和补充,以构建移动传播语境下的融合模型。研究发现,当前北京市各家主流媒体在理论框架中的“市场战略、编辑架构、生产流程、变革管理、受众参与”五大维度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融合成果,也根据自己的转型背景和目标定位,初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融合模式。但是,还存在着“观念层面”的危机意识不够强劲,用户思维还有待提升,“机制层面”的市场转型遇阻缓慢,业务协作仍略显松散,“布局层面”的人才结构不够健全,个别新媒体收效薄弱等问题。根据北京市主流媒体当前的融合现状和所遇困局,本研究提出区域型主流媒体进行融合的顶层策略,媒体机构可以“融合意义为驱动轮,融合要素为关键点,机制变革为支撑点,复合人才为创新力,内容优势为竞争力,技术支持为保障链”进行融合,并以经典理论为框架,在每个方面都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融合策略,以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应对转型挑战、推进深度融合提供借鉴与启发。
朋礼青[9](2020)在《SERVQUAL理论视角下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档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象征,它作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将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特质的历史气息传达给人类,指导着国家、组织和个人进行社会各项的活动。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档案馆又是高校育人与发展的重要部门,为民之所望,为档之所向,积极主动地为高校服务,从根本上满足利用者的需要是高校档案服务的重要目标,因此需要对高校档案馆服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档案工作人员更应做到心中有信念,手上有本领,肩上有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档案新事业中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贯彻到服务质量的改进过程中去,以期全面、系统地发挥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关键作用。本文从用户感知视角出发,通过初选、甄选、预调研归纳总结出SERVQUAL理论视角下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表。首先以SERVQUAL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文献调查法与高校档案馆服务特点对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表进行初选,其次以专家打分的方式对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甄选,形成试用版问卷,然后选择小范围样本对试用版问卷进行预调研得到研究的最终问卷,即形成最终的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表。在实证分析上,本文采用spss24.0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然后利用基于熵权法加权的SERVQUAL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实证结果对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以期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档案服务质量改进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为未来高校档案馆服务工作开创新局面。
邱岍[10](2020)在《基于形象修复理论的高校舆情应对研究 ——以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高校危机事件多发,舆情的频繁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高校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形象造成了重大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势头给高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如何正确应对舆情也逐渐演变为高校需要处理的重要课题。针对新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本文在深入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基础上,以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该事件及学校的回应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调查数据与文本资料,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演变的过程、管理的难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期在对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面对新媒体时代给高校舆情管理带来的新问题,笔者在班尼特形象修复理论的框架下,结合选题经过策略加工,认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否认、减少敌意、规避责任、自我修正、道歉。通过对微博上关于“翟天临涉学术不端”事件的有关报道给予整理并进行内容分析,以媒体关注度和公众态度这两种维度来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北电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的基础上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发现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过程存在推卸责任、盲目否认、回应敷衍、方式被动、态度不诚恳、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极大地引发了公众的不满。经过分析,归因为高校舆情管理危机意识淡薄、自媒体夸大其词、高校舆情检测技术和队伍建设不足、预警机制落后等。最后,本文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应该从高校自身入手,坚持基于事实审查的否认策略、弱化攻击性议题、规避责任塑造人性化形象、基于实践反馈的自我修正和基于预备条件的道歉策略等,以此来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高校舆情应对体系,达到净化校园环境,维护高校声誉和形象的目的。
二、新环境下的用户信息需求与应对举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环境下的用户信息需求与应对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聚焦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研究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工智能素养 |
2.1.2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 |
2.1.3 自评工具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素养理论 |
2.2.2 教育测评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人工智能素养相关研究 |
2.3.2 素养评价相关研究 |
2.3.3 评价工具开发的步骤 |
2.3.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涵与意义 |
3.1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涵 |
3.1.1 人工智能素养的概念梳理 |
3.1.2 内涵与特征 |
3.2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结构 |
3.2.1 素养构成要素分析 |
3.2.2 素养结构分析 |
3.2.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模型 |
3.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意义 |
3.3.1 有助于师范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挑战 |
3.3.2 促进师范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构建 |
4.1 构建原则 |
4.2 指标构建与题项编制 |
4.2.1 量表指标分析 |
4.2.2 自评工具题目编制 |
4.3 指标与题项内容修订 |
4.3.1 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 |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 |
4.3.4 基于两次专家咨询的综合分析 |
4.4 区分度及信效度检验 |
4.4.1 项目分析 |
4.4.2 因子分析 |
4.4.3 自评工具构成 |
4.5 本章小结 |
5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应用 |
5.1 工具应用设计 |
5.2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分析 |
5.2.1 应用结果分析 |
5.2.2 分析结论 |
5.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应用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Y牙膏公司社区新零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传统零售与新零售对比 |
二、社区新零售营销策略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4P营销理论 |
一、4P营销理论的诞生 |
二、4P营销理论的内容 |
第二节 场景营销 |
一、场景营销概念 |
二、场景营销特征 |
第三节 体验营销 |
一、体验营销概念 |
二、体验营销特征 |
第四节 社区新零售 |
一、社区新零售概念 |
二、社区新零售特征 |
第五节 新零售与新营销的关系 |
第三章 Y牙膏公司营销环境变化分析 |
第一节 Y牙膏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Y牙膏公司微观环境分析 |
一、内部财务分析 |
二、消费者情况分析 |
三、行业环境分析 |
四、竞争者分析 |
五、牙膏市场销售模式分析 |
六、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三节 SWOT分析 |
第四章 Y牙膏公司社区营销策略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Y牙膏公司社区营销策略现状 |
一、产品品牌方面 |
二、产品价格方面 |
三、分销渠道方面 |
四、促销策略方面 |
第二节 Y牙膏公司社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对消费者需求的掌握不足 |
二、价格体系混乱 |
三、分销渠道结构不合理 |
四、促销手段落后 |
第五章 Y牙膏公司社区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第一节 产品策略优化方案 |
一、注重牙膏产品的深度多元化开发 |
二、产品年轻化 |
三、从单一牙膏产品向口腔清洁护理全品类发展 |
四、注重包装设计 |
第二节 价格策略优化方案 |
一、分层定价策略 |
二、满意价格策略 |
第三节 渠道策略优化方案 |
一、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
二、在社区搭建场景营销阵地 |
三、物联网、大数据个性化精准服务 |
四、结合区块链技术应用,建立防伪溯源系统 |
第四节 促销策略优化方案 |
一、价格促销 |
二、线上平台促销 |
第六章 Y牙膏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加强新零售环境下的营销队伍建设 |
一、加强销售及电商人才引进 |
二、加强人员培训 |
三、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
第二节 重视新零售环境下的营销体系建设 |
一、加强网络营销体系建设 |
二、优化线下社区营销渠道网络 |
三、完善智慧物流配送体系 |
第三节 加强社区新零售环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
一、挖掘企业的传统文化,提升企业品牌力 |
二、提升员工对企业认同感与荣誉感 |
三、增强企业文化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1.图书馆危机管理方面研究 |
2.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 |
(四)国内研究现状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非典型肺炎(SARS) |
3.甲型H1N1 病毒 |
4.新冠肺炎疫情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六)主要创新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危机与图书馆危机 |
2.图书馆危机管理 |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4.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 |
(二)理论基础——4R危机管理理论 |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共图书馆危机影响评估 |
(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事件回顾 |
(二)危机影响评估 |
1.权责分析 |
2.利益攸关者影响分析 |
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 |
(一)公共图书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缩减阶段 |
1.危机发生的环境 |
2.产生和维护正常运行的系统 |
3.产生服务的结构 |
4.可能被卷入危机受到影响的人 |
(二)公共图书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预备阶段 |
1.危机预测 |
2.人员培训 |
(三)公共图书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应阶段 |
1.防“疫”举措 |
2.媒体管理 |
3.图书馆线上活动 |
4.图书馆特色服务 |
(四)公共图书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恢复阶段 |
1.恢复开放工作指南 |
2.图书馆馆员专业能力培训 |
3.图书馆恢复开放 |
4.武汉市图书馆图书消毒工作 |
5.战“疫”记忆库征集 |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 |
(一)缩减阶段: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模式构建 |
(二)预备阶段:重视危机预测,发挥图书馆价值 |
(三)反应阶段:注重与相关群体的合作 |
(四)恢复阶段:图书馆工作人员危机管理能力的培养 |
1.通过解决危机进行经验总结 |
2.图书馆正常运营时的积累 |
(五)小结 |
六、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融媒体时代下我国博物馆运营模式的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状况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意义 |
(四)论文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博物馆 |
(二)博物馆运营 |
(三)博物馆展陈 |
(四)博物馆传播 |
(五)融媒体 |
三、以融媒体平台为依托的博物馆运营案例分析 |
(一)故宫博物院 |
1.选择依据 |
2.背景分析 |
3.故宫博物院在融媒体时代的运营策略 |
(二)湖北省博物馆 |
1.选择依据 |
2.背景分析 |
3.湖北省博物馆在融媒体时代的运营策略 |
(三)观复博物馆 |
1.选择依据 |
2.背景分析 |
3.观复博物馆在融媒体时代的运营策略 |
(四)小结 |
1.博物馆的传统运营模式 |
2.疫情期间博物馆的运营举措 |
3.博物馆运营模式的转变 |
四、融媒体时代博物馆运营模式的探讨 |
(一)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转变运营模式的必要性 |
1.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
2.迎合社会公众需求 |
3.实现藏品信息化 |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博物馆 |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博物馆 |
五、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
(一)融媒体时代下博物馆面临的困难 |
1.理论体系不完善 |
2.资金短缺 |
3.技术不发达 |
4.人才储备不足 |
(二)促使博物馆转变运营模式的推动力 |
1.国家政策的引导 |
2.博物馆发展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
3.社会公众的需求和支持 |
(三)博物馆运营模式转变发展的展望 |
1.明确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
2.重视社交媒体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应用 |
3.加强新技术的运用 |
4.加快人才的培养与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应势而生的“信息资源管理”课程 |
2 新文科对“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提出新要求 |
2.1 新文科与“信息资源管理”课程 |
2.2“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变革 |
3“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南京大学为例 |
3.1 课程的基本简介 |
3.2 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构 |
3.3 课程的教学路径探索 |
4 面向未来的“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思考 |
4.1 面向意义建构,重视教育教学中的思维突破 |
4.2 促进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智慧融合,提升教学的人文向度 |
5 总结与展望 |
(6)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企业的定义 |
1.1.2 社会企业的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新媒体营销相关研究 |
1.3.2 微信营销相关研究 |
1.3.3 社会企业媒介传播相关研究 |
1.3.4 综述小结 |
1.4 研究问题与思路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理论基础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社会企业及其微信营销概述 |
2.1 社会企业概述 |
2.1.1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企业界定 |
2.1.2 社会企业的价值属性 |
2.1.3 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
2.2 微信营销概述 |
2.2.1 微信营销的概念 |
2.2.2 微信营销的传播特征 |
2.3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要素分析 |
2.3.1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的主体 |
2.3.2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的受众 |
2.3.3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的主要内容 |
2.4 社会企业与普通企业营销传播的差异 |
2.4.1 以公益价值为导向的营销传播理念 |
2.4.2 以社会倡导为特征的营销传播方式 |
2.4.3 以情感互动为延伸的营销传播关系 |
2.5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的现状调查 |
2.5.1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发展现状 |
2.5.2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现状 |
2.5.3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查 |
3.1 深度访谈设计 |
3.1.1 访谈提纲设计 |
3.1.2 访谈人员的确定 |
3.1.3 深度访谈开展情况 |
3.2 测量因素提取 |
3.2.1 数据整理与编码 |
3.2.2 研究变量释义 |
3.2.3 研究变量定义操作化 |
3.3 研究模型 |
3.4 研究假设 |
3.4.1 感知公益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2 感知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3 信息丰富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4 感知有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5 活跃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6 互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7 消费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
3.5 问卷设计与执行 |
3.5.1 问卷设计 |
3.5.2 问卷发放与收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1.1 受访者人口统计学属性 |
4.1.2 受访者微信接触习惯 |
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2.1 信度检验 |
4.2.2 效度检验 |
4.3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3.1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认知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情感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
4.3.3 影响因素变量与购买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
4.3.4 消费态度与购买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
4.4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4.1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认知态度的回归分析 |
4.4.2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情感态度的回归分析 |
4.4.3 影响因素变量与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 |
4.4.4 消费态度与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 |
4.5 消费态度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
4.5.1 消费态度对感知公益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
4.5.2 消费态度对感知可信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
4.5.3 消费态度对感知有用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
4.5.4 消费态度对活跃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
4.5.5 消费态度对互动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
4.6 研究假设验证与模型修正 |
4.6.1 假设验证 |
4.6.2 模型修正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的优化策略 |
5.1 影响四川本土社会企业营销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
5.1.1 感知公益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
5.1.2 感知可信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
5.1.3 信息丰富性对传播效果影响不显着 |
5.1.4 感知有用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
5.1.5 活跃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
5.1.6 互动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
5.1.7 消费态度对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
5.2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策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
5.2.1 以社会信任资本为纽带,建立粘性受众群体 |
5.2.2 以整合营销传播理念为导向,摆脱僵化观念束缚 |
5.2.3 以目标受众需求为中心,实现流量高效转化 |
5.3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的优化策略 |
5.3.1 树立开放透明的社会企业公益营销传播理念 |
5.3.2 重视社会企业内容输出质量,优化媒介运营技巧 |
5.3.3 利用网络资源与社会支持,提升社企专业能力 |
5.3.4 加强社会企业间传播资源合作,实现流量共享 |
5.3.5 线上线下整合,创新参与式营销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数字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实证研究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一)活动理论 |
(二)知识组织理论 |
(三)反馈原理 |
(四)期望确认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整合 |
(二)数字资源整合 |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 |
(四)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建依据与目标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研究框架 |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建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建的目标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的积累 |
(二)有效信息的双向交互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建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要素分析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要素提炼 |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要素阐述 |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建步骤 |
四、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阐述 |
(一)实施者维度结构分析 |
(二)学习者维度结构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应用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应用的研究设计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应用的目的 |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应用的方法 |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应用的研究框架 |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系统设计与实现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系统设计 |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系统功能实现 |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应用的研究流程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应用的实践准备 |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应用的实践过程 |
四、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的教学实践结论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评价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评价的研究设计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评价的依据 |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评价的研究框架 |
二、各阶段影响因素与效果路径分析 |
(一)质化研究对象 |
(二)质化研究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三)访谈内容分析 |
(四)各阶段影响因素与效果路径 |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效果实证分析 |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系统效果理论模型 |
(二)测量模型 |
(三)结构模型 |
(四)调查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
(五)正式调查 |
(六)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七)测量模型内部拟合检验 |
(八)基于偏最小平方法的理论假设模型探索 |
(九)基于协方差的理论假设模型验证分析 |
(十)实证研究结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创新 |
三、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2 焦点群体访谈提纲 |
附录3 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系统持续使用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媒体融合”的概念源流和模型建构 |
1.2.2 移动互联网的属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
1.2.3 中国主流媒体的融合现状 |
1.2.4 总结与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对象 |
1.3.4 难点创新 |
2 融合现状:北京市主流媒体融合的探索与突破 |
2.1 市场战略层面 |
2.1.1 整体态势稳中有进,整合重组行为不断 |
2.1.2 各家媒体内部革新,主动延伸产业触角 |
2.2 编辑架构层面 |
2.2.1 构建特色中央厨房,全面提升生产效率 |
2.2.2 削弱部门差异隔阂,逐渐塑造融合文化 |
2.3 生产流程层面 |
2.3.1 日常新闻有机配合,特殊报道协作紧密 |
2.3.2 移动优先战略明显,技术赋能驱动创新 |
2.4 变革管理层面 |
2.4.1 重塑评价考核思路,部门协作意愿增强 |
2.4.2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复合人才比例上升 |
2.5 受众参与层面 |
2.5.1 主动布局社交媒体,构建全媒生态矩阵 |
2.5.2 转变固有传受角色,积极支持用户生产 |
2.6 总体层面 |
3 个案研究:北京市主流媒体的典型融合案例剖析 |
3.1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移动融合环境中的广播品牌再造 |
3.2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以优势资源寻求纸媒的融合突破口 |
3.3 北京时间: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价值探索 |
4 问题透视:媒体融合所遇主要困局及其成因探析 |
4.1 观念上:危机意识不够强劲,用户思维还有待提升 |
4.2 机制上:市场转型遇阻缓慢,业务协作仍略显松散 |
4.3 布局上:人才结构不够健全,个别新媒体收效薄弱 |
5 策略思考: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构建 |
5.1 顶层战略 |
5.1.1 驱动轮-融合意义 |
5.1.2 关键点-融合要素 |
5.1.3 支撑点-机制变革 |
5.1.4 创新力-复合人才 |
5.1.5 竞争力-内容优势 |
5.1.6 保障链-技术支持 |
5.2 组织架构 |
5.2.1 环境布局 |
5.2.2 协作模式 |
5.2.3 开放理念 |
5.3 平台布局 |
5.3.1 中央厨房 |
5.3.2 平台矩阵 |
5.4 内容建设 |
5.4.1 拳头产品 |
5.4.2 受众参与 |
5.5 变革管理 |
5.5.1 技能培养 |
5.5.2 评价机制 |
5.5.3 人才管理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SERVQUAL理论视角下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
1.6.2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模型 |
2.1 高校档案馆服务概述 |
2.1.1 服务质量的定义及其理论发展 |
2.1.2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 |
2.1.3 高校档案馆服务模式 |
2.2 服务质量模型概述 |
2.2.1 服务质量差异模型 |
2.2.2 SERVQUAL模型 |
第三章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3.3 指标体系构建 |
3.3.1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选 |
3.3.2 基于熵权法加权的SERVQUAL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收集 |
4.1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甄选 |
4.1.1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隶属度计算公式 |
4.1.2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4.2 问卷设计 |
4.3 问卷修正 |
4.4 问卷发放与收集 |
第五章 数据分析 |
5.1 问卷信度分析 |
5.2 问卷效度分析 |
5.3 高校档案馆用户服务质量评价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6.1 提升服务有形性感知的建议 |
6.1.1 构建绿色环境管理体系 |
6.1.2 馆址交通便利易达 |
6.1.3 搭建现代化服务设备平台 |
6.1.4 展现档案工作者良好的工作形象 |
6.2 提升服务可靠性感知的建议 |
6.2.1 丰富馆藏资源,满足用户需求 |
6.2.2 建立服务质量学习型组织,有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
6.2.3 提供准确查档时间,准时提供承诺的服务 |
6.2.4 规范档案管理过程,确保档案信息准确可靠 |
6.3 提升服务响应性感知的建议 |
6.3.1 秉承积极服务态度,缩短服务响应时间 |
6.3.2 打造高校档案馆智能自助服务体系 |
6.3.3 拓宽查档途径,简化查档流程 |
6.3.4 拓展用户服务互动平台,开辟用户信息反馈渠道 |
6.4 提升服务保证性感知的建议 |
6.5 提升服务移情性感知的建议 |
6.5.1 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6.5.2 理解用户需求,提供差异性服务 |
6.6 提升服务安全性感知的建议 |
6.6.1 提高用户隐私权保护意识 |
6.6.2 增强工作者安全意识 |
6.6.3 加强档案安全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
6.6.4 协调档案利用与档案安全的关系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甄选调查问卷 |
附录 B: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形象修复理论的高校舆情应对研究 ——以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 |
二、关于网络舆情引导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舆论的界定 |
二、舆情的界定 |
三、舆情与舆论的辨析 |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界定与特点 |
一、网络舆情的界定 |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 |
第三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界定与传播特点 |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界定 |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四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演进过程 |
一、舆情发生期 |
二、舆情发展期 |
三、舆情高潮期 |
四、舆情消散期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形象修复理论 |
一、形象修复理论的提出 |
二、班尼特形象修复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形象修复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第四章 北电应对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概述 |
一、事件概括 |
二、时间节点梳理 |
三、舆情事件的演进过程 |
第二节 关于北电应对翟天临事件的问卷调查 |
一、问卷情况介绍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个案分析 |
一、学术不端事件中高校应对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
二、舆情爆发的原因分析 |
三、媒体关注度分析 |
四、关于高校两次声明的比较分析 |
第五章 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第一节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
一、盲目拒绝一切质疑 |
二、推诿责任力求脱身 |
三、应对模式单一化 |
四、不作为任事态继续发展 |
五、道歉话语运用不当 |
第二节 高校应对网络舆情不当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形象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
二、高校舆情预警机制滞后 |
三、危机事件应对经验不足 |
四、自媒体妖魔化倾向 |
第六章 基于形象修复理论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路 |
一、基于事实审查的否认策略 |
二、弱化攻击性议题 |
三、规避责任塑造人性化形象 |
四、基于实践反馈的自我修正行为 |
五、基于预备条件的道歉策略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关于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舆情应对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新环境下的用户信息需求与应对举措(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D]. 王欢.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Y牙膏公司社区新零售营销策略研究[D]. 梅寒杰.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辛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融媒体时代下我国博物馆运营模式的转变研究[D]. 刘一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思考[J]. 孙建军,裴雷,柯青,李阳. 图书与情报, 2020(06)
- [6]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 丁继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7]数字化学习资源动态整合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宋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D]. 满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SERVQUAL理论视角下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改进研究[D]. 朋礼青. 安徽大学, 2020(07)
- [10]基于形象修复理论的高校舆情应对研究 ——以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为例[D]. 邱岍.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