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泼尼松、丙种球蛋白单用与合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国[1](2021)在《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归纳分析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评价成人ITP患者红外热像特点(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水平与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红外热成像图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成人ITP病情评估和指导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方法,为中医药诊治ITP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集所有样本的临床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资料,分析成人IT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2.应用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仪对ITP组、正常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图像采集,然后使用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最后统计分析非均一性水平、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以及各中医证候之间红外热像图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TP组患者共45例(其中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A组,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B组),正常对照45例。ITP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0.44±14.49岁,平均病程为24.07±20.94个月,中位数18.00个月。新诊断ITP患者为5例,持续性ITP患者为5例,慢性ITP患者为27例,重症ITP患者为2例,难治性ITP患者6例。血小板计数最高者为86×109/L,最低者为5×109/L,平均数为44.40×109/L,中位数为42.00×109/L。出血倾向评分0、1、2、3、4、5的患者分别为20、17、6、2、0、0例。出血事件共计25次,其中皮肤出血18次(72%),黏膜出血共7次(28%),无深部器官出血(无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等致命性出血)。本研究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82,P<0.01)。2.中医证候:单一证候共计13例,占总病例数28.9%,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与瘀血内阻证占比相同);两证结合共计29例,占总病例数64.44%,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三证结合为1例,占总病例数6.67%,为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单证频次:单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不摄血证(34次,75.56%),其它依次为瘀血内阻证(24次,53.33%)、阴虚火旺(16次,35.56%)、血热妄行证(6次,13.33%)。脏腑辨证:脾病证候出现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病证候、肺病证候、心病证候、肾病证候,各脏腑证型频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病证候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脏腑辨证证候(x2=51.667,P<0.01)。3.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非均一性水平: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10个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性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即ITP组较正常对照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均一性差。ITP A组在9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双手掌、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大于ITPB组。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上焦>中焦>下焦,ITP组目标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中焦>上焦>下焦(P<0.05)。ITP组3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在上焦、中焦、下焦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与出血倾向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比较分析ITP组各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血热妄行证非均一性水平最高,在其中5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手掌、下肢远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内阻证非均一性水平最小,在其中3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证有2个区域(下肢近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候水平最大(P>0.05),气不摄血证有3个区域(额头、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型水平最小(P>0.05),阴虚火旺证有1个区域(下肢远端)的非均一性水平最小(P>0.05)。比较分析ITP组各脏腑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肝病证候的ITP患者非均一性水平均较其他脏腑证候高,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手掌)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病证候在下肢近端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与肝病证候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病证候在7个区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病证候在手掌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P<0.05);肺病证候在上肢近端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升高(P<0.05);肾病证候在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P<0.05)。4.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7个目标区域内(躯干、上焦、中焦、上肢近端、上肢远端、手掌、下肢远端)较正常对照组的非均一性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A组与ITPB组各区域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平均温度排序为:下焦>中焦>上焦;ITP组为: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各中医证候、脏腑证候的平均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热、气虚和瘀血是成人ITP患者的三个重要病理因素,脾的脏腑功能失常是ITP的关键中医病机。2.成人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中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不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技术未来或许能成为ITP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评价工具之一。
李惠平[2](2021)在《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单纯西药与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组对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以下简称 C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对中药健脾补肾方治疗CIT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CITP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病科的60例C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方口服(具体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熟地、山药、炒白术、茯苓、陈皮、菟丝子、巴戟天、锁阳、补骨脂、仙鹤草、藕节炭、蒲黄炭、甘草等),共计治疗12周,每周复查血小板计数1次,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评价健脾补肾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血小板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出血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出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68.97%,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7.两组安全性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38%,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CITP,在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患者出血评分、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2.健脾补肾方治疗CITP无明显的肝肾不良反应,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泼尼松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王芳[3](2021)在《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本项临床研究,评估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而为益元生血方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62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与门诊治疗、符合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将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入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研究期间,予试验组患者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益元生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以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8周),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总有效率、激素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及体力状况等指标来评价益元生血方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来评估益元生血方的安全性。本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均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若计算结果出现P>0.05则说明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此次研究入组的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研究过程中总共脱落了3例,对照组占2例,试验组占1例,最终共有59例患者完成了此项临床研究并进入医学统计,其中对照组最终有30例患者完成研究,试验组最终有29例患者完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在治疗8周结束时,将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66%)与对照组患者(83.33%)进行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血小板计数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都明显上升(P<0.05),且试验组血小板计数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与治疗2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有所下降(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与试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8周时,与治疗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下降显着(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明显比试验组高(P<0.05)。(3)激素副反应治疗完成时,试验组患者的激素副反应发生率为24.14%,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56.66%,对比得出试验组的激素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4)卡氏体力状况治疗8周时的评分结果与治疗前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力状况评分得到改善(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8周时研究完成,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分别比较中医证候相关积分,治疗8周时,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主、次症积分都低于治疗前(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出血、自汗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别(P>0.05),而试验组紫斑、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食少、便溏、气短等症状的积分皆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8周时的总积分情况如下,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各出现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对症治疗后已恢复正常。余患者肝、肾功能均波动于正常值范围水平内,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或事件、并发症。结论:(1)益元生血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气不摄血型的ITP患者,与单纯使用激素治疗比较,既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又可降低患者的激素副反应。(2)益元生血方能够较好地辅助醋酸泼尼松片维持血小板的计数,且远期疗效更好,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益元生血方在防治气不摄血型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未发生不良事件,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杨紫薇[4](2020)在《242例儿童ITP临床相关资料与分型关联性及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研究目的在于回顾性分析儿童ITP的相关临床资料,初步了解其临床特征,探讨外周血常规相关参数与ITP轻重分型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2月至2019年8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4岁以下ITP患儿242例,对其年龄、性别、治疗方式、感染情况、出血部位及出血表现等一般情况以及入院时、入院后3天及出院时外周血常规进行分析;所有变量均采用Kolmogorov-Smimov法进行正态性检验,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X±s)或中位数、P25和P75表示,分类变量以频率表示;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不同年龄阶段之间疗效的两两对比采用卡方分割法进行分析;正常对照组与ITP组患儿根据数据正态性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参数预测ITP患儿轻重分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同一患儿入院前后血常规相关参数的比较,则根据正态性与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检验;采用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疗效的因素。研究结果:(1)242例ITP患儿入院时平均年龄42.99±41.47月,平均住院时间6.160±2.869天,其中婴幼儿期构成比最大,共129例(53.3%);所有患儿中男性141例,女性101例,男女之比为1.4:1,性别在各年龄段发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2.998,P=0.223);根据不同出血表现,入院时重型ITP患儿54例,轻型188例;患儿入院时血小板中位数为11.00(4.00-24.00)×109/L,入院时 PLT<20×109/L 的患儿占 68.6%,而出血表现以轻度出血为主,其中皮肤出血222例,黏膜出血69例,器官出血共48例,以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为主,所有患儿均未发生颅内出血;使用甲泼尼龙治疗患儿共233例,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共156例,其中单用甲泼尼龙治疗82例,单用丙球5例,两者联合治疗患儿共151例;(2)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血小板比积(PC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积(NLR)预测轻重分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95%CI 0.587~0.748,P=0.000)、0.378(95%CI 0.287~0.469,P=0.008)、0.811(95%CI 0.695~0.926,P=0.000)、0.359(95%CI 0.271~0.448,P=0.002),其中PCT敏感度与特异度最高,分别为78.2%、84.2%,其预测轻重分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021,即PCT小于0.021,患儿是重型ITP可能性越大;(3)性别、感染与否和疗效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0.786、0.024,P=0.675、0.988);年龄分期与疗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0,P=0.011),进一步经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分期与激素治疗剂量是ITP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婴幼儿期、学龄前期的治疗效果比学龄期至少优于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2.604、3.504倍,年龄越小,达到有效或完全反应的可能性更高;最终冲击剂量激素比一般剂量激素治疗疗效至少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0.276倍,冲击剂量激素联合丙球比一般剂量激素联合丙球疗效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0.414倍。与一般剂量激素相比,冲击剂量激素或冲击剂量激素联合丙球的疗效优势并不明显,而一般剂量激素与一般剂量激素联合丙球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5)。结论:(1)ITP在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发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性别与ITP患儿发病无关;患儿入院时PLT降低明显,出血表现以轻度出血为主,皮肤出血为主要的出血表现形式;(2)血小板比积(PCT)预测ITP患儿轻重分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优于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的以PLT<10×109/L作为分型指标,可作为分型参考指标之一,其最佳截断值为0.021。PCT小于0.021,患儿是重型ITP可能性越大;(3)年龄及激素治疗剂量是患儿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起病时年龄较小是患儿恢复较快的因素之一。一般剂量激素联合丙球与单用一般剂量激素治疗患儿短期疗效无确切相关性,当患儿出血症状不严重或家属拒绝使用丙球时,可仅选择激素治疗;与一般剂量激素相比,冲击剂量的疗效优势并不明显,当患儿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症状时,可仅选择一般剂量激素治疗。
杨立芳[5](2019)在《清热安血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清热安血汤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试验前通过SPSS软件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齐同可比性。入组后治疗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清热安血汤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用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14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两组均连续观察一个疗程,并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来判定药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68例患者入组本次临床试验,其中4例因未按规定服用药物、脱离连续等原因未完成观察试验,最终共纳入64例患者进行医学统计,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前后血小板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更好的提高血小板计数,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症候方面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显效13例,良效13例,有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显效4例,良效18例,有进步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在疗效观察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清热安血汤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属血热妄行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单用醋酸泼尼松的对照组,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醋酸泼尼松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郭欣[6](2019)在《宁血化癍饮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出血评分及ITP生活质量评估表评价宁血化癍饮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病人的临床疗效,并观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0月01日至2018年09月30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就诊的ITP病人64例,西医符合ITP诊断标准,且持续时间为3-12个月,中医符合气阴两虚,湿热夹瘀证。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醋酸泼尼松片(1mg/kg/d,顿服);治疗组:宁血化癍饮(30ml/次,tid)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通过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中医症候积分,出血评分,ITP生活质量评分,医院抑郁焦虑量表评定相关疗效;通过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安全性。结果:研究过程中共脱落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30例和29例。1.两组病人总反应率比较: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58.62%,治疗组完全反应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58.60%,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3.血小板计数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PLT水平较前均有上升(P<0.05),但组间疗效相似(P>0.05);4.出血评分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出血评分均下降,说明各组治疗后出血症状较前均缓解(P<0.05),治疗组止血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5.生活质量评估表(the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Patient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ITP-PAQ):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ITP-PAQ量表的情绪评价:两组病人治疗后抑郁焦虑等情绪情况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宁血化癍饮联合治疗组对减少抑郁焦虑等情绪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医院抑郁焦虑量表:两组病人治疗后抑郁焦虑评分均下降,说明各组治疗后抑郁焦虑较前均缓解(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7.两组病人治疗前后ALT、AST、Scr、BUN无明显变化(P>0.05);8.不良反应:对照组10例,体重增加8例,满月脸4例,睡眠差或失眠2例;不良反应率为34.48%,治疗组7例,体重增加3例,满月脸2例,睡眠差或失眠2例,不良反应率为23.3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宁血化癍饮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方案治疗ITP,可提升患者的PLT水平,改善患者出血症状,降低出血评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并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宁血化癍饮无明显肝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李露[7](2019)在《升板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火旺夹瘀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升板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火旺夹瘀证)的疗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分为各含15人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是升板膏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是仅予以泼尼松治疗,各组治疗时间皆为2月,两组在疾病总有效率、血小板计数、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进行前后相互比较,与此同时并监测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变化、消化道反应等情况。结果:在疾病疗效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7%与73.3%,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中医症状改善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与60%,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血小板计数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对肝肾功能、空腹血糖的影响方面,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消化道反应方面,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升板膏与泼尼松联合治疗ITP,在其安全性的基础上,保证了其疗效的肯定性。(2)升板膏与泼尼松联合治疗ITP可以明显升高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且可达到稳定与控制病情的目标。(3)升板膏与泼尼松联合治疗ITP能起到协同效应,可保持疾病疗效,改善中医症状与体征,减少泼尼松对消化道的毒副反应,且对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影响,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包琪琪[8](2019)在《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从裴氏升板方治疗血热妄行型ITP血小板计数、中西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探讨裴氏升板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血热妄行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予以激素治疗的一组命名为西药组,激素加裴氏升板方的一组命名为中西组。14d为一周期,共观察4个周期,通过观察两组ITP第0、7、14、28、42、56 d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出血积分、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来评价裴氏升板方的临床疗效,记录肝肾功等评价裴氏升板方是否安全。结果:西药组有2例脱落病例,故中西组和西药组分别有24、22例病例进入统计,试验结果显示:1.PLT:治疗前后,中西组及西药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以往,但中西组升高的更为明显,P<0.0000,说明裴氏升板方确能升高血热妄行型ITP血小板计数。2.出血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出血积分均较前下降,中西组出血积分下降较西药组更为明显,两组经秩和检验比较,P=0.001,说明裴氏升板方可改善血热妄行型ITP患者的出血。3.中医临床症状: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显示下降,P=0.042;中西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两组比较,中西组中医临床症状缓解方面优于西药组,这仍然说明裴氏升板方能有效缓解血热妄行型ITP患者中医临床症状。4.安全性指标:在两组患者的治疗中,发生异常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粪常规和不良事件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裴氏升板方治疗血热妄行型ITP无肝肾功损害、胃肠道、心血管等明显副作用。结论:1.裴氏升板方能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治疗血热妄行型ITP确有疗效;2.裴氏升板方可明显降低ITP患者出血积分计数,减少出血,改善预后;3.裴氏升板方能明显改善ITP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安文辉,李蔚,安文莉[9](2018)在《糖皮质激素配合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配合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8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儿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血清学指标、外周血B淋巴细胞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70.73%,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观察组患儿的血清TNF-α、TPO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的血清PLT水平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患儿的血清PLT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的B淋巴细胞测得值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儿的测得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32%)显着低于对照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临床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血清TNF-α、TPO、PLT及IL-10水平,降低外周血CD19+、CD19+CD5+B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治疗安全性较高。
徐志刚[10](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型和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检索1996年至2016年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中医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TCM)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频次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候分布以及证素组合规律、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并最终确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证型以及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用方药。结果: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的证型为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血热妄行证、气血两虚证。病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虚、瘀血、火(热)。2.156篇文献中共涉及133首中药复方,共涉及单味中药165味,用药频次达1718次,其中用药频次超过100次的分别为甘草、黄芪、当归、牡丹皮、生地。中药用药类别最多的分别是补虚药,其次是止血药和清热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补益气血、止血化瘀以及清热凉血是临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用配伍药类。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别为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血热妄行证、气血两虚证。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为补虚药、止血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组方规律,更好地服务临床治疗。
二、泼尼松、丙种球蛋白单用与合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泼尼松、丙种球蛋白单用与合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
1 ITP的中医研究进展 |
2 ITP的西医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概况 |
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应用 |
4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1 资料来源 |
2 ITP病例选择标准 |
3 正常对照选择标准 |
二、ITP患者病例资料收集 |
1 中医辨证标准 |
2 脏腑辨证标准 |
3 西医分期标准 |
4 出血倾向评分标准 |
三、研究方案 |
1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
2 实验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统计 |
2 中医证候统计 |
3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
五、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出血评分系统与出血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分析 |
3 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
4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六、结论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临床调查量表 |
附录2 受试者一般情况量表 |
附录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评分系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缩略词表及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疗效指标 |
5.2 安全性指标 |
5.3 不良反应及紧急情况处理 |
6 疗效判定 |
6.1 临床疗效判定 |
6.2 中医疗效判定 |
7 统计学方法 |
8 技术线路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对比 |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性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时间比较 |
2 疗效指标比较 |
2.1 两组患者外周血PLT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血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
3 疗效比较 |
3.1 两组患者临床效疗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ITP的认识 |
1.1 ITP的病名、定义及分型 |
1.2 IT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ITP的临床表现 |
1.4 ITP的治疗 |
2 中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2.1 ITP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2.2 紫癜病的中医论治 |
3 导师陈斌教授对CITP的中医认识 |
4 健脾补肾方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分析 |
4.1 组方原理 |
4.2 相关中药的药理学研究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5.2 观察指标分析 |
5.2.1 血小板计数 |
5.2.2 出血评分 |
5.2.3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 |
5.3 疗效分析 |
5.3.1 临床疗效 |
5.3.2 中医证候疗效 |
6 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 入组的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病例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化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激素副反应判定标准~[12] |
2.7 统计学处理 |
2.8 技术路线图 |
二、结果分析 |
1 入组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 疗效观察指标分析 |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激素副反应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中医主、次积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
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8 两组患者卡氏体力状况评分比较 |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4 病例脱落情况及处理 |
三、讨论 |
1 中医关于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沿袭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机理的研究 |
3 益元生血方论述 |
4 临床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
第二部分 综述 浅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
一、中医对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二、西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认识 |
三、总结与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242例儿童ITP临床相关资料与分型关联性及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持续性及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清热安血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1.6 安全性观测 |
1.7 疗效性观测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 |
2.2 两组患者ITP疾病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者症候积分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的认识 |
1.3 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
2.1 概念的认识 |
2.2 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清热安血汤 |
3.1 清热安血汤的组成及服法 |
3.2 方解 |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观察指标选择的体会 |
研究结论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表格 |
1 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 |
2 中医证候积分 |
3 ITP出血评分量表 |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
附录C 病例报告表 |
综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6)宁血化癍饮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所有要求) |
4 排除标准(符合其中一项即可排除) |
5 剔除、脱落与终止标准(符合其中一项即可排除)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治疗药物 |
2 给药方案 |
3 疗程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
2 安全性指标 |
3 ITP-PAQ量表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
4 两组病人疗效的比较 |
5 两组病人实验室指标比较 |
6 两组病人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7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比较和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ITP的认识 |
2 中医对ITP的认识 |
3 导师对ITP的认识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两组病人疗效分析 |
4.2 两组病人治疗后 PLT 的的变化分析 |
4.3 两组病人治疗后出血情况的分析 |
4.4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4.5 两组病人治疗后烦躁不安,手足心热,口干症状的分析 |
4.6 不良反应 |
4.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升板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火旺夹瘀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内容 |
6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 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
3 中医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
4 血小板数值比较 |
5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6 安全性指标观察比较 |
7 空腹血糖数值变化比较 |
8 消化道反应比较 |
9 不良事件说明与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西医学对 ITP 的认识 |
2.西医学对 ITP 的治疗 |
3.中医学对 ITP 的认识 |
4.导师对 ITP 的认识 |
5.升板膏立方依据以及药理研究 |
6.临床疗效分析 |
7.存在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脱落或剔除患者例数说明 |
附录 C 临床观察表 |
附录 D 不良事件记录表有无 |
附录 E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 F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与处理 |
2 试验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处理 |
3 主要技术路线图 |
4.结果 |
4.1 入组情况 |
4.2 基线资料 |
4.3 疗效性指标观测结果 |
4.4 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 |
4.5 不良事件 |
讨论 |
1 裴正学教授治疗ITP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进展 |
西医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9)糖皮质激素配合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治疗组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疗效 |
1.3.2 血清学指标 |
1.3.3 外周血CD19+、CD19+CD5+B淋巴细胞 |
1.3.4 不良反应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的血清学指标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血清PLT变化情况比较 |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外周血CD19+、CD19+CD5+B淋巴细胞变化情况比较 |
2.5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1.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资料来源 |
1.1.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2.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纳入标准 |
1.2.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3.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排除标准 |
1.3.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排除标准 |
1.4 筛选方法 |
1.4.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筛选方法 |
1.4.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筛选方法 |
1.5 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
2.1.1 检索结果 |
2.1.2 证素分布规律 |
2.1.3 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聚类分析 |
2.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
2.2.1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单味中药频率分析 |
2.2.2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味中药分类分析 |
2.2.3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3.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 |
3.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泼尼松、丙种球蛋白单用与合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D]. 陈耀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D]. 李惠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D]. 王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242例儿童ITP临床相关资料与分型关联性及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D]. 杨紫薇.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5]清热安血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临床观察[D]. 杨立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宁血化癍饮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D]. 郭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升板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火旺夹瘀证)临床疗效观察[D]. 李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D]. 包琪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糖皮质激素配合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临床观察[J]. 安文辉,李蔚,安文莉. 内科, 2018(03)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D]. 徐志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 血小板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丙种球蛋白论文; 中医论文;